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技术企业知识创新模式研究——对野中郁次郎知识创造模型的修正与扩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知识论文,高技术论文,次郎论文,模型论文,模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276.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950(2004)05-0008-05
高科技企业作为R&D密集型企业,其核心能力主要是以知识为基础的技术能力。从知识存量与流量的角度看,高技术企业通过个人学习和组织学习来实现知识(技术)的静态积累(知识储备和维持)和动态积累(知识创新)(魏江,2002),进而支撑技术能力的不断提高,建立企业的长期竞争优势(Kumar和Williams,1993;Nonaka,1991和1994;Sveiby,1997;Winter,1987;Toffler,1990)。因此,高技术企业实质上就是知识高积累和快速创新兼具型企业,特别是快速的知识创新能力,是高技术企业长期竞争优势的最重要源泉。
西方学术界非常关注知识创新问题(Spender和Grant,1996),但受西方传统思想的影响,认为组织是信息处理系统(西蒙,1947和1973),知识创新是信息处理的一部分,因此很少有人探讨能动的知识创新过程(Nonaka,2000)。在实证哲学和东方哲学的影响下,Nonaka在1995年首次提出了能动的知识创新过程SECI,并对知识创新的知识场——巴,以及知识创新的结果与支撑——知识资产进行了全面论述。Nonaka的观点得到了许多东方学者的认同,但是,西方还是习惯于明晰地看待知识,非常关注研究知识的共享过程,并从组织理论、社会资本理论(Brown和Duguid,1991;Wenger,1991;Lesser,2001)等角度对知识共享的知识场——实践社区的构造、对知识管理和企业绩效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国内对知识创新的研究尚处于介绍、整理阶段(余利明,2003),尚未形成研究的热点。上述对知识创新的研究,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的研究,都缺乏对作为知识系统的组织运作流程的全面认识,因此,上述研究成果都仅关注知识链的一个或某几个环节,比较片面。本研究将高技术企业理解成一个知识创新的系统,引入动态知识价值链的概念来清晰描述知识在高技术企业中的运作和增殖过程,并以此为基础,探讨了高技术企业的知识创新模式和该模式运行所需的知识场和知识库,最终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高技术企业知识创新理论体系。
高技术企业的知识创新理论体系有利于弄清楚高技术企业的知识运行机制,使得探讨高技术企业知识管理模式和构建其核心能力能有一个清晰的理论框架作为指导。而从知识创新角度明晰地界定高技术企业,明了政府对高技术企业扶持的本质,在于帮助其构建良好的知识创新模式,扩展政府对高技术企业进行政策扶持的视野和操作方式,对促进我国高技术企业的蓬勃发展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一、高技术企业:能动的知识创新体系
高技术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相对于低技术而言的。同时,高技术又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概念,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由此提出了对高技术企业的界定问题。
高技术的本质在于科技、知识作为一种高投入的内在生产因素的经济形态(赵玉川,2000)。因此,对高技术企业应该从科技投入的角度进行界定。基于这个思路,在综合借鉴了我国的指标、OECD对高技术产业的界定指标以及国外对高技术企业的界定指标的基础上,我们认为高技术企业应按照R&D投入占销售额的比重(5%~10%)来进行界定。这一高技术企业界定指标体现了技术和技术能力在高技术企业中的核心地位。
