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科取舍看有机混合学习理论_学习理论论文

主体摄入视野中有机混合学习理论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理论研究论文,视野论文,主体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860(2013)08-0008-05

主体摄入视野中的混合学习,不仅是传统课堂学习、在线学习的混合,更是有针对性的问题探究、自主、合作等多种学习方式的有机融合,是根据主体神经结构特性及其现实需要,通过重组学习内容,以形成内外协调的心理机制和学习程序的科学混合。这样的有机混合学习理论,有助于主体综合现有混合学习理论,建构起适合自身神经反应类型的个性化混合学习心理机制,找到高效混合学习的路径,切实提高以人为本的学习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建立e时代有机混合学习理论的必要性

(一)e时代的学习具有生态有机性

从混合学习内涵考察其有机性,混合学习,是传统的面接教学和远程在线学习融合而成的学习方式,在军事培训领域常用"Hybrid Learning"表示各种技术的混合;在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多用"Flexible Learning";北美国家更多地使用"Blended Learning"一词,因为“Blended”的意思是“结合后产生更好的效果”[1]混合后取得更好的效果正是有机混合学习为了克服简单混合、机械混合的目标所在,与当前作为主流使用的"Blended Learning"一词的本质含义高度吻合,其概念本身就蕴含了混合的有机性。现存知识形态彰显e时代学习环境的生态有机性。由于社会和文化的多元化,导致学习机构、学习内容的多元化,再加上现代教育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既有以电大、高校函授教育为核心的远程教育,其实质是学校学历教育的延伸,是学习者获得相应学历的阶梯和手段,又有根据学习者意愿自主选择学习内容、时间、地点和方法的移动学习。二者有机结合,为学习主体开展富有个性化和系统化的深度结合学习提供了现实条件。外部混合学习资源的有机性,要求主体根据现有混合学习理论,结合神经结构不同部位的功能,开展内外协调的有机混合学习,以此提高混合学习理论指导学习实践的针对性。

(二)e时代学习的摄入性需要有机混合学习理论

有机哲学家怀特海关于“摄入”的阐释是:“对具体要素的每一占有过程叫做摄入”,“在这些各种各样的摄入的种种整合过程中,其他范畴类型的存在物都成为相关的存在物”[2],从而“把客观的东西组合为主观的东西,或是从转变的创造性转化为共生的创造性过程”[3]。工业化时代,知识资源相对稀缺,国家利用这种稀缺性地位的获得,以文凭方式形成整个学校系统对人才培养的控制,极大地削弱了学习者的主体性。人类进入信息时代后,各类知识以海量形式展现在学习者面前,知识资源不再稀缺,文凭不断贬值,于是学校系统开始了选修课、第二学位选修、转专业等充分尊重学生主体性的做法。作为远程教育、移动学习等各种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的学习,更应让学习者根据其需要进行自主选择。外在学习环境的根本变化,要求面对海量信息的混合学习主体,必须以有机结合的方式将外在信息融为一体,以便摄入其中的有效成分为其所用。现代知识性质“从知识的客观性到建构性、从普遍性到境域性、从中立性到价值性”的演变轨迹[4],更是从学习的内在机制上表现出学习者对知识占有过程的进步性和条件性,体现出鲜明的主体摄入、加工知识的学习特征。

(三)消除现有学习理论的片面性需要有机混合学习理论

面对混合学习,现有学习理论各有其适应领域,但都只能解决混合学习中的一类问题。对于需要反复训练的技能,采用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似乎更为有效,但对认知性学习内容却难以做出合理解释。为此,托尔曼在行为主义基础上增加了“认知地图”这一中介,将行为主义与认知主义结合起来,初步实现了学习理论的有机“混合”。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发生除了自身的行动结果获得之外,还可以通过观察榜样的行为产生替代性学习,实现了模仿学习与自主学习的有机结合。人本主义学习论强调尊重人的价值,主张发挥人的潜能,促进人的自我实现,看上去极其完美。如果没有行为主义、结构主义、建构主义等学习理论支撑,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仅限于价值取向的论述,却难以收到实际效果。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的实质是自组织的认知结构的改变,是个体主动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它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即使这一信息化环境中的主流学习理论,也存在到底怎样建构更为有效等问题,而这一系列问题的解决,还得依靠同化学习、结构主义学习、程序学习等认知主义和行为主义的学习策略做支撑,需要信息加工理论对教育资源做出符合信息化的处理。由此可见,学习理论流派虽多,但面对混合学习的多元化教育资源,只依靠一种学习理论是不行的,必须根据学习主体需要,将若干学习理论有机融合起来,组成符合主体摄入需要的有机混合学习理论,才能消除现有学习理论的片面性,达到全方位地提高混合学习之效。

