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与经验_教育信息化论文

世界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与经验_教育信息化论文

世界教育信息化发展及其经验,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育信息化论文,经验论文,世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40-05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378(2007)05-0060-04

计算机的发明和网络的诞生将人类带入了信息社会。教育的信息化主要是以计算机和交互式网络化等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广泛运用为核心的。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基础虽然发轫于19世纪末期,但信息化教育的真正发展却是在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计算机发明及网络技术诞生以后。教育的信息化是随着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产生和发展而不断发展的。

一、世界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历程

(一)计算机的发明与教育信息化的肇始

20世纪40年代末期至70年代前半期是世界教育信息化的初萌时期。其开始的标志是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的发明。1946年,美国宾斯法尼亚大学的莫希利(J W.Mauchley)与艾科特(J.P Eckert)在费城领导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设置在加州大学洛杉矶校区、斯坦福研究所、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校区及犹他大学间的第一个电脑网络——奥普网络(ARPANET)也于1969年9月1日上线。计算机被运用于教育领域首先促进了计算机辅助教育系统的发展。计算机辅助教学首创于美国。最早将计算机用于教学的是美国的IBM公司,它在1958年开发出教小学生算术用的计算机辅助教学(Computer Assisted Instruction,CAI)系统。1959年伊利诺斯大学进行计算机教学实验,首开美国计算机教育的先河。在不少国家尚不知计算机为何物的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教育信息化进程拉开了帷幕,到1970年,美国初中拥有并使用计算机的比率就达到了34.4%,到1975年这个数字已增加到58.2%[1](p12)。

20世纪50年代末到70年代是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研究实验时期,一些发达国家相继成立了研究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专门机构。自1971年国际信息处理联合会(IEIP)举行了第一次世界计算机应用会议之后,世界性和地区性的各种计算机辅助教学学术会议蜂起。到80年代时,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研究已形成世界性热潮。英国是把计算机运用于教育中的先行者。早在70年代,政府就开始积极支持学校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开展。1972年英国实施“国家计算机辅助学习发展计划”,该计划为期8年,每年投资200万英镑用于计算机的辅助学习材料的研制和应用。日本和加拿大也是世界上研制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较早的国家,主要在国家一级的研究室和大学中进行。70年代在欧洲,特别是在西欧国家计算机辅助教学得到迅速发展。

这一时期,由于计算机刚刚诞生不久,教育信息化的范围大多限于研究领域,或开设计算机课程的大学等高等教育领域。教育的信息化主要是以计算机教育系统的研究及其应用为主,偏重于信息硬件建设。实施教育信息化较早的发达国家主要进行了各种类型计算机辅助教育系统的研究与应用试验,探索了各种可能的应用模式,对效果与作用进行了许多测量与评价,并进行了理论上的探讨。这一阶段的许多研究成果,特别是一些重要的计算机辅助教育系统,从理论和方法上都为80年代的普及与发展奠定了基础。少数发展中国家虽然开始进行信息技术教育研究,但力量十分薄弱。

(二)微型机的诞生与教育信息化的推进

20世纪7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是国家教育信息化进一步发展的时期。1977年世界上第一台微型计算机问世。微型机价格便宜,使用方便,体积小,速度快,具有一定的容量和丰富的人机会话手段,使得计算机在各部门和千家万户的广泛使用成为可能,从而大大加快了教育信息化的步伐。网络也由局域的联网发展到广域的互联网。电子革命对教学的影响不再仅仅局限于研究领域和高等教育领域,计算机和互联网对包括教育领域在内的广泛的工作和生活领域的影响已经初露端倪。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计算机辅助教育获得进一步发展。到了80年代,计算机辅助教学已经成为一大产业,许多发达国家极为重视在中小学里普及计算机教育。1983年美国国家科学部初等、中等学校数学、科学和技术教育委员会,提出的《为21世纪而教育美国人》的报告指出:“我们绝不能面对21世纪而给儿童以20世纪60年代的教育。我们必须回到基础,但21世纪的‘基础’已不仅是读写算,还应包括通信技术、高超的解决问题的技能,以及科学技术方面的素质培养。”[2](p186 187)从而将发展信息技术教育看作决定国家未来命运的重要基础。1985年美国科学促进会等机构联合出台了“2061计划”,该计划特别强调未来的青年应具有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信息技术三者结合在一起的思想与能力,并试图将这种思想渗透于各个学科之中。由此确立了信息技术应与各学科相整合的思想,此后学科教学和信息技术相整合的思想成为以后教育信息化最重要的主题。8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微型计算机的进一步普及,更多的计算机进入了美国校园,在1986年到1989年的短短四年间,美国公立学校的计算机拥有率就从40名学生一台增长到每15人一台。这一阶段,美国政府组织了几项规模较大的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工程,如教育部发起的1988年开始的“明星学校”计划(1988~1997年),发展到1997年已使6000多所学校联通了信息高速公路,开发了30多门完整的信息技术教育方面的课程。

