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临床与免疫学特点分析论文_苏晓生 黄清洪 杨圣明

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临床与免疫学特点分析论文_苏晓生 黄清洪 杨圣明

(西北民族大学 医学院,甘肃 兰州 730030)

【摘要】目的:分析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临床与免疫学特点。方法:选择2014年8月-2015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38例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特点和免疫学特点进行分析。结果:38例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乏力、纳差、恶心、呕吐、黄疸、腹胀等,体征包括肝肿大、蜘蛛痣、肝掌、面色晦暗、脾大、皮疹、腹水等,多数患者为女性,发病年龄高峰在50岁左右;患者常合并发生2型糖尿病、风湿性关节炎、骨质疏松、干燥综合征、甲状腺功能亢进以及过敏性鼻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可重叠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肝功能显示患者的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碱性磷酸酶、谷胺酰转肽酶、总胆红素(TBil)异常,丙种球蛋白以及免疫球蛋白G均明显高于正常值;25例患者(65.8%)抗结核抗体(ANA)阳性,此外还出现抗线粒体抗体(AMA)、抗特异性胞质抗原性1抗体(LC-1)、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抗肝细胞膜抗体(抗LMA)、抗肝肾微粒体抗体(抗LAK)、抗核糖体抗体(抗RNP)、抗Sm抗体、抗SSA抗体、抗SSB等多种自身抗体出现。结论:自身免疫性肝炎在我国并不少见,其诊断需要综合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以及生化和免疫血指标等检查结果进行,自身免疫性肝炎确诊的重要依据是肝穿刺活检病理学检查结果。

【关键词】自身免疫性;肝炎;免疫学

自身免疫学肝炎是由自身免疫反应介导的一种慢性进性肝脏炎症性疾病,严重病例会快速发展为肝硬化和肝衰竭。该疾病在全世界范围内均可发生,其中欧美国家发病率相对较高,在我国的发病率和患病率也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1]。目前,自身免疫性肝炎的发病原因尚未完全明确,而遗传性易感性被认为是主要的发病机制,其他则包括在遗传性易感性的基础上引起的机体免疫耐受机制被破坏,从而产生针对肝脏自身抗原的免疫反应,破坏肝细胞,导致肝脏炎症坏死,并进一步进展为肝纤维化和肝硬化[2]。本研究则主要是对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临床与免疫学特点,以提高对其的认识,从而帮助临床对于该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8月-2015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38例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2例,女26例。临床常见表现为乏力、黄疸和纳差,分别为19例,13例和15例,此外还出现腹胀、恶心、呕吐各7例,发热12例,肝区不适4例,腹泻2例、呕血黑便1例、皮肤瘙痒11例。体征:肝肿大13例,肝掌7例,蜘蛛痣7例,脾大8例,腹水9例,面色晦暗8例,皮疹2例。患者合并出现干燥综合征6例,类风湿性关节炎8例,糖尿病和骨质疏松各4例,过敏性鼻炎、甲状腺功能亢进各2例,重叠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者13例。

1.2实验室指标检测

采用法国欧盟医学实验诊断公司试剂对患者的免疫学指标进行检测,使用日本日立7180自动生化分析仪对患者的肝功能指标进行检测,采用免疫印迹法和间接免疫荧光法进行。

1.3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使用以保肝药物和降酶为主的治疗,均为使用免疫抑制剂进行治疗。

1.4统计学分析

对记录所得的数据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百分率表示计数资料,采用表示计量资料,数据比较进行t检验,P<0.05。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结果

2.1肝功能结果

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为348±332U/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为360±265U/L, AST/ALT为1.5-3.0,总胆红素(Tbil)为159±135μmol/l,碱性磷酸酶(ALP)为211±229U/L,ALP/AST为0.9-1.5,谷胺酰转肽酶(GGT)为239±156U/L。

