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的社会转型_市场经济论文

当代中国的社会转型_市场经济论文

当代中国的社会转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当代中国论文,社会转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C9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600(2002)03-0027-09

我们所讲的社会转型,就是社会发展理念和价值的变迁、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和决定 因素的转移、社会结构的质的变化、社会运作方式和机制的根本转变和社会特征的显著 变化的历史过程。目前我国社会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转型。这种转型是前所未有的, 也是剧烈的。只有深刻认识这种转型,才能合理确定我们的实践方式。然而,我们有相 当一部分人对这种转型竟全无所知,还是用革命时期和传统计划经济体制时期的思维方 式和行为方式来处理问题,结果付出不少代价。

本文的任务就是研究当前我国社会生活所发生的转型、变化及其现实意义。

一、由权力社会走向能力社会

我国奴隶社会主要是血统社会。在这个社会中,操纵社会生活和人的生活的基本力量 是血统,血统左右着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支配着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组合着人 们的社会关系。看一个人的价值,主要是看其血统、出身和门第,一个人的遗传基因的 幸运往往比其后天努力更重要。

我国封建社会主要是权力社会。在这个社会中,操纵社会生活和人的生活的基本力量 是权力,权力左右着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支配着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组合着人 们的社会关系,权力的作用是广泛而普遍的,其“价值”也是至高无上的,一切价值只 有还原为权力的价值才是有效的。这不仅表现在人人都想做官,而且各行各业也大都追 求权力级别。由此,人们奉行“学而优则仕”和“读书做官”的价值观。

我国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社会一定意义上依然是权力社会。这主要体现在:权力高 度集中,权力仍然在主导和运作社会;权力是社会资源配置的主要手段,社会资源多向 权力集中,有权力的人往往占有许多社会资源,社会资源的配置和流动多是通过权力来 实现的,人们要获取社会资源,要么必须拥有权力,要么必须与权力的人拉关系;计划 经济体制实际上是一种行政权力的指令性经济或命令经济;干部人事制度具有很强的“ 官本位”色彩,用谁往往是当官的人说了算,选人往往是选领导身边的人,与领导有关 系的人,选人往往是根据与领导感情的深厚、关系的远近以及领导的感觉印象和主观好 恶,选人的方式也多是相马式的;由此,人们多奉行“官本位”的文化价值观和人生价 值观。

在今天,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使我国社会生活正在发生着根本的变化,这就是由权力 社会走向能力社会。我国今天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正在走向知识经济。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时代,操纵社会生活和人的生活的基本力量是能力,能 力左右着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支配着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组合着人们的社会关 系。市场经济最基本的原则是平等竞争,而平等竞争首要是能力的竞争,市场经济不相 信能力弱者的眼泪,倒是给那些能力强的人以优厚的回报,因而,市场经济首要是能力 经济,而不是权力经济;知识经济本质上是以人的创新能力为本的经济,其中,人力资 源高于物质资源,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力资本是第一资本;在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 中,知识、能力是社会资源配置的主要手段,社会资源多向有知识和能力的人集中,具 有知识和能力的人才往往拥有更多的社会资源,由此,知识和能力也源源不断地转化为 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知识和能力在分配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显;在干部 人事制度中,虽然一定程度上还存在任人唯亲和权力干预的现象,但选贤任能的要求日 益突出,并日益成为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核心理念;不仅如此,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 发展是硬道理的今天,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首要就是解放和发展人的能力;近代以来, 我国社会历史发展缓慢的深层原因,就是在社会生活中过于注重血统、出身、门第、人 情、关系、特权和先天给定的东西,而抑制人的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的发挥,轻视人 的后天的努力奋斗;这就要求我们要确立“能力本位”的核心文化价值观,并积极建立 一个能力社会。能力社会正在向我们一步一步走来。从现实来看,实际上,当代中国正 在逐步走向能力社会,虽然比西方发达国家要慢些、晚些。我们正在建立的市场经济体 制,就是要解放和发挥人的能力,市场经济就是能力经济,市场竞争就是能力竞争;我 们建立的现代企业制度就是要营造一个能力王国;我们确立的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 配的制度,实质就是建立一种“各尽所能”的激励机制;股份制的魅力,就在于因利益 驱动、公平和追求资本增值的资本扩张冲动促使人发挥其创造能力;非公有制企业营造 的也是一个人的能力充分发挥的王国,一些在国有企业和其他部门未能充分发挥作用的 能人在这里展示了才华;下岗再就业的“残酷”现实也启示人们,要转变观念,市场经 济没有什么“救世主”,不能再“等、靠、要”,要学会自救,而自救主要靠其能力, 人必须充分发挥其能力,才能在市场竞争中有其立足之地,才能解决自己的生存问题; 我们现在建立的民主政治,其实质就是营造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为贤能之士脱颖而出 提供政治保证,就是消除权力、“人情关系”、门第的影响;现在进行的“能上能下” 和“竞争上岗”的用人制度改革,实质上也是鼓励人充分发挥其才能;正在实施的“素 质教育”,就是避免高分低能,培养能力全面发展的人;我国把人力资本以及人力资源 和人才资源的开发放在重要地位,实际上就意味着我们已明确看到了“人力”在社会主 义现代化建设中所具有的关键作用。

