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未古期页岩型铜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论文_黄丕海

云南铜业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有限公司 昆明 650051

摘要:文章结合区域地质找矿背景,以未古期页岩型铜矿床地质勘查成果资料为依据,对矿区地层、构造、矿体特征、矿石特征进行了论述,分析了矿床成因及成矿规律,总结了探矿因素及找矿标志,指导下一步地质找矿工作。

关键词:未古期页岩型铜矿床;地质特征;控矿因素;找矿标志

0 引言

未古期铜矿位于大姚县昙华乡西北部,距大姚县城约74km,属沉积-改造(砂)页岩型铜矿床。本文结合地质勘查实际,通过对未古期铜矿床成矿地质特征研究,探讨控矿因素,总结找矿标志,对下一步矿区内开展找矿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1 区域地质背景

矿区位于扬子古地台西南缘的楚雄盆地中,盆地自晚三叠世开始发育, 至始新世结束。在盆地发育的不同阶段分别形成了黑色含煤建造、红色含铜砂岩建造和白色膏盐建。 盆地内南北向正断层发育, 并控制着盆地内次级凹陷的分布, 在元谋一带形成古陆隆起。 区内重要的铜矿床均沿元谋古陆西部边缘分布。 区内主要发育两套地层, 一是分布于元谋古陆及盆地边缘的晚元古代地层, 二是不整合在基底地层之上的中新生代地层。 在成矿区内较常见的地层主要是中生代的红色砂岩。滇中砂岩铜矿形成于两种古地理环境河流相和三角洲相, 并分别形成狭义的砂岩铜矿和页岩铜矿。

2 矿区地质特征

2.1 地层

矿区内出露地层比较单一,除第四系全新统(Q4)零星出露外,主要为白垩系上统江底河组(K2j)第二、三、四段。

2.2 构造

2.2.1 褶皱

普查区处于必摩街复式向斜西翼的次级褶皱(本次普查命名为月拉黑向斜),向斜核部地层江底河组第四段(K2j4),两翼地层为江底河组第三段(K2j3)一、二层、第二段(K2j2)。月拉黑向斜轴部位于本区西部,南端轴向NW20°~10°,中段轴向急转为近SN,北端轴向NE43°,轴面向W,两翼地层均较平缓,一般6~14°左右,近向斜轴部地层近乎水平。

2.2.2 断层

区内断裂构造较发育,主要为NNE、NW向两组。

1、NNE向组:

位于矿区中部,有F1、F2两条。F1呈舒缓波状延展,从南至北由近SN~NNE向展布,基本贯穿了整个矿区,向南与F2斜接复合,向北、向南伸出矿区,区内走向长约2.18km,倾向W,倾角不清,断层W盘地层上升,E盘下降,断层性质不明。F2从南至北由NNW~NNE向呈舒缓波状展布,南端与F1斜交复合,向北伸出矿区,区内走向长约2.17km,倾向W,倾角不清,断层W盘地层上升,E盘下降,断层性质不明。F1、F2主要控制了V1矿体的展布形态。

2、NW向组:

分布有F4、F3、F5三条。

F4位于矿区西部, SE被F2截断,NW延伸出矿区,区内走向长约1.54km,倾向W,倾角不清,断层N地层上升,S盘下降盘,性质不明。

F3位于矿区中部,从南向北由呈NW~NWW向舒缓波状展布,向北被F1截断,向南伸出矿区,区内走向长约0.85km,倾向W,倾角不清,性质不明。

F5位于F3以东,由南至北呈NW向舒缓波状延展,向北、向南伸出矿区,区内走向长约1.03km,倾向E,倾角不清,断层W盘地层上升,E盘下降,断层性质不明。F3、F5主要控制了V2矿体的展布形态。

2.2.3 岩浆岩与围岩蚀变

矿区内未发现岩浆岩。围岩蚀变较弱,主要有方解石化、硅化,其次为绿泥石化、铝土岩化,其中方解石、硅化与铜矿化关系密切。

3 矿床地质特征

3.1 含矿地层地质特征

矿区内矿体产于白垩系上统江底河组第三段第一、二层(K2j3-1、K2j3-2)的灰绿色钙质页岩中,矿体呈似层状、似层状产出,与地层产状基本一致,矿化稳定,东西长约3km,在矿化较好的地段形成工业矿体,矿体间接顶板为紫色页岩,间接底板为紫红色砂质页岩。目前矿区内共发现二个含矿层,其中第二含矿层由于规模小、品位低等原因,不具工业开采价值。

3.2 矿体地质特征

目前矿区内共发现两条矿体V1,V2(见表3-1)。

表3-1 未古期铜矿矿体特征一览表

V1:位于矿区中北部,产于白垩系上统江底河组第三段第一层(K2j3-1)灰绿色薄层状钙质页岩中。呈似层状产出,矿体产状与地层产状一致,矿体总体产状250°∠5°~8°,属缓倾斜矿体。矿体平均厚1.19m,平均品位1.29%,。矿体顶板为薄-厚层状红色砂岩,底板为薄层状砂质页岩。金属矿物简单主要为孔雀石、黄铜矿少量斑铜矿。

