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师范生综合素质的现状与研究_大学论文

当代师范生综合素质的现状与研究_大学论文

当代师范女大学生综合素质现状及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女大学生论文,综合素质论文,现状及论文,师范论文,当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师范女大学生综合素质现状如何,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关系到我国在世界激烈竞争中人才资源的量与质。未来世界充满的经济和综合国力的激烈竞争,实质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归根到底是高素质人才的竞争。女性虽占人口的一半,但能受到高等教育的人却是少数,据《中国教育年鉴》记载,1995年在校女大学生比重占34.5%。(注:1996年《中国教育年鉴》人民教育出版社,第128页。)所以,重视师范女大学生综合素质现状研究, 培养高素质女性人才,对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师范女大学生综合素质现状

研究师范女大学生综合素质现状是为了更好地贯彻我国的教育方针,深化教育改革。我们要着眼于女生群体和社会长远发展要求,全面提高她们的综合素质,重视培养她们自我发展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大力开发潜能,促使她们德、智、体生动活泼地发展。李岚清同志在全国素质教育经验交流会上讲到:“我在出访以色列与佩雷斯谈及教育时,认为现代教育要教会学生三大本领,一是学会继续学习;二是学会与不同人一起共事;三是在不同的环境下都能生存发展并作出贡献。”(注:《中国教育报》1997年10月3日第一版。 )这说明现代社会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的综合素质达到新的更高水平。综合素质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心理素质和生理素质的有机结合的整体素质。那么,当代师范女大学生综合素质现状怎样呢?我们利用半年多的时间对某师范学院98届814 名本科毕业生进行了全面调查和男女大学生对比分析研究,现分述如下:

(一)思想道德素质状况

我们对师范女大学生素质现状采用了调查法进行分析研究。召开了座谈会、进行了个别访谈和问卷调查等详细调查了解某师范学院98届毕业班814名大学本科学生在校四年的思想素质状况。其中男生432人,占98届学生总数的53.1%;女生382人,占98届学生总数的46.9%。 他们思想活跃,奋发向上,积极进取,争取入党入团,努力学习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知识。其中有70%的女生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并分期到党校学习,已有85名女生入党,占女生总人数的22.3%;共青团员285人,占女生总数的74.6%。她们平时努力学习, 积极参加学校开展的各项活动,重视自己身心健康发展。有29人被评为三好学生,占女生总数的20.7%;有82人被评为优秀学生干部,占女生总数的21.5%。上述情况标志着师范女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良好,如表一所示:

表一 九八届师范大学本科生思想道德素质调查表

人 党员团员

数 人数 %人数%

男 生

432 105 24.3

313 72.5

女 生

382

85 22.3

285 74.5

百分比相差-6.2-2+2.1

三好 优干违纪

人数 % 人数 %人数%

男 生58 13.4117 27.1133

女 生79 20.7 82 21.5 6

1.6

百分比相差 +7.3-5.6-1.4

从表一看,女生在校人数比男生少6.2%,女生党员人数比男生少2%,女生团员人数比男生多2.1%,女生评为三好人数比男生高7.3%,女生评为优秀学生干部比男生少5.6%,女生违纪人数比男生低1.4%。这说明男女大学生在思想道德素质上差异不大,他们都积极上进,追求进步。我们通过座谈访问发现,当代师范女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有以下几个特点:

1.人生态度积极、乐观。她们看到社会对科技和人才的重视,毕业分配的“供需见面”、“双向选择”促使她们全面发展,积极提高自己综合素质。同时采取各种方式推销自己。并感受到了“真才实学”、“思想道德好”就能在人才竞争中获得优势,从而选择到自己满意的单位。

2.人生追求务实。重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学习,审视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轨迹,不断拓展自己的视野,重视获得社会和他人的支持,渴望处理好人际关系,认识到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和社会对个人需要的满足是人生最大的快乐,希望自己把奉献和索取结合好。当个人与国家、集体和他人利益发生冲突时,她们赞成结合、兼顾或服从的态度,“愿自己吃亏,不愿损人利己”。在日常生活中她们又重视实际,有49%的学生课余打工、做家教,增强自立意识,减轻父母负担,锻炼社会适应能力,充实生活,自我完善。据统计,有36.7%的师范女大学生选择报考研究生,愿进一步深造学习。

3.师范女大学生对人生价值观赞成“自我价值、社会价值”,“奉献、索取”,“义、利”并重的观念。她们热爱祖国,关心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注意从理论思考中把握现实。从思想和行动中走向社会,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努力追寻个人与社会的最佳结合点。

