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阶级结构观点的当代性危机摭析 ——兼谈马克思阶级理论的时代价值

马克思阶级结构观点的当代性危机摭析  ——兼谈马克思阶级理论的时代价值

摘 要: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在新科技革命的影响下,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以技术工人和管理人员为主体的“新中间阶级”迅速发展壮大,工人阶级内部严重分化。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阶级结构必将走向两极化”的预言遭遇严重挑战。与此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资本超越民族国家范围在全球扩张,产生了新的全球性的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后危机时代”,欧美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中产阶级数量日益萎缩,无产阶级再贫困化现象严重。华尔街占领运动、法国黄马甲运动折射出西方发达国家内部严重的阶级对立。辩证分析马克思阶级结构观点在当代面临的“危”与“机”,需要从阶段性变化与总体性趋势相统一、民族视角与全球视野相结合、基本原理与个别论断相区分的三重维度考虑。

关键词:马克思阶级理论;阶级结构;两极化;当代性危机

前 言

“阶级关系——这是一种根本的和主要的东西,没有它,也就没有马克思主义。”列宁:《列宁全集》(第4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481页。阶级观点和阶级分析方法,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在阶级社会中的具体运用和集中体现。然而,马克思阶级理论产生至今,不断遭到它的反对者的各种质疑和诘难。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技术革命的兴起,使得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产业结构、阶级和社会结构产生巨大变化,阶级结构从20世纪早期简单的金字塔型结构转变成为更加复杂的菱形结构。以技术工人和管理人员为主体的“新中间阶级”的发展壮大和工人阶级的内部分化严重挑战着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阶级结构必将走向两极化”的预言。

与此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资本超越民族国家界限在全球扩张,导致全球性的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形成。受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后危机时代”欧美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低迷,失业率高企,贫富差距日益拉大,中产阶级地位下降,其数量和规模日益萎缩,无产阶级再贫困化现象严重。英国脱欧公投和特朗普当选折射出英美等国家严重的阶级对立和社会分裂,资本主义国家内部阶级斗争尖锐化。而金融危机后华尔街占领运动、阿拉伯之春、土耳其哲吉公园的抗议、法国黄马甲运动等则从实践层面论证了马克思阶级理论的有效性。全球化进程中仍然强劲的资本剥削逻辑充分确证了马克思对世界历史发展总体方向的预见功能。

全球化时代,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全面分析马克思关于阶级结构观点在当代面临的“危”与“机”,有利于科学分析马克思阶级理论的当代适用性问题,有利于推动马克思阶级理论的研究,从而对由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转型浪潮之中的新变化、新问题做出有力的解释。

一、当代资本主义阶级结构新变化及对马克思阶级结构观点的影响

马克思曾经预言,随着资本的高度集中,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将不断趋向两极分化:一极是少数资产者和富有者,另一极是占人口绝大多数的社会无产者和赤贫者。“我们的时代,资产阶级的时代,都有一个特点:它使阶级对立简单化了。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敌对的阵营,分裂为两大相互直接对立的阶级: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l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73页。1867年,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再一次强调,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必将形成“两极对立”的阶级结构。

然而,20世纪70年代后,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科技革命使得各种信息技术设备和信息网络在生产中得以广泛应用,劳动效率大大提高,传统的体力劳动大大减轻,就业结构和阶级结构发生巨大变迁。“白领工人”日益增多,甚至超过了“蓝领”工人的比例。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阶级结构和阶级成分非但没有简单化,而且在旧中间阶级之外,产生了一个迅速壮大的“新中间阶级”。“新中间阶级”群体的逐渐扩大严重挑战着马克思两极分化的阶级结构观点,并由此引起许多学者对马克思阶级理论的否定和质疑。

(一)民族国家内部阶级结构的复杂化

新科技革命引起了当代西方国家产业、就业结构的变化,并由此导致当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阶级和社会结构的复杂化,特别是“新中间阶级”的崛起对传统的马克思主义阶级结构理论造成了重大冲击。

