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对服务业的产业依存性及其对促进我国就业增长的启示&基于投入产出表的比较分析_投入产出表论文

制造业对服务业的产业依赖及其对促进我国就业增长的启示———项基于投入产出表的比较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投入产出论文,其对论文,服务业论文,制造业论文,启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7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656(2009)11-0047-05

发达工业化国家的经济发展历程表明,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劳动力的就业结构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其中一个明显的特征是服务业(第三产业)占全社会就业比重不断提高。2006年服务业就业占OECD(世界经合组织)30个成员国的就业比重达到了69.0%,而美国和英国服务业就业比重更是分别高达78.4%和76.4%。2007年我国服务业就业比重只有32.4%。发达国家就业结构的演变历史以及中国与发达国家服务业就业比重的巨大差距自然就提示我们:发展服务业将是增加我国劳动力就业的主要渠道。事实上,通过大力发展服务业缓解日益紧张的就业压力也已经成为我国的一项重要政策①。

但值得注意的是,服务业就业增长是一个复杂的演变过程,它和制造业②就业比重下降不是简单的此消彼长的关系,而是有着复杂的产业关联。服务业就业的增长离不开制造业的带动,或者说服务业就业增长相当程度上是制造业就业增长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服务业就业比重高部分上是由“统计幻觉”造成的。脱离制造业发展支撑片面追求服务业的就业增长是不可取的。本文将利用主要发达国家不同时期的投入产出表,通过分析制造业对服务业的产业依赖度来说明这一问题。

一、分析方法

本文主要借助投入产出表进行分析,为了度量产业依赖的程度,本文选择产业依赖度指标。所谓产业依赖度是指在某个行业的生产过程中,某项中间产品的投入系数(又称直接消耗系数)占全部中间产品投入系数的比重。用公式表示为:

由于服务业内部行业纷繁杂乱,行业属性差异显著,为了便于分析,本文采用由布朗宁和辛格曼提出的得到国际学术界广泛应用的分类方法对服务业内部行业进行分类[1]。他们依据不同的功能将服务业区分为四大类:第一类是分配性服务业,包括交通、运输、仓储、通信、批发零售等行业,主要承担商品、生产要素以及信息的流通传递功能;第二类是生产者服务业,包括金融保险、房地产、商务服务等行业,这些行业提供的服务主要是作为中间投入为其他行业生产提供服务;第三类是社会性服务业,包括医疗卫生、教育、政府和非营利性组织等行业,这类服务业的主要特征是它们的“非市场”特点,提供这类服务的主体是政府和非营利性机构;第四类是个人服务业,包括餐饮旅馆、美容美发、洗衣、修理、娱乐等为家庭生活提供服务的行业,这类行业的服务主要是用于满足家庭或个人日常生活需要。

二、美国、英国和日本制造业对服务业产业依赖度的特点

表1是1970年代以来美国、英国和日本三国制造业对服务业以及服务业内部分行业产业依赖度的变化情况,从表中可以看出30年来这些发达国家制造业对服务业产业依赖的一些共同特点。

(一)制造业对服务业的产业依赖度呈上升态势

表1显示,除了个别年份略有波动,总体上来看这三个国家制造业生产对服务业的产业依赖度都呈现不同程度的上升。其中美国从1972年的21.1%上升到2006年的34.4%,增幅达到63%;英国从1968年的15.6%上升到2006年的36.1%,增幅达到132%;日本从1970年的15.6%上升到2005年的25.7%,增幅达到65%。这说明制造业生产过程中来自服务业的中间投入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它既说明了制造业对服务业的依赖性越来越强,同时也说明了服务业增长来自制造业的需求拉动也在不断增长,制造业对服务业就业增长的间接推动作用不断增强。

