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春
南开大学附属医院(天津市第四医院)神经内科 300222
摘要:近几年,对于脑血管病的研究不断深入,其本身是老年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复发率较高,而急性脑梗死溶栓是因为患者脑动脉急性闭塞造成的,要进行早期治疗,在发病后的3个小时到6个小时内进行治疗能有效对大部分溶栓进行处理。本文对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方案和具体方法进行了分析,并集中阐释了相应的治疗用药,仅供参考。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机制;用药
1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方案
患者在进行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的过程中,主要是对缺血性中引起的血栓进行控制和治疗,在脑动脉中形成局部血栓后,供血量就会急速减少,甚至会出现中断的问题,这就会造成中心区域组织坏死,且出现不可逆的损害问题,但是,患处周围会有大面积缺血组织出现缺血性半暗带,若是能进行早期闭塞血管处理,就能避免脑组织坏死。在国家"九五"攻关课题协作组[1]发表的《急性脑梗死六小时以内的静脉溶栓治疗》中,主要是评价尿激酶(UK)对急性脑梗死(发病6 h内)的疗效及其安全性,相关人员在医院内选择了符合入选标准的病人,并且对其进行随机分组,1)第一组155例患者,主要接受UK150万U。2)第二组162例患者,主要接受UK 100万U。3)第三组148例患者,主要接受安慰剂治疗。相关人员借助欧洲卒中量表、Barthel指数、改良Rankin量表对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价可知,在发病的6个小时内应用UK进行急性脑梗死治疗有效且相对比较安全,与本文的研究方向一致。
除此之外,利用强效溶栓剂也能有效提高治疗效果,结合CT成像就能直接了解患者急性脑梗死的发病状态和病情变化,从而有效提高治疗工作的时效性,提高临床治疗的基本效果。
2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具体方法
2.1静脉溶栓
在进行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工作中,静脉溶栓主要是进行药物滴注的处理方式,因为需要的技术和设备较为简单,且对患者的创伤小,因此,在短时间内就能完成,能把握良好的治疗时机[2]。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2动脉溶栓
主要的治疗机制就是利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经股动脉或者是患者的颈动脉进行治疗,有效规避阻塞问题造成患者病情的加剧,将导管直接植入患者脑血管栓塞的位置处,进行溶栓治疗,这种局部灌注的方式能提高治疗的基本时效性。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动脉溶栓的过程中,发病6小时内要慎重分析后才能操作。并且,选择的动脉溶栓药物治疗要对药剂量进行控制,保证局部药物浓度能合理性增大,短时间疏通后就能满足治疗要求。另外,动脉溶栓更加适合在大血管血栓或者是血管栓塞情况下进行[3]。
2.3动静脉联合溶栓
在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工作开展进程中,为了保证治疗效果,医护人员一般要先进行静脉溶栓治疗,然后对其进行脑血管造影检查,结合相应的情况进行分析,并且合理性判定患者脑部是否依旧存在血栓,若是存在则要进行动脉溶栓治疗。因为静脉溶栓较为迅速且简单,配以动脉溶栓的再通率,就能有效提高治疗的基本效果。
除此之外,相关医护人员要对影响溶栓治疗的因素进行综合判定。尽管溶栓治疗是急性脑梗死治疗体系中较为有效的治疗机制,但是患者自身的身体情况存在个体化差异,要想保证溶栓治疗水平和效果的最优化,就要结合多方因素对溶栓治疗工作和预后予以判定,尤其是溶栓开始时间和患者的后期治疗效果息息相关,这就需要治疗人员在最佳治疗时机进行集中溶栓处理。
3急性脑梗死溶栓并发症
在急性脑梗死溶栓过程中,也常常会出现一些并发症。
第一,出血。主要是脑实质出血或者是出血性梗死,发病几率在2%到20%之间,究其原因,患者高血压发展恶化,或者是患者出现大面积脑梗塞等,基于此,要合理性控制溶栓剂量,并且保证溶栓方式和患者身体情况相匹配[4]。
第二,缺血再灌注伤害。在临床上进行急性脑梗死溶栓处理的过程中,临床上缺血再灌注时间窗大约要控制在3个小时左右,时间跨度控制在3个小时到6个小时,因此,只有从根本上掌握溶栓时间窗,才能避免氧自由基增加导致患者脑组织内氧利用率降低问题。
第三,血管再闭塞。在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工作中,血管再通是治疗目标,然而依旧存在血管再闭塞的风险,究其原因,凝血酶在血块上出现、纤维酶造成血小板凝集等都可能造成闭塞,这就需要医护人员进行合理性管控和治疗。
4急性脑梗死溶栓用药
在急性脑梗死溶栓药物处理和应用的过程中,多数都是利用非选择性纤溶酶原激活剂和选择性纤溶酶原激活剂,一般而言,主要是非选择性纤溶酶原激活剂主要就是SK,因为在临床上并发症发病几率较大,因此逐渐不予使用。最重要的是选择性纤溶酶原激活剂主要是tPA、r-proUK等,其中,r-proUK要控制在20U到170U之间。tPA的推荐量则要控制在10U到50U之间。若是制成药片,则计量约为0.9 [5]。
5结论
总而言之,在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工作中,要给予治疗过程和时机更多的重视,合理性开展早期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工作对于提高治疗效果十分关键,传统治疗时间窗为6个小时,为了保证治疗水平和溶栓效果,尽量要合理性控制治疗方式,确保能从根本上改善临床转归效果,合理性用药的基础上,避免并发症对患者身体造成影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国家"九五"攻关课题协作组.急性脑梗死六小时以内的静脉溶栓治疗[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4,35(4):210-213.
[2] 李安民,陈合成,关文标等.阿替普酶溶栓治疗对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颅内血流动力学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7,37(19):4786-4788.
[3] 孙威,马舒贝,陈忠军等.脑白质疏松程度与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后症状性脑出血转化的相关性研究[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16,29(5):329-332.
[4] 耿玉荣,柳英杰,张慧丽等.甲状腺功能亢进并发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特点及其静脉溶栓治疗的预后和安全性评价[J].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7,43(2):369-374.
[5] 陈胡萍,曾宪容.伴无症状颅内动脉瘤的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概况分析[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15,14(5):535-537.
论文作者:杨春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7月1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8/28
标签:溶栓论文; 患者论文; 脑梗死论文; 动脉论文; 静脉论文; 合理性论文; 小时论文;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7月1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