这一历史转变给我们的启示就是:要充分认识到人的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在市场经 济和知识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导地位和作用,要从制度、体制和机制上保证人的能力的 充分正确发挥,并为建立一个能力社会作自觉地准备。

二、由人治社会走向法治社会

人治社会,就是在社会中,把人的权力、长官意志、“人情”、“关系”作为一切行 为旋转的核心;主要用权力命令、长官意志、“人情关系”来治理社会、管理国家和控 制人;主要对社会、国家和人实行权力控制、人心控制和道德控制;一切都要服从于权 力,一切都要听从于行政命令,一切事务都要由做官的人来处理;“人情”、“关系” 、权力、门第、情感和意志等非制度的因素支配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强调以人管人 ,以官管人,以权管人,以情管人,以及以人治人,以官治人,以权治人,以情治人, 以德治人。其根本特征,就是市民社会和国家的重合、同一,并服从于国家,就是权力 高于和统治一切。

中国封建社会实际上就是人治社会,在我国权力高度集中的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也 具有较强的“人治”色彩。这表现在经济活动中,主要依靠政治热情和行政手段来运作 ,“人情关系”、“行政权力和长官意志干预商业活动;在社会管理和社会运作方式上 ,比较注重权力控制、人心控制和道德控制;在选人用人问题上,许多情况下是一个人 说了算,任人唯亲;在文化价值取向上,注重主观愿望、情感意志和行政命令,认“人 ”不认制度。这正是中国之所以没有形成法律的权威性的一个根本原因。“人治”,在 一定意义上有利于社会的秩序和稳定,但不利于社会的创新和发展。

今天,在我国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法治社会已成为我国社 会发展的重要趋向,而且已初露端倪。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已成为人们的共同呼声;依 法治国是我们正在实行的一种根本治国方略;用制度建设来解决我们所面临的问题并进 行制度创新,正逐渐被人们所重视;用好的制度选人,建立一种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 用人机制,已成为我国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注重对人进行制度控制, 已成为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的一种要求;把人的一切行为都纳入法制化的轨道,已是 大势所趋、势在必然。尽管法治社会离我们还比较远,但毕竟是我们前进的方向。

三、由人情社会走向理性社会

我国传统社会特别讲究“人情关系”,“人情关系”向着社会的各个领域渗透,在某 些人眼里,“人情”比原则、政策、法律更重要。“人情关系”向经济领域渗透、干预 经济活动从而形成了人情经济和关系经济;向干部人事制度渗透、干预选人用人,从而 形成任人唯亲;向社会领域渗透从而形成错综复杂的人情关系网——亲情关系、同学关 系、同事关系、上下级关系、同乡关系、朋友关系和师生关系等。办事拉关系、遇事求 人情,已成为许多人的行为方式。

