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声思维在我国外语写作研究中的应用综述论文

有声思维在我国外语写作研究中的应用综述论文

有声思维在我国外语写作研究中的应用综述

林 琳

(长春大学 外国语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2)

摘要: 有声思维法是心理语言学研究中主要的研究方法之一,在外语写作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文从外语写作过程、写作策略、写作因素三个方面对国内外语写作领域有声思维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回顾和评析,反思了近二十年来我国有声思维在外语写作研究中产生的成果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建议,展望了有声思维未来的发展。

关键词: 有声思维;写作过程;写作策略;写作因素

有声思维(think aloud)是心理学和认知科学研究中收集研究数据常用的方法之一。根据Ericsson&Simon(1984)的观点,所谓有声思维,就是受试者(接受测试的人)在完成某项任务的过程中,随时随地讲出自己头脑里的各种信息。理想的有声思维,是受试者一刻不停地说出自己在完成特定任务时大脑内的所有信息。所谓有声思维调查,主要是观察人们的内心活动。该类调查对受试者的语言和思维都有着较强的阐释力,因此有声思维已经成为一种相对成熟的研究方法,在心理学、认知科学、教育学、语言学等研究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近二十年来,我国学者运用有声思维在外语教学研究的多个领域产出了大量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又直接影响和指导着我国的外语教学效果和教学改革。外语写作一直是外语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有着众多的研究课题、研究工具和研究方法。在外语写作研究中,有声思维主要应用于外语写作的过程研究、策略研究和影响外语写作过程的因素研究。在外语写作的过程研究中,研究者可以通过有声思维的方式将学习者隐性的写作过程显性化,从而仔细观察学习者在外语写作过程中各个步骤的认知处理方式;在外语写作的策略研究中,研究者通过有声思维的方式,可以观察学习者在外语写作过程中所使用的写作策略,进而判断这些策略是否完善或准确,以及这些策略的有效性如何;在外语写作的因素研究中,研究者可以使用有声思维的方法,仔细观察特定因素对写作过程或结果的影响。

一、有声思维在外语写作过程研究中的应用

为了使外语写作过程的研究具有可操作性,研究者们通常从写作过程的认知复杂程度上,将外语写作过程研究分为低级过程研究和高级过程研究,也可以从写作过程的认知操作规模上,将外语写作过程分为宏观过程研究和微观过程研究。

[10]柳鸣九:《“于格洛采地”上的“加尔文”——访阿兰·罗伯-葛利叶》,柳鸣九编选:《新小说派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第567页。

(一)有声思维在外语写作低级和高级过程研究中的应用

一般来说,以有声思维的方式对外语写作低级和高级过程进行的研究主要分为三个方面:语言形式与思想内容之间的互动关系,不同外语写作者之间的差异,母语在外语写作过程中的作用。

评级体系作为公共图书馆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LibQUAL+TM、HAPLR和LJ3种评价体系中,LibQUAL+TM是对图书馆自身的情况进行评价,HAPLR和LJ是对多个同类图书馆评价并排列,但两者的分类标准并不一致。LibQUAL+TM通过用户利用图书馆后的切身感受进行评价,HAPLR和LJ通过图书馆向IMLS提供客观数据进行严格计算,以评分排列。3种评价体系都各有所长,LibQUAL+TM可以清楚了解图书馆的不足之处,HAPLR分组合理,计算方法简单,LJ指标简单精炼,涵盖性高。我国公共图书馆仍有发展的空间,充分利用评价体系可更大程度地提高公共图书馆信息服务质量。

例如,贺满足(2007)采用有声思维、访谈和问卷调查的方法,调查了不确定性判断与写作测试中考生的选词策略。该研究以35名英语专业的学生为调查对象,运用不确定性判断理论,并结合Kahneman&Tversky等人归纳出的代表性、可得性和锚定与调整三个搜索性策略,对学生在写作的词语表达过程中所有的具体问题进行回答:1.写作过程中受试是否存在不确定性?2.受试选词时是否存在不确定性?如果是,采用什么策略来处理这种不确定状况?通过对其在有声思维实验中的表现进行记录和分析,研究发现,受试者对写作考查能力有着确定性认识,但在写作过程和选词方面都存在着不确定性。在解决这些不确定性上,Kahneman&Tversky的代表性和可得性策略较为有效,而锚定与调整策略则会导致一些创造性错误,如搭配错误、自创词汇等。这对写作考试的效度构成了一定威胁。研究认为,教师在写作教学中应考虑到学生在语言上的困难,加强词汇教学,注意词的用法、搭配关系、与近义词的区别等,同时及时讲评作文,通过对比分析和错误分析把母语和目的语进行比较,把学生的错误进行归类、分析、解释,提高学生英语表达的准确性,以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针对不同外语写作者之间的差异,何万贯(2007)对学生用第二语言(英文)进行写作的第二过程进行分析,以探讨写作能力较强者与写作能力较弱者在该写作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差异。在该研究中,由老师发出作文题目到学生呈交作文的过程为第一过程,学生收到老师批改的作文到依据评语进行修改的过程为第二过程(Second Writing Process,SWP)。该研究发现,写作能力较强者与写作能力较弱者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修改作文的过程中有着完全不同的处理方法:前者是多元、立体的,并均由评语和段落引导;而后者呈直线型。