二、主体摄入视角中的有机混合学习理论

(一)有机哲学为本研究提供了新视野

怀特海的有机哲学认为,机体的存在是一个过程。“机体的生成是摄入其他机体、从环境中吸取资源建构自我的价值享用过程”[5]。怀特海认为,每一种摄入都包含三个因素:进行摄入的“主体”、被摄入的“资料”“主观形式”[6]。有机哲学家关于摄入理论的阐释,较好地说明了e时代环境下,学习主体为了自身机体生命意义的发展,需要与环境相互作用生成新的东西。根据其摄入观,我们可以把整个混合学习的海量信息环境,看作是一个知识世界的有机体。它具有整体性,需要根据学习主体与学习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将其有机整合起来。在这样的混合学习有机体之中,学习主体根据其动机、兴趣、知识信息环境特征及其相互作用关系,恰当安排现有学习理论的结构和混合比例,就能生成有机混合的个体学习理论,以此指导学习主体建构出自身需要的有机混合学习资源环境。这样的“处方”性有机混合学习理论,强调学习的主动建构性,让技术工具性与学习者的主动性有机结合;强调知识、智慧和学习的情境性,围绕学习者知识系统的特点,借助于技术的支持建构有效的易于学习者理解和掌握的知识网络或知识表征形式[7]。总之,这样针对学习主体和具体学习环境的“处方”性学习理论,从有机联系的角度将相关神经因素、信息技术、学习理论融为一体,从实践上形成了主体有机混合学习的理论。

(二)海量信息资源有机混合的组织理论

从学习主体摄入知识信息的视角,对知识信息进行重组则进入了摄入性的“整合”。这一整合突出的是主体性、主动学习性,要求从学习者摄入知识信息的结构和水平上重新组织混合比例及其构成方式。实现这种有机混合的聚焦点就是主体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和需要建构的知识体系。主体需要建构的内在知识结构体系以专业和学科课程体系形式对摄入学习的资源进行定向,形成的是有机混合学习课程论。追求解决当前问题或满足兴趣需要的学习主体,则以问题或兴奋点为学习动力,从外界混合状态的知识海洋中摄入其需要的有机信息组块。这类学习资源的有机混合,可分为对“非良构性的问题”和“知识发生性的问题”[8]进行重组。对于非良性结构问题的重组,主要根据问题情境、相关知识的联系性大小,分圈层组织需要学习的解题知识,从外围知识信息的学习中逐渐迫近解题的核心知识。对于良性结构的解题知识和知识发生性问题的重组,则根据其问题本身的结构或知识发生的过程,设计主体摄入知识的大体框架,组成能与主体既有认知结构和解题经验有机融合的解题模块;再根据解决问题的难易程度,确定各类知识混合的比例及其混合方式,尽量实现先前学习的知识为后面学习的知识铺垫。以追求兴奋刺激为目标的学习主体,其在摄入学习资源中则以新异的刺激为追求动力,不断变化学习兴趣的兴奋点,其有机混合的方式是以其长期的兴趣偏好和学习方式为主导,跟着感觉去组织其感兴趣的知识,体现出鲜明的及时行乐性、情境生成性。

