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社会转型与我国青年政治社会化互动分析_政治论文

当代社会转型与我国青年政治社会化互动分析_政治论文

当代社会转型与我国青年政治社会化的互动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互动论文,当代论文,社会转型论文,政治论文,青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432.6;C9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478(2002)03-0016-04

当代社会转型为中国青年政治社会化提供了广阔的社会背景和前所未有的政治舞台,青年政治社会化也实现着对社会转型的推动作用。但社会转型过程中的变动因素对青年政治社会化也带来一些负面影响,使我国青年政治社会化问题愈加复杂。

一、社会转型对中国青年政治社会化的影响

1.社会转型期青年的政治文化环境。

青年政治社会化是一定的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其政治统治,通过一定的渠道将其政治文化传授给青年的过程。要研究社会转型对青年政治社会化的影响,首先要了解青年所处的政治文化环境。

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是特指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创的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这一社会转型的最鲜明特点是改革开放。改革开放使中国政治文化打破了封闭保守、自我维持的传统发展模式,呈现出对社会变革和发展的适应性和容纳吸收异质文化的开放性。要把握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的现状和特点,就要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分析。

从静态来看,当代中国青年的政治文化环境呈现出三个特点:第一,主流政治文化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我国转型时期政治文化的变革首先体现为政治价值观的深刻转变。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社会政治价值观实现了由“政治挂帅”向“政治为经济服务”的历史性转变,确立并发展了以邓小平理论为基本指导思想的符合时代潮流的社会主义主导政治文化。国家职能的价值标准也发生了相应变革,社会和经济管理职能被视为国家的主要职能,“民主建国”、“依法治国”、“科教兴国”等逐渐成为人们的基本政治共识。第二,公民的政治主体意识增强。随着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的发展,普通公民政治上的民主、平等和自由意识逐渐增加,社会主人意识和政治参与意识不断扩大,公民开始确立依法有序地表达意志和利益的思维模式及行为方式。第三,主流政治文化内部分层趋势加剧。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城乡、地区、部门和人际间在生产条件上的差别更为突出地体现在分配领域,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分层趋势凸现。与此相应,人们的政治意识虽然在根本上统一于社会主义和爱国主义旗帜下,但在具体的政治倾向如政治态度、情感和政策倾向等方面却出现分化,以社会主义价值观为核心的主导政治文化内部呈阶层性特征,亚文化广泛存在。

从动态来看,当代中国青年的政治文化环境的最大特点是,不同性质的政治文化在并存中不断发生冲突。表现在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政治文化、以计划经济为基础的政治文化和以现代市场经济为基础的政治文化由于其内核本质不同,存在广泛的摩擦;同时民族文化在吸收外来文化过程中也与之发生冲突。具体来说,这些冲突或摩擦首先表现在主导政治文化与陈旧的思想观念的交锋上。以邓小平理论为核心的主导政治文化的确立,根本上取决于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的重新认识,然而这一过程却是在新和旧、“左”和右的观念、认识、思想激烈交锋中进行的:一方面旧的观念和模式形成的关于社会主义的价值标准和思维方式,影响着人们思想解放的力度,阻碍新观念的产生和传播,制约着改革的顺利进行;另一方面,转型时期的一些社会问题如贫富差距、失业、腐败等也被旧的政治价值评价放大并归咎于新的社会发展模式。所以,改革是同时在赞扬和反对声中进行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发挥强大凝聚力的同时,也在落后政治文化的消极作用下,经历着被怀疑甚至否定的过程。再者,这些摩擦和冲突表现在主导政治文化与外来政治文化的交锋上。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为民族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活力,然而,由于民族性差异和中西方社会制度的根本不同,又决定了两种政治文化在阶级属性上的本质区别,所以它们在互相开放、吸收的过程中又存在着广泛的碰撞和冲突。非但如此,西方国家推行“和平演变”战略,人为制造意识形态渗透和瓦解,促使以批判现实社会制度为目标的反主导文化的传播,这就更加剧了两种文化的冲突,可以说,西方政治文化的负面冲击是制约对社会主义道路政治认同的重要外部因素。亨廷顿在对数十个发展中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政治稳定进行实证分析后认为:对一个传统社会的稳定来说,构成主要威胁的并非来自外国军队的侵略,而是来自外国观念的输入。[1]