在欧洲大陆,各发达国家亦不肯落后,兴起了轰轰烈烈的普及计算机和网络的运动。1978年,英国教育与科学部制定了第一个旨在促进在学校教育中运用计算机的微电子技术的计划,大力鼓励、支持和帮助中小学配备计算机与其它电子设备。并于1980年,启动了微电子教育计划(MEP:Microelectronic Education Program)。该计划的实施使得各大、中、小学普及了计算机教学,并且通过软件开发、教师培训网及许多关于计算机的电视录像节目的制作和播送,训练了一批会使用计算机进行教育及教学管理的教师和管理人员,推动了学校计算机辅助教学和管理的发展。

法国和德国也相继开展了大规模的普及计算机教育计划,他们共同的做法是确立计算机课程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地位。80年代初,德国提出“信息与通讯技术教育”计划,把新技术作为学科基础,在中学课程中有计划地渗透新技术知识。法国也于1985年在小学新设“科学与技术课”,规定从第四学年开始在“科学技术”学科中设置计算机入门必修课。并于1985年实施了一项耗资20亿法郎的“人人学习计算机”计划,为中小学配置了1~2万台微机和万余套软件,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教育信息化运动。不过,该计划并没能取得预期的效果,由于设备与软件不配套,教师培训没能跟上等原因,造成了大量设备闲置,利用率仅为20%,一度影响了计算机在法国发展的速度。这也直接导致了当时欧洲教育信息化的程度除了英国一枝独秀外,而普遍落后于美洲国家发展的状况。

自近代以来一直以科技立国为国策,善于通过学习和借鉴欧美教育而实现了赶超欧美强国目标的亚洲国家日本,更是极其敏锐地捕捉到了信息化的浪潮。从70年代起日本的计算机技术就发展很快,80年代中期以后日本政府对计算机发展更为重视。1985年至1990年的短短5年中,日本各有关部门进行的信息教育改革的审议会或调查研究的答辩会等达16次之多。到1988年日本已有94%的高中、36%的初中和14%的小学拥有了计算机。

这一时期,教育信息化的浪潮不仅在发达国家兴起,也陆续冲击到了发展中国家。教育的信息化在印度、泰国、巴西等国也获得一定的发展。泰国1964年拥有了它的第一批计算机,与此同时开始了高等学校中的计算机教育。在众多发展中国家中,泰国是第一个在大学间实现计算机联网的国家。

这一时期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由前一时期重视信息硬件平台建设转为关注信息教育的教学特点、重视教学软件建设。信息教育硬件费用大幅度降低,软件迅速发展,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携起手来共同参与课件开发,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思想提出并占据主流位置。计算机辅助教育技术逐渐成熟并普遍应用于教育管理和课堂教学之中。在世界信息化浪潮的推动下,部分发展中国家也重视起本国的信息化建设,加快了教育信息化的步伐。

(三)万维网的构建与教育信息化的高涨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万维网(WWW,也称为全球信息网)广泛使用起来。[3](p7)这项新技术的发展,使互联网扩散进入社会的主流。在教育理论界,教育理论的研究也有了新的突破,建构主义教育理论的发展为信息技术教育的进一步开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在此背景下,美国总统克林顿率先在美国发起了连接信息高速公路的行动,从而使得国际教育信息化运动进入了一个新的高潮。

