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儿童生活,让品德课程走向生本化论文_王福仁

回归儿童生活,让品德课程走向生本化论文_王福仁

(安岳县东方红小学 安岳 642350)

【摘 要】:在品德与生活教学中树立回归生活的教育理念,体现“生本教育”的新课程观,选择生活化的教学内容,运用生活化的教学策略,做到理念定位,回归儿童的生活;贴近实际,精选生活化内容;优化资源,拓宽体验生活渠道;学以致用,追求生活人品味,从而构建以生为本的课堂,实现生活化的品德教学。

【关键词】 教学策略 品德 生活化

对课程核心理念“回归生活”怎么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教学行为,对“回归谁的生活?怎么回归生活?”笔者认为在《品德与生活》教学中可采取如下策略:

一、回归儿童的生活,解决定位

品德课程标准在“回归生活”这一核心理念的指引下,改变了过去的学科逻辑、道德规范的逻辑体系,按照生活的逻辑来建构。强调品德教育回归生活,是因为过去的品德教育在认识和实践上存在着脱离生活、从生活中剥离的现象。反映在课程上,是以学科知识为纲,以看似严密的德目、道德规范为体系建构标准;反映在教材上,以名人、伟人“高大全”的人物的故事为道德知识载体,组装成一个个“美德袋”;反映在教学上,以道德认知传授为主要目标,强调脱离情境的技能训练,热衷于道德符号的记忆和逻辑演绎。学生学到的不是丰富的生活智慧,而只不过是关于道德的知识,只是枯萎的道德语言符号和知识的气泡,这种知识本身不具备直接转化为道德行为的特质。

二、精选生活内容,立足实际

既然回归生活是要回到儿童的生活中去,那么我们不妨把教材呈现的课题看做生活话题,是关于儿童过去生活中已经遭遇、今天生活中正在经历或者明天可能会邂逅的一个个话题。教师不妨淡化沉重的“上课感”,低下权威的头颅,放松紧张的心情,放低身段,放低语调,唤回真实的自己,做平等中的首席,换上一种跟自己孩子或小弟弟妹妹拉家常的心情,把品德课看成是和儿童共同交流的活动,找回生活的感觉。

课程生活是教师的职业生活,也是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那么教师和学生有没有找到生活的感觉?我们的品德课程本身是否道德?让我们一起检点:课堂上教师是否和少数明星学生垄断话语权,形成话语霸权?教师和学生的话语是否言不由衷?教师和学生的情感是否真实?道德教育是为了生活,是通向美好生活的手段。“有什么样的教育,就有什么样的生活。”如果教师戴着职业的面具,怎能让学生产生亲近感,让学生敞开心扉?如果课程生活不真实,怎能唤起真实感;如果课程生活无真情,怎能唤起真情?如果课程生活没有生活的感觉,又怎能起到对真实生活的改变、改善作用呢?珍视教师和学生的课程生活,才能找到回家的高速公路入口处。如《品德与生活》课中的《在爸爸妈妈关心下成长》:教师首先和学生一起寻找成长的足迹。猜猜她是谁?教师拿出一本相册,放在实物投影仪上,让学生猜这些是谁的照片。第一张照片是胖嘟嘟的小婴儿,第二张是婴儿学爬行。学生哈哈大笑,好奇地左看右看,怎么也猜不出来。第三张小宝贝会走路了,第四张小宝贝上幼儿园了,孩子们好奇地说着同学的名字,都猜不着。接着小宝贝背着书包上小学了,三年级学习弹钢琴了……“啊,是漆老师!”一位学生失声喊道!全班学生恍然大悟!漆老师说:“是呀,我跟你们一样,在爸爸妈妈的呵护下成长,如今已经当上老师了!你们是怎样成长的呢?”

三、拓宽体验生活渠道,整合资源

教学资源应从教科书扩展到所有对儿童有意义、有兴趣的题材,教育渠道应从教室扩展到家庭、社区及儿童的其他生活空间。品德教学要优化资源,拓宽渠道,至少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教学活动由课堂向社会的延伸,从多方面加强教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要尽可能地创设条件,让学生以恰当的方式与社会生活广泛地接触;二是教学活动与其他学科和教育活动相结合,相互促进,资源共享。

《品德与生活》教材,为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提供了十分广阔的开放空间。教科书中有通过各种形式引导师生充分拓展思路的内容,如大量省略号的使用,以及“把你的想法告诉大家”等的提示语;教师教学用书也设计了大量供教师选择的开放性活动;与教师教学用书相配套的教师备课系统以及教学设计中也提供了很多活动设计和教学案例。这些都为教师组织开展具有拓展性的教学活动提供了参考,保证了教师教学的开放性。如在设计《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上册)中的《温暖的家》一课的教学时,教师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条件,设计了“摸摸爸爸妈妈的手”“跟爸爸妈妈上一天班”“今天我当家”等实践活动,让学生们亲身去体验父母的辛劳。然后结合语文教学,让学生将自己的感受写下来,在语文课上交流。有的学生在摸了爸爸妈妈的手之后写道:“爸爸妈妈的手为什么这样粗糙,甚至还有一道道裂开的口子?那是因为太多太多的活儿让他们变成这样的呀!他们每天凌晨两三点钟就冒着严寒去批发土豆,还要背到岳阳边洗干净,双手泡在刺骨的河水里,能不裂口,能不粗糙吗?”有的学生在跟妈妈去商场上了一天班后写道:“我看见妈妈在商场一站就是五六个小时,一会儿都不能坐。腿软了,脚肿了,挣钱多不容易呀!我今后一定不会乱花一分钱,因为那是妈妈用汗水换来的呀!”

四、追求生活高品味,践行做人

我们的品德与社会教学所给予学生的不应是一个简单的结论,该是让学生亲自去试一试。你会怎么做?人们会有怎样的评价?从而认识生活中真正的是非观念、善恶观念。我们的教学必须向生活开放,向现实开放,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实践课上的认识,不搞“纯而又纯”的教育。我在上《集体处处有规则》这一课时,先布置学生在课间自由活动十分钟,喜欢活动什么就活动什么,尽量活动的开心。活动结束后,老师随机采访:“你活动了什么?活动得开心吗?为什么?你愿意以后一直这样活动吗?通过活动学生每人心中都有了自己的行为标准。但有时学生在认识生活中遭受挫折,例如思品与社会课上学了遵守社会公德,乘公共车时不拥挤,给老弱病残的人让座。可在现实社会中经常遇到一些人争抢座位,对老弱病残的人是视而不见。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校教育,我们要正视这种社会现实,引导学生树立自己的是非观念,按自己的是非观念去实践一下,你有何感受?人们对你有何评价?学生就有可能从人们积极的评价中,自己愉悦的情感体验中获得的知识,建构起自己的内心道德标准。

总之,在教学中我们教师要树立一种“教学即生活”和“生活即教学”的观念,既要让教学走进儿童的生活,又要让生活走进成长中的儿童。通过教学,把儿童与其真实的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有意识地把儿童带回到真实生活中去,去观察、感受、体验、分析、反思他们的生活,使我们的品德教学能更加贴近儿童的生活,体现回归生活,实现品德教育的生活化。

论文作者:王福仁

论文发表刊物:《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6年第11期(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6/12/9

标签:;  ;  ;  ;  ;  ;  ;  ;  

回归儿童生活,让品德课程走向生本化论文_王福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