上述分析表明,当代中国社会的转型为我国青年政治社会化提供了特殊的政治文化环境,也必然对我国青年政治社会化产生重要的影响。

2.社会转型对青年政治社会化的双重影响。

首先,从经济体制转型上看。我国经济体制转型的主要内容是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在转变过程中,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发挥市场机制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在坚持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前提下,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通过他们的示范作用,带动和帮助后富,逐步走向共同富裕。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巨大成就,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第一步和第二步发展战略目标已基本实现。可以说,青年是改革开放的最大受益者,与父辈相比,当代青年拥有实现自身价值的良好机遇,也拥有成就一番事业的知识和本领。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政策也使青年们开阔了眼界,经受了锻炼。从根本上说,当代中国经济转型与青年一代的发展方向是一致的,青年很容易接受社会主义主导政治文化,拥护改革开放政策。但同时应该看到,随着改革的逐步推进,旧体制下的深层次矛盾日益显露。这些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职工下岗分流、贫富差距加大、社会保障不到位等方面。这些问题的存在造成了人们思想上的混乱,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青年对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评价,影响到青年对社会主义公有制主体地位和共同富裕、社会公平的信心。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青年政治社会化对社会主义主导政治文化的传递。

其次,从政治体制改革上看。党的十五大根据21世纪前10年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任务和经济发展战略的基本要求,将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确定为:发展民主,加强法制,实行政企分开,精简机构,完善民主监督制度,维护安定团结。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在政治体制改革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加强了民主制度化建设,为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公民的民主权利进一步扩大,人权状况进一步改善,实现了人民团结、社会安定。这些都是青年人在实际生活中能够切身感受到的,随着依法治国方略的稳步推进,这种感受会更加深刻。这一切都有助于青年对政治体系作出正确的评价,推进青年政治社会化的进程。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政治体制改革不可能一帆风顺,新旧体制转换过程中的暂时无序,利益集团的分化重组,使商品经济的某些原则向政治生活渗透,个别的政府官员、党员干部利用改革之机以权谋私,违法乱纪,破坏了党群、干群关系,严重污染了社会风气,使部分青年的政治认同感下降,阻碍了青年政治社会化对社会主义主导政治文化的传递。

再次,从国际环境的变化上看。当今国际环境正在发生着历史性的转折,国际形势总体上继续趋向缓和,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多极化趋势在全球或地区范围内,在政治、经济等领域都有新的发展,世界上各种力量出现新的分化和组合,各种区域性、洲际性的合作组织空前活跃,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总体实力在增强。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和国际事务,为全球经济繁荣和世界和平作出了重要贡献,树立了良好的国际形象。通过对外开放,国外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经验以及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进入国内,促进了我国现代化建设,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坚定了人们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信心。青年人有满腔的爱国热情,国家国际地位的提升使他们扬眉吐气,在国际交流中获取的正面成果,也使他们对我国的改革开放政策更加拥护,这一切都有助于推进青年政治社会化进程。同时,也必须警惕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我进行西化、分化的图谋。当前资本主义拥有资金、技术等方面的优势,而社会主义尚处于初级阶段,其优越性尚未充分发挥出来。这种复杂的国际经济、政治形势对涉世不深、对党和国家发展历史以及国情尚不完全了解的青年来说,容易在思想上产生混乱,使他们弄不清两种社会制度的发展归宿,对社会主义产生动摇。这无疑会对青年政治社会化进程产生消极影响。

二、中国青年政治社会化对社会转型的意义

政治社会化对维持或变革政治体系的重要影响主要表现在对个体和对社会两方面:对个体来说,政治社会化是一个人特有的政治态度、政治情感、政治价值观和政治认知模式的形成过程,它不仅使一个人形成了特有的政治观念,而且对一个人参与政治的行为有决定性的影响。对社会来说,政治社会化是一定政治文化传播和延续的过程,不同的社会有不同的政治社会化模式,它决定了该社会政治文化的总体性质。青年政治社会化对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意义,指的就是青年政治社会化对维持或变革转型中的中国政治体系的意义,这种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青年政治社会化通过在青年个体和群体中传播社会主义主导政治文化而保持社会政治稳定,从而保证社会转型顺利进行。政治稳定是政治转型的条件和基础,这是由当代中国政治转型的性质、特点决定的。众所周知,当代中国政治转型是在保护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质的稳定前提下进行的。政治转型就是通过改革现行政治体制中某些不适应社会政治发展的环节和方面,完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更好地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政治转型的这种性质决定了它必须要有一个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否则,政治体制改革的措施就无法实施,政策也难以顺利执行,改革的成果也不能巩固。另外,政治转型的全局性和系统性的特点也决定了它需要一个稳定的政治环境,无论何种原因引发的社会动乱和震荡,都会对改革造成危害。青年政治社会化通过对社会主义主导政治文化的传播对政治稳定起着重要作用。从社会的角度而言,青年政治社会化主要是政治体系传播主导政治文化的过程,因而它是当政者的一种针对全体青年的有目的的政治行为。主导型政治文化是统治阶级思想的集中反映,是政治体系认可的文化,它传播的深度和广度,将直接关系着政治体系的稳定程度。因此,各种政治体系总是根据自身的政治需要,竭尽全力地借助各种手段和途径,确立符合自身利益的政治文化的核心地位。在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青年政治社会化力图使大多数青年对社会经济、政治制度产生认同,对执政党合法性产生认同,对政府的法律、法规、政策和重大举措产生认同,从而达到社会和政治稳定的目的。当前,我们党强调要用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方针统一全国青年的思想,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为社会顺利转型创造条件。

