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银行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论文_郭振华

手机银行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论文_郭振华

天津财经大学金融学专业在职研究生

关键字:发展历程;普及率增长稳健; 制约因素; 经验借鉴和对策建议

手机银行(MobileBankingService)也可称为移动银行,是利用移动通信网络及终端办理相关银行业务的简称。手机银行既是产品,又是渠道,属于电子银行的范畴。银行通过提供手机银行这种产品,为客户提供银行服务。通俗地说,手机银行就是银行业务和手机的结合体,其要义就是“通过手机办理银行业务”。

手机银行功能包括银行账户管理、自助转账、基金、外汇以及证券的行情查询和买卖、信用卡管理、手机支付等等。这些功能,几乎涵盖了网上银行的所有功能,除此之外,还能满足客户电影票购买、话费充值、电力和燃气费缴费、交通罚款缴纳等生活服务需求,而较之网上银行的终端电脑,手机是我们每天随身携带、随时使用的,使用起来要方便许多。能让客户体验到移动金融客户端智能、高效、便利的同时,也为其带来了一系列优惠。

“您可以把网上银行服务装进口袋里,无论身在何处,只要手机可以上网,就可以享受网上银行服务。”招商银行手机银行宣传语如是说。随着4G之风越吹越热,各大银行手机银行之争逐渐升温。手机银行也逐渐和我们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

一、我国手机银行的发展历程

2000年2月,中国银行与中国移动签署了联合开发手机银行服务协议,并于同年5月17日正式在全国26个地区进行试点推广。中国工商银行也于同日开通了手机银行系统。从此,拉开我国手机银行发展的序幕。当时各行系统多基于STK方式,用户需将SIM卡换成专门的STK卡,较高的换卡成本和对系统安全性的担忧使得手机银行此次推出未得到市场广泛认可。2005年,交行推出国内首款基于WAP技术的手机银行,手机银行用户经过几年的发展,数量飞速增长,并逐渐从短信模式过度到功能更为全面的WAP模式。2006年3月,银监会颁布《电子银行业务管理办法》和《电子银行安全评估指引》,将商业银行推出的手机银行业务纳入监管体系。2009年8月,中国工商银行推出国内首个3G版手机银行。2010年6月,央行颁布《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从市场准入、监督管理等方面对非金融机构的支付服务进行了规范,极大促进国内手机银行业的健康发展,从此,手机银行在国内进入加速发展阶段,截至2015年末,仅仅我国五大银行的手机银行用户规模已经超过6亿。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近日发布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网民规模突破7亿,互联网普及率增长稳健。

截至2016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10亿,上半年新增网民2132万人,增长率为3.1%。我国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1.7%,与2015年底相比提高1.3个百分点,超过全球平均水平3.1个百分点,超过亚洲平均水平8.1个百分点。

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6.56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由2015年底的90.1%提升至92.5%,手机上网主导地位强化,仅通过手机上网的网民占比达到24.5%,网民上网设备进一步向移动端集中。

与此同时,中国购买互联网理财产品的网民规模达到1.01亿,较2015年底增加用户1113万人,网民使用率为14.3%,较2015年底增加1.3个百分点。互联网理财市场历经几年的快速发展,理财产品日益增多,用户体验持续提升,网民在线上理财的习惯初步养成。

正是这样一个庞大的市场和未来的趋势,才引来各家银行纷纷加入这场激烈的竞争,并通过打折促销等方式吸引顾客。从减免手机银行注册费,到更为实惠的转账、汇款手续费优惠甚至免费,低价策略成为银行间争夺手机客户资源的法宝。从另一个角度,这种竞争也为广大用户带来了高效、便利、实惠的金融在线服务。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我国手机银行发展面临的制约因素

(一)系统安全性问题

当涉及财产时,用户最关心的永远是安全问题,安全性也应该是手机银行设计时主要考虑的问题。调查结果显示,在我国没有使用手机银行业务的网民中,63.5%的人主要是出于对手机银行安全度的不确定。不过事实也是如此,虽然现在手机银行的安全保护系统做的很好,但还是存在很多的风险。电子信息在传递的过程中,信息安全主要依靠技术的保障。而现今阶段,网络技术的发展速度快得无法想象,今天可以确保安全的技术不久就可能被找到漏洞。所以,用户出于安全角度的考虑而不使用手机银行是可以理解的。