4.竞争意识明显增强。她们赞成平等竞争,希望自己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但是,由于不良因素的误导,在遇到评三好、优干、毕业分配等利益冲突时,有个别人表现出利用非正当手段达到目的的极端行为。不能处理好竞争、协作、友谊的关系,以至于有的犯错误。

5.道德观念基本正确。她们反对社会上的不正之风,对“走后门、拉关系”现象表示出“深恶痛绝”,认为不顾国家、集体和他人利益而不择手段的行为是不道德的。但也有部分人认为“自己管不了”“无可奈何”,因此持消极态度。

(二)科学文化素质状况

科学文化素质是综合素质中的基础素质,是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所谓科学文化素质从狭义来讲是指高校通过对大学生的科学文化知识教育,经过内化而形成的科学文化素养,主要包括科学文化知识和修养。它是形成人的内在气质的重要根基,一般是在中小学奠基,在大学里加深加宽,逐渐形成。高师院校通过有效途径和科学方法加强师范女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培养,如设辅修专业和第二学位专业;开设文、理科选修课;增开教育心理学、教学法及艺术课;举办各种讲座;加强教育实习和教育见习;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如艺术节、读书会、社团活动、学生科研等。使学生在学好专业的同时,还要具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文学艺术、历史地理等有关的基础知识和基本修养,这是高素质人才非常重要的素质基础。我们曾对某师范学院98届814 名本科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进行了全面研究,现将她们在校四年的各科学习总平均成绩及其它有关数据情况列表(表二)如下:

表二 某师范学院九八届大学本科生四年总平均成绩及有关数据统计表

系 班男女 四年总平均成绩

班 级

总生生

80- 70-60-

前 10 名

人人人 89分 79分 69分

别 数数数男

女 男

男 女

生物系 684028 1

13 39

13219

历史系 763739 7

16 31

21

1 4

16

政法系 874839 3

10 41

284 1 4

14

物理系 886523 23 37

15

21 5 55

外语系 903060 1

14 29

16 2

23

化学系 1135954 7

13 42

38

10 310

18

数学系 774730 73 29

23

11 4 9

11

地理系 311318 23 11

1537

中文系 1436479 6

21 55

5839

21

教育系 412912104 1782

104

合 计 814

432

38251 100 328 268

53 14

57 128

百分率 53.1 46.9 11.9

26 76 70.3 12.1 3.7 13.2 33.5

相 差高14.1

低5.7低8.4 高20.3

专 业考 上担 任

休学

奖 学 金 研 究 生 社会工作

男女 男女 男女 男 女

生物系

7 14 3 5

2922

历史系

8 11 2 3

3437

政法系

7 15

3

4437

物理系 17 11

1

5222

外语系 11 28

5

2952 1

化学系 25 36 6 5

5341 3

数学系 21 19 1 2

3428 41

地理系

5 4 4 1316

中文系 18 37

1

4764

1

教育系

7 5

1

2312

合 计 261801626 358

331 82

百分率29.1

47.1

3.7

6.8 82.9 86.61.8 0.5

相 差高18高3.1 高3.7低1.3

从表二看出,女生在高分80—89分的分数段,比男生高14.1个百分点,在70—79和60—69的分数段上分别比男生低5.7和8.4个百分点,班级前十名中女生比男生高20.3个百分点,获得专业奖学金女生比男生高18个百分点,考上研究生女生比男生高3.1个百分点, 担任社会工作女生比男生高3.7个百分点,休学女生比男生低1.3个百分点。这说明在大学四年期间,女生十分重视学习,学习刻苦努力,积极性较高,成才意识较强,掌握基础知识较好。她们有一定的分析归纳能力,敏锐的观察力和反应力,且有一定的工作能力。另外,我们通过问卷和座谈调查,发现理科女生对祖国的历史、地理和优秀文化传统知识了解甚少,正如外籍华人教授讲的一样:“不少中国留学生ABC(外语)好,XYZ(数理化)好,经济头脑好,但不了解长城、黄河,不了解文天祥、史可法,不了解《大学》、《中庸》。对自己的地理、历史、文化无知的人,怎可能有感情,有责任地为祖国服务和献身呢?”(注:《中国教育报》1998年1月12日第二版。)文科女生掌握的科学基础知识又严重缺乏, 不了解中国的四大发明,讲不清产业革命和今天的信息社会。她们还普遍存在着写错别字,文理不通等现象。这些都与我国中小学教育长期存在的“应试”教育、文理分科过早和高校专业划分过细、专才教育模式分不开。其结果使他们专业面狭窄,知识结构不合理,缺乏应有的做人处事的基本原则和对祖国的基本责任感。面对世纪之交,科技迅猛发展,高等师范教育受到了严峻挑战,高师改革势在必行,加强师范女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教育已刻不容缓。