2.青年政治社会化通过对社会主义主导政治文化内容的不断丰富和变革推动社会转型的顺利进行。政治文化对社会政治转型的作用,是通过人这一中介来实现的,阿尔蒙德指出:“政治文化影响着政治体系中每一个政治角色的行动。同时,由现存的政治结构所形成的机会和压力也影响着那种文化。当人们边学习边行动并通过行动来学习时,文化和结构、态度和行为就不断地发生相互作用,态度类型影响政治生活的正在进行的活动,构成这些活动的基础,同时也被这些活动所理解。”[2]青年政治社会化对主导政治文化的丰富与发展是青年主体性政治人格的展现。青年个体主体意识的觉醒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大进步。个体是社会活动的具体承担者,没有个体的自我意识、个性独立、自由权利,就谈不上什么社会自由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活力。个体也是社会主体意识的维护者和基础,只有在个体主体意识基础上确立起更高的主体意识,才是根基牢固、富有血肉的社会主体意识。在现实政治生活中存在的唯书唯上的思维定势、宁“左”勿右的心理积淀、守成勿冒的精神性格,与青年的主体意识格格不入。青年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有意无意地改变着这些传统的政治文化,使民主、自由、平等和新的政治文化观念得到丰富与发展,这些崭新的政治文化引导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促进了社会转型。同时,政治体系自身也会利用青年政治人的主体意识来变革政治文化,“某些重大的或戏剧性的事件可能使整个国家经历一场突然的再社会化,一次大的战争或经济衰退,会给成百万人带来一次强烈的政治地震,从而重新形成一种政治文化。”[3]每当政治现实有了某种历史变革或政治选择时,政治体系会通过政治社会化来变革政治文化。青年政治人由于自身的“革命性”、“超前性”品质,使得在这样的变革中起到了先锋作用。在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指导中国改革实践的每一次重大理论突破都会在青年中掀起波澜。通过青年政治社会化,这些理论在青年中得到认同,并通过青年的影响促动其他群体的社会化,从而实现主导政治文化的局部变革,有利地推动了社会政治转型。

3.青年政治社会化通过培养青年政治文化素质和提高政治行为能力,发挥青年在社会转型中的积极作用,从而推动社会转型的顺利进行。政治社会化是政治文化的传播和普及过程,通过青年政治社会化,青年个体获得一定的政治态度、政治信仰和政治情感。青年个体学习政治文化的过程,首先是个体政治心理意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它包括个体认知系统的建立、政治价值系统的形成等。其次,青年个体学习政治文化的过程,具体表现为个体对政治知识和政治技能的学习和认识过程。政治知识是政治文化的核心,青年主要是通过学习政治知识来掌握政治文化的。青年的政治技能主要是在政治实践中反复训练取得的,不同的社会和不同的政治活动,需要不同的政治能力,青年个体只有在掌握各种政治技能的基础上,才可能成为适应政治系统的政治人,才能对政治系统产生影响。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青年政治社会化的任务就是使青年对社会经济、政治制度、路线、方针、政策达到政治认同,提高其理解社会政治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对青年政治行为进行规范引导,提高其政治参与水平,使青年在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过程中与中国政治转型的实际相吻合,使青年的主观能动性产生良好的实际效果,从而推动社会转型。

[收稿日期]2002-04-10

标签:;  ;  ;  ;  ;  ;  ;  ;  ;  ;  

当代社会转型与我国青年政治社会化互动分析_政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