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理念在市政道路设计中的应用论文_胡凯

“海绵城市”理念在市政道路设计中的应用论文_胡凯

中交第二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湖北武汉 430000

摘要:“海绵城市”作为当今城市建设的新理念,也是推动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建设“海绵城市”不仅能够提升排水、储水效能,还能够让水资源循环利用,向城市居民传播一种新型环保理念。在市政道路设计当中,融合“海绵城市”理念可以让道路结构更加合理,不仅可以避免过去路基、路面积水问题,还可以提高资源利用率。基于此,本文首先对“海绵城市”进行阐述,进而分析市政道路设计中“海绵城市”理念的应用。

关键词:“海绵城市”;市政道路;设计;应用

引言

“海绵城市”是实现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所以在城市道路设计当中需要加强“海绵城市”理念的应用,设置专门的设计方案,明确各类工作的要求,提升城市道路储水性能,优化、升级城市道路体系。“海绵城市”理念可以让城市建筑、道路、绿地、自然水系统成为储水设施,发挥雨水吸纳、蓄渗、缓释的作用,通过对“海绵城市”进行规划和管理,结合“海绵城市”理念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渗透、净化。由此可见,将“海绵城市”理念融入到市政道路设计当中,对完善城市体系、实现循环经济有着重要意义。

1、什么是“海绵城市”?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像海绵一样吸收雨水,提升城市蓄水功能,并对雨水进行净化再利用,从而提升城市环境建设、自然灾害抵抗能力。在城市降雨时,城市海绵工程可以吸收雨水、净化雨水,并二次利用。在“海绵城市”理念下,需要做好蓄水管理工作,将道路作为雨水载体。当然,还需要注重城市饮水的安全性,将收集的雨水和居民生活饮用水区分。

在市政道路施工当中,需要对城市水文、条件进行观测,确定城市道路设计规划标准,科学应用生态技术。合理使用节约下的水资源,提升城市地下水存储量,实现城市水循环系统的优化。在市政道路设计规划过程中,要全面分析当地水文条件、降水特点,制定完善的工作规划制度,掌握“海绵城市”的建设原理。科学应用生态系统构建城市蓄水系统、用水连接点,发挥“海绵城市”系统的积极效用。通过海绵系统抵御暴雨,减少城市洪水灾害、路面积水等问题。收集的水资源在净化之后可以二次利用,如路面养护、景观护理等,避免水资源浪费,缓解我国淡水资源紧张等问题。

2、在市政道路设计中“海绵城市”理念的应用价值

2.1经济价值

在市政道路工程设计当中融入“海绵城市”理念,可以有效提升城市雨水的调配效果。为加强城市绿化、水系统优化、景观养护提供了水资源支持,减少了各个方面的用水成本。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海绵城市”理念可以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减少水体环境污染以及减缓城市内涝等,降低了水环境治理、防治积水的成本。利用自然雨水,还能够减少蓄水池建设数量,减少建筑工程施工成本。

2.2生态价值

“海绵城市”理念是自然与社会协调发展的衍生品。将“海绵城市”理念应用到市政道路工程设计当中,能够推动城市生态环境建设进程,降低了城建难度,缓解了城市热岛效应,为城市居民提供更好、更优质的生活环境。在能够节约用水的基础上,也可以推动城市绿化事业发展,重复利用雨水资源,可以在动植物领域构建生态栖息地,加强城市环境绿化养护工作。可见,加强“海绵城市”建设,对实现自然与社会协调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3、“海绵城市”理念在市政道路设计中的应用

3.1市政道路设计原则

在市政道路工程设计之初,需要考虑“海绵城市”理念下设计目标,包括道路网、走向、结构、精馏收集方式、雨水利用方式、景观设计等,从整体性方面展开设计。

全面考虑道路工程设计目标、经济性、实现难易度,对雨水收集方案进行筛选,考虑道路红线内外海绵利用空间,加强海绵设施和道路衔接,贯彻因地制宜的原则。在能够确保道路安全以及排水通畅的基础上,尽可能降低路面不透水面积,避免对工程本身造成影响。还需要考虑到周围自然、人文景观,确保整体景观的协调性、美观性,彰显生态价值理念。科学设计雨水弃流设施和雨水管线。科学设置周边绿地以及渗透路面,保证海绵设施的入渗性能,延长径流时间,降低雨水收集系统成本。