(三)心理素质状况

心理素质是综合素质的基础,综合素质的形成和发展依赖于心理素质,在新形势下需要人才有较高的心理承受能力,能正确对待挫折和压力。在学习和学业中有顽强的毅力,为实现理想,即使遇到困难,也能迎难而上;身处逆境,仍坚韧不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与人之间的竞争,不仅是聪明才智的较量,而且是毅力和耐力的较量。事实证明,谁有坚强的毅力,谁就能在挫折中重新振作起来。

高师教育在重视对学生思想品德、科学文化、身体素质培养的同时,也存在一定忽视心理素质培养的倾向,因而限制和压抑了部分女大学生潜力的发挥。当前,师范女大学生心理素质状况及特点怎样呢?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心理素质指人们在先天遗传基础上发展和培养的良好心理品质。我国多数女大学生年龄在18—24岁之间,相当于青年中期,她们生理发育成熟,心理发展趋向成熟,但又不完全成熟。主要表现在性机能成熟,产生对异性的爱慕和追求心理,但缺乏理性控制情感和行为的能力;她们进入大学,社会地位提高,社会影响增强,由于心理还不成熟,易受社会不良风气感染,表现情绪起伏变化大、幼稚、盲从、易误入歧途。心理成熟的主要标志是人生观的形成。当代女大学生正积极探索人生的价值、理想、目标和道路,表明她们心理发展正走向成熟。主要特点:

1.自立意识增强,感到自己长大成人。遇事力求自我思考,观察认识,体验评价,进行自我监控,自我教育。但由于缺乏知识、能力和经验,往往不能正确对待自己的缺点,不能立足现实,对自己评价过高。也有人缺乏自信,妄自菲薄。

2.社会意识增强。她们的生活环境变化,社会地位提高,专业确定,发展方向初步明确。她们思维延伸到社会,寻求自我与社会的关系和所处位置。通过社会实践,社会责任感升化,社会性增强。

3.理性思维发展。她们上大学,学习条件改善,有机会博览群书,学习知识越来越丰富,获得的信息越来越多,抽象思维能力迅速增强,智力水平提高。这些为她们抽象思维、进行理论研究提供良好条件。她们思考不再满足一般现象,积极探索事物本质规律,创造思维迅速发展。她们不善于用唯物主义观点、理论联系实际原则认识和观察社会,把问题看得过于简单。

可见,女大学生由于生理、环境、教育等因素影响心理得到健康发展,但也受到一些不良因素的影响,有不健康心理存在。高师院校应加强女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和培养。

二、影响师范女大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因素

当代师范女大学生是在中国改革开放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一代青年。她们的成长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既有积极因素,又有消极因素。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宽松、良好的社会环境,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她们自身的努力等,为她们综合素质的提高创造了良好条件,同时,也存在一定的不利因素。

(一)积极因素

1.女性的命运与民族的命运具有一致性,女性只有在争取整个民族的解放与发展中,才能得到自身的解放与发展。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给女性的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尤其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走上了强国富民的改革开放之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风气蔚然形成,党和政府把培养女性人才作为整个社会主义建设的一项战略任务,使女大学生看到了光明前途,为她们施展才华开辟了广阔前景,为女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营造了一个宽松、良好的社会环境。

2.社会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引起的思想和观念的变革,也为师范女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提供了“软件”背景。已往的“女子无才便是德”、“男主外,女主内”等男尊女卑观念已被逐渐摒弃,“知识女性,魅力永存”成为审美的新标准。尤其是对于能够进入大学的女性,人们并不完全以传统的标准来苛求她们,使师范女大学生承受的社会压力较少。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妇女开始摆脱过去单纯的家庭主妇角色,投入到政治、经济和生产活动中去,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

3.实施教改,推行素质教育是提高师范女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因素。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以及单纯以“分数”来评价学生好坏的“应试教育”,严重地影响了师范女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由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不仅是有识之士的一种美好愿望,而且也成为社会上较为流行的共识。柳斌同志认为,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讨论是一场建国以来最广泛、最深刻的关于教育指导思想的讨论,对教育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对女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将会起到积极作用。

4.师范女大学生正处于成才的年龄期,这是师范女大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生理保证。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女性成才有两个高峰期,第一个是在15~25岁,第二个是在35~50岁。师范女大学生正处于第一个成才高峰期,正是获得知识、打好基础、奋斗成才、全面发展的黄金时期。同时,师范女大学生作为青年群体的一部分,她们具有一般青年的朝气蓬勃,好胜,好强,不甘落后的个性特征。

