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国情,精心部署,不断赢得国民经济信息化的新胜利_国民经济论文

立足国情,精心部署,不断赢得国民经济信息化的新胜利_国民经济论文

立足国情,周密部署,不断取得国民经济信息化新胜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周密论文,国情论文,国民经济论文,新胜利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确定了2010年国民经济信息化的目标:“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领域应用现代化电子信息技术取得很大进展,计算机应用在生产、工作和生活中的普及程度有很大提高,初步建立以宽带综合业务数字技术为支撑的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国民经济信息化程度显著提高。”按此目标,立足国情,周密部署,将任务和措施具体化,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紧迫任务。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提出的“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应该是一个具有先进的信息获取、传输、处理和使用功能的,能够覆盖全国的综合性、开放式的复杂巨型系统;是一个标准统一,互联互通,能支持各领域信息系统与信息库的国家公用信息网络;既能为各领域组织和更新信息服务,也能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专门的信息服务。

事实表明,我国目前已经具备了建设“国家信息基础设施”的基础和条件。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信息领域取得了空前的发展。“七五”期间,全国在信息系统建设方面重点投入经济、统计、电力、铁路、民航和气象等十二大信息工程,其它几十个部门也都区别不同情况建立了各自的信息系统。“八五”期间在信息系统建设上的投资成倍增长,电子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工作也取得了明显进展。目前,全国已拥有各类数据库1000多个,装备各种计算机近200万台。在中低速网方面,我国已经有了相当规模的数字式公众电话网、分组数据交换网和数字数据网,已建成11万余公里光纤干线22条,及不同规模的计算机局域网、广域网等。在科研和技术开发方面,国家“八六三”计划取得了一大批重要的高技术科研成果。这些都为我国“国家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和技术基础。在制定国民经济信息化总体规划时一定要充分利用这些已有的基础和条件,并充分挖掘它们的应用潜力。

我国国民经济信息化现状可以归纳概括为以下六点:一是信息化总体水平相对较低,平均水平落后于世界发达国家20至30年。据测算,1993年我国信息化总体水平只相当于美国50年代末、日本60年代中、中等发达国家70年代中期水平。二是我国信息化总体水平近几年有了明显提高。按日本学者小松琦清介先生提出的方法计算,我国1993年比1985年信息化指数增长了1.6倍。三是我国信息经济增加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呈上升趋势,且信息经济增加值的增长速度超过了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1993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比1987年增长了2.8倍,而同期信息经济增加值增长了4.2倍。四是我国信息经济领域就业人数占全社会总就业人数的比例变化微小,从1985年到1992年由8.5%增加到9.9%,仅提高了1.4个百分点,其增长速度与国民经济信息化的要求不相适应。五是信息装备率增长迅猛,若1985年定为100,到1993年猛增到503,且信息装备水平不低(进口设备居多),但由于人才短缺和计算机应用水平不高,又制约着信息装备水平的发挥。六是发展不平衡,城市信息化水平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上海、北京等大城市的信息化综合指数与日本相比约有十年差距。

在我国信息化进程中暴露了三个主要问题:第一,潜在的信息市场很大,且现实需求旺盛,但在选择装备和技术标准时,有一定的盲目性,存在着“万国牌”和重复建设现象。第二,国有的信息设备制造业没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导地位,且呈现逐渐萎缩的趋势。第三,广大民众的信息意识淡薄,信息人才专业队伍不整齐,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程度低,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国民经济信息化水平提高的主要因素。在制定发展战略和总体规划时,要加强调查研究,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真正弄懂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并统一认识,采取有力措施,逐步从根本上加以解决。

国民经济信息化和“国家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投资是巨大的,若能成功地建设,并有效地使用,其成效和收益也是巨大的;倘若规划不好,或建成后利用不好,其损失同样也是巨大的,后果将是极其严重的。领导国民经济信息化和“国家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就像指挥打仗一样,一定要知己知彼,战前一定要周密部署,研究和制定战略和战术。以下的总体设想和指导思想可供制定发展规划参考:成立一个权威的领导机构,坚持两个主攻方向,划分三个发展阶段,攻克四个主要障碍,抓好五项重点工作,理顺六个矛盾关系,突出七点基本思路和优先支持八个应用领域。

