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中国经济发展趋势的经济学家和权威人物_投资结构论文

今年中国经济发展趋势的经济学家和权威人物_投资结构论文

经济学家、权威人士谈我国今年经济发展走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学家论文,走势论文,经济发展论文,人士论文,权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国民经济仍将保持“较高增长、较低通胀”的运行格局

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的国民经济将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发展格局?对此,我们在一定的假设基础上,根据中国宏观经济模型的运行结果和各种相关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

若目前的宏观经济政策基本不变,今年经济将继续保持平稳运行趋势,增长率可能大体与上年相当。

国际环境和国内环境是影响国民经济稳定发展的两大因素,从国际经济环境看。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预测,1998年世界经济的增长速度与1997年大体持平,均为4.4%左右, 而世界贸易量的增长幅度虽略有下降,但仍比较高,1997年为7.3%,1998年为6.8%。这为我国经济的稳定增长提供了有利条件。与此同时,国际经济中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因素,可能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如1997年6月下旬以来, 东盟国家特别是泰国、菲律宾的货币出现了大幅度的贬值,其中泰国铢的汇率已降到历史最低点。这一因素可能会或多或少地影响我国的出口。国际股市的不正常波动,对我利用外资也会产生不利影响。

从国内经济环境看。党的十五大和九届全国人大的召开,无疑将会对1998年企业改革、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与此同时,一些地方也可能产生盲目攀比速度、竞相铺摊子、上项目的现象。但是,由于国家宏观调控能力的增强和调控技巧的逐渐成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也在逐步建立之中,这将对这些现象产生有效的抑制作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近几年宏观调控取得明显成效,国内市场总供求关系明显改善,出现了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市场需求对经济的拉力已成为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今年,社会需求可能发生一些新的变化。

1.消费需求。消费需求的变动具有比较稳定的特点,每年的增长率大体相当,加上1997年居民收入增速较前几年低,因此,如果没有新的收入增加因素和促进消费增长的举措,1998年实际消费需求的增速很可能略低于1997年。

2.净出口。1997年出口高增长(18%左右)和进口低增长(7 %左右)的格局,将使贸易顺差达历史最高点(350亿美元左右), 从而提高1998年的对比基数。加上东盟金融波动,世界贸易量扩大速度放慢,人民币率相对坚挺等因素,估计1998年的贸易顺差将是下降趋势。

3.固定资产投资。1998年,在现行宏观政策下,影响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因素中有两个因素变化比较大:一是外资因素。近两年我国的外商投资协议额已连续大幅度下降,将可能导致今年实际利用外资的减缓,加上国际资本供应量的下降,今年我国实际利用外资将可能与上年持平或略有下降。这将影响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二是居民个人投资受收入增长放慢的影响也将减弱,进而影响整个投资的增长。但社会投资规模仍将保持一定增长。

在上述经济环境下,预计1998年国民经济的运行结果为: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 9%

第一产业 4%

第二产业 11%

工业 11%

第三产业 9%

固定资产投资名义增长14%(实际增长9%)

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增长13%(实际增长10%)

出口增长 8%

进口增长 10%

商品零售价格上涨 3%

居民消费价格上涨 5%

从以上预测可以看出,若1998年宏观经济政策基本不变,经济增长率将大体保持上年水平,国民经济仍将保持一个“较高增长、较低通胀”的比较合理运行格局。

为确保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1998年应当继续实行稳中求进、适度从紧的宏观经济政策。在这个前提下,应当重点做好四方面工作:

(一)力争在保持农业丰收上有一个良好结局。我国农业已经连续三年丰收,但要看到影响我国农业稳定发展的深层矛盾并没有完全消除,农业丰收后又出现了一些新的矛盾,集中反映在粮食积压、流通不畅、价格下跌。因此,有必要进一步统一各方面思想认识,把加强农业继续放在突出位置,重点解决好增加农业投入、改善农田水利设施、改革粮食流通体制、稳定和增加农民收入等问题,特别要把增加农民收入放在与增加农产品供应同等重要的位置,促进农村经济进一步繁荣,为开拓农村市场创造条件。