否定的形式是事物发展中的普遍形式。唯物辩证法指出,所有依次更替的历史状态都不过是人类社会由低级到高级的漫长历史进程中的暂时阶段。马克思说:“一切发展,不管其内容如何,都可以看做一系列不同的发展阶段,它们以一个否定另一个的方式彼此联系着。”(5)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年,第329页。这就是说,我们要看到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内部以技术工人和管理人员为主体的“新中间阶级”迅速发展壮大,工人阶级内部也严重分化这一阶段性的历史现象并不一定预示着资本主义国家阶级结构的总体趋势,也不能充分证明马克思关于阶级结构两极化预言是完全错误的。这是因为,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欧美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贫富差距日益拉大,中产阶级数量和规模日益萎缩,无产阶级再贫困化现象严重。华尔街运动、英国脱欧公投、特朗普当选及持续发酵、愈演愈烈的法国“黄马甲”反映出英美等国家严重的阶级对立和社会分裂。当前垄断资本主义时代资本主义国家内部阶级斗争日趋尖锐化。据美国皮尤公司的调查,美国中产阶级(收入中值为5.4万美元)在美国总人口的比例由20世纪70年代的62%,降到了现在的43%;家庭债务从1980年的9300美元提高到2015年的6.5万美元。2015年华尔街6家银行高管分红1.3亿美元,而半数美国家庭拿不出400美元现钞。

首先,工业、商业、金融业、保险业等部门出现了规模较大的垄断资本主义企业集团,常以庞大的联合公司和跨国公司形式出现。这些垄断资本集团的资本家依靠其垄断势力获取高额垄断利润,主宰国民经济的运行。其次是非垄断的中小资本主义企业。这些资本家绝大多数为生产资料所有权与经营管理权合一的职能资本家。他们在根本利益上与雇佣劳动者阶级是直接对立的。他们一方面要依附于垄断资本家集团才能生存,另一方面还要受到垄断资本集团利用、控制和盘剥。再次,是凭借股息和利息为生并不断增殖的货币资本家即食利者阶层。战后,这一阶层的发展速度快,而在其资本的构成中,股票和金融债券等金融资本占据了主要地位,比例超过了2/3,而不动产部分仅占1/4。

程元敏先生检得北魏时引用《伪古文尚书》经、传者凡八人,分别为房景先、郦道元、邢峦、韩显宗、张普惠、李骞、王神贵、元恭⑥。其中,郦道元、邢峦、韩显宗、张普惠、李骞五人均系河北人物。结合诸人经历可知,至迟在北魏孝文帝朝,《伪古文尚书》已经北传。

第二,现代雇佣工人的构成及比例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首先,非体力劳动者与体力劳动者比例的变化。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管理手段的不断优化,西方发达国家劳动群体中白领工人和蓝领工人的比例发生了重大的逆转。蓝领工人不断减少,白领工人大幅增加。服务性行业、科研机构和政府部门的就业人员越来越多,熟练工人增加。比如,英国的体力劳动者在主要职业团体中的百分比从1911年的74.6%下降到1981年的47.7%,而非体力劳动者的比例则由1911年的18.7%上升至1981年的52.3%。(2) 朱之鑫主编:《国际统计年鉴2002》,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年,第134页。因此,伦敦经济政治学院的克里斯·布劳恩、米克·考克斯教授认为,20世纪70年代以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内部已经没有在大型工厂劳动、人口集中、庞大的无产阶级,特别是曾经作为社会主义革命主体力量的传统工人阶级发生了变化。人们只是在规模较小的公司或其他场所工作,不可能形成整体的政治阶级力量,有组织的工人阶级已经不存在了。其次,工人阶级内部出现了多层次化。而不同层次的工人福利和待遇不同,有较大差距。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工人间的交流更多地停留在网络空间,工人阶级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大大削弱。再次,工人的收入水平、生活条件和工作环境得到较大改善,并拥有了一定的政治权利、管理企业的权利以及集体劳动谈判的机会等。