我们正在进行的市场经济,本质上是要求斩断狭隘的“人情关系”对经济活动的缠绕 ,强调按照理性精神来从事经济活动和经济运营,按照经济规律和经济法则办事,市场 经济也是理性经济。这里的理性精神,就是试验验证的求实精神、探索本质的求知精神 、批判创新的进取精神、互助共进的协作精神,以及强调客观化、标准化、精确化、量 化、程序化、制度化和规范化的科学精神。因为市场经济是创造社会物质财富和发展生 产力即增强实力的一种有效的经济形式,要创造物质财富和发展生产力,就必须依靠科 学技术知识,知识就是力量,而科学知识的产生离不开人对外部物质世界和客观事物的 本质及其规律的认识,后者正是通过人的理性能力来进行的。并且,在市场经济中,也 时刻需要人们运用其理性和理智来驾驭自己的情感和意志,避免主观意志和感情冲动。 近现代西方商品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教训证明,搞商品经济的人必须具有健康的理性思 维,理性原则是近代西方文化的一大主题;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也要求把理性精神运用 于我们的干部人事制度中去,按照严格而科学的标准、程序和制度公正合理地选人用人 ;当今中国最需要的、但也较为缺乏的,是理性精神。

理性精神,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四、由依附社会走向自立社会

依附社会,是说人在经济、政治和人格上都依附于共同体,依附于权力,依附于金钱 ,个人显得不独立,个人命运及其一切都由社会安排,不能自己作主,不能自己主宰自 己的命运。首先是经济上的依附,即个人没有自己的财产,财产全部国有,国家包揽一 切,个人在经济上的供给全赖于某种集体或共同体;其次是政治上的依附,即个人绝对 服从集体或共同体,没有独立思考、独立分析、独立判断和独立选择的意识和能力,抑 或是愚忠和愚从;最后是人格上的依附,即缺乏人格独立,在人格上依附于权力、金钱 与他人、社会。中国封建社会实际上就是依附性很强的社会,我国权力高度集中的传统 计划经济社会,一定程度上仍存在着依附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将使我国社会成为自立社会。首先是经济上的自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将使每个人都具有自己的财产及其某种所有权;其次是政治上的自 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将使每个人逐渐享有自己的民主权力,都将具有政治上的独立 思考、独立分析、独立理解、独立判断和独立选择的意识和能力;最后是人格上逐渐自 立,能够自己主宰和支配自己的思想和意志以及命运。这些,不同程度上在我国已经逐 步显示出来。

这就告诉我们:每个人的自立是一个社会走向强大的重要标志。

五、由身份社会走向实力社会

身份社会,是指这个社会过于注重名分而不大注重实效,特别注重外在形式而不大注 重实际内容,格外注重外在标志而不大注重实力水平,十分注重出身、血统、门第,而 不大注重努力、奋斗和业绩;它所蕴含的是“定性、划线、贴标签”的思维方式。这种 思维方式的主要特征是:事先设定,凡事总是预先问其性质、身份和名分,然后归类排 队,贴上标签,上纲上线;抽象争论,热衷于争论事物在性质的两极对立和身份上的高 低;两极对立,把两极对立看成是观察一切事物的思维方法和高于一切的惟一标准。比 如,在经济上多问的是公有还是私有,在政治上多问的是姓社还是姓资,在文化上多问 的是姓“无”还是姓“资”,在价值取向上多注重的是出身、门第和血统。再比如,将 人划分为地、富、反、坏、右以及“走资派”、“臭老九”,将文学作品贴上“香花” 或“毒草”,将理论定为资产阶级或无产阶级,改革开放实践中热衷于纠缠“姓社姓资 ”。