(二)力争在国有企业改革上有一个明显突破。解决国有企业的困难,决不能靠简单注入资金求搞活,而应与改革调整相结合,通过改革调整增强企业活力、提高其适应市场竞争的能力。我们应围绕推进产业结构升级、提高整体经济素质,有选择地支持一部分企业加快发展。要集中精力进一步加大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的力度,利用直接融资、外商投资和贷改投等多种方式,帮助企业增资减债,增强其发展后劲。我们应在鼓励兼并、规范破产、下岗分流、减员增效、实施再就业工程、推动企业重组、实现企业资产存量的优化组合、加大国有企业领导班子整顿调整、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等方面有一个明显的效果。与此同时,要加快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步伐,增加对困难职工的社会救济,保证其基本生活需要。如果企业改革有一个明显突破,今年企业经济效益就可能在去年恢复性改善的基础上进一步回升。

(三)力争在盘活积压商品房上取得明显成效。目前全国商品住宅空置面积高达5000万平方米,占压资金800多亿元, 不仅严重影响房地产业的稳定发展,制约了新经济增长点的培育,而且也严重影响了社会资金的正常循环,制约了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因此,新的一年,建议把盘活积压商品住宅作为一个重要环节来抓。如果能盘活一部分积压商品房,既可盘活一部分银行资金,提高银行贷款质量,又可扩大一部分需求,推动建筑业和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

(四)力争在调整投资结构方面取得更大进展。1998年还要继续控制投资总规模的增长,使固定资产投资适度稳定增长。在这个基础上,应把调整投资结构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来抓住。因此,建议下决心加大对一般性投资项目的控制力度,腾出一部分资金重点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建设,促进新经济增长点的形成。如果能够通过调整投资结构,增加一块有效需求,对改善国民经济循环是有利的,并不会产生新的通货膨胀。

总之,如果我们在农业生产上能够取得好的收成,在企业改革上能够取得更明显突破,在盘活积压商品房上能够取得明显成效,在调整投资结构上能够取得明显进展,1998年,全国经济增长率有可能略高于上述预测结果,最终可能高于9%,零售物价涨幅也不会高于4%,各方面经济关系可能更协调一些,经济运行质量会更好些。

我国国有企业的十大发展趋势

一、企业融资方式由单纯的间接融资走向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相结合。我国国有企业过去的资金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财政,一是银行,但现在这两个资金来源难以满足企业的资金需求了。首先,现在的财政已成为赤字财政、债务财政、“吃饭”财政,因而给企业所提供的资本金是极为有限的;其次,银行现在一方面是不良债务大量增加,据粗略统计有2万亿左右,另一方面是自有资金占有率急剧下降,仅有3.3%,远远低于国际惯例的要求,因而银行的金融风险在加大,为企业所能提供的资金也是有限的。既然仅靠财政与银行已难以满足企业的资金需求,那么就必须通过股份制以及基金等直接融资方式向社会筹集资金,从而使企业实行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相结合的融资方式。

二、企业组织形式由以中小企业为主走向以大集团为主。我国国有企业的组织中,中小企业占企业总数的99%。中小企业普遍都存在三个问题:一是无有专利技术,基本上没有技术开发能力,从而使企业既无法通过技术创造新的需求,又无法降低成本;二是市场占有率很低,这不仅使得企业对市场的抗风险能力低下,而且市场秩序也难以稳定,非正常竞争及过度竞争难以消除;三是规模不经济,成本过高,企业竞争力极为低下。因此,我国的企业组织形式必然要从以中小企业为主走向以大集团为主。

三、企业经营方式由单纯的生产经营走向生产经营与资本经营相结合。生产经营是经营产品,资本经营是经营股权,包括部分股权及全部股权,即企业本身。从企业的风险防范及追求回报率等方面来看,企业应该实行生产经营与资本经营相结合的经营方式。离开生产经营搞资本经营往往会形成泡沫经济,但离开资本经营单纯搞生产经营,既难以使企业有效防止风险与有长远发展能力,又难以使资产有较高的回报率,尤其是使资产难以具有较高的运转灵活性。因此,我国的企业应从现在的单纯生产经营,走向生产经营与资本经营相结合。

四、企业在产权结构上由一元化产权结构走向多元化产权结构。实践表明,企业充满活力的重要前提条件是产权结构多元化,因为一元化的产权结构难以适应现代经济要求。例如,就一元化产权结构的国有企业来说,是难以摆脱行政干预的困扰的,政企分家几乎是不可能的;又例如,就一元化产权结构的私有企业来讲,是难以摆脱家族血缘关系的困扰的,企业的正常要求往往被家族血缘关系所扭曲。尤其是应当看到,无论任何性质的资产,只要其所有者的经营能力及水平达不到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时,其资产都不会增值保值,企业都不可能充满活力,这就要求实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使资产能由那些经营能力强及水平高的企业家来经营,从而也就要求企业产权结构多元化。多元化的产权结构是企业充满活力的产权制度的基础。因此,我国的企业要由一元化产权结构走向多元化产权结构。