为了便于学习主体实际操作,又不至于将已经组织好的课程资源打乱,因此基于主体摄入学习的混合课程组织,以相对完整的课程模块为基本单元。这样既尊重了学习主体的随机选择性,满足重组后有机混合的需要,又保持了知识本身内在的逻辑性和科学性。基于学习主体摄入需要的有机混合学习课程论,多数时候是从学习主体已有认知起点和知识结构缺陷出发,站在其补偿摄入资源的立场,考察需要补充、混合的知识信息种类和范围,进而根据学习主体不同阶段的需要“扑捉”课程模块开发目标。从混合学习将传统的面接学习与在线学习有机结合以提高学习效率的内涵可知,有机混合学习课程论,一方面需要借鉴、吸收现有课程论某些方面取得的系统研究成果;另一方面又要引入微型学习、弹性学习等新兴课程论,以克服其不利于主体全方位学习的弊端。存在主义课程论主张课程最终要由学生需要来决定,在课程资源开发上注重学生情感、责任和人生价值,完全符合e时代学习主体以主动、有机混合的方式,开展学习活动的境况。但该课程理论缺乏系统知识的传授和评价标准,因此在有机混合学习课程论中将其作为指导思想,以统领其他课程论。以混合方式存在的各类知识信息,其本身就是人类多元智力产生的结果,不同类型和层次的知识中所蕴含的智力也是多元的,因此用多元智能理论和学科课程论,落实存在主义课程论的教育思想就有了现实依据。多元智能理论强调智能的概念不能脱离个体所生活的环境,由此引申出情境化、个性化的课程观。这样的课程观不仅可以将微型学习、弹性学习、在线学习和移动学习的课程实施落到实处,而且还能根据学习主体的不同需要和水平,生成有针对性的摄入知识资源,分别为学历教育和解决实际问题、补偿教育的学习者提供量身设计的课程。对于追求学历教育的主体,必须以学科课程论为中心,围绕核心课程和课程的核心要素进行知识信息的重组,完成规定的学科课程分数,才能获得相应的文凭。以补偿性和解决现实问题为目标的学习主体,在摄入知识信息时,除了摄取其需要的某些学科精华外,还需要一些解题案例、学习心得体会等,因此以经验主义课程论为指导。针对兴趣性学习主体,从心理愉快的角度来组织材料,以降低学习难度,提高学习兴趣,是其能持续有效摄入知识信息的关键。而以增强岗位实践能力或社会角色能力为目标的学习者,则需要以社会课程论为指导,尽可能地创设条件让其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去,将主体天赋特长发展与社会需要结合起来,在实践中积极开拓出为社会需要的能力新领域,这样才能实现精准服务的功能。根据主体摄入学习的需要,将现有课程理论进行有机混合,则形成了如下层次清晰、结构相对完整的有机混合学习课程论(如图1)。

图1 学习主体“摄入”海量知识的有机混合课程论

(三)摄入主体有机混合学习的映射加工理论

现有学习理论的片面性表明,每一种学习理论有其发挥指导作用的学习领域,主要就其指导学习内容而言的。脑功能的定位说、机能系统说、模块说,虽然在精确定位人脑各部位功能时存在分歧,但都承认人的认识活动有其大体的定位区间,而且高级认知活动主要在大脑中完成,作为中枢神经的脊髓主要是起中介传导作用,进行一些刺激反应性条件反射活动,小脑主要是开展介于浅表的认知和复杂的行为反馈活动[9]。这样就可以根据各类学习理论的研究侧重点及其对应的学习内容领域,将其与主体神经结构中各部位的功能定位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人体神经反应定位与外部学习信息结构定位的对应性研究。按照人体神经系统从上到下,从中枢神经到周围末梢神经,存在着由高级认知心理活动逐渐到低级刺激反映下移的规律,整个学习理论的有机混合也可以按照由高到低予以排列。认知结构、建构主义等高级学习加工理论,主要研究的是大脑内部的学习规律,应该定位于最高部位。托尔曼的认知—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班杜拉榜样学习理论、情境性学习理论等,是介于刺激反映和认知建构之间的综合性学习理论,其神经反映主要由小脑部位予以完成,因此将其定位于中间部位。那些以操作为核心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程序教学理论等,则主要通过下丘脑和脊髓神经完成,因此定位于最低层次。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只是突出学习主体性的一种思想,需要全面渗透到整个学习过程之中,信息加工理论则是整个理论体系实现有机混合的框架依托。因此,这两个理论对主体而言则是全面覆盖整个人体,没有具体的定位点。就其针对的学习领域而言,则是全面适用于主体学习的整个内容,因此是一种神经系统和学习材料之间的整体对应理论。在信息加工理论看来,学习应该超越所给定的信息,应该从掌握具体知识到形成一般编码系统,按照生态有机化原则实行重组和编码,形成从人本主义价值取向,到认知主义再到建构主义加工理论,最后到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理论的完美统一。在这个有机混合的学习理论系统中,整个理论系统的结构也像神经系统一样按照由高到低进行,在其加工流程中基本按照信息加工理论进行,其以人为本的学习价值观就像神经系统中的血液,全面渗透进每一个具体的学习理论之中。正因为人的不同神经节在定位学习对象时,是与其所反映的特定内容相对应的,因此解释不同部位的神经反应方式所形成的学习理论就不同。有机混合学习理论正是按照人的神经生理构造的系统性,将现有学习理论以尽可能对应其所研究的神经反映部位,进行对应性地系统整合,使之与对应的神经节点相映射。同时,还尽可能地与各神经节点反映的学习领域相对应,将人的神经系统和学习材料混合的逻辑性进行对应。最终,形成“主体神经系统—现有学习理论—学习材料组织”之间,三维相互映射的有机混合学习理论,其相互映射的复杂关系详见图2。这样融合后的整个有机混合学习理论体系,才能从整体上对应主体的整个神经系统,并与整个混合学习内容的体系相映射,从而克服现有学习理论的片面性。

