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地理教材改革的突破--学生学习方式改革--国家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文教育版)的主要特点_地理论文

地理新教材改革的突破口——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国家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的主要特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突破口论文,国家地理论文,人教版论文,学生学习论文,主要特点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1世纪初,我国正在进行新一轮的义务教育地理教材改革。这次地理教材改革,我们选择的突破口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突破口的选择,离不开时代对教育的要求。我们所处的21世纪,将是全球巨变的世纪,体现在经济的全球化、知识的社会化、文化的多元化、信息的网络化等诸多方面。面对这样一个世界,要求教育能够为新时代输送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在这个大背景下,从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到《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都提出了教育改革的新理念和新要求。例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的此次课程改革的第一个目标就是“改革课程过于重视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的六个课程理念,其中之一是“改变地理学习方式”。这些新观念是我们确定教材改革突破口的重要理论依据。

突破口的选择,要切中初中地理教学存在的问题。虽然现行的义务教育初中地理教材,在教学内容等方面不断更新,但是用新的教育理念来衡量,仍然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例如,过分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对能力培养落实不够;过分重视知识目标的实现,而对情感目标的达成重视不够;过分重视学习结果,而对学习过程关注不够。概括来说,地理教学尚未从使学生“学会地理”,走向“会学地理”。初中地理教育的现状,是我们确定教材改革突破口的重要实践依据。

由教材改革的突破口出发,教材在以下四个方面有所创新,也就形成了本套教材的四个主要特点(见图1)。

图1

特点1 教材在结构设计中加大了“活动”的力度,增强教学内容的探究性

探究式学习是目前国外和我国香港地理教材多采用的方法,对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十分有效。如何把这种方法引进地理教材中,是一个需要很好研究的问题。地理学科不同于生物、物理等理科,很多内容无法按照“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寻求证据——解决问题”的探究步骤来完成。但是,地理课可以把“探究”作为一条组织教学内容的思路,而不求其步骤的完整。有些内容,可以介绍前人是如何探究的;有些内容,可以给出一些材料,让学生在这些材料的基础上探究等等。通过这些方法达到启发学习思维、培养学生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为此,教材把“活动”作为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已经从复习巩固课堂知识,转而承担一部分新知识教学(图2)。通过“活动”形式,切实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增强了教材探究性和实践性。

教材的基本结构如图2所示。我们把每一“目”的内容都要做一个分解,适合用叙述方式表达的内容,在叙述课文部分呈现;适合用活动方式表达的内容,在活动课文部分呈现。举例如下。

在叙述课文中,教材尽可能避免平铺直叙,采用不同的呈现方式;在活动式课文中,题目的设计,一种类型是注意设问的梯度,比如多角度地分析某一个地理问题。

特点2 教学内容的呈现形式多种多样,增强教材的直观性

教材中尝试采用不同的呈现方式,例如一些地理概念的图释、说明地理问题的对话、展示地理过程的组照或组画等,不断给学生以新鲜感,激发他们对地理课的兴趣。

例1.“地球的公转”,要讲到二分二至日太阳光照射的情况。过去教材中图和文字是分开的。新教材中,把相应的文字内容用对话框的形式,标注在合适的位置上(图3),加强了学生对这一个知识点的时空感。这种呈现方式在教材中多处用到。

例2,教材在多处地方采用对话的方式,引出或说明地理问题。语言风格随设定的人物身份而定,增强教材的趣味性和亲和力。如讨论各大洲的轮廓和分布特点,教材设计子一段学生的对话。甲:咦,大洲怎么一南一北的成对称分布?乙:大陆的形状还多是三角形呢!这段话,既借用学生的口,讲出了知识内容,又带有一定的思考性,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

图3 (简化示意)

例3,教材中设计中一些说明问题的组照或组画,如大陆的漂移、红海的形成、电视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等,增强了对地理过程的形象描述。多种呈现方式的不同组合,使教材显得生动活泼,学生喜欢阅读和学习。

特点3 密切联系生活和生产实际,尤其是注意挖掘学生的生活经历和体验

教材十分重视对每一个教学内容的引入,尽可能多地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受到地理就在身旁,是鲜活的。这样的例子在教材中有很多。例如,教材的序言“与同学们谈地理”,选择“生活与地理”这个话题为切入点,有以下考虑。

第一,有新和力。每个学生都有一定的生活经历与体验,这个主题经较容易贴近学生的生活,调动他们的生活积累,引发共鸣,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第二,有趣味性。“生活”的内容相当广泛,包括衣食住行、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课文中选择的若干生活实例,很可能是学生耳熟能详的,但是他们并不一定思考过这些生活中的实例与地理有什么必然的关系。课文抓住学生这个知识上的“空白点”,并由此提出问题,把生活与地理联系起来,让学生在盎然的兴趣中迈进地理课的大门。第三,体现《地理课程标准》中“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的理念。

此外,在教学内容中,都注意密切联系生活实际,有些部分还专门安排了如“气温与生活”、“降水与生活”这样的“目”,重点分析不同地理要素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使学生感受到学习地理是有用的。

特点4 平实、生动的语言风格,使教材有亲切感

我们从初一学生的年龄出发,尊重他们的语言习惯和审美情趣。教材尽可能避开生涩的地理专业术语,鄙弃板着面孔说教,要求语言通俗、生动,朗朗上口。切记教材要“写话”而不是“写文章”。例如,我们尝试在表现学生对话的对话框中,使用学生的语言。此外,一些小标题也比较活泼,富有启发性。下面选择一些现行地理教材和新地理教材都有的内容,对比标题风格的变化。

现行地理教材 新地理教材

世界海陆分布 地球?水球?

地形是不断变化的 沧海桑田

天气和气候 多变的天气

天气预报 明天的天气怎么样?

此外,在每一个篇章页上,都提出一系列问题,让学生带着好奇心进入每一章的学习。下面以“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的篇章页为例。

·人类是如何逐步认识地球形状的?

·地球仪有什么用途?

·地球运动对人类活动有哪些影响?

·你会在地图上查找地理信息吗?

·你会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地图吗?

特点5 版式设计生动活泼

我们对教材从文字到图像进行整体设计。教材中的叙述式课文、活动式课文、阅读材料各有统一的设计;不同的图像也有各自统一的风格。教材版面设计活泼但不凌乱。

人教版新地理教材是在地理课程标准制定小组的指导下研制的,课标组组长樊杰博士担任主编,还有三位课程标准组的专家参加教材的编写工作。今年,我们的教材在8个实验点进实验,参加实验的学生大约8万人。我们希望通过实验,使教材逐步完善。对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有所帮助。

标签:;  ;  ;  ;  

新地理教材改革的突破--学生学习方式改革--国家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文教育版)的主要特点_地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