成立一个权威的领导机构

为了加强对国民经济信息化的领导与决策,成立一个能代表国家的、有权威的、不带部门色彩的领导机构十分必要。

第一步,作为过渡,国务院已于一九九五年十二月成立了“国家经济信息化联席会议”。一九九六年四月又经调整、改组,成为由各有关职能部门参加的负责全国信息化工作的协调机构“国务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其主要职责是:研究制订国家信息化工作的方针、政策,组织协调有关法规的起草工作;组织拟定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总体规划,以及分阶段实施方案;组织协调跨部门、跨地区的关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国家重大信息工程项目的建设;协调、指导重点城市与重点地区的信息化建设;组织研究国家信息化建设中涉及的关键技术、有关共性技术及应用标准等。

第二步,建议以协调机构为基础,成立一个承担全国信息化管理职能的常设机构,以适应国民经济信息化不断发展的需要。其职能是负责宏观管理全国信息化建设的发展、立项、投资及政策等。在今后的国家行政机关机构改革中,要根据国民经济信息化建设的需要,改变现有有关职能部门的人事权,相应调整管理体制,将网络建设与运营、装备制造、信息服务,及信息资源、电子地址资源和电传资源等划归一个机构统筹管理。这样做,是国内多数专家的共识。否则,不但重复、浪费的现象不可避免,而且优化整体结构的任务也很难完成。

第三步,建议在适当时机,人大设立信息化立法委员会。“国家信息基础设施”的有效运行最终要纳入法制管理的轨道。信息化涉及许多法律、法规,都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深入研究,并提交全国人大通过,人大设立信息化立法委员会是很有必要。

坚持两个主攻方向

国民经济信息化的主攻方向是什么?

目前在认识上还有所不同。有人主张“高速通信网络”的建设是主攻方向,更多的人则认为应该把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信息产业的建设做为主攻方向。

把信息作为一种资源来认识是现代的新观念,与传统观念上的物质资源和能量资源相比,从某种意义上讲信息资源更重要,是现代国家的战略资源,是“国家信息基础设施”的关键要素,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应该是信息化基础建设的首要任务和中心工作。在国民经济信息化建设中要重视通信网络的建设,但是要特别强调,对我国来说更为重要的是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涉及到方方面面,比建设“通信网络设施”的繁度和难度更大,又常常被忽视,而且不可由他人替代,是用金钱买不来的。必须承认,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低是制约我国信息化水平提高的主要因素,所以一定要千方百计提高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深度和广度,管好、用好主要信息资源。

在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要加强信息源的建设,特别是信息库的开发与建设。信息库是信息资源开发和信息资源存在的主要形式,包括音频、视频、文字、数据、图像和影像等多媒体的各种公共和专门信息库。建设一批高质量、大规模、能动态更新和向社会开放的信息库是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关键,是重中之重。

信息产业是国民经济信息化的装备基础,把信息产业定为主攻方向,就意味着要在国民经济信息化过程中把电子信息产业建设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国民经济信息化建设必须立足于依靠和促进本国的工业,要牢固地树立起我国绝不能从外国买来个“信息化”的观念,要深刻地认清,自主的信息化建设与发展能力是关系到我国21世纪能否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大问题。如果在进行了国民经济信息化和国家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后,不仅没有促进民族工业的发展,反而使它陷入更加困难的境地,其后果将是灾难性的,是绝对不能发生的。

信息产业主要由信息装备制造业和电子信息服务业组成。要制定政策,扶植以微电子为基础、以计算机和通信为主体的民族工业,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提高成套电子信息装备的供给能力,形成规模经济。电子信息服务业具有引导信息化的发展方向和推动计算机应用及扩大规模的重要作用,一定要重视并鼓励其发展。要大力推进信息商品化,以服务社会化,经营企业化为目标,建立电子信息服务业的完整体系。新兴的民办和股份制电子信息服务企业是信息产业的新的主力军,要制定政策,引导其健康发展。信息市场是联接信息供求双方的桥梁,对促进信息化有重要作用,急需规范其市场行为。希望国家要尽快确定电子信息服务业的行业主管部门,以利于发挥电子信息服务企业在国民经济信息化中的主力军作用。