技术能力是企业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创造具有企业特质的知识,并从外部获取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其提高过程是通过组织和个人经验和知识的积累来完成的(Meyer和Utterback,1993;N.Rosenberg,1982)。企业核心能力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以知识为基础的技术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以及驾驭市场的能力(常荔等,2000)。高科技企业的主要核心能力就是以知识为基础的技术能力。
高技术企业的技术能力具有静态和动态双重特征。从组织角度来说,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企业所拥有的知识存量(知识储备水平是企业技术能力的静态表征)越多,其技术能力就相对越强。同时,在组织拥有同等水平的知识存量时,企业对知识存量的运用和操作能力(企业及其员工对知识运用和操作技巧的积累和提高过程可被看作是企业技术能力的动态表征)越强,则组织的技术能力就越强。
高技术企业的技术能力静态和动态积累机制表明,作为技术能力基础的知识也存在静态和动态两个积累过程。企业通过自身及其员工学习才能积累知识。知识的静态积累是指知识的储备与维持;动态积累是指知识的重构和使用,实现知识的创造。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认为高技术企业作为R&D高投入型企业的核心能力主要是技术能力,高技术企业通过自身及其员工的学习来形成静态和动态知识积累,进而形成静态和动态的技术能力。高技术企业实质上就是知识高积累和快速创新兼具型企业,特别是快速的知识创新能力,是高技术企业长期竞争优势的最重要源泉。高技术企业的这一核心能力形成机理如图1所示。
图1 高技术企业核心能力形成机理
二、野中郁次郎SECI模型的理论价值与缺陷
野中郁次郎在1995年《论知识创造的能动过程》一文中首次提出了SECI模型,并对知识创新的知识场——巴,以及知识创新的结果与支撑——知识资产——进行了全面论述。
迄今为止,野中郁次郎的SECI模型和巴理论堪称是对知识创造过程的最为深入、透彻的分析。我国学者饶勇(2003)对野中郁次郎的SECI模型和巴进行了比较深入的评论。他在《知识生产的动态过程与知识型企业的创建——对野中郁次郎SECI知识转化模型的扩展与例证分析》一文中,总结了野中郁次郎的SECI模型的三点理论价值和三个缺点(详见表1)。我们比较赞成其为野中郁次郎的SECI模型总结的前两种理论价值。我们认为,野中郁次郎的SECI模型更重要的是一种思想,而不是一种实践可操作的工具,因此对第三种理论价值持谨慎接受的态度。
由于野中郁次郎的SECI模型是对企业竞争优势内生论的深入研究,因此我们认为第一个缺陷并不存在。野中郁次郎在1998年发表了一些对SECI模型的后续研究成果,提到了社会知识对企业的重要性。同时,SECI模型的第一阶段实际上已经考虑了外部知识问题,因此,我们认为,第二个缺陷也不存在。至于第三个缺陷,饶勇认为,员工的高流动性影响企业核心知识的完整性;而我们认为,企业内知识分布是不均衡的,因此存在知识转移的“势能”。由于企业的知识型员工和非知识型员工在认知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很难将所有知识在所有员工中间进行均衡分布,而且企业知识分布不均衡性的缩小会对竞争优势产生正面的影响。所以,非知识型员工的高流动性对企业的核心能力不会产生非常显著的影响。我们对第三个缺陷持保留态度。
表1 饶勇评价野中郁次郎SECI知识转化模型的主要观点
SECI模型的理论价值SECI模型的缺陷
1.准确揭示了知识生产的终点和起点 1.没有揭示SECI模型与企业竞争优势之间的关系
2.清晰辨识了知识生产模式的常规类别
2.没有考虑社会知识的作用
3.企业核心知识的载体是全体员工的观点与实际
3.创造了全新的评估企业知识管理绩效的工具 不符
总体上看,饶勇对野中郁次郎SECI模型理论价值的评价是比较恰当的,但对其缺陷的评价存在一些问题。作为国内首次对SECI模型的深入研究,该文加深了我们对SECI模型理论和实践价值的认识,其理论价值是重大的。我们在吸取饶勇一文的优点的基础上对野中郁次郎的SECI模型的理论价值和缺陷进行再评价,主要是对其缺陷的再评价(详见表2)。
