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风化泥岩隧道冒顶治理措施论文_陈孝松

云南省公路工程监理咨询公司 云南昆明 650021

摘要:隧道工程项目在公路建设中,非常关键。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人们对公路运营的需求日益提高,随之而来的隧道工程长度与数量都显著提升,并且隧道工程的规模也在加大。但是,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隧道施工过程中,经常出冒顶塌方问题,这些影响因素包括人为、工程项目的水文及地质因素等,在隧道施工中,这个技术难题严重限制了工程质量的提升。本文有效借鉴其他发达地区的成熟治理经验,通过实例,浅要分析了风化泥岩隧道冒顶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如采取地表注浆加固措施,利用高压旋喷注浆技术,使隧道的淤泥得到进一步巩固,将帷幕注浆设置于隧道掌子面上,以及对注浆小导管提前设置等等,通过这些改进措施的联合应用,有效提升了风化泥岩隧道工程质量,进一步降低了隧道冒顶事故的发生率。

关键词:风化泥岩;隧道冒顶;治理措施

1.前言

在公路隧道工程洞室建设过程中,如果恰巧建设的围岩地带,本身具有较差的自稳能力,在施工中很容易出现塌方开挖灾害问题,甚至出现大隧道的大面积冒顶现象,严重威胁到隧道的正常施工,并可能造成以后运营中的安全隐患,其中隧道塌方事故,在隧道施工过程中比较常见,不但严重影响到工程施工的进度,以及施工安全性,也将造成极为严重的经济损失。目前,对治理隧道冒顶事故改进措施的研究,是隧道工程人员急待解决的首要任务。本文以四川省省道205线黄土梁隧道冒顶事故为实例,对造成事故的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重点研究了施工开挖后,对施工地带地下水、以及风化泥岩、夹砂岩等影响因素,并提出对应的治理措施和治理方案,以供参考。

2. 实例工程的概况

该工程项目主要气候属于半干旱的大陆性质,长年多风少雨,并且寒长暑短,该地区每年的七到九月为集中降雨期。四季区分的并不明显,因地势高低不同,其气侯变化特点也各不相同。隧道工程发生冒顶事故的地区位置,在构造侵蚀型低山陵区地带,该处的地形具有较大的起伏。隧道建设位置的地面标高在2605.8-2698.2m范围内,坡面的相对高差在92.4m。隧道的地形与隧道的轴线直交于出口段位置,以高线小角度形式,相交于隧道的进口段与等高线间。参考相关工程地质调绘资料,以及相关钻探数据可知,隧道工程出现冒顶事故的山坡表层位置,呈第四系的更新粉土层分布,事故地带的基岩属于第三系(N)类型,其泥岩显现为灰黑色。隧道工程施工地带,未经过较大的地表径流,只在雨季时期,经过细小的水流;隧道工程的地下水类型包括两种,即基岩与孔隙裂隙水。经过详细的地质调查,以及钻探测量结果数据可知,施工隧道的岩层,在某些位置出现了裂隙性潜水问题,并且在围岩体的周边,出现小股渗流,以及滴水等问题,对施工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3. 风化泥岩隧道冒顶事故原因分析

经过对该隧道工程冒顶事故的详尽分析,我们发现在开挖隧道掌子面过程中,挖至K5+186地段时,受此地段风化泥岩的自稳能力不高等因素影响,隧道在顶板位置发生冒顶塌陷事故。通过对施工现场的认真检查,了解到隧道冒顶区域塌方的长宽分别为50.2m,8.26m,隧道的纵深范围在41~46m范围内,大概有3240立方米的方量。事故的冒顶泥岩绝大部分都为流沙形式,向隧道方面渗入,其中风化泥岩层,在坑内范围随处可见。如下图所示。为有效避免隧道发生连续性的次生灾害问题,应当恰当处理好冒顶事故,认真分析隧道冒顶地段的部位及灾害类型,认真分析事故发生的机理及原因,提出治理和改进方法。

3.1工程地质特征分析

事故发生地带均为风化泥岩类型,其中的风化泥岩没有较强的自稳性,隧道工程的上断面,其风化泥岩为中强性质,具有较差的黏结力度,缺乏足够的稳定性。隧道发生冒顶事故的地带,自下而上包括四种类型地质,即湿陷性黄土,有10m,饱和性的粉质黏土有8m左右,中风化泥岩,以及强风化泥岩都处于最下方地段。发生塌方地段的洞内,施工的掌子面的风化泥岩,属中强性质。隧道事故冒顶区上方的1.5至8m范围内均为杂填土。

还包括大量非常松散的混凝土碎块。在1.5-15m范围内均呈现褐黄色,主要都为粉土,存在少量的粉质性黏土。具有极高的含水量,有些位置甚至已经饱和,其中强风化泥岩位于隧道的下方。已经开挖的隧道,有钻孔穿插,在隧道内没有发现钢筋及混凝土等结构性防护物质。此处隧道已发生完全塌陷现象。事故地段的泥岩主要呈青灰色、灰黑、以及黑色等,其中夹砂岩的层面较薄,其泥岩的结构主要是泥质,该地段主要构造为层状,其发育为节理裂隙类型,事故地带的岩石大多呈破碎状态,为碎石形状,其中少量岩石呈短柱形状,一遇到水就会发生软化现象,受风干影响,非常容易发生崩解问题。