2.2自身抗体检测

25例患者(65.8%)抗结核抗体(ANA)阳性,此外还出现抗线粒体抗体(AMA)、抗特异性胞质抗原性1抗体(LC-1)、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抗肝细胞膜抗体(抗LMA)、抗肝肾微粒体抗体(抗LAK)、抗核糖体抗体(抗RNP)、抗Sm抗体、抗SSA抗体、抗SSB等多种自身抗体出现。

2.3免疫学指标检测

IgG平均为21±9g/L,γ球蛋白平均为24±5g/L,约有67%患者高于正常值上限;其余C3、C$、IgA、IgM均无明显升高。

3讨论

自身免疫性肝炎是由自身免疫反应介导的慢性进行性肝脏炎症性疾病,其临床特征诶不同程度的血清转氨酶升高、自身抗体阳性、高γ-球蛋白症,其组织学特征为浆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为主的界面性肝炎[3]。本病多发于女性,有10-30岁和40岁以上的两个发病高领高峰。大多数患者表现为慢性肝炎,约40%的患者无任何症状,仅在体检时发现肝功能异常而就诊;约30%患者就诊时已经出现肝硬化;10%左右的患者因为呕吐和黑便等失代偿期肝硬化表现而就诊;30%的患者为急性或爆发性起病,转氨酶和胆红素水平较高。约20%-50%的患者合并风风湿性关节炎、2型糖尿病、甲状腺炎等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甚至是部分患者首次就诊的原因。本研究结果显示,38例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的临床表现以纳差、乏力、黄疸最为常见,还包括有体温在38-39℃的体温升高;腹胀、恶心和呕吐等表现较少,还会出现腹泻、肝区不适、皮肤瘙痒、黑便、呕血等表现,相关文献相一致。本研究结果还显示患者的肝功能异常,其中以AST和ALT升高较为明显,80%以上可见胆红素升高,ALP和GGT等反应胆管损伤的升高,升高在正常值的5倍以内,提示患者的肝细胞已经收到明显的破坏。

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体内可见自身抗体,其中以ANA、SMA为特征的I型最为常见,但这两种抗体需要结合临床症状才能综合诊断。Ⅱ型在主要发生于儿童,以抗LC抗体和抗LAKI为主;Ⅲ型则以抗LP和抗SLA为标志,使用激素治疗的效果较好。此外,该疾病的自身抗体还包括抗去唾液酸糖蛋白受体抗体和抗谷胱甘肽硫转移酶抗体,后者具有较好的特异性,可用于判断疾病的活动度以及对治疗反应的监测,前者抗体阳性者的临床表现较为严重,且预后较差,可以用于作为判断疾病严重程度和预后后指标[4]。本研究发现,约有60%的患者IgG和γ球蛋白值均高于正常值的上限,这说明其可以作为该疾病诊断的参考。肝穿刺活检病理学检查一直以来被认为是确诊自身免疫性肝炎的重要依据,但就目前的研究结果而言,实验室检查结合典型的临床表现也可进行诊断,不一定需要进行肝活检。

综上所述,自身免疫性肝炎在我国并不少见,其诊断需要综合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以及生化和免疫血指标等检查结果进行,自身免疫性肝炎确诊的重要依据是肝穿刺活检病理学检查结果。

参考文献:

[1]李伟,刘传苗,赵守松.30例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临床与免疫学特点分析[J].中华全科医学,2014,12(11):1760-1762.

[2]陈海东.自身免疫性肝炎46例临床观察与治疗探讨[J].河北医学,2013,19(2):277-279.

[3]宋菲菲,徐芸.异甘草酸镁治疗自身免疫性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炎症活动的疗效观察[J].使用临床医药杂志,2011,15(3):28-30.

[4]刘俊泽.13例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临床与免疫学特点分析[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7):51-52.

论文作者:苏晓生 黄清洪 杨圣明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前沿》2016年2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6/6/13

标签:;  ;  ;  ;  ;  ;  ;  ;  

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临床与免疫学特点分析论文_苏晓生 黄清洪 杨圣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