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创新实践研究论文_苏成勇 王志阳 宋海朋 王道起 张慧娟

高职院校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创新实践研究论文_苏成勇 王志阳 宋海朋 王道起 张慧娟

苏成勇 王志阳 宋海朋 王道起 张慧娟 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化学工程技术学院 221140

当前,高职院校总数以及高职院校在校生数均已占全国高校总数的一半左右,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也同步进入了“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时代。这种崭新的就业模式尽管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同样也对高职院校学生提出了更高要求。然而,近几年通过对高职院校学生以及所在就业单位的调查发现,很多高职学生缺乏正确合理的就业择业观,职业定位不明确,对企业或岗位期望值过高,不愿到企业生产一线或艰苦边远地区就业和发展,毕业后半年内的离职率比本科大学毕业生高20个百分点左右(其中2011届本科为24%,高职高专为44%),从中也暴露出了当前高职院校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就业指导过程中学生主动参与率低,就业指导内容和形式单一,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效果、就业信息服务质量、就业指导个性化、全程化、全员化程度等方面均有待进一步提高等。高职院校要想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以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综合竞争力为出发点,以保持高就业率和提高就业质量为目标,大力加强和改进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

本研究根据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近年来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开展实际情况,以学生就业服务团队为核心,在创新组织和参与就业主题班会课、大学生就业指导课、职前综合训练课程教学以及进一步拓展就业指导服务内容和途径等方面开展了一些有益的实践研究,以期为新形势下如何有效开展高职院校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提供借鉴。

一、实践研究的组织实施

1.前期准备是基础

在前期准备阶段,主要从就业服务团队成员筛选招聘、学习资料收集、理论知识学习和技能培训等方面进行。以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化学工程技术学院工作开展实际情况为例:

(1)就业服务团队成员(就业服务学生会干部)筛选招聘。在就业指导老师的参与下,学院制定并宣传大学生就业服务团队成员任职条件、招聘需求和激励计划,全面模拟企业招聘流程,从非毕业班各班级中筛选出约30名成员(1~2名/班)。对于当年的毕业班,将毕业班班长自动纳入团队管理。

(2)学习资料收集和准备。师生协同、全方位多途径收集学生喜闻乐见的就业主题班会内容并更新原就业主题班会计划,在原有的基础上完善了企业信息资源库,每位成员手中均有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职前综合训练课程、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等教材或讲义。

(3)理论知识学习和服务技能培训。所有成员在原有分散学习和实践的基础上,再集中学习职业生涯规划、就业信息收集和发布、简历制作、面试、防止传销、就业互助等一些理论知识;认真学习职前综合训练课程、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课程等教材内容;就业指导老师邀请企业经理人、成功校友作就业(创业)专题讲座、邀请就业(创业)主题班会获奖老师指导、安排往届就业服务优秀学生干部谈经验技巧等,做好团队所有成员的技能培训。所有学习和培训完成后,组织一次竞赛评比活动。

2.过程实施是关键

在过程实施阶段,以学生为主体,就业指导老师全程参与,重点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展工作:

(1)团队成员创新组织和参与就业主题班会。首先在就业指导老师帮助下,团队成员摸底调查前一学年就业主题班会的实际开展情况,找出突出问题,讨论解决办法;其次,根据当前广大学生和班主任实际要求,完成准备工作的团队成员“一对一”协助班主任老师,共同选择就业主题班会内容,协助设计就业主题班会课课件、讲稿等,配合班级师生组织召开就业主题班会;还有,就业指导老师按计划邀请企业经理人、成功校友来校作就业创业专题指导讲座每学期不低于两次,统一指导,就业服务团队协助组织,广大学生参与,切实增强就业主题教育和指导效果。

(2)团队成员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和实践。在就业指导课程教学中,针对目前学校就业指导课大班集中教学、人力资源有限、教学时间有限、教育教学效果有待进一步提高的实际情况,每两名团队成员协助一名授课老师,在集中课堂教学后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进行个别或小班辅导,团队成员协助考核和课堂管理等;在职前综合训练课程教学中,团队成员积极反馈学生实际需求,协助授课老师在校内外完成职前综合训练的前期准备工作,有知识有技能的团队成员作为车间班长协助参与课堂秩序考核、实践活动组织等,承担课程助教角色。

3.师生协同,拓展就业指导服务内容和途径

在正常开展各类就业活动(如:职业生涯规划、简历制作大赛、模拟面试比赛、协助企业专场招聘、就业数据统计和反馈等)的基础上,根据团队成员课程情况,充分利用学生会就业服务办公室资源,建立了全天候的就业指导服务值班制度;团队成员不仅作为所在班级的就业信息员,还参与就业橱窗信息更新和就业信息网络建设,在构建多元化的就业推荐网络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另外,师生还共同构建并完善了企业信息资源库、就业理论知识和技能学习资源库,值班成员利用各类资源库,随时为广大同学提供详细的企业信息和最新就业创业政策,为前来咨询的同学答疑,并将普遍问题和疑难问题及时反馈到就业指导老师处。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4.管理监控是保证