(二)制造业对服务业的依赖主要体现在生产者服务业和分配性服务业

从服务业内部行业来看,制造业对服务业的依赖主要体现在以金融保险、房地产和商务服务为主体的生产者服务业和以交通、运输、仓储、通信、批发零售为主体的分配性服务业上。从表1可以看出,制造业对生产者服务业的依赖程度上升显著。其中美国从1972年的7.3%上升到2006年的14.0%,上升了6.7个百分点;英国从1968年的1.7%上升到2006年的22.0%,上升了20个百分点还多;日本从1970年的4.1%上升到2005年的11.7%,上升了7.6个百分点。而从制造业对分配性服务业的产业依赖度来看,美国和日本表现出了上升的趋势,美国从1972年的10.4%上升到2006年的17.3%,日本从1970年的8.6%上升到了2005年的13.2%。英国制造业对分配性服务业的产业依赖度变化趋势不明显,但是2006年也达到了10.3%。至于制造业对社会性服务业和个人服务业的产业依赖度,在所考察的时间段变化趋势不明,并且目前的依赖度都很低,略去不议。

(三)理论解析

制造业对服务业产业依赖度的加深是技术变革和劳动分工深化的必然结果,服务业的增长可以看作是整个社会生产体系内部技术变革和劳动分工演进的外在表现。技术变革和分工深化导致产品种类日益增多、产品差异性日益加强、生产组织方式日趋复杂、市场范围不断扩展,这些变化将从多个方面增加对服务业的需求。首先,社会生产对中间投入(或与生产互补)的服务需求将日益增加,这些服务包括与商品贸易有关的各种服务(融资服务、分销服务、商务服务、维修服务等)、因生产结构变革而增加的人力资本服务(培训、教育、信息、管理等)、为协调和管理整个生产活动所必需的服务(商务服务、信息服务等)等。其次,为了追求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应,企业将通过外包的方式将企业内部的一些职能部门如营销、研发、设计、会计、金融、物流等逐步剥离给市场上一些独立的专业化公司,由专业化生产带来的高效率和低成本,反过来又进一步拉动了这类服务的需求。最后,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制造业生产链条的延伸日趋突破国界而走向国际化,形成了复杂的国际生产网络,企业需要在全球范围内优化配置生产资源,而这又增加了交通信息、金融保险、商贸商务等服务业的需求。所以服务业的增长离不开制造业的发展。许多服务业依赖与制造业的直接连接,为制造业进行服务,服务经济的本质实际上是工业经济的另一种表现形式[2]。

生产方式和组织结构的变迁不仅通过提高服务业效率和降低成本导致市场对服务业需求的增长,更重要的是从统计口径上增加了服务业就业和产值的数量。由于专业化的生产,使得原来制造业内部的一些部门得以独立出来形成新的服务部门,这就从统计口径上增加了服务业的就业和产出而减少了制造业的就业和产出[3]。

三、中国制造业对服务业的产业依赖及服务业就业的国际比较

(一)产业依赖度的差异

表2是我们根据中国的投入产出表计算的中国制造业对服务业及其内部分行业的产业依赖度。从表中我们看不出中国制造业对服务业产业依赖度的变化趋势,但是可以看出中国制造业对服务业的中间需求主要来自分配性服务业。通过对比表1和表2,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制造业对服务业的产业依赖度和发达国家的两点显著差异:

第一,中国制造业对服务业的产业依赖度明显偏低并且上升趋势不明显。表1所考察的三个发达国家制造业对服务业的产业依赖度都呈上升趋势,并且都显著比中国高。其中美国和英国制造业对服务业的产业依赖度甚至是中国的两倍。

第二,中国制造业对生产者服务业的产业依赖度严重偏低。对比表1和表2可以看出,中国制造业对服务业的产业依赖度偏低主要是由于制造业对生产者服务业的产业依赖度偏低所致。目前美国和日本制造业对生产者服务业的产业依赖度都超过了10%,英国甚至超过了20%,而2002年中国只有3.6%,严重低于这三个发达国家。

(二)就业结构的差异

由于2004年以来中国服务业内部分行业就业统计数据不全,我们采用2004年全国第一次经济普查数据与目前发达国家进行比较。虽然不是同一年的数据,但是考虑到就业结构数据短期内不会发生突变,比较的结果仍有很强的参考价值。表3是中国服务业及内部分行业占全社会就业比重和美国、英国、日本三国的比较。可以看出无论是整个服务业占全社会就业比重还是服务业内部分行业占全社会就业的比重,中国均远落后于三个发达国家,其中全部服务业就业比重不及这三个国家一半的水平。但是从内部来看,差距最大的是生产者服务业,其占全社会就业比重不及美国的两成、只有英国的两成、不及日本的三成。