对马克思阶级结构观点面临的当代性危机进行科学分析,还需要我们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辩证眼光进行全面审视和分析。具体来说,就是要从三重维度去分析,即坚持阶段性变化与总体性趋势相统一,坚持民族视角与全球视野相结合,坚持正确处理基本原理与个别论断之间的关系。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三十多年的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产业结构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第三产业比重日益超越第一、二产业的比重。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处于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社会中间阶级”(也有人称为“中间阶级”或“中产阶级”)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占据主体地位,资本主义社会结构呈现出“橄榄形”的整体发展趋势。再加上管理手段的调整,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新中间阶级”中的管理和技术人员、政府部门的官员也因此拥有对生产资料的支配权力。“新中间阶级”具有双重职能,既执行资本的职能,使资本增殖,又执行工人的职能,生产剩余价值。“新中间阶级”的性质、地位与普通的工人阶级差别很大。其成分复杂,包括了相互之间没有太多关系的社会集团,因而不属于统一阶级。他们既不属于资产阶级,也不属于工人阶级,但又同时具有两者的一些共同特征。虽然他们占有少量生产资料但却是自食其力的劳动者。他们与资本家的经济利益具有一致性,这使得他们更加远离普通的工人阶级。由于“新中间阶级”的财产收入、社会地位、生活水平、价值取向、政治态度等都同传统的产业工人有着很大的不同,他们自己更倾向于把自己归属于中产阶级的阶层,这就使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更加复杂化,而不能简单地用两极化模式加以解释和划分。

(二)全球范围内新的阶级、阶层分化

20世纪70年代后,信息技术革命方兴未艾,信息产业的崛起极大地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全球化进程不但影响着资本主义的剥削方式和社会治理方式,还促进了全球性的新的阶级、阶层分化。

全球化时代也是知识化、信息化时代,知识、技术和信息在商品生产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它带来的直接后果是传统的缺少教育和技术的工人阶级将在竞争中处于弱势,被社会边缘化。而受教育程度高,掌握关键技术和精湛工艺的智力劳动者将成为社会精英。由于经济全球化是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主导下进行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利用新自由主义策略,在全球推行“新殖民主义”,利用经济手段、改变市场安排的方式对发展中国家进行掠夺。这使得西方发达国家同第三世界国家之间贫富差距的鸿沟不断扩大。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发达国家的部分产业转移到生产成本低的发展中国家。这在一定程度上引起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工人阶级之间的竞争加剧,也必然会导致新的失业现象。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雇佣劳动朝着异质化方向发展,雇佣劳动者阶级内部构成将发生分化,可以划分为知识劳动者阶级和处于弱势地位的全球失业阶级两个阶层。正如美国左派学者莱斯特·瑟罗所预言,在全球化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一种新型的流氓无产阶级,他们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将毫无立足之地。同时,也会出现一个拥有权力和财富的“知识劳动阶级”。(3) [美]莱斯特·瑟罗:《全球化时代的资本主义》,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第74页。

国外学者认为,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资本的全球扩张愈演愈烈,资本主义的阶级关系、阶级形成的要素也相应地突破民族国家的狭隘范围,形成了全球性的资本与雇佣劳动关系。经济全球化使得民族国家内部的阶层和社会结构的变化,或在原有阶层之间发生流动,或出现一些新的阶层。一个全球性的阶级结构正凌驾于国家阶级结构之上。跨国资本家阶级已经出现,并且成为全世界资产阶级中的一部分。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威廉·罗宾逊教授在《全球资本主义论》一书中认为,我们正处于一个巨大的历史转型期,跨国资本家阶级和跨国工人阶级正在崛起,但只是一个客观存在的自在阶级,还不是一个自为的阶级,跨国国家正在出现。由于跨国公司和跨国私人金融机构是世界主要生产资料的拥有者。全球性资本家阶级开始了对全球性雇佣劳动阶级的直接控制和统治,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掠夺和剥削变本加厉,并由此导致了声势浩大的反全球化浪潮。

如今,信息化建设的力度越来越大,各种先进的科学技术也已经在各个领域中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并且还收获了很好的效果,因此,在开展建筑结构设计工作时,为了保证设计的合理性、科学性和完整性,设计人员不仅要严格地遵守相关的设计标准,还可以积极地引进各种先进的设计技术来完成工作。现在,在建筑结构设计中,应用得最为广泛的就是各种设计软件。这些设计软件融入了先进的科学技术,不仅能够有效地提高设计效率,而且还能够充分地提高设计工作的合理性和准确性。