虽然有声思维在外语写作过程研究中的应用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和成果,其研究的规模和范围都达到了较高程度,但从目前的研究状况来看,外语写作的过程研究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研究者们进一步深入探索。

村民一时不明就里,猜议纷纷,便寻问三隐书院的秀才。时任书院山长是辞官归隐的七品县官,他说药僧并非凡人,乃前朝崇祯皇帝的三太子,当年躲过李自成杀戮后逃出京城,隐名埋姓,不问世事,栖身山野修行。而当朝清帝不放心,视其为心头大患,前后几个皇帝都在搜捕追杀,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百姓闻言,纷纷祈祷三太子吉人天相,改口把药僧桥叫太子桥。

对于母语在外语写作过程中的作用,不同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对影响我国学生英语写作的母语思维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如王文宇和文秋芳(2002)采用有声思维、回顾、访谈等方法,记录了16名中国大学生在一次英语写作任务中的思维过程,并对此过程中的母语思维进行了定量和定性的分析。研究发现:1.二语写作过程具有双语特征(即母语与二语同时参与思维),不同思维活动中的母语参与量不等;2.母语思维量随二语水平的提高而减少,但不同思维活动中的母语参与量下降幅度不等。在此基础之上,朱祺、林娟(2012)运用有声思维法对中国大学生在英语写作词汇选择过程中的汉语思维进行了分析。该研究以3名中英文水平较好、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的本科生为对象,对其进行有声思维写作实验。该研究发现,母语思维是英文写作过程中选择表达词汇的有效手段之一,母语在写作过程中起到的作用有:通过母语来寻找词汇、通过母语来回译想到的词汇、评价想到的词汇并做出是否使用此词汇的决定、自我提问、元语言评价及对词汇选择过程本身的评价。而经过定量分析发现,议论文中的母语使用量远大于记叙文。

(二)有声思维在外语写作宏观和微观过程研究中的应用

在外语写作的宏观和微观过程研究中,有声思维的方法有着广泛的应用。首先,采用有声思维的方法可以对外语写作宏观过程的完整性问题进行研究。有声思维作为一种较为直接、客观的观察途径,可以充分了解学习者的外语写作过程是否完整、是否符合正常的写作流程,而采用其他调查方法(如问卷、访谈)是无法得到这些问题的准确答案的。结合现有的我国有声思维研究报告不难发现,很多写作者,特别是初级写作者,都存在着写作过程不完整的现象。例如,修旭东、肖德法(2004)结合有声思维工具,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英语专业八级写作认知过程及其与成绩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其研究发现,很多写作者在写作过程中没有检查、编辑等环节。这可能与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对此阶段的训练不足和学习者自己对写作后期的工作重视不足有关系。其次,采用有声思维的方式,可以对外语写作过程进行微观研究,分析作者在特定写作环节或步骤上的具体认知行为。

(三)外语写作过程研究中尚未解决的问题

岗位工作内容是职业标准的一个组成部分,国家职业标准具体列举了职业的完整工作内容。国际商法课程的项目不应该来源于传统教材的目录单元或教师的主观构想,而应来源于职业标准中工作内容,它是国际商事活动中具有相对独立性的一系列典型具体工作。

首先,外语写作的过程研究中对写作过程的划分尚未达成一致。外语写作过程到底要分成多少个阶段?每个阶段应该包括哪些内容?这些问题目前仍处在众说纷纭、各持己见的状态。郭纯洁(2015)在其著作《有声思维在外语教学研究中的应用》中曾指出,写作过程不应该将行为过程与认知过程混为一谈,应该将写作过程分为外在过程和内在过程。外在过程是一种显性的行为过程,可以直接进行观察记录;内在过程是隐性的认知过程,需要借助有效的观察工具和手段进行直接或间接的观察和研究。而有声思维法就是一种观察和分析研究这种隐性的内在写作过程的有效方法。