图2隧道洞内涌泥

3.2水文地质特征分析

在隧道冒顶塌方事故中,水是最关键的隐患,对隧道的质量产生较大影响,隧道地段的地下水不但会影响中强风化泥岩的强度,还会影响到中强风化泥岩的应力状态;受泥岩结构面中,孔隙水压力增加的影响,其有效的正应力将显著减小。地下水在中强性的风化泥岩当中,会冲刷掉其中的填充物质,并造成夹层的液化现象,导致泥岩结构面上,抗剪稳定性能明显下降;受地下水的物理及化学作用影响,其岩土体强度将显著下降,并迅速降低软岩强度,加速了土体的流动性,并加快其液化速度。相关调研数据表明,在隧道冒顶整体事故中,大约有50%以上,是由地下水因素导致的,地下水因素加快了隧道冒顶塌方的速度,因此,在治理隧道冒顶塌方事故过程中,必须先治理地下水等影响因素。通过对隧道冒顶塌方事故现场的注浆试验可知,事故隧道的轴线左侧位置,具有极为丰富的地下水资源,并且此处的粉质黏土形状,主要呈饱和软塑状态。

3.3人为等影响因素

第一、未充分认识到地质勘察工作的重要性,对于隧道工程施工地段的地下水分布和流量情况,以及地质构造等掌握得不够充分,事故地段为公路的山岭隧道,其地下工程比较典型,在实际施工时,由于未实施完善的地质勘察工作,并且受到地质勘查能力限制,以及受地下水及地质构造等因素影响,进一步加大了冒顶事故的隐患,增加了公路隧道的施工困难。也就是说,导致隧道冒顶塌方事故的另外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未进行详细认真的地质勘查。第二、施工前,相关施工和技术人员未全面掌握围岩相关知识,未详细了解事故发生地段围岩实际状况,因此也没有对变更支护的方式方法进行及时转变。技术人员应当在施工过程中,认真比较设计文件与施工监测内容,一旦发现问题要向管理人员及时上报,对隧道的支护形式,以及隧道开挖方式进行变更和调整。本项目隧道施工支撑技术,其原理和依据为新奥法,不过,实际施工过程中,设计与施工人员并未全面掌握新奥法原理的意义。未了解“设计—施工—量测—设计—施工”的本质,没有明确这个动态信息管理模式的实质,在实际施工中,技术人员只注重量测和施工工作,却对量测,设计,施工等关键环节的设计内容不够重视,因此在实际施工中发现地质构造发生变化时,没有及时变更设计图纸内容,并参照执行。第三、在爆破过程中,没有准确掌握装药结构及装药量的控制措施,出现较大的震动,使隧道围岩出现松动现象,围岩的自承载能力明显下降。

4. 风化泥岩隧道冒顶治理的基本依据

本次隧道冒顶塌方事故规模比较大,沿着隧道纵向方向,大概有50.2m的距离,冒顶事故地段,地质特征非常复杂,具有非常丰富的地下水,并且该处隧道工程主要为两车道的大断面特点,对冒顶问题的处理具有较大的困难,所以,必须认真制定治理冒顶塌方事故的方案,在制定过程中必须以下述原则及依据为前提。第一、在治理隧道冒顶事故时,为避免发生二次塌方现象,或者发生次生灾害,所以,在治理冒顶事故时,要首先保证施工的安全性,加固和处理事故地段的地表,完成加固施工后,再实施塌方地段暗洞的作业。为确保施工的安全性,要以隧道施工管理与技术两方面为重点进行治理。第二、对围岩的加固措施包括两种,即洞内超前加固技术与地表加固技术。治理冒顶事故的基本原则,即要首先加固冒顶隧道洞顶位置的塌方体,包括其周围松散型的围岩,进一步提升围岩的稳定状态,使围岩的成洞条件得以改善,提升隧道暗洞施工的安全性。第三、由于冒顶事故地段,在洞内左方位具有极为丰富的地下水,并且呈粉质黏土类型,因此处理塌方的困难较大,应当采取联合治理措施,充分结合地下水的排、防、堵、截等治理手段。可将孔,打在排水管的上半断面上,可选择HDPE或者PVC等规格排水管,而且,可将一层土载布包在排水管的外壁上,实现对隧道内部地下水的引导。