万历十六年(1588)元忭去世,已绝户十年不出的徐渭,以一种特殊的方式送别张元忭。张汝霖记道:“先文恭殁后,兄弟相葬地归,阍者言:‘有白衣人径入,抚棺大恸,道惟公知我,不告姓名而去。’余兄弟追而及之,则文长也,涕泗尚横披襟袖间,余兄弟哭而拜诸涂,第小垂手抚之,竟不出一语,遂行。捷户十年,裁此一出,呜呼,此岂世俗交所有哉!”[3]1349

需要注意的是新自由主义的全球化同时也在客观上促进了工人阶级的全球化,使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工人阶级跨越空间的阻隔,更方便地交流和联系,从而为工人阶级的全球性联合和行动创造了条件。工人阶级仍然是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主要社会力量。随着当代工人阶级文化素质的普遍提高,阶级意识的普遍增强,他们对资本霸权以及越来越固化的阶级结构和不平等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认识将会更加深入和清晰。因此,从某种意义而言,经济全球化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和无产阶级的全面解放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

对于会诊过程的每一个项目,都设有相应的标准,如临床药学问诊考核规范、会诊书写规范、文献阅读汇报规范、随访记录规范等,通过规范的培训,让实习生在有限的实习时间内形成自己规范的工作作风,同时有完整的实习记录。

二、全面审视马克思阶级结构观点面临的“危”与“机”

对于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社会最终将走向阶级结构两极化”预言在当代遭遇的挑战,我们要客观辩证地分析和对待。一方面,要看到马克思的阶级理论产生于19世纪自由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早期。在当时的时代条件下,有大量的农民、小企业主、手工业者、破产者,而工人阶级逐渐成长为人口的大多数。因此,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社会将走向阶级结构两极化”的论断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资本主义早期工业化的状况。同时,也要看到西方学者对马克思阶级结构两极化观点的挑战具有一定的现实依据,这种挑战在某种程度上真实地反映出一定历史阶段资本主义阶级结构和阶级关系的实际状况。对于马克思阶级结构观点在当代遭遇的“危”与“机”,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深入思考和分析。

(一)区分概念的“形式发展”与客观的“现实范畴”之间的根本差别

进一步来说,学者们对马克思阶级两分对立阶级模型的质疑根源在于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他们忽视了马克思“阶级”概念作为一种科学的社会结构分析工具的作用,而仅仅将其视为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实体。在某种意义上而言,马克思把阶级结构做简单化的抽象处理正是出于宏观研究的需要。另一方面,这些学者没有弄清楚马克思著作中关于阶级问题有两种理论范式的存在及其矛盾。这两种范式是指“阶级结构”的理论范式和“阶级构成”的理论范式。事实上,正如赖特所言,马克思关于阶级问题的研究包括两种理论范式和分析方法,这两种范式体现在马克思不同时期和类型的著作当中。一种是对“阶级关系的抽象结构的描述”即“阶级结构”范式,这种分析方法聚焦于“由生产的社会组织方式决定了一个由阶级关系中的空白位置所组成的结构”,集中体现在马克思的《资本论》等政治经济学著作中。另一种是“对阶级作为行为主体的具体事态构图”的分析,即“阶级构成”范式,它聚焦于“阶级结构中的人们组织成为集体来参与斗争的方式”,这一分析方法集中“见于马克思的政治和历史著作”。(4) 王浩斌:《马克思的阶级理论难题与新中产阶级理论》,《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5期,第45页。而在这两种范式之间恰恰存在着抽象理论与具体实践之间的矛盾。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等理论性著作中并未提及如何制定具体的革命策略,所以这两种理论范式能够较好地统一起来。然而,随着现实的不断变化,后来的理论研究者及直接组织和领导工人运动的政党需要对“阶级作为行为主体的具体事态构图”来制定策略。这使得抽象的理论与具体的实践和社会现实的矛盾就更加凸显,也为后来的理论家关于当代资本主义阶级和社会结构状况的争论留下了巨大的理论空间。

针对一些学者批评马克思的两分对立阶级模型,阿尔都塞曾经反驳道:我们一定要批判这种经验主义的认识论,避免受到这种经验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我们要区分认识对象和现实对象,区分认识中概念的“形式发展”同具体历史中的现实范畴的发展之间的根本差别。也就是说,马克思的“阶级”概念既是一个概念性的分析或研究工具,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社会实体。如果搞不清楚这一点,就很容易用阶段性的社会表象去否定马克思阶级理论的正确性。