我国封建社会实际上就是注重身份取向的社会,我国权力高度集中的传统计划经济社 会,身份取向也是比较突出的。在经济上,我们比较注重经济的公有、国有形式以及成 分和性质,强调“一大二公三纯”,反对私营经济和民营经济,割资本主义尾巴,认为 社会主义就是与资本主义对着干,并且强调宁要社会主义草,不要资本主义苗,宁要社 会主义晚点,不要资本主义正点,宁要穷的社会主义,不要富的资本主义;在政治上, 我们更多的是注重行政级别、权位高低和身份等级;在文化价值取向上,我们注重的是 社会主义之名而忽视社会主义之实,注重的是外在的名分、形式而忽视实际内容、实际 效果和实力水平。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内在要求建立一个实力社会。在经济上,市场经济的平 等竞争和知识经济的能力为本,内在注重的是发展实力经济或能力经济,强调以“三个 有利于”为标准来对经济形式进行取舍和评价,因而,对符合“三个有利于”且具有贡 献和实力的私营经济、民营经济,是予以充分肯定的;在政治上,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 强调“有为必有位”,有能力有贡献的人一定要有相应的尊重、肯定和回报,即安排相 应的位置;在文化价值取向上,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内在要求注重客观实际、实际内容 、实力水平和实际效果,强调以能绩论英雄,以实正名,实行实力主义的文化发展战略 ;在人的存在方式上,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强调“我能故我在”,每个人要靠其能力和 实力来立足,实现自己的价值;在社会主义建设问题上,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强调要把 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建立在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基础之上;在国际竞争上,市场经 济和知识经济明确强调当今世界的竞争实际上就是国力竞争和实力竞争,因而主张要靠 实力来解决国际问题。

注重实力,已成为我国多数人的共识。现在多数企业比较注重其核心竞争力,不少干 部人事部门比较强调竞争上岗、能上能下和能进能出,社会上更倡导人凭能力立足,国 家也强调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意义。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的发展,注重实 力的精神将会在我国更加突显出来。这种精神,是我国富强并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内 在动力。

六、由注重先天给定社会走向注重后天努力社会

在中国传统社会,在许多人身上,往往是依附人格有余而独立人格不足,重先天给定 有余而重后天努力不足。许多人在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上善于依傍古人,拘泥经典,结 果养成了“面向着过去、背向着未来”的向后看和守成的积性,造成了一种崇祖法古的 文化心理模式;在价值取向上热衷仕途,委身皇权,注重天定和给定。这种重先天给定 和依附的人格,与传统的大一统国家制度和源远流长的宗法家族制度有着密切的关系。 大一统的国家制度要求平民大众按照国家的规定去做,不要求人去独立思考和独立行动 ,宗法家族制度把家族利益看得至高无上,而个人利益和个人独立人格则显得微不足道 。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人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先天给定的血缘、血统、家庭、出身 和门第而存在。

在我国权力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经济运行的指令性,行政的命令性,组织单 位的包揽性,也使许多人养成一种注重给定和依附的“等、靠、要”的社会心理。