过程管理和实时监控贯穿于组织实施的全过程,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定期反馈、评优和总结

①在就业指导老师的安排下,每月组织一次阶段小结,每学期组织一次座谈交流会。

②通过设计两种调查问卷表(就业主题班会效果问卷调查表和就业服务质量问卷调查表),按阶段组织相关师生参加调查,反馈结果作为对团队成员的一个重要考核指标,从而促进团队成员作用发挥和进一步提高团队成员综合素质;同时依据问卷调查以及活动实际组织开展情况,每学期评出“就业服务明星”2~4名,并及时交流经验技巧。

(2)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就业指导老师全程参与和指导。其中,认真踏实做好前期准备工作是所有工作的重中之重,做好此项工作才能确保团队成员阵容强大、资料准备充分、理论知识学习和技能掌握全面过硬,后期各项工作才能稳步推进。实施期间可将统一培训和分散自学相结合,“先培训学习再实施”和“边培训边实施”相结合,鼓励团队成员利用课余时间主动自发学习理论知识和服务技能。

(3)充分发挥毕业班班长的作用。每年下半年将毕业班班长自动纳入团队,通过培训使之成为重要后备力量,并参与组织开展就业(创业)主题班会、协助老师对就业指导课和职前综合训练课的考核,及时发布和传递最新招聘信息等。

(4)及时发现和补充合适人才。利用主题班会、就业咨询服务、就业指导课以及职前综合训练等环节,适时发现合适人才,做好后备支持力量的培养,扩大就业服务学生团队的影响力,使创新指导和服务工作深入人心,得到广泛支持。

二、实践研究的实际成效

1.以学生为主体,提高就业指导服务质量

(1)初步形成了多元化的就业推荐网络。学生就业服务团队成员不仅参与就业信息收集汇总、就业橱窗信息更新和维护,还先后参与构建了班级就业飞信群、QQ群和年级公共邮箱等就业信息网络平台;通过就业服务值班、组织召开内容和形式符合学生需求的就业主题班会等方式,形成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班级就业信息员,院系级就业服务志愿者等学生就业服务工作队伍;已毕业的原就业服务团队成员多数也保持与学校和就业指导老师联系,实时反馈企业用人信息,甚至亲自回校参与企业校园招聘,形成了往届毕业生就业信息员队伍。就业橱窗、多种就业信息网络平台以及校内外就业信息员队伍使多元化的就业推荐网络已然形成。

(2)丰富了就业指导与服务的内容与形式。就业服务团队成员来自学生,也服务于学生,改变了原有的以学校和教师为主导的就业指导和服务模式;就业主题班会、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以及学校特有的职前综合训练课均有学生参与设计、组织和管理,内容和形式更加符合学生实际需求,不仅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而且使课堂教学内容延伸到课外。教学效果、就业指导与服务的个性化、全程化、全员化程度的提高无疑也促进了就业指导服务质量的提高。

2.能力为本,提高了学生的职业素养和综合竞争力

2011年以来,该校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团队除了按期成功组织开展了就业指导类日常学生活动(如:已成功组织简历大赛、学业和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模拟面试、就业主题班会竞赛活动等近20次,协助院系老师组织企业专场招聘超过120场次等)外,还通过创新组织和参与班级就业主题班会课、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和职前综合训练课的教学环节,不仅提高了团队成员自身的综合能力,还使参与其中的广大学生受益。近10个班级的就业与职业指导类主题班会先后在系、校内比赛获奖。通过对毕业生的持续跟踪调查发现,2009年至2012年的应届毕业生半年内离职率已由41%逐年降低至27%,企业对毕业生的满意度由63%提升至87%,学生的就业满意度由81%提升至94%。往届就业服务学生干部就业质量高、在企业发展好,很多同学被知名企业免试录用,学生的职业素养和综合竞争力获得企业充分认可。

3.多方参与,初步形成了教育教学成果

在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团队成员和企业的全程参与下,职前综合训练课程的成功开发与实施于2012年获得学校教学成果一等奖。旨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意识、提高职业技能、实现持续发展的职前综合训练课程不仅融入了行业企业理念,而且在教学内容、实施途径与考核方法等方面更加符合企业对员工的要求。在该校第二轮人才培养工作评估中,该课程开发、建设与实施情况得到了评估专家的一致好评,成为学院课程改革与建设的亮点之一。2010年11月4日,中国高职高专网对该成果进行了报到,2011年《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第29期,以“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生职前综合训练的试验”为题,介绍了该成果开发实施的情况。2012年7月,该成果的延伸成果之一《大学生职前综合训练指导》教材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

参考文献

[1]管丹 浅析高职院校就业指导与服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69,(3):57-60。

[2]张瑾 新时期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问题与对策[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6,21,(6):80-82。

论文作者:苏成勇 王志阳 宋海朋 王道起 张慧娟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3年11月总第136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1-25

标签:;  ;  ;  ;  ;  ;  ;  ;  

高职院校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创新实践研究论文_苏成勇 王志阳 宋海朋 王道起 张慧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