(二)从三重维度分析马克思阶级结构观点所面临的“危”与“机”

第三,“新中间阶级”发展壮大。

第一,坚持阶段性变化与总体性趋势相统一。

现阶段,定量研究人民币汇率预期变化与跨境资金流动之间联动关系的文献仍较少,但随着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改革不断深化,汇率预期与跨境资金流动的关系逐渐受到重视,对两者关系的研究也逐渐增多。

第一,资产阶级内部涌现出新的阶层,成分更加复杂。

本文给出超导磁场储能技术下的涡流损耗预测控制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超导磁场储能的预判控制模型存在均衡约束和预测控制,即外环控制和内环控制,采用两组PI调控装置,通过有功反馈调控和无功反馈调控技术设计储能架构。若微网处在孤岛运转状态时,超导磁场储能技术可转变现有控制策略,转换为恒压恒频控制方法,进而保障微网孤岛运转过程中的电位与频率的稳定性,从而保障超导磁场储能技术下的实时调控和供电质量。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科学如何进步,马克思主义依然显示出科学思想的伟力,依然占据着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6)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329页。针对当前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内部这些新变化和新情况,只有运用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的立场和方法,才能洞察种种变象背后的本质,把握其发展变化的规律,更加精准地预测其发展趋势和走向。

第二,坚持民族视角与全球视野相结合。

西方学者否定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国家阶级结构最终将走向两极化”预言的现实依据在于20世纪70年代以来,欧美西方发达国家内部“新中间阶级”的发展壮大和阶级结构的复杂化。笔者以为,全球化时代,对马克思这一论断的分析还应从全球视野进行观察和思考。如前所述,20世纪90年代以后,资本主义的阶级关系、阶级形成的要素已经突破民族国家的狭隘范围,形成了超越民族国家范围的全球性的资本与雇佣劳动关系。经济全球化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民族国家及其内部阶层和社会结构的变化。一个全球性的阶级结构正凌驾于国家阶级结构之上。跨国资本家阶级和全球性的无产阶级已经出现。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共产主义运动在形式上是民族的,在内容上则是国际性的。全球性工人阶级的形成及其相互团结,是全球化背景下共产主义运动复兴的必要前提。这种新的情况和变化在一定程度上确证了马克思阶级理论的时代价值。而全球化进程中仍然强劲的资本剥削逻辑,充分确证了马克思对世界历史发展总体方向的预见功能。

第三,坚持正确处理基本原理与个别论断之间的关系。

(1)随着经济全球化以及各国工业化、机械化程度的提高,石油资源的需求进一步提升,油气储量甚至成为判断一个国家实力强弱的标准。国际上对石油需求的增加,也为胜利油田走国际化道路提供了便利和机遇。

我们还应该看到,马克思阶级理论是一个系统的整体,包括不同层次的观点和理论要素。不可否认,马克思的一些具体观点和个别结论具有一定的时代和实践的局限性。比如,当代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之间的矛盾得到一定程度的缓和,并没有出现高涨的革命形势。而战后西方发达国家阶级和社会结构的重大变化,要求我们要继续发展和创新马克思的阶级结构观点。在我国,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社会阶级和阶层结构也出现了更加复杂的变化,产生了无法用传统的马克思阶级结构观点解释和概括的新社会阶层。这些新的情况都要求我们要与时俱进地发展马克思的阶级理论。但是,我们不能像一些西方学者那样,因为马克思阶级理论中某些“具体结论”或“个别论断”的局限性,而全盘否定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正如法国解构主义大师德里达所言:“不能没有马克思。没有马克思,没有对马克思的记忆,没有马克思遗产,也就没有将来。”(7) [法]雅克.德里达:《马克思的幽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21页。新的时代,我们需要坚持马克思阶级理论的基本立场和基本原理。而我们更需在此前提下,结合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阶级理论。