在克林顿总统的努力下,1997年美国教育部发表了美国历史上第一份有关信息技术教育的报告——《让美国的孩子为21世纪做好准备:迎接技术读写的挑战》(Getting American’s Students Ready for the 21st Century:Meeting the Technology Literacy Challenge),提出了教育信息化的国家目标。1997年美国教育行动纲领进一步指出“让每一个青少年8岁能阅读、12岁能上网、18岁上大学;让每一未成年美国人都能进行终身学习”。目前美国已经成为世界网络教育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国家,一个覆盖全国主要教育机构的网络业已形成。据美国联邦教育部教育统计中心2000年2月公布的一份统计摘要报告,1994年至1999年的5年间,上网学校比率从35%提高到95%,美国中小学校全部上网目标基本实现。[4](p46)在高校,网络教育所开设的学历、学位课程已超过5万门,基本覆盖了美国高等学校所有的学科和专业。2000年12月,美国联邦教育部又发布了第二个教育技术发展计划——《电子化学习:将世界级的教育置于儿童的指尖》(E-learning:Putting a World-Class Education at the Finger-tips of All Children),确立了美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新目标。2005年1月,美国联邦教育部正式颁布了第三个国家教育技术计划——《迈向美国教育的黄金时代:因特网、法律和当代学生变革展望》,进一步指出了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新方向。

在美国的带动下,欧洲大陆国家发起了新一轮的教育信息化运动。英国于1995年推出名为“教育高速公路:前进之路”的计划。1997年10英国首相布莱尔发布了题为《连接学习化社会——国家学习信息系统建设》(Connecting the Learning Society——National Grid for Learning)的政府报告,宣告英国国家学习信息系统建设计划正式启动。1999年,英国政府拨款4.5亿英镑的新款项,以资助2000年到2002年间的全国上网学习计划。

由于前一段时期的措施不力,法国教育信息化发展一度受挫,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和美国发起的新一轮信息化浪潮推动下,法国政府为了缩小与美国的差距,加大了发展信息与网络教育的力度。1995年法国政府确定了大批有关教育信息化的课题,建立了网上信息资源,将13个学区的学校进行联网。1997年法国教育部长宣布了一项为期三年的多媒体教学发展计划。国家每年直接投入10亿法郎,加上地方政府的投入,资金总额将达到150亿法郎,以实现2000年初中学生16人一台微机,高中6人一台微机的标准。要求从幼儿园到大学的所有的学生都必须加入多媒体学习活动。这次计划吸取了以前教师培训不足导致的计算机发展受挫的教训,重点突出了教师培训。采取的主要措施是将目前的教师培训学院和教师进修学院合并,增设100个计算机专业教师,培训1000名年轻博士从事多媒体教学,并将新教学技术作为教师继续培训的最重要内容。

德国教育行政上历来具有地方分权的传统,联邦政府很少直接干预各州的教育事务,而是通过各州教育部长会议协调各州之间的教育政策。但在推行信息技术教育方面,德国政府却一反常态,采取了许多积极的干预手段。1996年12月德国议会率先通过了世界第一部全面规范互联网的法案——《联邦德国多媒体法》,以立法手段来规范信息化发展,并且加大了联邦行政干涉的力度。1999年德国政府提出了“21世纪信息社会创新和就业行动计划”,政府为此提供30亿马克的资助经费。2001年德国境内所有的中小学都接入了互联网。目前德国又提出了中小学网络学习三步走的战略构想,具体目标是:到2006年,德国1000万中小学生将人手一台笔记本电脑,教学内容将全部通过计算机实现网络学习[5](p58)。

亚洲国家日本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连续三次推行“教育用计算机配备”五年计划。在全国范围内有计划地普及了计算机和互联网。到2004年每所学校用于教育的计算机平均数量小学、初中和高中分别为27.7、44.1、101.4,学校因特网联接的比率分别为99.7%、99.9%、100%[6 ](p48)。印度早在1998年出台的《2008年信息技术行动计划》就提出加强和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培养信息技术人才。

这一阶段,世界教育信息化发展速度很快,发达国家中小学已经基本普及了计算机和互联网,进入了信息技术与教育观念相整合的阶段,在高度发达的硬件和软件环境基础上,正在形成教育观念和人才培养的根本转变。发展中国家则普遍重视教育信息化发展,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重点尚在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硬件建设方面。