对于外语写作的宏观策略研究中,研究者对于各种写作策略之间的相互关系仍有很多疑问。对外语写作的微观策略研究,受限于现有的研究方法和手段,仍处于探索阶段,还缺乏有影响力和权威性的典型研究作为研究的范式。

现实生活中,部分子宫畸形患者能生育且无临床症状,不需处理;当畸形影响生活及生育时才需手术治疗。手术治疗主要是为了改善子宫畸形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生殖预后。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子宫畸形的诊断治疗水平也不断提高。宫腔镜及腹腔镜下的子宫畸形矫治手术因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再次妊娠所需间短等优势,普遍应用于子宫畸形的治疗,成为子宫畸形治疗的一线选择。此外,超声及腹腔镜监测技术在宫腔镜手术中的应用可以再次明确诊断,提高手术安全性,弥补宫腔镜手术的局限性。对畸形子宫的处理应强调个体化,选取最优的子宫畸形治疗方式。

以上问题仅是写作过程研究中诸多尚未解决的问题中的一部分,但它们的代表性和客观性已使之成为过程研究中不可回避的主要问题。在研究和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有声思维法是一种重要的研究工具和研究方法。

二、有声思维在外语写作策略研究中的应用

外语写作的策略研究通常分为集体、个体策略研究和宏观、微观策略研究,并以策略清单、策略分类、策略分布和策略内部成分为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有声思维在外语写作集体和个体策略研究中的应用

外语写作的集体策略是一般外语写作者所应用的外语写作策略的集合或清单。外语写作的个体策略是指写作者个体通常采用的写作策略,或者特定写作者在特定的写作任务中采用的写作策略。在外语写作的策略研究中,有声思维的调查方法是更客观、更全面的数据收集方式。杨淑娴(2002)采用问卷、有声写作和访问的方法,先通过SPSS软件对英语专业学生写作过程中策略使用与写作水平的关系进行了定量分析,再通过个案研究着重比较了英语写作成功者和不成功者在策略使用上的不同。研究发现他们在文章构思、写作侧重点和文章修改等方面有明显差异。又如,顾世民、李莉萍(2018)对英语写作策略与写作自我效能感进行了相关性的研究。该研究选取了河南省商丘市某重点初中九年级(毕业班)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考察了初中生英语写作策略、写作自我效能感的发展水平及两者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受试能够使用多项写作策略,但策略总体使用水平不高;总体写作自我效能感处于中等水平;六类英语写作策略和绝大多数具体英语写作策略与三种写作自我效能感之间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正相关关系。研究建议:在教学中加强学习策略训练,培养学生构思组织策略,特别是审题立意策略的使用意识和能力,重视包括阅读在内的语言输入的数量和质量,帮助学生养成修改策略的使用意识和能力,加强社交/情感策略的培养,通过提升写作策略改善写作自我效能感,提高英语写作学习动机水平,促进写作能力发展。

(二)有声思维在外语写作宏观和微观策略研究中的应用

外语写作策略的宏观研究是对外语写作策略的宏观特征(种类、分布和相互关系等)的研究,微观研究是对特定外语写作策略(策略的工作机制和原理等)详细、深入的分析。例如,许恒、甘文凝(2007)就针对英语写作中读者意识和读者策略的作用效度进行了分析。他们以英语专业二年级两个班共32名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两组学生的命题作文进行“有声思维”和“个案访问”研究发现,在英语写作过程中对读者的低关注度严重影响学生的作文质量;进一步的实验和数据表明,读者策略训练可增强学生的读者意识,可有效提高学生英语写作水平,有助于学生在语言学习中获得深层次的英语语言特点和使用习惯,从而说明“读者意识”和“读者策略”的训练可以作为一种英语写作教学的新思路运用于英语写作教学中。对于外语写作策略的微观研究,李宏强(2013)采用有声思维的方法分析了二语水平对二语输出过程中的回避策略的影响。该研究以陕西某高校一名英语专业三年级学生与一名非英语专业一年级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有声思维和访谈的方法,对受试者在写作过程中出现回避情况的过程及其应对策略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受试者二语水平的高低与其在写作过程中回避情况的频率呈负相关,二语写作过程中有用母语梳理不清思想或话题、二语知识欠缺、复杂的概念或关系不能用二语表达明白三类情形时会出现回避情况。

(三)外语写作策略研究的发展方向

总的说来,影响外语写作的因素主要有5个方面:写作者的母语(母语因素)、写作者所接受的教育(教育因素)、写作者的外语学习(学习因素)、写作者自身(自身因素)、写作时的环境(环境因素)。也有研究者在以上几种常见因素之外发现了其他因素对外语写作的影响。在上述因素的研究中,有声思维法都可以在某些方面为研究者提供材料和数据的支撑。

而且,在外语写作过程研究中,除了研究者已经提出的研究问题以外,还有一些问题亟待深入探索:1.写作者在写作过程的各个阶段的认知行为是否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规律性?2.不同外语水平的写作者在这些认知行为上有何异同?3.各阶段相互影响、交互作用的过程和机制是怎样的?4.写作者写作过程中认知行为的有效程度与外语作文成绩有何关系?5.写作者写作过程的完整性与其作文成绩有何直接关系?6.写作者的各种认知行为与其个人状况有何联系?