V2:位于矿区东南部,产于白垩系上统江底河组第三段第一层(K2j3-1)灰绿色薄层状钙质页岩中。呈似层状产出,矿体产状与地层产状一致,总体产状220°∠5°~10°,属缓倾斜矿体。矿体平均厚1.90m,平均品位1.41%。矿体顶板为薄层页岩-红色砂岩,底板为砂质页岩。金属矿物简单主要为孔雀石、黄铜矿少量斑铜矿。

3.3 矿石特征

3.3.1 矿石矿物组成

矿石矿物的成分简单,以孔雀石、黄铜矿、黄铁矿为主,伴生少量斑铜矿、辉铜矿、黑铜矿、褐铁矿等。

3.3.2 矿石结构构造

矿石结构主要为它形粒状结构,次为半自形粒状结构,局部为交代残余结构等;矿石构造以星点浸染状、薄膜状构造为主,局部脉状构造,偶见网脉状构造。

3.3.3 矿石自然类型

表3-2 铜矿石物相分析结果表

根据金属氧化物和硫化物含量的多少,划分出矿区的矿石绝大部分为氧化矿石,少量混合矿石,极少量硫化矿石(见表3-2)。

3.3 矿床成因

矿体赋存上白垩统江底河组第三段第一层(K2j3-1)的灰绿色钙质页岩中,围岩为灰绿色页岩,灰、灰绿色砂岩。矿床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层控特征:

矿体沿层分布,产状与岩层产状一致,矿化稳定、连续,矿化线长达数公里;主要矿体具有稳定的层位,即上白垩统江底河组第三段第一层(K2j3-1)。

矿体主要产于灰绿色钙质页岩中,含方解石晶粒的灰绿色钙质页岩,有利于矿液的沉淀;下部的灰绿色砂岩,刚性较大,受力后易形成可通矿液的裂隙;上部的灰绿色页岩,具有良好的可塑性,主要起屏档矿液的作用。所以矿体特别富集于由含矿层下部紫红色岩石至上部浅色岩石的变化面以上。

2、后期改造富集的特点:

上述矿液在构造活动驱动下,迁移富集,沉积于有利的层间及构造部位形成铜矿体。

虽然矿化稳定,矿化线长达数公里,但能达到工业指标的仅仅为矿化层的小部分地段,由于受构造的影响,主要矿体在近断层附近矿化最为富集。

综上所述,矿床成因类型为沉积含铜砂(页)岩经后期热液改造富集而成的沉积-改造型层控铜矿床。

4 控矿因素及找矿标志

4.1 控矿因素

未古期铜矿的形成严格受地层岩性、构造蚀变条件的综合制约。矿化强弱及品位变化受地层岩性、构造控制十分明显。[1-4]

1)地层岩性控矿:矿体主要产于灰绿色钙质页岩中,即上白垩统江底河组第三段第一层(K2j3-1)。矿体沿层分布,产状与岩层产状一致,矿化稳定。含方解石晶粒的灰绿色钙质页岩,有利于矿液的沉淀;下部的灰绿色砂岩,刚性较大,受力后易形成可通矿液的裂隙;上部的灰绿色页岩,具有良好的可塑性,主要起屏档矿液的作用。所以矿体特别富集于由含矿层下部紫红色岩石至上部浅色岩石的变化面以上。

2)构造控矿:矿区内主要断裂有F1、F2、F3、F4、F5,其中F1、F2主要控制了V1矿体的展布形态,F3、F5主要控制了V2矿体的展布形态。次级褶皱的虚脱部位及低角度层间剪切带以及层间断层是主要的富矿构造。可以这样说,只要含矿层位在,又有这些构造存在,就比较可能找到富铜矿体。

3)蚀变与铜矿化的关系:区内蚀变作用较弱,但与矿化关系较为密切,方解石化、褐铁矿化及蚀变较强的含矿层部位矿化较强。没有蚀变的地段,铜矿化一般较弱。

4.2 找矿标志

1)矿化标志:矿区内存在有明显的孔雀石化,是找矿的直接标志。

2)地层岩性标志:矿区铜矿毫无例外地赋存于上白垩统江底河组第三段“浅紫交互”的灰绿色页岩中,所以上白垩统江底河组第三段灰绿色页岩可以作为重要的找矿岩性标志。

3)构造标志:矿体一般产出于褶皱的转折端或虚脱部位,层间断层的下盘,该部位有利于矿体的富集;另外,一些构造破碎带也是重要的找矿标志。

4)物化探异常标志: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普查圈定的重点异常区域也是重要的找矿标志。

参考文献

[1]成冶. 我国某地砂岩铜矿的成因及控矿因素的初步探讨[ J ].地质学报, 1979, 59(1): 28-44

[2]秦德先,杨明初. 牟定铜矿控矿因素及成矿预测[ J ].地质找矿论丛, 1993, 8(4): 49-61

[3]陈根文,厦斌,王国强,等. 楚雄盆地砂岩铜矿构造控矿分析[ J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2002, 26(2): 167-171

[4]陈根文,厦斌,吴延之,等. 沉积岩对楚雄盆地砂岩铜矿的控制[ J ].矿物岩石, 2002, 22(3): 24-28

论文作者:黄丕海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6年3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8

标签:;  ;  ;  ;  ;  ;  ;  ;  

云南未古期页岩型铜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论文_黄丕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