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验证大气压使“小试管上爬”,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大气压论文,试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讲授九年义务教育物理课程中的“大气压强”时,常常做“小试管上爬”实验来导入新课。
对此实验通常做如下分析:如图1所示,大气压强为P[,0],小试管的质量为m,横截面积为S,液体的密度为ρ。则小试管受向上的压强为
P[,a]=P[,0]
向上的压力为
F[,向上]=P[,a]S=P[,0]S
小试管受向下的压强为
P[,b]=P[,0]-ρgh
向下的压力为
F[,向下]=P[,b]S=(P[,0]-ρgh)S
上下两压力的合力为
F=F[,向上]-F[,向下]
=P[,0]S-(P[,0]-ρgh)S
=ρgV[,排]
小试管能否上爬取决于此合力F与小试管所受重力(mg )之间的关系:当F〉mg时小试管上爬;F=mg时小试管静止;当F〈mg 时小试管下落。
由于两压力合力表达式F=ρgV[,排]与浸没在液体中物体受液体对物体的浮力公式在形式上一样,致使许多人认为使小试管上爬的力是液体对小试管的浮力,而与大气压强大小无关,甚至说即便没有大气压强,小试管依旧可以上爬。我们用实验的方法探讨了这个问题。
最初,我们用到的仪器有抽气盘、旋片式真空泵、大试管、小试管、支架(用以防止大试管倾倒),装置如图2所示。
这套装置存在两个问题:第一,抽气盘(包括钟罩)容积大,抽气时间长,真空度不容易保证;第二,从大试管内流出的水积在抽气盘中容易被抽入真空泵。
为了解决这两个问题,我们改用图3所示装置。大试管(Φ1.792cm*17.5cm内径1.490cm)、小试管(Φ1.450cm*8cm,质量6.5g容积10cm[3])、细线、真空泵(J1007)、锥形瓶(250mL)。
考虑到在抽气过程中倒置大试管是困难的,因此实验从静止的状态开始,做法如下。
首先在小试管中内置一小段橡胶柱(或火柴杆),卡在小试管内壁,把细线拴在橡胶柱上,然后再放入盛水的大试管中。倒置大试管。当小试管上爬一段距离后,细线绷紧,把细线的另一端用塞子塞好,细线夹在大试管壁与塞子之间,小试管处于静止状态,把大试管竖直固定在方座支架上。
在抽气开始之前,小试管受到重力、大气压强产生的压力、液体压力、细线的拉力,在这些力的作用下小试管静止。当真空泵工作开始后,大气压强逐渐减小,若小试管能够继续保持静止,则表明小试管上爬与大气压强无关。如果小试管掉下来则证明小试管上爬,大气压强是起作用的。
在实验过程中发现,当大试管内气压减小后,在试管壁上出现许多小气泡(水中溶解的空气)。对此,我们用预先抽气的方法来减少溶解于水中的空气,即先对大试管中的水抽气(管口向上),直到大试管壁上的气泡小到用肉眼观察不到,再用它来进行实验。
这样处理后,多次做实验,结果小试管总会掉下来。
我们对实验进行了如下分析。
首先,在开始抽气之前,大试管内最高点C处水的压强为P=P[,0]-ρgH。因为P[,0]〉ρgH,所以水柱可以和小试管一起保持静止。当P[,0]逐渐减小,直至P[,0]=ρgH,水柱和小试管依旧可以保持静止,但当P[,0]〈ρgH时,水就会在重力的作用下掉了下来, 这与托里拆利实验的道理是一样的。同时可以证明C处水的压强不能为负值;其次,对小试管而言,小试管受重力、水的压力、细线的拉力和大气压力,在四个力中前三个力的方向是向下的,唯有大气压力的方向是向上的。当大气压力减小到不能与前三个力平衡时,小试管必然与水一起下落。
做完以上实验后,即可以认定小试管上爬是大气压强作用的结果。上述实验是从静止平衡开始的,似乎与原实验不同,于是又做了如下实验:装置(所用仪器相同)如图5所示。
先对大试管中的水抽气(去掉水中溶解的空气),然后插入小试管(不带细线),塞好塞子,抽气。过一段时间后倒置大试管,观测到小试管和水一起下落,一直下落到底,水进入锥形瓶。小试管不能上爬。
综合以上实验,可以认识到大气压是小试管上爬不可少的因素,没有大气压,小试管不能向上爬。
标签:试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