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小切口治疗小儿疝气的临床效果论文_彭耀恒

探讨小切口治疗小儿疝气的临床效果论文_彭耀恒

彭耀恒

(河南省信阳市商城县人民医院外一科 河南 信阳 465350)

【摘要】 目的:探究与讨论小切口治疗小儿疝气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5年1月份我院收治的小儿疝气患者76例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探究组。对照组患儿采用传统的手术进行治疗;探究组患儿采用小切口手术的方法进行治疗。然后对两组患儿的情况进行观察、分析、对比。结果:在手术时,对照组患儿的切口长度和手术时间与探究组患者的差异之间具有统计学意义。在治疗结束之后,留院观察1-2天,对照组中有共有6例发生阴囊肿胀,感染3例。探究组中有没有出现切口感染,仅仅有三例患儿出现阴囊肿胀的并发症。然后两组患儿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用这种小切口的方法治疗小儿的疝气,不仅创伤小、时间短,而且并发症发生率也明显降低,所以说非常值得在临床上使用。

【关键词】小切口;小儿疝气

【中图分类号】R7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22-0088-02

小儿疝气的医学名称为小儿腹股沟疝气,是小儿中非常常见的一种疾病。男孩的发病率远远大于女孩,而且年龄越小发生此病的概率就越大[1]。而此种病的最佳治疗方法就是手术。一般传统手术都切口较大,所以创伤也比较严重,而发生并发症的几率也非常大,恢复也较慢[2]。现在出现的小切口手术治疗小儿疝气的方法越来越受到人们推崇,因此本次研究我们分析对比了两种方法,结果与很多报道的结果一致。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在2012年1月-2015年1月份来我院治疗小儿疝气的患者76例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其中男孩56例,女孩20例。年龄最大的患儿为9岁,最小的患儿为7个月,平均年龄为4.5岁。病程最长的患儿为4年,最短的患儿3天。以上患儿的诊断都符合小儿疝气的诊断标准。其中有28例为左侧,23例为右侧,双侧都有的患儿为25例。然后将所有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每组患儿为38例。两组患儿无论是在年龄范围、病程长短及男女比例方面都具有可比性。而且两组患儿家属对本次研究都知情,并且签有同意书。

1.2 方法

对照组患儿采用传统的手术方法治疗,38例患儿都采用全麻,取仰卧位。切口开于腹部皮横纹之下,切口为横形,大约2.6cm,然后分离组织,根据精索探寻疝囊,在山囊上行纵形的切口,然后对疝囊先游离后分剥,在疝囊颈部进行高位结扎术,然后完成后进行器官的复位,缝合等。在术后一周需要给予抗生素进行预防性抗感染治疗。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探究组患儿在手术时同样采取全麻的方式,仰卧位,小切口开在腹股沟韧带的中心的上方大约两厘米处,开约1cm大小的切口。然后将皮下组织进行钝性分离,找到精索并从切后出提出,再找到疝囊,在疝囊颈部位进行高位结扎,然后在止血之后将器官复位,将皮下组织进行缝合,并且在一周内同样给予其抗生素。

1.3观察指标

在手术后对两组患儿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的状况等情况进行比较和统计学分析。

1.4统计学分析

以上的所有数据资料都采用SPSS 11.5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均采用均数± 标准差(x-±s)来表示,采用t 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当P<0.05 时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对两组患儿的情况进行总结比较后得出两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在治疗结束之后,针对患儿的情况留院观察1~2天,然后对照组中有共有6例发生阴囊肿胀,感染3例。探究组中有没有出现切口感染,仅仅有三例患儿出现阴囊肿胀的并发症。然后两组患儿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患儿的临床效果的比较(x-±s)

组别 N手术时间(min)切口长度(cm)

探究组38 3.3±1.11.3±0.2

对照组3815.7±2.32.9±0.3

t16.128713.2389

P 0.031 0.022

3.讨论

小儿的疝气主要的生理特点是由于腹膜鞘突先天性闭合不全,导致腹腔中的小肠、网膜或是卵巢、输卵管等进入到鞘状突内所形成的。小儿疝气在现在小儿普外科手术非常的常见。而且男孩发病率较女孩高。若是治疗不及时,也会使得肠管或是大网膜到严重的挤压、嵌顿而使得肠管梗阻严重者甚至发生坏死。现在认为手术是小儿疝气的最佳的治疗方式,传统的手术方法虽然操作比较方便,而且手术时视野也比较大,但是其切口大这也就意味着对患儿的创伤也大,而且出血多、并发症发生率也较高,这对小儿是非常不利的,所以说小切口手术相对来说这些缺点就很少了。同时此种手术不需要拆线,这就又减少了患儿的痛苦,而且由于这类型手术创伤小不需要住院治疗,这样也就使得节约了大量的医疗费用(3)。此次我们采用的手术方法是仅单纯的疝囊高位结扎,尽管没有修补,但是治疗效果还是非常好的。我们本次的实验也证实了在手术时间和切口长度等方面,探究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且对照组中有6例患儿发生阴囊肿胀,而有3例发生感染。探究组患儿中仅仅有3例患儿发生阴囊肿胀,且两组差异也同样具有统计学意义。综上所述小切口手术具有恢复迅速、并发症发生率低、费用少和复发率低的特点,因此比传统的疝气手术临床效果更好,非常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曹押宏.小切口手术治疗小儿斜疝的体会[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9,8(11) : 80-81.

[2]刘红伟.传统手术与小切口微创手术治疗小儿疝气的对比研究[J].大众健康:理论版,2012,27(11):350.

[3]黄绍生.小切口治疗小儿疝气临床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 15) :92.

论文作者:彭耀恒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5年第22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0/15

标签:;  ;  ;  ;  ;  ;  ;  ;  

探讨小切口治疗小儿疝气的临床效果论文_彭耀恒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