5.教师职业的特殊要求,也迫使她们必须不断完善自己。教师职业是人类最伟大最光荣的职业之一。人们常把教师称赞为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培养人才的园丁、开发智力的先锋。教师肩负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师范女大学生毕业后大多数将从事教师这一职业,随着社会进步和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社会对教师的要求会越来越高。因此,女大学生必须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全面发展,不断完善自己,才能在未来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消极因素

1.传统的落后观念是阻碍师范女大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潜在因素。沿袭了几千年的歧视女性、重男轻女的观念并没有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进步而彻底消除。这种观念虽然不再在社会言语和法律上表现出来,但它将会以潜意识的方式长期存在于部分人的思想中,影响部分人对女性的全面正确的认识。这些人认为,女性天生弱质,女性必须服从男性,妇女只能呆在家里操持家务,不必外出办事和进行社会交往等。在现实生活中,这种影响也有所见。在教学中,有的老师只看重男生而忽视或看不起女生的进步,如果女生学习成绩优异,也常常被认为是死记硬背,不长久的。在师范大学毕业生就业中也存在着事实上的不平等,有的单位以种种借口不要女生。因此,陈旧的思想观念对师范女大学生的影响是深刻的,它阻碍着女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2.旧的教育体制是阻碍师范女大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本质原因。传统的、单纯以应试升学为目的的教育偏离了受教育者和社会发展的根本需要。它偏重知识传授,忽视德育、体育、美育和生产劳动教育;忽视能力与心理素质的培养,以教师满堂灌,学生死记硬背和机械重复训练为方法,妨碍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使学生课余负担过重;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挫伤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影响了她们素质全面的提高。

3.社会不良风气和思想意识影响师范女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现代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女大学生在接受正统教育的同时,也受着各种信息的干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发展,社会上出现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不良倾向,加上西方资产阶级思想的渗入,对师范女大学生成长产生了一些不良影响,导致部份女大学生价值观念的迷乱与困惑。有少数师范女大学生不重视思想品德修养,放松学习,以致言行出格,违纪现象也时有发生。据调查,个别女大学生在歌舞厅当“伴舞”小姐,严重的影响了她们的形象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三、师范女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1.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师范女大学生综合素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可以激励师范女大学生进取精神,提高她们的积极性。但市场经济也会带来负面影响,如果放松思想政治工作,社会上的不良思想意识,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将会乘虚而入,如果她们忽视学习和道德修养,将会使她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提高受到严重影响。为此,必须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大力提高综合素质。

2.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

高师“应试教育”在我国教育实践中客观存在。“应试教育”严重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阐述了我国教育必须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把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到迎接21世纪的挑战,适应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高度。为此,高等师范教育必须大力加强综合素质教育。我们必须开展教育改革,调整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提高师范女大学生综合素质。

3.开展社会实践,提高师范女大学生综合素质

传统高师教育与社会实践在某些方面严重脱节,因此,加强高师教育的实践环节已成为许多人士的共识。通过社会实践促进师范女大学生知识结构的完善,促使她们把自己的思想和行动结合起来,加深对国情、民情的认识,激发爱国热情和历史使命感、责任感,树立劳动观念,培养她们良好的意志品质。

4.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建构高层次的校园文化氛围,提高师范女大学生综合素质

校园文化具有许多功能,其中育人功能是校园文化最基本的功能,是主导功能。对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作用。为此,高师院校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比如:演讲比赛、科学研究、诗歌比赛等,以提高师范女大学生综合素质。

5.加强教育心理学科及教学法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教育理论素养,是提高师范女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近年的一些调查结果表明,师范女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发生率较高,相当多的学生存在学习方法、考试、挫折、人际交往、情感等方面的困扰。少数师范女大学生甚至患有神经症乃至更严重的精神疾病。面对这种现象,许多教育工作者认为加强教育心理学科及教学法知识的学习,开展心理素质教育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并对此进行了大胆实践和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效。

6.加强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教学实习、班主任工作实习和教育调研)对完善师范女大学生综合素质起着十分重要作用

师范女大学生通过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才可能懂得教育规律,深入领会教育理论,了解教育发展的趋势,为走入社会,做好教师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之,师范女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总的来看是好的,她们思想活跃,积极争取进步,道德观念基本正确;学习刻苦努力,基础知识掌握较好;有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她们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有的女生法制意识较为薄弱,创新意识、创造能力较为缺乏,少数人心理素质不够好等等。面对激烈的竞争,加强师范女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使她们形成符合现代化社会要求的知识结构、生活技能、自我意识、行为方式、价值观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标签:;  ;  ;  

当代师范生综合素质的现状与研究_大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