注重先天给定和依附的最大消极后果,就是人的潜能、能力和创造个性得不到充分发 挥,进而阻遏人和社会的快速健康发展。

市场经济内在必然要求人在生活中自立,即自律、自觉、自主和自强。这是因为:第 一,市场经济既具有经济学的意义,也具有深刻的文化意义。从经济学角度讲,它实质 上是把有关经济组织从对政府和人身的依附关系中解放出来,使其走向市场,并成为自 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和自我发展的独立自主的主体,而从文化角度讲,它实质 上是把从事经济活动的人从对长官意志和人身的依附关系中解放出来,使其走向市场, 并在许多条件未给定的情况下,必须成为经济运营的独立自主的主体。这就内在要求从 事经济活动的主体能够独立自主地进行分析、判断、选择和决策,并自觉承担责任。因 此,人的独立自主或自立是从事有关经济活动的主体参与市场竞争和经济运营的前提条 件。在市场经济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如果没有经营主体在思想、人格、能力和经济关系 上的独立自主,他要在经济运营中行使自主权是比较困难的,经矫组织也是难以真正走 向市场并参与竞争的。第二,市场经济离不开商品交换,要进行交换,交换双方彼此间 无论在人格及其实现劳动方面,还是在交换劳动量及遵循价值规律方面,都应当是平等 的。马克思指出:平等在交换行为中受到尊重,又以交换为现实基础。这种平等体现在 社会关系上,就是它将破除人们之间纵向的等级特权关系,确立人们之间横向的平等关 系,而这种平等关系正是人得以自立的重要前提和基础。第三,在市场竞争中,每个人 必须以其独特的优势取胜,因此,他必须以其独特的产品、独特的经营管理方式和独特 的核心竞争力进入市场。这必将为培植人的独立性提供现实基础,而独立个性则是自立 的表现。第四,市场经济要求人必须靠其能力而存在,这实际上就是自立的一种体现。 近现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是历来注重和强调人的自立精神的。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些思想 界为给新兴的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生产方式提供新的文化基础,因而在文化价值观上力图 把个人看作自己命运的主人,主张个人可以凭其后天的努力奋斗实现自身的价值和创造 自己的幸福生活,实现个性独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内在要求人注重后天努力奋斗和自立,因为市场经济内在注重的是 平等竞争、优胜劣汰,它在本质上要求把所有的人都拉到平等竞争这个平台上,而不是 强调一个人的先天出身、血统、门第和身份多么重要,并且强调一个人的身份是靠自己 的后天努力奋斗而赢得的。然而,一些人认识不到也一时难以适应这种现实,因而常常 在思想上产生某种困惑。为此,必须实行经济制度创新、干部人事制度创新、管理创新 和文化精神的创新。这就是:在经济制度上,要确立一种将“责权利”落实到每个人身 上,从而从根本上能保证和鼓励人的后天努力奋斗精神得以发挥的经济制度、体制和机 制,弱化先天给予和外在给定的财富,强化人的后天努力奋斗和创造。经济制度创新包 括所有制、产权制度和分配制度等方面的创新,如建立以产权明晰、权责分明为核心内 容的现代企业制度,合理实行股份制,使人力资本参与分配等;在干部人事制度上,就 是要求淡化“求靠山”的社会心理,积极为努力工作的人创造条件,让有才能、有业绩 的人更好地发挥其才干,实行平等竞争、能上能下的“能力为本”的干部人事制度;在 管理上,承认人的后天努力和能力上的差别,建立一种能够鼓励人的后天奋斗和靠能力 立足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机制;在文化上,就是确立靠能力和业绩自立并实行其人生价值 的实现方式。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进程中,注重人的后天努力奋斗的精神日益确立起 来。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民主进程的逐步展开,素质教育的实施,以及人格独立、人 的主体性和人的个性的强调,都在于倡导一种精神——在市场经济社会,人必须依靠自 己的后天努力奋斗而存在,也使人们越来越感觉和体验到,人必须依靠自己的后天努力 奋斗而自立。

注重人的后天努力奋斗,必将焕发每个人的开拓进取精神、拼搏精神和创新精神,进 而必将使我们的社会焕发勃勃生机。

七、由一元化社会走向多样化社会

所谓一元化社会,就是倡导和强调整齐划一、统一思想、统一意志和统一行动并排斥 多样性和创造个性的大一统社会。中国封建社会是典型的一元化社会。在我国权力高度 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一元化倾向和特征也较突出。在传统一元化社会中,经济上注 重所有制形式和结构的单一,比如我国人民公社时期强调实行纯而又纯的公有制形式, 把国家看作是惟一的利益主体,分配形式、就业形式和经济结构也比较单一;政治上强 调“统一思想、统一认识、统一思维、统一立场、统一意志、统一纪律、统一命令、统 一步调、统一指挥、统一行动和统一口径”,排斥不同观点、意见和倾向,排斥多样化 ,比如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纳入到国家的政治框架中进行理解,“国家政治”遮蔽 了个人私人领域,“侵犯”私人空间;文化上强调与统治者的思想观念保持绝对一致, 绝对服从。

