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低碳交通城市的方法研究——基于国际化案例趋势影响论文_刘涛贝

匠人规划建筑设计股份有限公司武汉分公司 湖北武汉 430000

摘要:伴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增长,能源消耗,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峻已严重威胁到生态平衡及人类生存环境。建立一个低碳可持续的交通城市已经成为现在最关心需要解决的问题。

低碳交通城市是通过经济、技术、结构及制度低碳化来应对气候变化,降低化石能源的消耗,提高能源供能的效率以及减少城市交通碳排放,从而构建满足市民出行需求的高效交通运输体系为核心内容,从而实现城市交通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本文通过总结其他城市现状采用的低碳策略,创建低碳交通的工具方法,并对我国低碳交通运输规划研究建设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低碳交通;TOD模式;能源;可持续;策略

1低碳化交通

1.1低碳交通概念

低碳交通(Low-carbon Transport)是指在交通运输规划、运行、生产建设和管理的各个环节全面关注碳排放问题,通过合理引导运输需求,优化运输装备、运输结构和用能结构,提高营运与能源效率,并从政策导向、技术创新、社会伦理、文化培育等方面,共同并最大程度地减少碳排放总量,最终实现交通运输全周期、全产业链低碳发展的理念、方式、体系与实践[2]。

1.2低碳交通城市产生背景

人类社会正日益受到气候变化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如风暴、洪水和热浪等。许多国家通过《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签订了具有挑战性的减少环境排放指标的国际协议。协议中一个关键策略是使城市低碳化和城市规模更可持续化,因此在低碳城市中,交通系统有望发挥关键作用。

1.3低碳交通的目标

建设低碳交通运输体系本质上就是形成以高能效、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特征的交通运输发展方式,核心在于提高交通运输能源效率,改善交通运输用能结构,根本目的是使交通基础设施和运输系统最终减少以传统化石能源为代表的高碳能源的高强度消耗。

2哥本哈根低碳交通案例分析及总结

2.1 TOD模式的城市规划开发

哥本哈根在1947年提出的“手指形态规划”为以公共交通为导向(TOD)的城市发展模式奠定了基础。通过以轨道交通为骨干构建的TOD模式城市规划开发,可以充分发挥轨道交通快速、大容量的优势,结合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土地的高效利用,形成用地紧凑、功能均衡、环境宜人的城市布局,从根本上为实现土地集约使用的绿色、公平、低碳的居民出行创造了条件。大多数公共建筑和住宅区集中在轨道交通车站周围,为市民采用自行车和轨道交通相结合的方式出行创造了条件]。

2.2控制中心城区的小汽车交通减少交通碳排放

从上世纪70年代以来,哥本哈根通过每年减少2%--3%的停车设施供应量来控制中心城区的路网交通总量。与此同时,通过精细化的停车费率来提高停车位的周转率。实践证明,中心城区的交通量得到了有效控制。

2.3政府带头引导自行车出

哥本哈根是世界上著名的“自行车之都”,有超过50%的市民骑车上学上班。政府方面,有超过60%的国会议员每天骑车上下班。哥本哈根拥有390公里的自行车道,在2012年还开通了一条长为22公里连接哥本哈根和艾尔伯特伦德镇的“自行车高速公路”。另外,还采取了一系列自行车优先措施,如:设置自行车专用交通灯、蓝色自行车过街带、自行车停车线前移等,可以说是世界上自行车道规划和设施最完善的城市。

2.4哥本哈根低碳交通措施小结

TOD作为一种城市交通发展战略,具有明显的低碳特征,有助于城市朝着紧凑化的城市形态发展,大幅度降低了城市碳排放强度,有效提高了城市运输效率,与中国城市正在寻求的低碳目标是一致的。

3对我国构建低碳交通运输体系的启示和建议

3.1加快发展低碳交通运输体系的制度及标准的研究与制定

发展低碳交通运输体系是我国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迫切需要,交通工具排放的尾气是导致空气污染乃至气候变暖的重要因素。降低交通运输能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构建和发展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已成为中国交通运输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首要任务]。

3.2全力推进交通基础设施集约化、低碳化发展

各种不同用途的土地如居住用地、娱乐用地、商业办公用地等以较高的密度集中在车站周围的一定范围内,强调城市的紧凑布局,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小了城市的规模,避免了由于城市发展过大带来的弊端。

3.3着力提高城市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

不断提高公交供给能力、通行效率和服务品质,建立出行结构中以公共交通为主导的交通发展模式,实施公共交通引导城市开发和公交优先战略。

3.4积极促进低碳交通及节能减排技术的发展

从能源结构、发展方式上走清洁化、低碳化的道路。加强低碳交通实验室、技术研发中心等创新体系建设,强化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公共交通运输与管理应实现智能化、社会化和信息化。

3.5建立完善公众出行社会引导系统

政府在低碳交通运输体系的构建和治理中应起到领导、指导和引导的作用。在社会公众中广泛宣传,强化引导,渲染营造低碳交通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

参考文献:

[1] 欧阳斌,李忠奎,凤振华.低碳交通运输规划研究现状_问题及展望_欧阳斌[J].中国流通经济,2014,卷缺失(期缺失):15-22.

[2] 郭杰,伊文婧.中国低碳交通发展的几点思考_郭杰[J].中国能源,2013,卷缺失(期缺失):48-52.

[3] Nakamura K,Hayashi Y.Strategies and instruments for low-carbon urban transport:An international review on trends and effects[J].Transport Policy,2013,29(3):264-274.

[4] 佚名.机动化背景下的城市自行车交通复兴发展策略研究_以哥本哈根为例_姜洋[J].刊名缺失,出版年缺失,卷缺失(期缺失):页码范围缺失.

[5] 陈芋宏.TOD模式下的公共交通走廊发展研究_陈芋宏[D].[出版地不详]:西南交通大学,2009.

论文作者:刘涛贝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6年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7/6

标签:;  ;  ;  ;  ;  ;  ;  ;  

建设低碳交通城市的方法研究——基于国际化案例趋势影响论文_刘涛贝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