表2 本文对野中郁次郎SECI知识转化模型评价的主要观点
SECI模型的理论价值
SECI模型的缺陷
1.准确揭示了知识生产的终点和起点
1.没有区分创造与创新
2.清晰辨识了知识生产模式的常规类别
2.主要针对隐性知识,而忽视了显性知识的共享
3.缺乏对组织作为知识创新系统的特质的描述
我们认为,野中郁次郎的SECI模型的一个主要缺陷就是没有区分“创造”与“创新”。其他对知识创新的研究也是如此。创新思想是由熊彼特于1912年首次提出的。以后的学者大多沿用了他对创新的定义。根据熊彼特的定义,创新与创造之间是存在差异的,知识创造是在组织内部产生全新的知识,而知识创新则包括采用新知识和创造新知识。野中郁次郎论述知识创新的一文中隐含着创新就是产生新知识过程的假定。因此,精确地说,野中郁次郎实际上是在探讨组织中知识创造的问题,是知识创新的一个子集。
由于受日本哲学思想和实践的影响,野中郁次郎主要考虑了在知识创造过程中的隐性知识,而忽视了显性知识在组织中的重要性。其实,知识密集型企业有两种知识管理模式:一种模式强调隐性知识,如麦肯锡公司,注重人与人之间隐性知识的交流;另一种则强调显性知识,并主要以显性知识作为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如毕博咨询公司等。可见,显性知识在组织中的共享和交流也可以成为组织竞争优势的主要来源。这是野中郁次郎知识创造模型的另一缺点。
野中郁次郎在文中隐含地将组织定义为知识创造过程,这一定义对组织特质的考虑不足。目前,理论界对企业的认识形成了不同的观点。企业理论将企业理解为契约体。知识型企业往往被等同于高技术企业,高技术企业契约是人力资本产权安排的一个制度解(牛德生,2001)。战略管理学将企业理解为知识体。但是,实践中的企业最为本质的特征与要求就是获取最大利润,这是企业理论和战略管理理论研究的最基本出发点。同时,作为知识创新体系的企业不仅包括知识创造,而且还包括其他知识生产所需的过程,如知识获取、交流等。但是,野中郁次郎的模型没有体现这一特征。
三、基于动态知识价值链的高技术企业知识创新模式
根据上面对野中郁次郎SECI模型的批判,我们得知其存在对利润最大化组织界定不清晰的问题。我们认为,能够弥补这一缺陷的方法是借用波特教授价值链的概念,分析知识价值链,用知识价值链来刻画知识在组织中的能动创新过程。
系统的知识价值链概念是美国学者C.K.Holsapple和M.Singh在1998年提出的。其将知识价值链划分为知识获取、知识选择、知识生成、知识内化和知识外化五个过程。我们在借鉴他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认为企业知识价值链的主要环节包括知识获取、知识融合、知识创造、知识保护和知识扩散。同时,我们引入知识在企业同一或不同层面之间共享的过程,使知识创新形成一个具有反馈机理的动态知识价值链(详见图2),并将这一动态价值链运用于高技术组织知识创新模式的分析。
图2 组织知识价值链
现在,我们借用野中郁次郎知识创造模型的三个基本模块,即知识场、知识创造过程和知识资产,得出了组织知识创新模型(详见图3)。
图3 组织知识创新模式
从图3中我们可以看出,我们的知识创新过程与SECI的主要区别是将知识创新的过程划分为6个阶段,而不是SECI模型的四阶段。同时,SECI模型仅考虑了隐性知识的创造,而我们的模型包括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
在对SECI模型进行了上述修正和扩展以后,组织创造知识的过程就变成组织获取外部社会知识,在对外部知识进行筛选的基础上实施知识融合,接着是知识创造,然后在组织的各层次进行知识扩散,达到知识共享的目的。这一模型比SECI模型更加全面系统。
上述对知识创新模式的结论适用于任何企业组织。高科技企业作为知识密集型企业,往往非常关注知识创新过程,而且是快速创新过程。因此,在上述知识价值链中,高技术企业特别关注:一是知识价值链的运作速度;二是知识创造和共享两个战略环节,因为这两个环节是知识创新的核心环节,主导着知识价值链的其他环节。
表3 高技术企业知识创新各阶段的目标和具体方式
知识价值链的不同阶段 目标
具体方式
知识获得 从外部获取新知识