5. 风化泥岩隧道冒顶治理措施分析

5.1 地表加固治理措施

参考对冒顶事故地段的第二次勘察结果,在治理时,考虑使用注浆钢管对地表进行加固,注浆钢管的规格选择为50mm×4mm,具体如下图所示,设置1.5m×1.5m为其平面的布置方案,并且布置成梅花形状,可使用水泥浆作业浆液,设置1∶0.9为水泥和水的配比,并在实际施工中,参考具体注浆状况对配比进行及时合理的调整操作。设置地表的注浆压力在0.5~2MPa范围内,应从低到高,使压力逐步增加,当压力值为2MPa的时候,要维持压力值,始终不变,等到在单位时间范围内,注浆量显著下降的时候,可完成注浆施工。与此同时,由于隧道事故地段轴线左部分,大多为粉质饱和黏土,注浆作业不会取得理想的效果,可使用高压旋喷桩进行加固。高压旋喷桩的规格要求为,桩长度在3~6m范围,桩直径为60cm左右,在隧道的竖直方向,顺沿其左侧断面位置,布置好轮廓线,并进行开挖,要求桩底的高度与开挖线间的距离,在30cm左右,并且参考实际粉质黏土分界线,以及泥岩等具体位置,进行相应的改进和调整措施。

图3地表加固立面

治理时,对地表进行注浆过程中,应当重视以下几点:第一、在施工时,要考虑到塌坑底部位置,具有较大的起伏,注浆过程中,先确定好孔位置,并测量每一个孔位的高度,在明确每一个注浆管长度,以及注浆孔的位置时,要参考隧道洞身的高度范围,以及孔位的位置实施。第二、连接钢管时,可使用丝扣。第三、要采取重新刷坡措施,重点针对塌坑的坑壁位置,要求坡率的范围在1∶0.5之内,避免注浆时,边坡发生垮塌事故。第四、注浆时,应当对压力数据,以及注浆量进行详细记录,要精确掌握注浆量,控制好注浆的速度,以达到理想的注浆效果,完成注浆,要重点检查是否出现跑浆现象,是否实现了加固和密实。

图4:地表加固平面设置

图5:旋喷桩加固立面布置

5.2 洞内临时防护治理措施

为加强施工的安全性,并避免在处理塌方事故时,对已建的初期支护产生干扰,并为隧道超前导管施工,以及超前管棚的施工提供必要基础,可在事故段设置好钢拱架支护,且为临时性的,可使用规格为I20a的钢拱架,要求具有Q345标准的屈服强度,且设置为50cm的纵向间距。

5.3 洞内超前支护治理措施

可在K5+185位置的第一环,使用超前小导管,要求长度为5m左右,并且设为30cm的环向间距;在K5+185~K5+237段位置,可使用超前小导管,要求长度值为4.5m左右,并且环向间距为25cm左右,呈10°的角度,另外也要设置部分超前导管支护,放在双侧壁导管的段落当中。

5.4 洞内围岩加固治理措施

隧道施工中,在K5+185~K5+237地段内,对围岩的加固处理,可使用径向导管实施,规格为42mm左右,要求导管的长度为4m,且间距要求50cm×80cm,可使用长度达4m的导管,注入水泥浆配比为1∶1。

5.5 主洞复合式衬砌设计治理措施

在治理初期支护,采用C25喷射混凝土厚35cm,使用双层钢筋网,钢拱架的标准用I25a,且其间距为50cm,设置Q345为型钢的屈服强度值。设置厚度为65cm的二次衬砌,使用的钢筋混凝土规格为C30钢筋混凝土。

6. 结束语

通过上述实例可知,在隧道冒顶事故治理中,必须遵循动态设计、施工、和管理理念,有效结合施工与设计,针对施工过程中,发生的隧道初期支护变形问题,地下水问题,围岩问题等,采取相应的技术改进措施,有效提升隧道施工质量。

参考文献:

[1]唐雄俊,范建海,张涛,王元汉.二道娅隧道塌方原因分析与处理技术[J].现代隧道技术,2007,44(4):73-78.

[2]董勤银,曹乾桂,董洋.后山坪隧道塌方原因及处理方案分析[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14,33(1):10-14.

[3]吴强.马娅口隧道塌方灾害发生机理及处治措施的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09.

[4]张景焘.铜黄高速公路涎流冰病害防治技术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2015.

[5]刘卫红,谌跃飞.隧道塌方原因与处理技术[J].公路工程,2012,37(1):180-182.

[6]陈亚林.隧道塌方原因与处理[J].西部探矿工程,2006,126(10):182-185.

[7]JTGF60—2009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S].[8]张伟杰.隧道工程富水断层破碎带注浆加固机理及应用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4.

[8]侯军红.太中银铁路岗城隧道突泥塌方处理[J].铁道工程学报,2009,133(10):74-78.

[9]何新凯,彭杰,王木群.隧道塌方的处理技术[J].公路工程,2011,36(2):137-140.

[10]李军伟.隧道塌方处理工艺[J].沿海企业与科技,2010,117(2):119-120.

[11]满冠峰.黄土隧道塌方处理施工技术[J].科技之窗,2009,(11):8-9.

论文作者:陈孝松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2月下

论文发表时间:2017/6/14

标签:;  ;  ;  ;  ;  ;  ;  ;  

浅析风化泥岩隧道冒顶治理措施论文_陈孝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