强调统一,有利于社会的秩序和稳定,这在今天依然要坚持,但把统一绝对化并排斥 多样化却不利于社会的创新和发展。这已被近代以来西方国家的社会历史发展和中国封 建社会的历史所证明。

现在我国进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是以对中国现阶段社会生产力发展 水平不平衡的认识为前提的。这种不平衡,要求我们努力寻求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所 有制形式,要求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要求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并 存的所有制结构,要求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在这种情 况下,我国的利益主体、就业形式、组织形式必然出现多样化;这反映到我国的政治生 活中来,就必须充分考虑最广大人民的意见和呼声,就必须充分尊重最广大人民的民主 权力和意志,就必须注重人民群众的监督和参与管理;反映到我国文化生活中来,就要 求鼓励和弘扬每个人的创造个性,尊重每个人正当的价值选择和文化需求,必须解放思 想。也就是说,我国必然和正在走向以多样化为特征的社会。在我国,在这种以多样化 为特征的社会中,为了有一个创新和发展的社会前提,我们必须同时强调以公有制为主 体,强调政治和思想上的统一,强调文化上的主旋律和价值导向。这里就有一个正确处 理“一”和“多”、统一性和多样性的关系问题。

总的原则,就是在经济、政治和文化上同中央的决策保持一致的前提下,充分注重社 会历史发展进程中内在产生出的具有合理性的多样性,充分关注多样化的社会现实,并 正确加以利用和引导;尤其是要正确对待混合与分离的问题。在过去全面强调“一”的 社会,我们是特别维护“一”的尊严而排斥多样性的:坚持纯而又纯的公有制而排斥市 场经济和民营经济,认为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的专利;坚持统一思想、统一意志和统一 行动而排斥民主权力、民主参与和民主管理,认为民主容易引起混乱;在社会中过于强 调政治生活、社会生活和国家生活而排斥个人生活,社会公共领域往往“侵占”个人私 人领域,也就是经常把个人私人生活纳入社会政治生活的框架中进行判定;强调思想上 的伟人标准、书本公式而排斥实践标准和生活公式,不敢解放思想。在这种情况下,我 们的社会僵化了,缺乏社会创新及其活力。由此,我们必须在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 领域实行某种分离:在经济领域,实行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分离、社会主义同纯而又纯 的公有制相对分离以及政企分开,从纯而又纯的单一公有制形式中分离出适合不同生产 力水平的多种所有制形式,从单一的按劳分配形式中分离出适合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多种 分配形式,从单一的国家利益主体中分离出多种利益主体;在政治和社会领域,使市民 社会同国家相对分离,使经济领域同政治领域相对分离,使个人私人领域同社会公共领 域相对分离,使“情”和“理”相对分离,充分尊重平民大众在社会生活中的民主权利 和在私人领域中的个人正当利益,给每个人的发展保留一点私人空间。这些相对分离, 实际上在我国现实生活中已初见端倪,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这种分离还将进一步展开 。

多样化有利于竞争、互促和互补,有利于形成学习机制、交流机制和创新机制,这对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非常必要的。

八、由人的依赖社会走向物的依赖社会

人的依赖社会,是指在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一定历史时期,个人依附于特定的共同 体,在其中,个人被局限于特殊的社会职能上,并与共同体发生特定的依附关系,普遍 性只属于共同体。共同体表示的是一种关系,个人对共同体的从属因而是一种关系的从 属。就是说,在这一共同体中,个人与其他人是按照他们在共同体内的地位、作用和职 能以及自然血缘而发生关系的,而不是依个人的需要发生关系的。这里,人的依赖关系 有三种基本形式:人的统治服从关系;人的自然血缘关系;人对共同体及其长官意志的 依附关系。这种依赖关系表明,人的联系是局部的、地域性的和单一的,因而是贫乏的 ;个人是实现共同体要求的工具,个人只能在共同体的从属关系中发展其才能,任何有 利于个人或个人利益的思想一律排斥在外;个人必须无条件地服从共同体;个人只能通 过或完全依照共同的利益来活动,或个人只有把他的本质力量、人格、个性和理想等, 都全部转让给共同体(如公社、君主国家、封建国王),他才能从中发展起自己的某些技 能、社会联系和“个性”。