五、企业的产业选择由盲目性走向自觉性。我国企业过去对产业的选择极为随意,基本上不考虑市场发展趋向。而现在则不行了,因为企业与市场的关系已由企业主导市场走向了市场选择企业。在我国过去的短缺市场条件下,企业与市场的关系基本上是企业主导市场,但随着我国市场由短缺走向相对过剩,市场已开始选择企业,那些不符合市场对产品的成本与结构要求的企业要被淘汰,因而会出现企业大分化与大改组的趋向。在这种条件下,企业的产业选择必然由盲目性走向自觉性。这种自觉性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在需求满足上的自觉性,即最大效用地满足消费者的要求;二是竞争力上的自觉性,即追求低成本与高质量。企业在产业选择上的自觉性,必将有利于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结构不合理的企业基础,是企业产业选择的盲目性,因而调整结构不合理,最终有赖于企业产业选择的自觉性。

六、企业的经营者由行政配置走向对企业家的选择。企业经营者是企业的灵魂,企业家是企业的优秀经营者。企业家,是指具有创新精神及能力,对经济生活具有极为灵敏的反应力,并且将企业发展作为自我价值实现的综合性人才。正因为如此,所以企业家是稀缺人才。只有企业家掌握了企业的经营命运,企业才能具有充分的活力。但是,我们过去并没有从这个角度去选择经营者,而是用行政性标准及行政方式为企业配置领导人,结果是让那些根本不是企业家的人去经营企业。虽然这些人中不乏品质优良的同志,但他们却不是企业家,因而也就不可能经营好企业。被人称道的好人并不一定都能经营好企业,选择经营者不是选择雷锋式的好人。因此,必须从对企业经营者的行政配置,转向对企业家的选择。这包括选择的机构与标准,以及对企业家应有的经济利益和社会地位的尊重等问题。

七、企业在要素的选择上从依赖低层次的要素市场走向依赖资本市场。在传统计划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生产要素是政府行政配置。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对企业逐步放开了生产资料市场与劳动力市场,但这仅仅只是低层次的要素市场。在发达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选择生产要素的关键,是要有高层次的要素市场,即资本市场。无论是企业选择劳动,还是选择生产资料,其前提条件首先要有资本。因此,我们必须构建完善的资本市场。一是要发展间接融资中有关资本市场的内容,如增加一年以上的长期贷款等。二是要发展直接融资,包括有价证券、基金、投资银行等。三是要发展产权市场。产权市场在西方是没有的,因为西方产权都证券化了,交换有价证券就行了。但由于我国的产权并未被有价证券化,因而产权流动不能不依赖于产权市场。

八、企业资产从固态化走向动态化。企业要有活力,不仅要产权清晰,而且产权要能流动,即资产必须是动态化的。我国企业缺乏活力的重要原因,是企业资产固态化,国有企业的资产不仅因被行政性条块分割而不能跨地区、跨部门流动,而且也因意识形态方面的原因而不能跨所有制成分流动。尤其是在目前的股市不完善的条件下,企业资产在上市公司之间、上市公司与非上市公司之间,实际上也不能流动。因此,必须促进企业资产的动态化。一是要为资产动态化创造条件,例如产权应该有价证券化;二是要消除动态化的各种障碍。

九、企业分配方式要从单纯的按劳分配走向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相结合。过去我们把按劳分配看成社会主义的,把按要素分配看成是资本主义的,看来这种观点并不符合我国目前的实践。企业充满活力是各种生产要素的共同贡献,因而要按生产要素的贡献进行分配。在现代经济条件下,技术与管理等生产要素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必须肯定这些生产要素的贡献。这就要求我们能有一套要素贡献的评价机制与指标,形成新的分配制度。

十、企业国际化要从单纯国际贸易走向国际贸易与资本国际化相结合。我国企业目前融入国际社会的主要方式是国际贸易,但现在由于贸易对方的逆差及反倾销政策等原因,单纯的国际贸易无法使我国企业融入国际社会。唯一的办法,是在发展国际贸易的同时,使我国的企业资本融入国际社会。一是要发展我国的跨国公司,并且这些跨国公司的资本应是多国化的;二是我国的企业资本要进入世界跨国公司,并对有条件的国家进行资本输入;三是发展外资在我国同我国企业资本的融合。只有资本国际化,我国的企业才能真正实现国际化。