三、有声思维在外语写作因素研究中的应用

值得一提的是,在外语写作中,并非所有的因素研究都适合采用有声思维的调查方法。一般来说,有声思维较为适合探索影响因素发挥作用的过程和机制等问题。例如,对于母语因素对写作者的写作水平的影响,李宏强(2013)对二语水平与母语思维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该研究采用有声思维、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法,考察了不同二语水平的大学生在英语写作过程中的母语思维状况。研究发现:1.不论二语水平高低,在二语写作过程中,学习者对母语思维的依赖程度都较高;2.母语思维在二语写作的遣词造句上有较大差异,低水平二语学习者高于高水平二语学习者;在解读题目、内容构思、话题拓展和谋篇布局方面没有很大区别;3.母语写作能力对二语写作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一)影响外语写作的主要因素

在外语写作的集体策略研究中,有声思维可以应用于建立外语写作策略的清单。通过收集整理前人的研究成果,列举出所有的外语写作策略,再针对特定人群的写作策略进行研究。通过对特定群体写作策略的研究和对比可以发现某些群体写作策略的共同特点或群体间的差异。这些都可以应用有声思维来调查和研究。在个体策略研究中,研究者可以关注某个特定写作者的写作策略,研究其是否完整、恰当,应用是否准确、合理,也可以关注不同写作者之间写作策略的异同,以及其对作文结果的影响,等等。

(二)有声思维在某些因素研究中的应用

外语写作的因素研究一直是语言学界关注的重要课题之一,近年来有许多研究者对外语写作中的不同因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例如,陈慧媛、吴旭东(1998)分析了写作任务对外语写作的影响,王初明等(2000)探讨了加强大篇幅作文训练对外语写作的影响,蔡金亭(1998)等分析了母语对外语写作的影响作用。

针对写作者自身因素的影响,周保国、唐军俊(2010)采用有声思维的方法,研究了二语写作中焦虑对写作过程的影响作用。研究者对480名武汉大学不同院系的一年级学生进行了二语写作焦虑测试,同时运用有声思维的方法对受试者在写作过程中的认知思维活动进行记录。通过分析,该研究发现:焦虑水平与写作质量呈负相关;焦虑程度与二语写作中的母语使用量有关,高焦虑受试者在写作过程中使用的母语量要远高于低焦虑受试者。

在以上几种常见的影响外语写作的因素之外,也有研究者针对其他因素进行了研究。如吴红云(2006)通过有声思维与开放式问卷、周记、作文测试等定量与定性调查方法相结合,探究了时间限制对EFL作文成绩的影响。调查结果表明,实验组与对照组的非限时作文成绩有显著性差异,而30分钟完成的限时作文成绩的差异却不显著。这一调查结果说明,时间限制对不同写作水平的受试者可能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鉴于此,作者强调了非限时作文练习的重要性,并根据相关调查结果提出了理想的“45分钟”作文测试时间。

他继而向记者介绍了北医三院开展这项工作的具体背景:2006年,原人事部发布《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开始试行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制度。2014年,国务院颁布、实施了《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条例》规定了岗位类别、等级和设置程序等内容。《“十三五”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中也指出要建立科学有效的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建立符合医疗卫生行业特点的人员编制和薪酬制度。

(三)外语写作因素研究的发展方向

虽然有声思维在外语写作的因素研究中有了一定的成果和进步,但这主要集中于母语因素对外语写作的影响研究。除此之外,有声思维应用于其他因素的研究还不多见,在有些方面甚至还存在研究的空白。因此,有声思维在外语写作的因素研究中还有许多空间等待研究者们去探索和发现,而这些新的研究成果和贡献也必将影响未来我国外语写作教学的发展方向。