划分三个发展阶段

我国的信息化建设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在时间安排上应与国家计委组织编制的“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保持同步。

2000年前为第一阶段,主要工作有:制定发展战略、总体规划和分阶段的计划,及进行总体设计;研究和确定信息化水平的测度方法;初步明确信息化法规体系的总体框架。

该阶段是起步阶段,其目标不易定得过高,首先要充分发挥现有各个通信和计算机网络设施的潜力,互联成网,初步建成天地一体的国家公用经济信息网(低中速);相应开发建设几个国家级的基础性和关键性数据库,初步实现国家政策部门间的信息资源共享;抓好以“三金”工程为代表的重点领域信息系统建设,在辅助解决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紧迫问题上尽快见到实效。在新技术的研究方面,做好典型研究和试验示范,为全面推进信息化奠定基础。

到2010年为第二阶段:该阶段进入我国信息化全面建设和发展时期,其目标是初步建立能覆盖全国的“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门类齐全的计算机应用系统、信息库及支持其运行的、能满足各种速率要求的网络平台;在主要经济领域和经济发达地区,信息经济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与1985年相比翻一番,信息领域就业人员占全社会总就业人员的比例明显提高;东部沿海中心城市社会信息化及家庭信息化水平,可区别不同情况取得相应进展;在企业和事业基层单位普及计算机应用,国家机关和国有大中型企业基本达到用计算机网络进行综合管理;电子与信息产业建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

2011年以后为第三阶段:该阶段的总体目标是信息化综合指数(程度和水平)接近或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基本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并在生产、工作、学习、生活和社会活动中发挥明显的效用。由于各地、各行业经济发展不平衡,达到这一目标的时间允许有先有后。

攻克四个主要障碍

在国民经济信息化前进的道路上困难和险阻很高,由于各地、各部门的情况不同,表现的形式和难度亦不同。从全局看,至少有以下四个主要障碍:

经济体制

现行的机构设置和职能基本上仍然是计划经济体制的,专业部门的设置和综合部门内专业司局的设置过于分散,职责交叉;上面的过度分散导至下面的分散,往往是部门利益、局部利益高于全局利益,国家的宏观调控遇到阻力,致使跨部门、跨地区的信息化工程迟迟不能立项。可以说,上层建筑不适应经济基础是制约国经济经信息化快速健康发展的障碍之一。这种体制不改变,一体化建设难能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也只能纸上谈兵。然而,体制的改革需要有个逐步渐进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能办到的。当务之急,首先要找到跨部门、跨地区的信息化重大工程的立项程序和方法。

运行机制

由于信息具有商品的属性,决定了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发展必须以需求为导向,必须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现行的经济运行机制也基本上是计划经济的,政企职责不分,行业垄断存在,使市场机制难以发挥作用,已经成为制约信息化建设的障碍之二。在“国家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议和运营中引入竞争机制是十分必要的,已被民航由独家经营改为多家公司经营的显著效果所证实。当前,急需引入竞争机制的核心环节是“公用信息传输网络”的建设和运营,以及专用业务租用公用通信网的收费机制。应依据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有利于发展经济、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有利于提高综合国力”的标准,确定适合中国国情的“竞争度”。

资金落实

美国“国家信息基础设施”的投资预计共约4000亿美元,我国国民经济信息化和“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总投资也得数千亿人民币。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可行性在于,只要有必要的资金(包括贷款)和技术(包括引进),就可以在不同的基础上起步,根据各自的条件,进行渐进式、分阶段地建设,一般不会中途夭折。要根据投资能力确定具体的目标,在目标确定后的困难问题是落实资金。据测算,欲把我国信息经济增加值占GNP的比重提高10~15%的话,所需投资约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总投资的18~24%。这样大的投资全靠国家是承受不了的,政府只能提供其中的一小部分,包括技术标准、教育、科研和其它公益性的投资,其余大部分投资的主渠道应该是企业。投资的主渠道不畅通是影响国民经济信息化建设的障碍之三。解决国民经济信息化建设资金来源的根本出路在于真正搞活国有企业,特别是电子信息产业的企业要承担更多的投资风险。国民经济信息化建设所需的投资要采用国家、地方、行业、企业、社会和民间等众多渠道及利用外资等多种方式解决,关键是要尽快制定投资政策,进行正确引导,以求尽快落实。