政府职能转变是改革攻坚的重点

一、加大财政政策的力度是经济重新启动的必要选择。

买方市场的出现,并不意味着生产能力会自动地适应消费需求。任凭市场力量自发地调节生产和消费的关系,最后只能导致毁灭性的经济危机。战后西方国家经济危机的性质发生了改变,一靠政府财政政策扩大投资需求,二靠福利国家政策缩小收入差距,扩大消费需求。在通货膨胀的恶梦刚刚结束,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一时难以调整的情况下,重新放松银根的危险性很大。但是,作为一个起飞阶段的发展中国家,经济结构调整的任务十分严峻,我们唯一正确的选择是加大财政政策的力度,宁可增加负债,也要下决心推进社会保障体制改革和国民经济结构调整。

二、国有经济改革与政府职能转变必须配套进行。

在党的文件中明确提出“股份制是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概念后,国有经济本身的改革必然会加快。但是,国有经济改革的推进,离不开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调整。其主要内容有:重建财政条件下的分级所有,即一级政府,一级财政,一级预算,一级所有;在政府机构改革的基础上,建立非官员化的国有资本代理人制度,以及客观有效的国有资本审计制度和业绩评价体系;在划分事权的基础上,将条块分割的企业所得税改为中央、地方共享的中性复合税;改革只抓项目,不管规划,中央地方“相互钓鱼”的传统计划投资体制,实行国家重大项目科学论证、严格规划和公开招标制度。

三、整顿证券市场首先要搞清一些基本理论问题。

鉴于国内证券市场的过度投机状态,目前难以为国民经济的结构调整提供有效的融资服务。要改变国内证券市场的混乱状态,就必须解决一些与证券市场有关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战略问题。例如,股票市场和期货市场的关系,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的关系,场外市场与场内市场的关系,国内证券市场与国外证券市场的关系,沪市与深市、港市的关系,证券市场与短期资金市场的关系,基金(投资银行)、证券商与银行的关系,金融市场与不动产市场的关系等等。上述这些基本问题不解决,国内证券市场就不可能健康地成长,绝大多数老百姓就不敢涉足其中,只能成为少数冒险家钱权交易的特殊领地。

四、加快城镇保障体制并轨是保持社会稳定的基础。

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的现实障碍,是社会保障体制改革滞后。随着人口就业高峰的到来,城镇失业问题还会进一步表面化。然而,目前不仅存在大量的隐性失业,也存在着大量的隐性就业。不只是企业在岗工人搞第二职业,人满为患的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的干部中也有不少人“身在曹营心在汉”,占着编制下海捞钱。其根本原因是保障体制问题。人家干了那么多年不能白干,总要有个“说法”。这个“说法”问题解决了,则不仅国有企业的冗员问题迎刃而解,政府机构精兵简政(改革)的阻力也会大大减小。因此,地方政府出售国有资产所得,应优先考虑社会保障基金的需要,加快城镇保障体制并轨。

五、稳中求进,防止刮风,给新政府留下选择余地。

眼下值得担忧的是以改革名义刮各种形式主义的风。例如,以组织企业集团的名义,凭借行政权利将国有企业“归大堆”,拼凑国际、国内500强。这就象把一堆土豆装在一个麻袋里,它还是一麻袋土豆, 不可能产生效益。又如,股份合作制改革中搞一风吹,强迫职工认购股份。这种错误倾向必须坚决制止。此外,对国有资产“授权经营”试点要严格控制。中央一些部委支持优势企业集团以“授权经营”的名义将利润全额留存,必然导致中央财政对国有企业的预算约束进一步软化。如果任凭条条块块之间借改革名义瓜分改革浮财,则不仅会给新政府出台配套改革措施设置障碍,也不利于宏观经济和社会的稳定。

中国是一个拥有12亿人口,各地区、各行业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都很大的国家。因此,对于带领这样一个大国前进的领导人来说,最重要的是远见和毅力。

引进外资金额与去年大体持平

基本情况:1997年前10个月,我国共批准外资企业16875个, 比1996年同期下降17.3%;合同外资额439亿美元,比1996年同期下降28.9%;实际利用外资金额419亿美元,比1996年同期增长26.9%。其中, 外商直接投资合同外资额399.95亿美元,比1996年同期下降35%;实际利用外资金额355.98亿美元,比1996年同期增长8.27%。

