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病人PICC置管预防静脉血栓的临床效果观察论文_张玉娥

山东省肥城市人民医院胸心血管外科 271600

【摘 要】目的 研究肿瘤PICC置管病患静脉血栓的预防方法。方法 选择60位因肿瘤需长期静脉输液治疗病患共60例,均给予PICC置管操作,对其中30例针对静脉血栓强化预防,比较血栓发生率。结果 对照组静脉血栓发生率为33.33%,观察组仅6.67%,且观察组中Ⅲ级血栓发生率更低。结论 PICC置管致静脉血栓为较常见并发症,若强化预防可显著控制发生率。

【关键词】静脉血栓;PICC置管;预防方法

PICC置管是肿瘤患者治疗期间的常见操作,但静脉血栓作为高危并发症往往对治疗效果产生明显影响[1]。本次研究以对比形式观察了对肿瘤PICC置管病患强化干预在预防静脉血栓方面的作用。

1 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在2017年10月至次年7月期间收治的PICC置管住院病患共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两组。对照组中男女比例为19:11;年龄区间处于56-72岁,平均年龄(64.07±2.31)岁。观察组中男女比例为17:13;年龄区间处于58-73岁,平均年龄(64.55±2.28)岁。组间基础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

纳入标准:由于肿瘤需长期静脉输液治疗、无肺栓塞及深静脉血栓史、同意上肢PICC置管且符合适应症者[2]。

剔除标准:合并患慢性阻塞性肺、糖尿病、高血压、脑卒中、骨折、偏瘫相关病症,凝血功能障碍,存在PICC禁忌症者[3]。

1.2一般方法

两组均常规行PICC置管操作,包含置管前评估是否存在禁忌症、置管期间注意观察是否存在脱落或松动危险、置管后常规健康教育。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针对静脉血栓的预防强化干预,具体操作如下。

1.2.1置管前干预

全面、准确评估肿瘤患者PICC置管形成静脉血栓的相关风险,尤其对于存在长期卧床要求、糖尿病史、血栓病史、上腔静脉部分压迫、肿瘤疾病进展期、出凝血时间缩短、血小板增高、白细胞低下患者,需强化重视程度。

1.2.2置管中干预

考虑到PICC置管过程中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会受到PICC导管头端位置、异位调管次数、是否可一次性成功穿刺、血管内径等因素。因此在操作时尽可能避免出现导管异位情况并完成一次性成功穿刺,在穿刺前可让患者少量饮用热银耳汤帮助充盈血管。

1.2.3置管后干预

1.2.3.1强化预防意识

除了医护人员外,患者也应加强对血栓形成的预防意识。例如部分缺乏主动运动患者应让其家属帮助肢体被动锻炼,可让血液回流加速,避免形成血栓。若属于静脉血栓高发或高危人群,则定期检查凝血功能、血常规以及B超,以便于及早发现血栓,让溶栓治疗成功率极大提升。叮嘱患者主动表述肢体肿胀、疼痛情况,若存在则立即查看是否可触及条状物,此时血栓可能已经处于进展期,溶栓治疗难度相对于初发期而言有所增加,但仍处于可控阶段。

1.2.3.2环境干预

由于静脉血栓的发生与季节有一定程度关系,在气温较低时血管容易收缩,身体代谢减慢,机体酶活性下滑,血液流速相对于夏季而言更为缓慢,因此肿瘤患者在冬季更容易出现静脉血栓。环境干预方面应注意室内暖气温度调节,可通过热水袋帮助上肢血液回流,叮嘱患者日常饮食中多饮用温热银耳汤或开水,帮助稀释血液、促进新陈代谢、降低血液粘稠度。

1.2.3.3强化监测观察

连续5至7天对静脉血栓高风险人群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钠,每日注射两次,每次5000U。监测血小板计数变化,若持续升高或无变化则可通过药物干预并监测凝血四项。日常活动方面,指导患者被动活动以及全身局部主动运动,可进行手指运动、旋转腕部、握拳之类的手腕部活动以及抬臂运动,帮助上肢血液循环。患者睡眠期间应避免肢体长时间压迫,每日热水泡手一至两次,强调静脉血栓相关健康教育。

1.3观察指标[4]

将静脉血栓按照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诊断结果分为不同级别,Ⅰ级最轻、Ⅲ级最严重。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静脉血栓发生率以[n(%)]表示,以卡方检验。若p<0.05表示组间数据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统计两组内发生静脉血栓的人数及血栓程度,显示观察组发生率仅为6.67%,对照组为33.33%(p<0.05),详见表一。

表一:静脉血栓发生率对比表[n(%)]

PICC置管的全称为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能够提供化疗用药以及中长期静脉输液,在静脉通路的开辟上更具有效性、安全性、便捷性。但不少恶性肿瘤患者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容易并发血栓。由于PICC置管导致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可达到20%以上,属于较常见严重并发症。

作为有效安全的输液通道,目前PICC置管的临床应用普遍性逐渐加大。静脉血栓的处理应根据其分级标准有所差异:Ⅰ级——置管静脉腔中可见导管外壁小丘形团块回升或小团快低回声,呈孤立型,CDFI显示血管横断面狭窄30%内、静脉血流通畅,彩色血流充盈程度欠佳,此类轻度血栓可通过饮食调控及住院温度尝试能否消除,通常对病情不会产生明显影响;Ⅱ级——置管静脉腔中可见已经形成多处血栓,CDFI显示血管横断面狭窄50%内、静脉血流比较通畅,彩色血流充盈缺损程度较严重,此类中度血栓情况需强调观察,防止血栓进展;Ⅲ级——血栓已处于完全堵塞型,置管静脉腔中血栓为融合型、大片状,CDFI显示血管横断面狭窄50%以上且狭窄处无血流信号或部分血流信号,基本无彩色血流,此类重度血栓必须加以临床干预并警惕血管堵塞危险,严密监测血小板计数。对于肿瘤患者而言,静脉血栓的预防需从整个置管阶段加以干预,注重预防以及前期处理。本次研究中强化干预的观察组静脉血栓发生率控制在了6.67%,证实加强预防可对PICC置管静脉血栓并发症起到良好预防作用。

参考文献:

[1]袁芳臻,杜华,张家华. 肿瘤病人PICC相关性上肢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评估及护理干预[J]. 全科护理,2014,12(01):52-53.

[2]陈燕,肖璐,张细梅,胡坚,付小红,甘寒玲. 老年病人PICC置管后抗凝治疗预防上肢静脉血栓的疗效观察[J]. 护理研究,2014,28(31):3892-3894.

[3]宋燕伶,何金爱,刘胤佃,李倩玲,邹晓春. 置管静脉/导管直径比例对PICC相关性静脉血栓的影响[J]. 护理研究,2017,31(12):1470-1473.

[4]黄连云. 集束化管理预防肿瘤病人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的效果评价[J]. 全科护理,2017,15(17):2138-2140.

论文作者:张玉娥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18年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20

标签:;  ;  ;  ;  ;  ;  ;  ;  

肿瘤病人PICC置管预防静脉血栓的临床效果观察论文_张玉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