信息技术

关键的信息技术,特别是中文信息处理技术不完全过关,是影响我国国民经济信息化建设快速发展的障碍之四。信息技术属于战略性技术,既是信息化的基础,又是信息化的推动力。要面向信息化的需要选择课题,推广适用技术,切实解决国内问题。要把已经分散了的技术开发资金集中起来,有组织地攻克信息化的共性和关键技术,尤其是大系统设计技术、高速网络技术、分布式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人机交互技术,以及微电子、光电子和计算机、通信、广电中的许多基本技术。中文信息处理技术对于“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在中国的全面普及使用至关重要,用于造福亿万中国普通用户的中文工具环境必须取得突破。

抓好五项重点工作

在国民经济信息化的过程中,在进行信息传输网络、信息处理系统、信息源建设的同时,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其中主要有以下五项重点工作:

传统产业改造和计算机普及应用

传统产业技术改造是产业信息化的基础,是传统行业的企业在设计、生产、管理等各个环节广泛应用电子信息技术的过程,是国民经济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各行业、各企业的计算机应用系统都是“国家信息基础设施”的组成细胞,都应抓好并充分发挥其潜能。国民经济信息化要求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和计算机应用的水平不断达到新的广度和深度,并要求从单项应用逐步向集成化、综合化发展。

标准化工作

“国家信息基础设施”的首要目标是保证不同的系统、产品,服务之间具有相互操作性,标准化是互联并能互操作的充分必要条件,必须先行。要掌握并运用信息标准化基本技术,通过超前研究和国际先进标准的及时引进,分层次、分阶段地完成国民经济信息化需要的国家标准修订、制定;要积极推进中文信息标准成为国际标准。没有标准不行,标准过死、过严对技术和服务的创新与发展,又会造成一定的来源,应尽快制定统一、灵活的适用标准。

信息与信息系统安全

抓好信息、信息系统安全保护、保护国家机密、商业秘密和隐私、保护知识产权、保护民族的传统文化十分重要。安全问题是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后必然出现的问题,尤其是与国际互联网络(Internet)联网。安全问题也是党和国家领导人最为关心的问题,一定要有严格的管理制度和严密的技术措施。应本着兴利除弊,促进发展的原则正确对待,切不可疏忽大意,也不可因噎废食。

信息人才队伍建设

各类信息专门人才和应用人才在质量和数量上不足是制约我国信息化快速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要在教育经费中专项安排信息人才的培养计划;要有选择地扩大现有高等院校139个信息类专业及信息相关专业的培养规模;要充分发挥继续教育的作用,采取正规教育与技术开发相结合的方式,培养一大批能满足信息化建设要求的各类专门人才和复合型人才;要建立尊重人才的良好环境与机制;要在社会民主中加强普及信息知识、开展提高信息意识的活动。这些是国民经济信息化得以按计划推进的必要条件和保障。

信息立法

建立与“国家信息基础设施”的运营和使用相配套的法律体系是顺利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可靠保障。调整和修改我国现有法律、法规,进而确立新的法规体系,已经成为我国信息化进程中的难题之一。目前,最急需制定的是能保障电信业放开经营及平等竞争的“电信法”和能保证信息资源共享的“信息资源管理法”。政府信息资源中安全保密范围以外的信息资源的公开利用是在政府各部门、各机构间实现信息资源管理一体化和方便地通过通信网络、顺利地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的先决条件,要首先解决好。

理顺六个矛盾关系

在国民经济信息化的过程中多种矛盾关系错综复杂,如:信息化与工业化、经济信息化与社会信息化、公用网络与专用网络、市场需求与保障供给、引进技术与自主开发等矛盾关系都需要协调处理好。以下是需要首先理顺的六个矛盾关系:

