淮河入江水道(金湖段)的显著效益论文_李玉宏

淮河入江水道(金湖段)的显著效益论文_李玉宏

金湖县水务局 江苏省淮安市 211600

摘要:淮河入江水道(金湖段)建成50年来,对金湖地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并取得显著的效益:为金湖地区的洪涝分治创造了条件,全县的经济建设发展提供了保障,水上交通提供了便利,陆上交通起了推助作用,也为实现国家南水北调创造了条件。

关键词:金湖 淮河 入江水道 效益

2019年是淮河入江水道兴建50周年,该项工程建成后,为淮水畅流入江开辟了一条通道,广大的里下河地区15个县(市)1.43万平方千米土地、200万公顷农田、2000万人民的安全有了保障,也使金湖地区防洪战线缩短,洪涝得以分治,抗洪能力增强,灌溉条件改善,使多年水患变水利,人民得以放手发展工农业生产,发展社会各项事业,并取得显著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为金湖地区的洪涝分治创造了条件。淮河入江水道1969年10月开工,1972建成以来,50年间给金湖地区带来的洪涝压力主要有:1974年7月下旬,三河闸泄洪6170立方米/秒。1986年7月15~23日,泄洪流量6400立方米/秒,金湖水位猛增到10.99米,是水道工程建成17年来的最大流量和最高水位。1990年7月19日开始泄洪,到20日加大到6750流量,过境洪水98亿立方米。1991年3月11日至9月29日四度泄洪,共157天,泄洪量520亿立方米。特别是7月16日最大泄洪流量8900立方米/秒,金湖最高水位11.69米。1996年11月9日三河闸二度泄洪,到12日10时增加到5500立方米/秒,此后一直行洪24天。这在水道建成以来冬季高水位行洪实属罕见。1998年3月26日开始泄洪,放水540多亿立方米,水道大流量、高水位行洪162天,相当于1954年型的洪水。此后,金湖地区陆续遭受大小不等的洪涝灾害,由于大堤挡住了外洪,内涝也得到较好的治理,全县的工农业生产仍然取得较好成绩,人民生活安定有序。

2.为金湖的经济建设发展提供了保障。入江水道建成后,大大减少了金湖人民每年抗洪排涝、整治圩堤投入的劳动量,从而能集中精力从事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经过几年的努力,全县呈现出一派农田方整、沟渠纵横、泵站遍布、涵闸配套、排灌方便、旱涝保收的新农村景象,农副业生产条件得到根本改善,有力地促进了国民经济尤其是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兴建水道时的1969年,全县的粮食总产只有91988吨。水道建成后,金湖采取各项措施发展农业生产,努力提高粮食产量。1972年是入江水道建成的第一年,全县粮食总产量147592吨,比1971年猛增43800多吨。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开始推行农业生产责任制。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1983年,全面实行大包干,全县粮食总产达到349840吨,平均每户产粮5250千克,每人产粮1200千克,人均向国家交售商品粮650千克。金湖因“户产万斤粮、人产1吨粮、人均贡献超千斤”,被《半月谈》列为当年江苏省五大成就之一。此后,粮食生产连年丰收,年总产量一直稳定在40万吨左右。在发展粮食生产的同时,多种经营也有相应的发展,尤其是家禽业一年一大步。1978年,中共江苏省委在金湖召开副业生产现场会,《禽蛋之乡》电视片在全省热播。改革开放以后,金湖农民在市场经济中,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和种植业内部结构,大力发展林牧渔业生产,收入水平逐年提高,快步迈入了小康行列。

入江水道的建成也为金湖工业的崛起创造了条件。1969年,全县仅有工业企业38家,年产值1028万元。到1978年,全县工业企业发展到185个,工业产值7964万元。中共十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改革开放方针政策的贯彻,加强对企业的技术改造和经营管理,调整产品结构和生产布局,重视乡镇工业,全县工业生产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到1985年,全县工业企业已达2341家,拥有电力、机械、建材、食品、医药化工、塑料制品、纺织、造纸、印刷等主要门类,乡镇工业产值占全县工业产值的36.6%,在农村中逐步成为农副工三大经济支柱之一。1986年以后,随着党和政府工作重心的转移,改革开放、招商引资力度的不断加大,全县工业进入快步发展阶段。