这种人的依赖关系在今天我国现实生活中不同程度上依然存在。突出表现在:不少人 对他所在的共同体还存在经济上和思想上的依附关系,喜欢国家包揽一切以及“等、靠 、要”,离开共同体,他就无法生存和发展;人的血缘关系和血统在社会的经济、政治 和精神生活领域中依然起作用,有些地方用人往往凭亲情、关系、血统、出身和门第, 搞近亲繁殖,有的人总是在拼命找“靠山”;国家和社会比较注重对人实行权力控制、 人心控制和情感控制,“权本位”依然是许多人追求的人生价值取向;人治和长官意志 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今天我国实行市场经济。在市场经济体制建设过程中,必然会出现物的依赖的倾向和 特征。在这一过程中,社会分工必然越来越细,而社会分工使每一个体的个人生活之间 出现了差别,即出现了个人独立。因为社会功能的划分以及各种功能固着于不同类别的 人们,意味着个体已经不只属于单一的共同体,而是同时属于若干不同的群体,这就给 个人对共同体以独立。这种独立表现在:人有自己支配自己劳动力的权利,人身也不依 附于他人。但这种独立主要是以物的依赖关系为社会基础的:个人主要依赖于自己创造 的并努力占有的物质财富而生存,拜金主义大量涌现,人受物的支配;社会经济领域注 重实行以经济增长为中心的发展战略,注重物本管理和资本运作;跑官卖官、任人唯钱 的现象开始出现;个人的需要首先表现为对物的需要;个人力量体现为物的力量;人和 人的关系表现为物和物的关系,或者是人和人通过物来组合关系;人的个性主要表现为 物的个性;人的价值主要表现为物的价值,人只有通过物或依赖于物,其需要、能力、 关系、个性和价值才能得到表现和确证。这就使个人独立成为表面。因为这种物的依赖 的社会关系限制着个人,个人必须从属于它们,并受它们的支配;这种社会关系由于个 人间的分离从而成为他无法驾驭的社会力量。市场经济社会出现的物的依赖关系主要有 三种基本形式:交换者的相互关系对货币或交换的依赖;劳动对资本的依赖;劳动对机 器体系的依赖。这些依赖在今天我国现实生活中已表现出来。

物的依赖对人的依赖是一种历史进步,它对消除人治和封建文化遗毒的消极影响,对 消除长官意志和狭隘的人情关系的不良影响,对消除“官本位”的陈旧观念,都具有重 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然而,物的依赖也具有自身的消极作用,那就是:它容易滋 生拜金主义、利己主义,易诱发人的贪欲和物欲,进而使人贪欲膨胀、物欲横流。对此 ,我们必须加以警惕,努力走出物的依赖,进一步走向能力依赖。

九、由静态社会走向流动社会

静态社会,说的是这个社会缺乏一种流动、交流和创新机制,其制度、体制、机制、 组织、管理、人和社会运作方式等,都在阻遏着这一社会的资源和要素的流动,而且人 的需要、活动、社会关系和思想观念具有很强的封闭性。

我国传统社会,就是一个具有很强的静态性质和特征的社会。这个社会围绕着统治者 和权力而划封闭圆,一切多是以自下而上地围绕着权力来设计和旋转,人的一切行为和 社会的运作就是实现统治者的意志,统治者的惟一目的,就是想尽一切办法对人和社会 实行权力控制、思想控制、人心控制。这种社会结构所形成的社会关系是一种纵向性的 、具有等级特权色彩的社会关系,所形成的社会是一种大一统、超稳定的静态社会。具 体表现在经济上,就是资源不充分流动,劳动不自由变换,产品不广泛流动,工薪不及 时变动;在政治上,就是不倡导开放、交往和公开,搞山头主义以及裙带关系;在社会 方面,就是工作岗位不大变动,职业之间不大流动,居留地点不大改动,人际关系不大 更动;在文化上,就是人的需要经常不变化,人的能力不提高,人的交往不扩大,人的 创新个性不发挥,人的思想不交流,就是封闭、保守、守旧和守成。这些倾向在我国权 力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在今天我国社会生活中,不同程度上依然存在。其最大 的消极作用,就是这一社会缺乏交流机制、学习机制、互动机制和创新机制,缺乏生命 力和活力。