3.2市政道路工程整体设计

结合《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标准,为了确保地下海绵体不受道路施工的影响,需要尽可能保护原有的湿地、河塘、湖泊、沟渠等。所以在规划阶段,要加强自然水体保护、利用自然板块、采用集成式开发方案等,维持“可持续水循环”发展理念,按照城市总体规划方案以及现有给排水系统,避免对湖泊、天然河道等造成损害,还需要避开水环境的敏感点,对道路红线内外空间进行协调,合理布局道路走线,对车行道、人行道以及绿化带进行科学分析,合理建设滞、留、渗等各项设施,让城市道路体系和海绵工程相互融合。

3.3道路路面设计

如果道路透水性不足会影响到雨水循环,导致应该渗透到地下的水资源存于路面上,如果雨水径流量大于路面渗透性能则会出现内涝风险。所以,在城市道路设计当中,需要在满足“海绵城市”功能需求下,最大程度上降低雨水径流量,让雨水可以顺畅的渗透到地下。所以在保证道路使用性能的同时,还需要增加道路孔隙率,雨水可以顺利的渗透到下层,直接引入到蓄水系统中,达到天然草坪、土地绿色环保的要求,改善土壤透水性、透气性,最大程度上减少雨水径流量,实现自然生态与人类社会协调发展的目标。透水路面主要是由面层、基层、垫层构成,主要是采用透水性混凝土和透水性砖路面。

3.4道路排水设计

(1)下凹式绿色带设计

下凹式绿化带的形态是浅碟形,也就是中间低、两边高,同时要将雨水口设置在绿化带内,在路面和绿化带凹陷处设置雨水搜集系统,这样雨水会汇流、径流到绿化带内。如果雨水较大导致绿化带饱和,则多余的雨水径流会从雨水口位置流走。该设计方案可以降低城市洪涝灾害,提升土壤渗透量,减少灌溉用水,这样即可节省日常水资源。

(2)设计生态排水沟

为了能够提升生态排水沟的客观性效益,在实际设计当中要重点考虑生态措施、工程措施、景观措施,让人文环境和生态环境相结合,让植被层、过滤层、土层、渗排水管、砂砾层有机结合,构建成自然的排水通道。排水通道能够提升暴雨渗透率,提升路面对污水的过滤性能,这样即可实现雨水的循环利用,同时也能够起到美化景观的效用。在实际设计当中,结合“海绵城市”建设需求,设置10-30cm厚的种植土、砂砾层、砌块砖层等排水沟,可以有效控制雨水径流量、污水量,在暴雨季节减少径流量25%以上,并且还可以有效削减水污染程度。

(3)渗透管渠设计

渗透管采用穿孔的PVC管,管四周采用碎石填充,这样汇交在管中的雨水通过管道进入到碎石层中,之后向底部土壤层渗透,从而实现良好调蓄能力。该方法可以占用较小的地下空间,综合利用渗透池、渗透井、雨水管,也可以单独使用。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道路设计中的应用还处于初期阶段,但是在实际应用中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效,可以改善人们生活质量、防止内涝、优化道路排水功能,对推动我国“海绵城市”建设有着重要意义。这就需要加强“海绵城市”理念的研究,提高“海绵城市”理念的应用广度,为市政道路工程发展提供新思路。

参考文献:

[1]黎 瑞. 海绵城市理念在市政道路设计中的应用[J]. 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7(10):633-634.

[2]姜宁宁,康洪强. 海绵城市理念在市政道路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 山西建筑,2018,v.44(13):124-125.

[3]谢海瑞. 市政工程设计工作进行的过程中应用到的海绵城市理念[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7(08):18.

[4]高伟. 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道路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 工程建设与设计,2016(12):64-66.

论文作者:胡凯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8年第3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3/22

标签:;  ;  ;  ;  ;  ;  ;  ;  

“海绵城市”理念在市政道路设计中的应用论文_胡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