特点:香港仍是外资的主要来源;日本、欧盟、北美、东南亚投资额增长较均衡;外商投资的70%在第二产业上,但第一和第三产业投资有增加,尤其是农业,基础设施和中低档房地产项目所占比重上升;外商投资地区主要还在东部,但中西部地区比重略有上升;国内B 股市场走势强劲,交易量持续增加;外商投资到位率提高,1997年达到90%以上,是最好的纪录;投资方式中外商独资企业明显增长,中外合资企业项目则在下降。

评价:1997年外商投资对我国经济建设继续发挥着有益的作用。前三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到位资金的13.4%为外资, 其中外商直接投资625亿元人民币,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11.8%,在1997年投资需求比往年有所下降情况下,这对稳定经济保持持续发展有良好的作用。外商投资工业企业生产规模扩大,发展速度高于国有和集体。前三季度以外商投资为主的“其他经济”工业销售产值(现价)达11980亿元, 比上年同期增长20.2%,分别比同期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增速高出15%和6.2%。 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总值继续增长,占全国进出口总值的四成以上。1997年1—9月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总值为1057.5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4.3%,高于全国进出口增长幅度0.6个百分点, 占全国进出口总值的46.5%。其中,外商投资企业出口524.1亿美元,增长23.1%, 占全国出口总值的40.6%。在外商投资企业中,又以外商独资企业增幅最高,达32.8%;外商投资企业进口总值533.4亿美元,增长6.8%,占全国进口总值的54.2%,其中增幅最高的也是外商独资企业,为17.7%。外商投资企业税收增加,1997年上半年,外商投资企业为主的涉外税收(不包括海关关税和土地使用费),比上年同期增长53.2%,占全国工商税收收入的12.9%,其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2.9个百分点。

感想:1997年外商直接投资实际金额达到400亿, 继续保持了较高的势头。这个情况使我产生了四点感想。一是两年前我们认为外商投资对通货膨胀有很大影响,因为结汇使大量人民币流向社会,流向市场,使货币供给增大,是造成通货膨胀的重要原因。但1997年结汇量仍不小,而通货膨胀根本不存在了。这说明外商投资造成通货膨胀的推测还是有问题。二是几年来,讨论能否用内资代替外资,因为内资比较大,存款多,外汇储备多,可否少利用点外资。从今年情况看,这也难。内资供求规律与外资供求规律不是完全一样的,资金运动背后存在着体制上的差别。这是问题的要害。1997年商业银行有钱不敢贷、不愿贷、不能贷而反转入中央银行的情况,说明资金供给的紧与松很大程度不是来自货币政策,而是来自商业银行行为。外资经济圈中信用度较高与内资经营圈中信用度较低的矛盾,使我们看到了内资供求关系不仅仅是个数量,还有结构和体制问题。三是前几年担心外商投资企业在外汇使用上冲击国内外汇市场是不必要的。我们规定三资企业产品外销比重和自求外汇平衡看来不是很好的办法。1997年在允许外商自己持有部分外汇情况下,仍然是结汇大于售汇,增加了外汇储备,说明市场对外汇实现平衡有很大作用,说明外商尚没有也难构成外汇紧张的因素。四是过分强调外资排斥内资工业是不必要的。1997年内外资矛盾没有1996年那么尖锐,原因之一是外商与内资企业互补的作用、促进的作用已显示出来。总之,从1997年情况看,越来越看到市场调节对外资引进的作用,越来越感到如何在尊重市场调节基础上改进管理外资工作的必要性。

展望:以下列出90年代以来外商直接投资的协议和实际两种金额,并提出对1998年的预计数。

1996年底,我曾预计1997年外商投资实际金额会达到300至400亿美元,现在看来,可能达到估计的上线,并可能略有突破。当时估计是用90年代以来协议金额与第二年实际金额的比例关系来推测的。我发现,一般实际金额为头年协议金额的40%左右。由此,得到一个低线为300亿,同时,将1995和1996两年实际金额取了个平均数, 得到上线为400亿左右。这种估计方法,是经验与直感的结合。由于当年的国际环境、国内环境都将对外商投资产生影响,而我们对大环境中发生突变的估计很差,因此,这种估计失误的可能性也不小。

对今年的预测同样是道难题。按1996年的办法,根据协议与实际的平均比例53%推算,1998年低线为270亿左右,但由于1998 年宏观形势还比较好,因此,我将低线仍定在300亿美元上,而1998 年高线按1996和1997年的平均值仍能达到400亿。

标签:;  ;  ;  ;  ;  ;  ;  ;  ;  ;  ;  

今年中国经济发展趋势的经济学家和权威人物_投资结构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