今天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化建设。其内在本质要求,就是实行改革 开放,打破封闭保守,就是冲破静态、僵化的体制和机制,促进社会全面流动。因为市 场经济的基本原则是平等竞争,市场经济的本性是开放、扩张和创新,市场经济的内在 本质要求是社会资源在全社会的广泛流动和合理配置。具体来说:在经济方面,就是扩 大开放和交往,促进资源、资金、技术、设备和生产要素的广泛合理流动,倡导劳动的 合理变换,产品的合理流动,工资的合理变动;在政治上,就是扩大对外开放和交往, 改革户籍档案管理制度,积极推进竞争上岗、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干部人事制度,开 放式选人,促进职位和职务及其人才的合理流动,促进干部交流,并力图冲破职业局限 、地域局限和民族局限;在社会方面,就是积极鼓励和引导工作岗位的合理变动、职业 之间的合理流动、居留地点的合理改动和人际关系的合理更动;在文化方面,就是不断 丰富人的需要,不断提高人的能力,不断扩大人们之间的交往,不断推进人们之间的思 想交流。市场经济所要求的社会流动,已经在我国社会生活的各方面显示出来了,其发 展趋势,就是必然走向流动社会。

十、由“国家”社会走向“市民”社会

“国家”社会,就是把国家作为社会的核心,把社会的一切都国家化,都还原为国家 ,一切都由国家来安排,否认市民社会的独立存在,否认独立的个人主体、利益和价值 。

中国的封建社会实质上就是一个“国家”社会。在这一社会中,经济是国家集权型经 济,政治是集权政治,社会是集权专制社会,是国家权力运作的社会,文化是国家准则 至上的文化,体制是对上负责对下不负责的体制。在我国权力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下,社会在一定程度上仍具有“国家”的特征:只承认国营经济、指令性经济的合法性 ,不承认市场经济、民营经济和私营经济的合法性;过于强调集中,民主难以落到实处 ;许多干部多对上负责而对下不大负责;注重国家权力的权威和价值,一定程度上轻视 和践踏个人利益、个人权力和个人价值;强调人为制度、准则和规范而存在,不强调制 度、准则和规范为人的发展而存在。总之,这种社会忽视了“市民”社会的独立存在及 其价值。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引起的社会生活的广泛而深刻的一个变化,就是要求实现“市民 ”社会对国家的相对分离。市场经济是以承认个人主体、个人权力、个人利益和个人价 值的独立性为前提的,也是以承认个人生活的独立为前提的。这实际上就意味着存在一 个私人领域,存在着一个以私人领域为内容的市民社会。这一社会在经济上,承认市场 经济、民营经济和私营经济的合法性;在政治上,承认个人的民主权利和民主参与的合 法性;在社会运作方式和机制上,承认社会化运作和市场运作的合理性,并要求把对上 负责和对下负责统一起来;在文化方面,注意利用利益机制和利益手段来调动人的积极 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今天,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正在 或已经出现了市民社会对国家相对分离的趋势,这种趋势还将进一步扩大。这一趋势的 核心,就是把“责权利”还给市民社会中的个人,使个人具有独立自主性(权力和利益) 并承担社会责任。

市民社会对国家的相对分离,有利于培养个人的独立自主性,使个人成为健全的个人 。而以健全的个人为基础的国家也必将是一个具有创造力和活力的国家。这是我们所需 要的。

标签:;  ;  ;  ;  ;  ;  ;  ;  ;  ;  

当代中国的社会转型_市场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