3.为金湖地区的水上交通提供了便利。1971年入江水道建成后,又开挖疏浚金宝航道,通达京杭大运河。到1985年,境内干支航道总里程655.8千米。1971年11月至1972年1月,疏浚了金宝航道南线,使之成为金湖通往宝应的主要航线。1973年以后,开挖了军民河,结合航道整治兴建了石港闸,钢筋混凝土结构,闸门宽10米、闸室长100米,容量600吨,通航最低水位5.5米、最高水位10.7米。上闸首设有船坞,可供船只避风待航。后几经整修,建成电动开闭闸门,昼夜均可通行。航道条件的改善,使本县水上客货运输日趋繁荣。1993年11月至1998年8月,对金宝航道唐港段实施整治,相继完成11.67千米的块石护坡二期工程和长5993米134627.3立方米土方的墙前土疏浚三期工程,从而保证了这条通往宝应的主航道畅通无阻。

4.为金湖地区的陆上交通起了推助作用。淮河入江水道建成以后,在行洪期间,滔滔洪水将金湖陆地一分为二,给两岸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诸多不便。1969年入江水道开工时,东西两岸人民的交通中断。金湖县在入江水道东西两堤(东、西偏泓)之间建成长3.7千米、宽5.5米的砼石路面(因行洪期间被淹没,故称“漫水公路”)。1988年3月至1989年9月,将其改建为水泥路面。枯水季节,它是沟通县城与东、北片乡镇的重要通道。然而在洪水多发季节车辆便无法通行。1974年2月,省交通厅拨款添置“金湖号”车渡船,一次可运载10余辆大小车,以缓解行洪期间两岸车辆来往不便的矛盾。1984年4月,从镇江—扬州渡口又调入一艘载重能力100吨的八车钢质汽渡船。同时,开通县城—石港、县城—金北的客渡。1993年起,对三河客渡码头及两岸候船室进行改造,三河闸泄洪8000立方米/秒也可正常使用,从而较好地改善了南北两岸6万多群众的交通条件。尽管如此,仍然满足不了工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的迫切需要。经过多年的努力,入江水道上的第一座大桥——金湖大桥于2001年7月28日建成通车。近年来,先后又在入江水道金湖段上架起了淮河入江水道特大桥(金湖二桥)、中义渡特大桥(金湖三桥)、三河渡大桥(金湖四桥),大大提升了金湖地区的交通条件,方便群众出行和旅游。

5.为实现国家江水北调创造了条件。为实现东线南水北调和解决宝应湖周边地区的涝水出路问题,1974年1月开工建造石港翻水站,装机240台(套)13200千瓦,提水能力120立方米/秒,通过出水池南岸引江闸洞向三河排(送)水。石港翻水站的建成,在干旱年份可向三河及洪泽湖翻送金宝航道、里运河所引长江水,补给苏北、鲁南用水;雨涝年份则可排除洪金排涝河、老三河及宝应湖周边地区下泄的涝水,洪泽县南部、金湖县北部和东部、宝应县运西地区为受益范围。南水北调东线金湖站位于金湖县银集镇境内,三河拦河坝下的金宝航道输水线上,是东线一期工程第二梯级泵站之一,设计流量150m3/s,安装贯流泵机组5台套。工程于2010年7月开工建设,2012年12月通过试运行验收,2013年4月通过设计单元工程通水验收。2016年6月工程通过完工验收。2018年6月水下工程通过阶段验收。该站主要功能是向洪泽湖调水150m3/s,与里运河的淮安泵站、淮阴泵站共同满足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入洪泽湖流量450m3/s的目标,保证向苏北地区和山东省供水要求,并结合宝应湖地区的排涝,是国家在淮河入江水道金湖段兴建的又一重要水利工程。

参考文献:

[1]汤华.浅谈山丹县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8(05):53-54.

[2]陈晨.水利工程建设对保护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影响[J].江西农业,2017(03):71.

论文作者:李玉宏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8年第3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4/11

标签:;  ;  ;  ;  ;  ;  ;  ;  

淮河入江水道(金湖段)的显著效益论文_李玉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