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地农民的社会认同与社会建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社会论文,失地农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文章在学术界已有的宏观研究和中观研究的平台上,从微观角度,探讨失地农民的社会认同心理,并阐释这种认同系统背后的社会建构。调查结果表明,失地农民呈现出身份角色的错位性认同、土地情结的鸡肋性认同、经济生活的剥夺性认同和制度环境的失衡性认同。
“错位”的身份认同
第一,农民角色作为一种历史记忆导致失地农民对身份认同的延宕。第二,失地农民的身份认同的缺失和模糊现状是由于在时空转换过程中身份—角色的同一性标记丧失了或分裂了。
“鸡肋”的土地认同
第一,进入现代社会转型期,土地作为一种财富意义或曰经济功能已经退化了,使得失地农民的记忆中的土地是“食而无味”的。第二,当农民一旦失去了土地,他们当中的绝大多数人之前在脑海中编织的美好生活就会像肥皂泡一样迅速破灭。
“剥夺”的经济认同
空间的转换已使失地农民和城市市民处于同一户籍身份体系中,同一货币衡量体系中,加上部分失地农民在单位打工和市民共同就业,从而使两者之间建立了比较的基础和可能。即使失地农民收入和征地前比有所提高,但在和优势群体比较的过程中,这种提高被强烈的相对剥夺感忽视和掩盖了。
“失衡”的制度认同
失地农民一方面对政策、管理和社区服务表现出依赖与期望,另一方面又对政策、管理和服务表现出强烈不满。这种对制度环境认同的失衡来源于失地农民在制度上的“市民身份”和“非市民待遇”之间的冲突。
文章认为,这种认同系统背后的原因是基于失地农村特殊的时空记忆和所经历的时空转换而导致的社会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