三、思考与结语

马克思曾经指出:“如果事物的表现形式和事物的本质会直接合而为一,一切科学都成为多余的了。”(8)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923页。也就是说,现象和本质之间是存在着差别和矛盾的,我们看到了一些现象和变化并不等于认识和把握了事物的本质。因此,我们应该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全面分析和综合比较,深入洞悉当代资本主义阶级和社会结构变化背后的实质,把握变化背后的规律。应该看到,资本主义的这些新的变化和资本家采取的一系列缓和阶级矛盾的措施,不过是资本家为了更好地维护其统治地位、更加巧妙地掩盖其剥削本质而进行的管理手段和统治策略的调整,其目的在于分化和麻痹工人。资本家剥削工人的本质并没有因此而改变,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阶级矛盾和根本利益的对立并未消除,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

与此同时,不能因为资本主义眼前的阶段性变化和马克思阶级理论中个别论断的实践局限性而全盘否定马克思阶级理论的当代适用性和时代价值。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只有在整个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才能透视出历史运动的本质和时代发展的方向。”(9) 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年,第7页。也就是说,我们应该动态地考察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关系和阶级结构的变化,将马克思的阶级结构观点放在更加宽广的历史长河中进行审视。

总之,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在于创新,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本质。2001年8月,江泽民同志谈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与理论品质时指出:“继承是创新的前提,创新是最好的继承。只有坚持这样做,理论才能真正顺应时代和实践的呼唤,体现与时俱进的要求。”(10) 江泽民:《切实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增强党的创造力战斗力凝聚力》,《人民日报》2001年8月23日第1版。只有在探索和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新的变化和实践相结合,才能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充满时代气息而保持青春活力。同样,对待马克思的阶级理论的态度也是如此。只有不拘泥于马克思阶级理论的个别判断和具体结论之中,掌握其基本原理和方法,坚持其基本立场,并根据新的情况和新的变化对其进行创新和发展,才不会固执地抱残守缺,陷入对马克思阶级理论一知半解的盲目评价中。

不爱思考,这是很多学生的现状,也是让老师头疼的地方.如果问起学生说想要直接讲还是思考了再讲,学生的回答肯定是直接讲.这是为什么呢?直接讲就是一种吸收的过程,它没有经过自身的处理再吸收,简言之就是过滤到了消化这一步骤,囫囵吞枣,最后什么都没有吸收到.

An Analysis of the Contemporary Crisis of Marx’s View on Class Structure——A Concurrent Discussion on the Epochal Value of Marx’s Class Theory

CHEN Yan-zhen1, LIU Zhou-hong2

(1.School of Marxism, Guangzhou Railway Polytechnic, Guangzhou 510430, China;2.South China Nornal University,Guangzhou 510000,China)

Abstract: Since the late 1970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new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revolution, the “new middle class” dominated by skilled workers and managers in the western developed capitalist countries has developed rapidly, and the working class has been seriously divided, so Marx’s prediction that “the capitalist class structure will inevitably be polarized” has been seriously challenged. At the same time, with the in-depth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capital has expanded globally beyond the scope of nation-states, thus resulting in a new global bourgeoisie and proletariat. In the post-crisis era, the number of middle class in western capitalist countries such as Europe and the United States has been shrinking day by day, and the phenomenon of proletariat re-impoverishment has become serious. The Wall Street Occupation Movement and the French Yellow Vest Movement reflect the serious class antagonism within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in the West. A dialectical analysis of the “danger” and “opportunity” of Marx’s view on the class structure in the contemporary era needs to be made from the three dimensions—the unity of the phased change and the overall trend, the combination of the national perspective and the global perspective, and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basic principles and individual assertions.

Key words: Marx’s class theory;class structures; polarization;contemporary crises

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5310(2019)04-0069-06

基金项目:本文是2018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习近平新时代观若干重大理论问题研究》(项目编号:18ZDA002)及2018年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新引进人才科研启动项目《马克思主义的当代性与新时代高职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项目编号:GTXYR1802)的阶段性成果。

收稿日期:2019-03-10

作者简介:1.陈彦珍(1982—),女,河南周口人,法学博士,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2.刘卓红(1955—),女,浙江台州人,教授,华南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哲学、政治学。

(责任编辑:李 莉)

标签:;  ;  ;  ;  

马克思阶级结构观点的当代性危机摭析 ——兼谈马克思阶级理论的时代价值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