信息资源、信息处理与传输网络

信息传输网络、信息处理设备和信息资源三者之间的关系相当于路、车和货之间的关系。若没有货,车空着,路闲着;若车流量过大会造成交通阻塞。所以,要根据信息资源的总量和需要的传输量,决定信息设备的质量和处理能力,以及信息传输网络的速率和宽度,三者之一要相互协调、照顾好,避免出现有货无车,有车无货或既有车又有货但无路的情形,以免造成不应有的浪费。

建设、运费与服务

信息传输网络的建设、运营与服务之间的不协调是当前矛盾的焦点。急需解决的是把电信线路提供者、网络服务者和信息服务者的事权分开,线路提供者不应经营网络服务和信息服务,要为网络服务和信息服务者创造一个平等竞争的环境。同时,还要调整和统一通信线路收费标准,既要让服务者有利可图,又要使最终用户承受得起,这样才能使大量闭置的通信线路运转起来,才能从根本上避免专用网络的重复建设。

开发、生产与应用

信息技术的研究开发与信息产品的生产脱节、信息产品的生产与信息技术的应用脱节,是我国历年来存在的矛盾问题。国民经济信息化的整体战略对此提供了解决这个矛盾的良好机遇。信息技术的研究开发成果应直接支持信息装备的生产与应用,由信息产业部门组织生产的信息产品应直接装备国民经济各应用部门;信息产业部门要为信息技术开发提供必要的资金,要为应用部门提供良好的服务;信息应用部门要提出正确的、相对稳定的使用要求,在行动上真正支持民族工业的自主发展。只有三者有机结合才能逐步形成良性循环。

通信、计算机与电视

通信、计算机、有线电视三者一体化的目标不可能一步到位,要研究具体的过渡策略。其中,最容易的是先把通信和计算机结合起来;通信与有线电视、有线电视与计算机的结合要慎重,只能先做一些有限的研究和试验,切不可一轰而起。通信和有线电视各自建设独立的光纤基干网的作法也是不可取的。

政府、企业与用户

“国家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需要政府、企业和用户合作。政府扮演的角色是:建设的领导者、改革的支持者,政策的制定者、公益性投资的提供者和最终用户中的先驱者。政府要带头使用“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带头提供可公开的信息资源、带头采购国产的信息装备;企业是建设者、技术创新与应用的开拓者,也是投资风险的承担者;用户是使用者,有责任提出使用要求和承担合理的费用。三者共同起作用,缺一不可。

经济发达地区与经济落后地区

国民经济信息化应在引导地区经济协调发展、促进全国经济合理布局方面发挥作用。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信息化的基础条件较好,应支持其优先发展;但对经济发达的中、西部地区的具体情况要具体分析,对那些由于物质资源和能量资源天生缺乏而造成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更应该重视挖掘信息资源的潜力,通过大力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弥补物质资源和能量资源的不足,促进经济在更高的起点上向前发展。

突出七点基本思路

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十分复杂而艰巨的任务,要充分利用已有的基础和条件,尽量发挥各部门和各方面的积极性,按着“全面规划、突出重点、近远结合、循序渐进”的策略思想,立足国情,实事求是。“九五”计划要面对现实,着眼未来,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精心组织,有限目标,以便集中力量进行重点工程建设。主要的基本思路如下:

信息化涉及到所有的领域,“九五”应重点抓经济信息化,同时兼顾社会信息化和国防信息化。

在经济信息中,国家先集中力量抓优先领域的重大信息工程,同时注意支持各部门、各地方自我发展的积极性,以推动国民经济各领域信息化进程。

在重大工程中,重点抓公用信息基础设施的扩建和有效运用,集中建设与国民经济信息化的要求相适应的国家公用经济信息通信网和能尽快解决国内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紧迫问题的应用系统工程。

在各优先应用领域的信息工程建设中,重点抓信息资源的开发、更新、管理、交换和利用,建设一批具有综合性、基础性、关键性的国民经济信息库和相应的信息系统,既为政府服务,也向社会提供信息服务。

在社会信息化中,重点抓教育事业和科学研究的信息化建设,从根本上为经济信息化铺垫扎实基础。

在进行工程建设的同时,扶植相应的产业发展,以有效的应用带动系统的集成,进而推动装备的开发与制造;以改革的精神培育和发展网络的增值业务,为重点工程提供多样化的服务。