(二)客户推广困难

手机银行已经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虽然大多数人对手机银行都有一定了解,可是真正长期主动使用的人数却不是很多。这主要是因为人们习惯了传统的业务办理模式,长期养成的习惯很难改变。银行在推广手机银行时,主要依靠宣传手段。他们主要对用户进行利益驱动,给予用户免费试用,可是通常情况下用户只是在免费使用的条件下开通手机银行的业务,而没有真正使用。更有甚者是因为银行承诺的免费充话费等条件才开通的手机银行业务,而等到收到手机话费时就立刻取消了手机银行业务。

(三)农村地区推广乏力

我国对广大农村地区手机银行业务的推广相对乏力。我国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匮乏、农民资金大多小额分散,导致推广成本相对较高,收益性差,国内大型银行或移动运营商缺少开拓农村市场的内在动机,而中小型涉农金融机构往往资金和技术实力都十分有限,难以与运营商达成协议推出自主品牌。

三、手机银行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银行要加强对手机银行的安全保障力度

1、双重密码认证要求,用户必须输对手机银行密码和银行卡密码才能完成手机银行业务的办理。同时银行对密码级别也进行了安全限制,禁止相同数字,连续数字或用户的生日来作为密码。

2、交易限额与业务控制双管齐下。客户可自行设定交易金额,同时银行也会限定每笔交易额度与当日累计交易额度来减少风险。并且资讯、查询、理财类业务,自开通手机银行就可以使用,而转账,扣划,缴费类服务需用户申请才能开通。

3、K令或动态口令卡密码确认支付。K令验证码、动态口令卡是一种动态口令,每次交易口令随机变化,且有时间限制。

4、账户信息不留痕迹与数据传输全程加密。用户退出手机银行后,手机银行不会在终端上保留任何密码和登陆信息,手机内存中关于卡号密码关键信息会自动清除,他人无法获取客户账户信息。同时,银行采取数据加密的传输方式防止数据在传输过程中被修改或丢失,免受木马和黑客的攻击。

(二)增加营销手段,形成良性循环

手机银行可以在给银行客户提供业务办理的同时,向客户推送一些银行其他业务的信息。在推送信息时,可以根据客户的需要,及时推送一些金融理财产品的信息,这种做法可以拉近银行和客户之间的距离。这就使得银行在发展手机银行的同时,其他业务也能够得到带动发展。相应的,银行也可以在用户办理传统业务过程中向用户强调手机银行的便捷性。这样相互营销的模式,可以整体上推动银行的发展。

(三)关注客户需求,转变服务理念

手机银行的产生给银行客户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改变了传统的银行服务模式,自助性的操作节省了客户以及银行的时间,业务效率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但是面对不同的客户,手机银行提供的服务显得很单一,并没有对客户进行细分,许多有着个性化需求的银行客户就对手机银行产生不良情绪,认为手机银行没有实际用处,这就要求我们做到:认清手机银行的功能定位,要注重服务创新,丰富产品功能。

(四)加强在农村地区的推广力度

发展手机银行,可有效填补乡镇和农村金融服务的空白。近几年,手机在农村迅速普及,农民也能做到人手一机。因此,手机银行成为了农村金融服务的救命稻草。在农村和乡镇推广手机银行,有助于中小银行吸引和服务农村客户,推动负债业务发展,有助于服务“三农”,践行银行的社会责任。在广大的农村地区推广手机银行,不仅可行,而且势在必行。

我们相信,随着技术的进步、政府的支持以及银行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必将会为手机银行的发展开拓新的局面,手机银行一定会成为未来银行业务办理的主要方式。

参考文献:

[1]袁萍萍;我国手机银行的发展现状及监管对策[D];山东大学;2013年

[2]手机银行发展模式研究;华北金融;2010年第7期

[3]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6年8月

作者简介:

郭振华,天津财经大学在职研究生,金融学专业,大学毕业于天津财经大学会计与信息管理专业,现在中国农业银行工作,现任信贷风险经理。

论文作者:郭振华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6年1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1/29

标签:;  ;  ;  ;  ;  ;  ;  ;  

手机银行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论文_郭振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