(三)差异的解释

通过前文的比较,我们看到中国服务业就业比重低和制造业对服务业的产业依赖度低是一致的。服务业由于缺少制造业的有效带动而增长乏力是制约我国服务业就业增长的一个主要因素。这主要是由于我国制造业生产方式落后和我国在国际产业分工中的地位决定的。

1.制造业生产社会化程度低,生产方式落后

由于受到传统观念和体制的制约,我国企业尤其是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生产的专业化水平仍然不高,机制转换缺乏灵活性,企业的职能转换、非核心业务剥离、人员精简仍面临着高昂的交易成本,制约了企业职能型服务外包和对专业化服务需求的增长。从企业的生产方式来看,依靠低劳动力成本和价格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仍然占据着我国制造业的主导地位,相当数量的企业还在采用传统落后的生产模式,生产活动主要集中在价值链中间的加工组装制造环节,外包项目主要以零配件生产为主,而价值链两端的研发设计、品牌开发、营销渠道、延伸服务等服务型职能发展缓慢。制造业中间投入中物质资料所占比重较大,而研发设计、品牌推广、金融财务、市场销售、人力资源、信息技术等专业化的服务投入比重较低。另外,就目前我国形成的有特色的制造业产业集群来看,绝大部分是同类产业或者零部件配套产业在某一特定空间的简单集聚,而在集群与集群之间,还存在着以地方政府作为主体的、以行政边界为特征的区域间恶性竞争,不利于形成专业化的服务业支撑平台,制造业集群和服务业缺乏互动,服务业需求增长缓慢。

2.国际分工地位不利于产业链向服务业环节攀升

近年来我国制造业的快速增长主要得益于依托各类廉价资源(劳动力、土地、能源和环境等)和广阔的国内市场承接制造业的国际转移。外商投资的注入迅速扩大了我国制造业的产业规模和经济总量,外资企业主导的加工出口型制造业逐渐成为我国东南部沿海地区普遍的工业发展模式。这种模式在带来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也暴露出明显的局限性,即外资企业与本地经济的产业关联薄弱。外资制造业中加工型、出口型、生产型企业居多,而且大多属于跨国公司全球生产组织体系中的封闭环节,被“锁定”或“俘获”于国际产业链中的低端环节,生产所需要的一些专业化服务也主要由从属公司内部提供,产品线和产业链在本地市场延伸不足,对本地的金融、研发、设计、技术服务、人力资源、物流、营销和品牌等生产性服务需求较少,使制造业与服务业之间内在的产业关联被割裂,产业链向服务业增值部分的延伸受到抑制,最终制约了我国服务业需求的增长。

四、结论与启示

本文的分析表明,与服务业就业比重高的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制造业对服务业尤其是对生产者服务业的产业依赖度明显偏低,我国服务业增长缺乏来自制造业的强有力的需求拉动,这是制约我国服务业发展进而制约我国服务业就业增长的一个主要因素。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主要在于我国制造业生产方式落后、社会化程度低以及在国际分工中的不利地位。因此,通过服务业发展促进我国就业增长必须立足于改善我国制造业的生产方式、提高制造业生产的社会化生产水平和扭转我国在国际产业分工的不利地位上。脱离制造业发展水平的提升而片面追求服务业就业增长将成为无源之水。

注释:

①如:《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计委关于“十五”期间加快发展服务业若干政策措施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1]98号)、《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关于发展第三产业扩大就业的指导意见》、《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07]7号)等。

②从逻辑的严密性上,还应该分析农业和制造业之外的其他工业行业,但由于这些行业在发达国家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很小,限于篇幅本文只讨论制造业和服务业。

③中国数据根据《中国经济普查年鉴2004》中的数据估算,其余数据来自http://www.stats.gov.cn/tjsj/qtsj/gjsj。

标签:;  ;  ;  

制造业对服务业的产业依存性及其对促进我国就业增长的启示&基于投入产出表的比较分析_投入产出表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