在信息化的过程中,自始至终抓信息技术的跟踪研究和创新,瞄准重点工程面临的技术难点,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解决方案,力争高起点,同时,开展高速信息网络的试验和示范,为下一阶段的工程建设打好技术基础。

优先发展八个领域

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有信息化的需求,但由于经济实力和条件所限,不可能齐头并进,对优先发展的领域需要有所选择。应该把那些对信息化建设具有基础性和关键性、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大积极影响、对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具有明显效益的应用领域的工程,予以优先安排和重点保证。建议“九五”期间优先启动八个应用领域的信息系统工程建设:

经济决策

经济宏观调控是国民经济的命脉,国民经济宏观决策需要先进的决策辅助系统支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对此显得更加迫切。“国民经济宏观决策支持系统”的建设与发展应该超前于经济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的进展,该系统主要由经济信息源、国民经济监测系统、国民经济预测分析和宏观决策辅助系统、联接首脑机关和政府各部门的信息网络,以及决策资源服务系统构成。

农业经济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建立能满足农业宏观调控和微观导向服务要求的“农业综合管理及信息服务系统”是切实加强农业,全面发展和繁荣农村经济的有力武器。农业信息系统的建设可能使2.3亿农户的分散生产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能促进6500百万农民脱贫致富,可大大减少由于生产与流通无序,防灾抗害不及时所造成的经济损失。

工业经济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搞活工业是搞好整个国民经济的关键。以政府转变职能和行使职能国有企业“转机建制”,及培养和发展市场体系为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的“企业生产与流通信息服务系统”的建设,将为国家对工业经济适时适度地进行宏观调控,为引导企业走向市场、调整结构、进行技术改造和技术开发、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提供有力的支持。该系统应首先面向一万四千多个大中型企业,另外五万多小型国有企业、乃至全国五十三万个工业企业也都将从中受益。

对外贸易

推广应用“电子数据交换”(EDI)技术,使贸易方式和手段逐步适应国际贸易发展的要求,对改善外贸宏观调控,加强外贸管理,从而推动我国对我贸易的发展,以确保我国稳居民办贸易强国的地位,都十分必要。

财政税收

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加快利用计算机进行“税收征营和稽核”,能使税务工作步入科学化、法制化的轨道,最大限度地减少税收流失,确保国家财政收入的稳步增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定要在优先领域中优先安排。

金融货币

建立“金融现代化支付系统和支付工具”,对改善金融调控方式、加强金融监管,提供信货质量、加快资金周转、减少现金流通量和货币发行量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有利于反腐倡廉、减少经济犯罪,一定要优先发展。

教育事业

贯彻优先发展教育的方针,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使高等院校的教师和研究生能在全国和全世界的“计算机网络环境”中进行学习和开展学术研究工作,具有深远的意义。

科学研究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措施之一是建立“科研计算机网”,使它同国际接轨,从享用全球的科技学术信息资源入手,进而在全世界范围内参加学术交流和科技竞争,是一项跨世纪的战略性举措。

教育事业和科学研究是不可分的,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国家都首先建立了科研和教育一体化的计算机网络。这些网络互相联接形成了全球性的计算机互联网络,已经成为各种计算机网及其应用技术的试验和示范基地,成为未来的国家信息基础设施乃至全球信息基础设施应用的基础。切不可将科研与教育的计算机网人为地分开,应该将科学研究、教育学术及人才工程三者结合起来,统筹规划、共同建设。这样做,既符合国际惯例,也符合国家的整体利益和教育、科研战线自身的利益。

我国正面临经济发展和四化建设的最好机遇,历史已经赋予我们国民经济信息化的重任。我们相信,只要能抓住机遇、团结协作、艰苦奋斗、努力进取,再重的任务也能完成。另外,在自主发展的同时,还应积极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继续引进必要的先进适用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并对引进的技术不断进行开发与创新,就一定能不断取得国民经济信息化的新胜利。

标签:;  ;  ;  ;  ;  ;  ;  ;  ;  ;  ;  ;  ;  ;  ;  ;  ;  

立足国情,精心部署,不断赢得国民经济信息化的新胜利_国民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