搜寻、购置、招募、学习等
知识融合 管理知识
过滤、分类、提取等
知识创造 创造新知识
SECI模型
知识扩散 传递知识
教育、培训、引出、分送、解读和应用
知识共享 个人、团队和组织分享知识
知识社区
四、高技术企业知识创新模式运行的必然要求:知识场和知识库
高技术企业知识创新模型可以简化为三个组成部分,即知识创新过程、知识场和知识库。其中知识场是知识创新模式运行的场所,而知识库既是知识运行的结果,也是知识运行的支撑。
1.知识场。野中郁次郎(1995)将知识创造的场所命名为“巴”,我国学者余利明将其命名为“知识场”(2003)。我们认为,野中郁次郎“巴”的概念仅适用于知识创造过程,因此使用知识场来说明知识创新的场所。知识场是知识创新的基础,其对知识创新过程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特别是对知识创新速度要求很高的高技术企业尤其如此。我们认为,高技术企业知识创新模式的战略环节——知识创造和知识共享——都存在知识场。知识创造的知识场用野中郁次郎的“巴”来刻画较为合适。而知识共享过程的知识场就是实践社区。由于野中郁次郎对“巴”已有全面论述,因此,本文主要关注知识共享的知识场——实践社区。
实践社区最早是由布朗和杜规德在研究施乐公司修理协会时提出的。实践社区经常是围绕一些主题形成的,比如一门学科、一种工艺或一个生产过程。人们加入社区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共同的兴趣,而且主要是为了能从社区中获得自己单独无法取得的价值。
在信任的基础上,社区成员通过频繁、双向的交流和合作,将创造共同的理解、新的协同作用、新见地和创新,这既是一个知识转换过程,也是一个知识创造过程。当有更多的人参与社区时,社区的知识就会出现“知识放大”效应,知识也就从个人水平上升到社区水平或组织水平,甚至是组织间的水平。实践社区所形成的交流、信任、学习和分享的“良性循环”,促使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之间以及两者内部的转化与创新,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发展的知识链,不但能够实现知识管理的两个直接目标——知识共享与知识创新,而且还最终将企业再造成一个具有竞争力的知识型组织,使整个企业变得富有创造力和创新能力。
2.知识库。我们认为,高技术企业知识创新过程的结果是企业知识库静态积累的增加,同时为高技术企业知识的进一步动态积累提供了知识储备基础。这一过程可以从图3中清晰看出。
高技术企业知识库并不一定是指一个在技术上实际存在的知识库或数据库,它会以各种不同形式存在于组织中,一部分知识可以保存在组织每个成员的头脑中,另有一部分可以存在于组织的经验、数据库、操作规范或文化中。
高技术企业知识库中知识的储备形式有两种,即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其运作方式可以划分为显性知识的运作方式和隐性知识的运作方式。美国惠普咨询公司就形成了以方案库和搜索/浏览方式为主的显性知识库的运作方式和以知识社区、项目快照、标准委员会等为特征的隐性知识运作方式。
五、结束语
本文认为,高技术企业实质上就是知识高积累和快速创新兼具型企业,特别是快速的知识创新能力,是高技术企业长期竞争优势的最重要源泉。本文在野中郁次郎知识创造模型的基础上,引入动态知识价值链,进而提出了作为知识创新系统的高技术企业知识创新模式,并对这一模式运行的场所和知识库进行了简要描述,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高技术企业知识创新的理论体系。
但本文受篇幅的限制,未能深入探讨组织的社会学和政治学特质对组织知识创新的影响,同时也没有详细考察知识创新过程和知识场的管理问题。未来,我们可以从社会学和政治学角度来研究组织特质对组织知识创新的影响,并开展深度会谈、情景管理等知识管理方式,以及组织社区、协作团队、组织结构、组织生态与知识场的互动关系等方面的研究。
收稿日期:2004-03-10
标签:隐性知识论文; 创新论文; 缺陷管理论文; 企业价值链论文; 企业创新论文; 能力模型论文; 动态模型论文; SECI模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