二、世界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经验

(一)各国政府普遍重视教育信息化发展

信息技术的产生是一场席卷社会各个领域的一场革命,各国政府都把发展教育信息化看作是关系到本国国际竞争力和21世纪发展前途的重要因素而予以高度重视,纷纷制定教育信息化国家发展战略,从政策制定和资金投入两方面大力支持教育信息化发展。90年代以来的美国历届政府都很重视教育信息化发展,多次制定了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自1997年至2002年间美国政府拨款20亿美元,用作公立学校建立网络教育系统的额外资助,学校所需的硬件设施则由国家完全承担下来。英国政府为了保证本国的教育信息化发展在欧洲大陆处于领先地位,于1999年宣布政府拨款4.5亿英镑的新款项,以资助2000年到2002年间的全国上网学习计划。德国为了使教育信息化发展有法可依,于1996年12月通过了世界第一部《多媒体法》,并拨巨款资助信息化建设。日本更是推动了数次普及计算机设备和因特网的计划,2000年度用于教育信息化的财政总预算达119亿日元。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发展程度较低,人口众多,资金不足,各地区受教育程度不均衡,教育信息化的支持多体现在政策的制定上。爱尔兰教育部宣布,全国每所中小学都将免费与互联网联网并免费享受国家远距离通信服务。此外,该国还将投入1000万英镑帮助落后地区学校购买计算机。新加坡政府制定了在2000年前实现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计划,决定投资20亿美元使每间教室都连通互联网,并做到每两人有一台电脑,每一位教师有一台笔记本电脑。另外每年拨款6亿新元作经常性开支[7 ]。

(二)大力加强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教育信息化的推进是以计算机和网络等基本信息基础设施为基础的,各个国家都普遍意识到了信息技术硬件的建设,不惜投入大量资金,加大计算机和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发达国家,凭借着雄厚的经济基础,对中小学学校加大了投资力度,以使本国的信息技术教育不输在起跑线上。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教育改革与发展中心出版的《1999年教育政策分析》一书指出: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普遍将信息技术教育置于优先发展的地位。每年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方面的投入已近160亿欧元,占各国教育经费1%-2%,成为各国教育投资的一个重点。其中近两年,英国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投入每年增长30%,美国每年增长16%。各国对中小学信息基础设施的投入,极大地促进了各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带动了各国信息化的总体水平。

(三)注重教学软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紧紧依靠硬件设施是不够的,软件设施的建设也十分重要,尤其是最近发达国家信息技术教育的硬件设施已基本普及,对信息软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将成为今后一个发展的重点。美国在《国家信息基础设施行动计划》开始实施的同时,就确立了今后“重点建设数据库,促进网络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战略发展重点。美国目前在册的数据库已有3万多个,且数据库的规模大、容量大、功能齐全,更新速度快。美国十分重视中小学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目前所有的公立学校都可以通过网络获得必要的教学课程,包括数学、代数、微积分、物理、外语、职业技能以及生活技能等。日本极为重视教育用软件的利用和开发。从1994年开始,日本建立了由教育委员会和软件开发的民间企业组成的软件开发组,专门从事学习用软件的开发研究,为学校提供适合各种教育活动的学习用软件。

(四)强化教师的信息素质培养和培训

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是教师信息教育指导能力的提高。在教育信息化过程中,各国都充分认识到了教师在其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不遗余力地加强对教师的信息技术教育和培训。近年来,发达国家对中小学教师掌握新技术方面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实际上各国对信息技术教育投入中约三分之一的经费都用在了教师培训上。2004年6月法国政府宣布,将对全国2000所实验“信息教育文凭”学校的教师进行新技术培训,政府为此拿出了1000万欧元支持这一项目。澳大利亚政府决定,给每位中小学教师每年增加200澳元,专项用于教师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培训。日本从2000年开始把对教师的信息设备操作能力列为教师培训考的重要内容。在资金投入方面,1998年日本政府投入经费112万日元,1999年投入224万日元,2000年则超过了300万日元,近几年更是逐年增长。

(五)学校、政府和社会力量密切合作

教育的信息化是一个涉及学校、社会、家庭各领域的一项事业,仅仅依靠政府的力量推进教育的信息化是十分有限的,因此宜将学校、社会团体、政府机构等联合起来,共同为教育的信息化发展服务。发达国家的教育信息化经验证明,社会力量,尤其是企业在教育信息化的推进中发挥着十分积极的作用。美国联邦教育部成立了教育技术局,专门负责制定信息技术教育政策和实施项目管理。凡属中小学信息技术项目,该局就与中小学教育办公室密切合作,共同监管和实施。《明星学校计划》即是通过公立和私立学校合作以及由政府和教育机构来传递网络远程教育的一个最大也是最成功的计划。在日本政府的大力提倡和鼓励下,民间企业对学校的信息化提供了种种服务和支持。

标签:;  ;  ;  ;  ;  ;  ;  ;  ;  ;  

世界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与经验_教育信息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