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海绵城市道路建设的意义论文_罗良惠

浅谈海绵城市道路建设的意义论文_罗良惠

身份证号码:45032619861208XXXX

摘要:海绵城市建设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其目的在于降低 人类在开发建设过程中对于生态环境的影响,恢复生态系统的功 能。城市道路系统作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道路的“海绵化”对改变城市下垫面现状、缓解城市内涝、控制雨水径流污染、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在城市道路规划建设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探讨,希望对相关从业人员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城市道路,海绵城市,应用

1 海绵城市概述

1.1 海绵城市的基本内涵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 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 " 弹性 ",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海绵城市是一种新型的城市雨洪管理理念,是国外先进雨洪 管理理念在中国的深化。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结合我国城市发展水 平和现状,将保护生态系统放在城市建设的首位,同时结合低影 响开发的设计理念,在城市新建区和改、扩建区运用生态的手段 进行生态环境的修复和恢复,合理控制开发强度,控制城市不透 水面积比例,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城市原有水生态环境的破坏,实 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1.2 海绵城市建设的意义 海绵城市建设借助城市建筑、绿化、道路、公园等多种类型 的公共基础设施,打破常规的雨水排放方式,在充分保证公共基 础设施安全以及城市用水安全的基础上,利用特殊的建筑方式实 现城市对雨水的蓄积、渗漏以及净化过程,为雨水的重复可循环 利用,水资源环境的保护创造条件。海绵城市由于其建造特性,在遇到大的降水时,可以最大程度将降水进行蓄存、滞留,一方 面避免了内涝的发生,另一方面可以最大化的提高雨水的使用效 率,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城市排水问题和水资源缺乏问题。

2 转变城市道路建设理念

城市道路在“海绵化”的过程中,要坚持“规划引领、生态优先、安全为重”的原则,贯彻“低影响开发”的建设理念,同时做好 建设理念的转变工作。

2.1 海绵城市建设的原则 城市道路的“海绵化”要坚持“规划引领、生态优先、安全为重” 的原则,就是要在建设前做好城市道路系统、排水系统、市政管 网系统、绿地系统及海绵城市建设体系的规划工作,将城市道路、排水、景观等相关专业进行统筹考虑,同时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 首位,把道路交通安全、排水防涝安全作为核心,根据当地的实 际情况,从多方位入手来进行建设,一方面要保护好城市水生态 敏感区域,另一方面在开发时要将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避免 造成环境的破坏。

2.2 转变城市道路建设理念 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不仅是新型的城市雨洪管理理念,更是 一种新型的城市发展方式。在这种新型的发展方式下,城市道路 的建设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传统的城市道路建设只注重道路路面结构的耐久性、舒适性、以及工程施工的快速性,而忽略了道路作为城市主要下 垫面的作用,致使传统城市道路的硬化面积占道路面积的 75% 左 右,透水铺装率不足 30%,严重阻断了道路上、下层空间之间的 联系。因此,城市道路的“海绵化”首先要做好道路路面结构由“硬 化”向“软化”的转变,即采用先进、环保的多孔透水材料用于 城市道路的建设,在保证道路基本功能的前提下,增加道路的透水、透气性能。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第二、排水方式的转变。在传统的城市建设中,城市雨水排 除主要依靠管渠等设施进行“快速排除”,忽略了绿地、坑塘等 对雨水的滞留和消纳作用,造成了现阶段城市雨水排水系统过于单一,无法应对突如其来的极端天气的挑战,给城市居民带来巨 大损失。在新的形势下,城市雨水排水系统的设计要贯彻海绵城 市的设计理念,统筹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和城市雨水管渠系统,通过植草沟、下凹式绿地等低影响开发设施的建设,实现雨水的 自然积存和渗透,让城市最大化的回归自然。

第三、优化道路竖向设计。在传统城市道路建设中,道路竖 向设计及道路排水设施的设置均以车辆行驶的安全性和舒适性为 主要考虑因素,道路横坡一般以 1% ~ 2% 的坡度坡向道路一侧,通过在道路两侧(或一侧)设置雨水口,对路面雨水进行快速收 集和排除,以保证车辆行驶的安全性。在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中,城市道路排水系统的安全性、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与车辆行驶的安 全性、舒适性同样重要。为保证城市排水的安全,需要将低影响 开发雨水系统与城市雨水管渠系统进行有效的衔接,而这两个系 统之间衔接在一定程度上是通过优化道路竖向设计来实现的。因 此,城市道路竖向设计得是否合理,对海绵城市系统功能的发挥 显得尤为重要。

3 低影响开发设施在城市道路建设中的应用

3.1 透水铺装 透水铺装按照面层材料不同可分为透水砖铺装、透水水泥混 凝土铺装和透水沥青混凝土铺装。其中,透水砖铺装一般用于人 行道,透水水泥混凝土铺装可用于非机动车道等荷载较小的道路,透水沥青混凝土铺装可用于机动车道。采用透水铺装时,应根据工程所在地的土壤渗透系数、地下 水位埋深及海绵城市建设目标等因素选择全透水或半透水铺装结 构。采用半透水铺装结构时,应在透水基层或面层内设置排水沟、排水管等排水设施,并与市政雨水系统连通。

3.2 下凹式绿地 下凹式绿地是指低于周边铺砌地面或道路在 200 mm 以内的 绿地。下凹式绿地具有一定的调蓄容积,通过对道路侧石或路缘 石进行开孔设计,可以将道路路面雨水引至下凹式绿地内。雨水 在下凹式绿地内通过下渗、植物根系的拦截、吸收、净化作用,一方面可以滞留部分雨水,延缓洪峰时间,另一方面也可以达到 对初期雨水净化的目的。下凹式绿地的下凹深度应根据植物耐淹性能和土壤渗透性能 确定,一般为 100-200 mm。此外,下凹式绿地内应设置溢流井,与市政雨水管网连接,以保证超过下凹式绿地设计调蓄容积的雨 水径流的溢流排放。溢流井一般高于下凹式绿地 50-100mm,并低 于道路路面 50-100mm。

3.3 生态树池 城市道路上一般沿人行道种植行道树,通过在树池之间采用 透水铺装,设置生态树池,可以通气渗水、改善土壤条件。另外,生态树池可以汇集路面径流雨水,净化雨水、补给地下水、保证 行道树生长,提升道路景观效果。

4 总结

城市道路海绵城市建设作为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大幅度增加城市透水铺装面积,延缓暴雨洪峰时间,提高雨 水资源利用率,同时还能够降低行车噪声,提高雨天行车安全性。城市道路海绵城市建设应根据建设区域海绵城市建设目标,结合城市道路系统规划、排水系统规划、市政管网系统规划、绿 地系统规划及海绵城市规划,将城市道路、排水、景观等相关专 业进行统筹考虑,综合运用透水铺装、下凹式绿地、生态树池等 低影响开发设施进行设计,以达到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孙芳.基于海绵城市的城市道路系统化设计研究[D].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

[2]周延伟.海绵城市理论在道路绿化景观设计中的应用[J]. 河北林业科技,2015(06):59 - 64.

论文作者:罗良惠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1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17

标签:;  ;  ;  ;  ;  ;  ;  ;  

浅谈海绵城市道路建设的意义论文_罗良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