图2 学习“主体—对象”结合形成的有机混合学习理论体系

三、主体摄入视野中有机混合学习的个体应用理论

(一)主体有机混合学习的可视化思维导图

上述有机混合学习理论,只是提供了主体混合现有学习理论的组织原则和图式指引,并没有对个体学习中怎样形成个性化的应用理论做出说明。事实上,个体在学习中需要做到知彼知己,有的放矢的整体设计,才能提高学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初学者由于缺乏对即将学习知识的了解,不知道怎样去组织混合状态下的学习资源,所以需要根据先前成功学习该领域知识主体积累的经验,按照主体学习目标、条件、风格特征,分类提炼出学习某知识领域的有机混合学习模型,并以思维导图等形式进行可视化加工。以此引导学习该领域知识的主体,根据自己的个性(神经生理)特征、学习目标、学习环境,选择适合自己类型的有机混合学习模式。这类学习模型提供的主要是知识本身的内在逻辑及其特征,最多就是为不同类型的学习者提供一些建议。因此,学习主体必须应用上述有机混合学习理论组合图式,结合自身学习条件、需要达成的目标,对人工智能提供的学习模型进行创造性加工,建构出个性化的有机混合学习思维导图。这样的学习思维导图必须细化到知识点与学习理论对应的程度,明确相关知识点的学习中需要混合的学习理论,进而指导各类相关知识之间混合的结构、比例、相应的学习方式等,形成富有逻辑性、针对性的有机混合学习方案。为了增强个性化自主学习方案的实效性,按照主体学习时间、空间和具体条件进行仿真设计,形成逼真的可视化有机混合学习“地图”极为关键。MindMapper是一款专业的可视化概念图,可用于学习资源信息的混合管理和处理学习流程的智能化工具软件。它通过提供多种方式,把学习主体思维中混乱的、琐碎的想法贯穿起来,帮助其整理思路,实现恰当的有机混合,将混合学习的有机性形象地呈现给学习者,供其开展富有针对性、实效性、系统性的混合学习。

(二)主体有机混合学习的操作模式

个体利用有机混合学习映射理论、课程论等指导,借助MindMapper形成有机混合学习的个性化施工“地图”后,就进入了混合学习的操作阶段。这时,如能借助专门的学习软件进行学习,则能事半功倍。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比较流行的ADDIE教学系统设计包含分析、设计、开发、实施、评价等五个阶段[10],为以学习主体为中心开展有机混合学习设计,提供了基本的操作程序。研究表明:学习者开展学习活动之前,应准确了解自身的原有知识经验水平,以及学习开展的各种条件等等;在决策制定的过程中,学习者应密切关注给予的初始条件是否发生了变化[11]。主体在投入学习精力之后,先是指向学习资源的重组和利用,再根据现实条件予以练习和开展实践活动,实现认知意义的建构。最后,反思评价整个混合学习过程的得失,针对学习结果存在的缺陷,寻找补偿性学习的内容和路径。在完成本次混合学习的目标后,才进行下一目标的新一轮混合学习。根据主体学习过程的一般活动规律,结合相关信息技术环境下主体学习模式的设计,笔者有机混合学习的操作模式构想图示如图3所示。其每一阶段结束后的评价,将对混合学习目标和“地图”的修正提供反馈与建议。

图3 有机混合学习操作模式图

四、结束语

本研究主要从主体摄入混合知识的视野,对个人混合学习的有机性、建立有机混合学习理论的必要性进行了阐释,集中论述了针对海量混合的知识形态,需要采取有针对的符合人体神经系统机能的有机混合方式。让知识点的学习与主体神经系统的特定部位相对应,二者共同决定学习理论的映射性,根据其内在映射关系,由学习主体结合自身学习特征、学习目标需要、学习条件许可、有机混合现有学习理论,组成个性化的主体摄入学习理论体系。本研究重点对现有学习理论的片面性及其有机整合方式,混合状态下主体吸收海量知识的思维导图和操作模式进行论述;至于课堂内外有机混合学习的方式、混合的具体路径,以及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模糊到精确、再到综合创新的摄入性学习程序等,因限于篇幅和避免与现有研究成果的重复,而未能在文中提及,但完整的主体有机混合学习实践,必须吸纳这些相关理论,构成完善的处方性学习理论和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才能发挥出主体有机混合学习理论的应有效用。

标签:;  ;  ;  ;  ;  ;  

从学科取舍看有机混合学习理论_学习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