按照“小总部、大产业”的思路推动集团本部改革,明确省农垦集团-产业集团及区域集团-子公司(含农场基地公司)各级企业的定位、职能和管理权限,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精简高效的集团运作架构。完善各级企业法人治理机构,建立健全权责对等、运转协调、有效制衡的决策执行监督机制和灵活高效的市场化经营机制,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和政治核心作用、董事会的决策作用、监事会的监督作用、经理层的经营管理作用的职责划分明确,实现规范的公司治理。推动农场进一步树立企业经营理念,精简机构人员,增强经营能力。

四、对有声思维在我国外语写作研究应用中的反思

近二十年来,有声思维在外语写作研究领域稳步发展,无论在质还是量上都取得了明显的进步,取得了前所未有的丰富成果。首先,众多的研究者都不约而同地发现了加强语言基础知识训练、夯实学生语言基础的重要性,纷纷强调加强词汇教学的必要性。其次,研究者们对于外语写作研究的三个方面都有所涉及,其中对外语写作的过程研究最为重视,其研究成果也最为丰富、高产。再次,母语思维与外语写作之间的关系始终是研究者们最为关注的焦点之一,近年的研究已相当深入、细致,并且有大量的实证研究数据做支撑。

但是,有声思维在外语写作领域的研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值得我们反思和进一步去完善。首先,研究内容不够均衡。相较于外语写作的过程研究和因素研究,有声思维在外语写作的策略研究中的应用明显不足。另外,在因素研究方面,除母语因素以外的其他因素研究并不多见,这需要我们进一步去探索。其次,研究对象范围狭窄。现有的有声思维研究的对象大都是大专院校的本科生或英语专业学生,很少有研究针对中小学生或专科生。研究的语种也多为英语,对其他语种的研究很少。今后的研究应扩大研究对象的范围,探讨不同类型、层次学生的有声思维过程,同时加大对英语以外的语种的研究力度,使有声思维的研究更全面、更系统、更有针对性。再次,研究者学科背景单一。现有的研究者多为高校外语教师或外语教研人员,他们虽然有着进行研究的便利条件和有利环境,却缺少跨学科的背景知识,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他们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最后,国内的研究者应不断吸收不同学科领域的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与时俱进,适应国际化形势下我国外语学习和研究的新情况、新需求,不断提升研究的质量和创新性。

五、结语

本文主要对近二十年来有声思维在我国外语写作过程研究、策略研究和因素研究中的应用进行了述评。总体来看,有声思维研究在外语写作领域的应用有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具体表现在:研究数量逐年递增;研究质量不断提升;研究视角更加多样;研究方法以实证性研究为主,定量和定性研究相结合。

[参考文献]

[1]Austin J H.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2.

[2]Bowles M A.The Think-Aloud Controversy in Second Lan⁃guage Research[M].New York:Routledge,2010.

[3]Grabe W,Kaplan R.Theory and Practice of Writing[M].Har⁃low:Longman,1996.

[4]Oxford R L.Applied Linguistics in Action:Teaching and Re⁃searching Learning Strategies[M].Harlow:Longman,2001.

[5]WANG W Y,WEN Q F.L1 use in the L2 composing process:An exploratory study of 16 Chinese EFL writers[J].Journal of Second Language Writing,2002(03).

[6]郭纯洁.有声思维法[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7]郭纯洁.有声思维在外语教学研究中的应用[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5.

[8]贺满足.不确定性判断与写作测试中考生的选词策略[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2(08).

[9]王文宇,文秋芳.母语思维与二语写作——大学生英语写作过程研究[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04).

[10]修旭东,肖德法.从有声思维实验看英语专业八级写作认知过程与成绩的关系[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06).

A Summary of theApplication of Think-aloud Protocols in the Study of Foreign Language Writing in China

LIN Lin
(Foreign Language College,Changchun University,Changchun Jilin 130022,China)

Abstract: Think-aloud Protocols(TAPs)is one of the main research methods in the study of psycholinguistics,which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study of foreign language writing.This paper reviews and evaluates the research of Think-aloud Protocols in the field of foreign language writing at home and abroad from the aspects of writing process,writing strategy and writing factors.It also reflects on the achievements and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study of foreign language writing in China during the past 20 years,and puts forward some relevant suggestions,and forecasts the future developing trend of Think-aloud Protocols.

Key words: Think-aloud Protocols;writing process;writing strategy;writing factors

doi: 10.16083/j.cnki.1671-1580.2019.04.041

中图分类号: H3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1580(2019)04—0165—05

收稿日期: 2019—01—28

基金项目: 本文系吉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基于有声思维法的‘英语基础写作’课程教学模式探究”(课题批准号:GH180110)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林 琳(1978—),女,吉林长春人,长春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英语教学。

[责任编辑:韩 璐]

标签:;  ;  ;  ;  ;  

有声思维在我国外语写作研究中的应用综述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