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体切除术治疗牵引性黄斑病变的疗效分析论文_刘凯

湘潭市仁和医院 湖南湘潭 411100

【摘 要】目的:探讨分析玻璃体切除术治疗牵引性黄斑病变的疗效。方法:将35例(35眼)牵引性黄斑病变患者纳入本次研究,入组病例均接受玻璃体切除术治疗,回顾性分析临床病史资料。观察手术治疗效果。结果:35眼中31眼术后视力改善,视力无变化3眼,术后视力下降1眼;与术前相比,术后入组病例视网膜平均厚度明显降低(P<0.05)。术中2眼剥除前膜时伴少量出血,术后随访发现2眼黄斑玻璃纸样变,3眼晶体轻度混浊,至术后12个月未发现其他严重并发症。结论:对于各类原因引起的牵引性黄斑病变而言,玻璃体切除术疗效确切,可有效提高患者视力,降低黄斑厚度,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牵引性黄斑病变;玻璃体切除术;黄斑厚度;疗效

牵引性黄斑病变是眼科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病变,患者黄斑区视网膜因外力牵拉影响下出现组织变性、水肿、增厚、穿孔或者囊变,引发视功能损害[1]。临床可采用玻璃体切除术解除或者缓解牵拉外力的影响,有利于改善患者视力。本研究主要探讨分析玻璃体切除术治疗牵引性黄斑病变的疗效,现作如下报告: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眼科于2014年1月~2015年6月收治的35例牵引性黄斑病变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术前所有患眼均开展最佳矫正视力、眼部B超、裂隙灯、眼底荧光血管造影以及三面镜等一系列详细全面的眼科检查。其中男21例(21眼),女性患者14例(14眼);年龄33岁~65岁,平均年龄(49.4±11.7)岁;23例(23眼)为继发性病变,12例(12眼)为特发性病变。结合眼科检查结果以及既往病史,我们将高度近视以外可能引起视力下降的所有其他因素予以排除,并将黄斑裂孔、Fuch’s斑、周边视网膜脱离以及脉络膜新生血管等病变列为排除标准[2]。通过Zeiss-Humphrey OCT检查仪围绕黄斑中心凹为对患眼实施垂直与水平扫描,以确定诊断。

1.2 方法

35例患眼均采取经睫状体平坦部的标准三切口玻璃体切除术,术中将黄斑前膜以及玻璃体后皮质予以剥除,将黄斑部视网膜切线方向以及前后方向所承受的牵拉作用解除,不剥除内界膜,以14%C3F8气体填充。术后局部性给予少量激素短期应用,术后患者保持面向下2~3周,随访术眼并观察眼压。

1.3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6.0软件对本研究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方差齐者或者数据符合正态分布者以t检验,方差不齐或者数据不符合正态分布者则行秩和检验,当P<0.05时判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手术前后患者视力对比见表1。

35眼中31眼术后视力改善,视力无变化3眼,术后视力下降1眼。继发性病变23眼中1眼视力术后无变化,6眼视力术前为0.1,术后改善至0.2;12眼术前视力<0.1,术后改善至0.1;2眼视力术前为0.02,术后改善至0.2;余2眼经手术后视力有一定提升,但仍不超过0.1。特发性病变12眼中,1眼黄斑板层孔术前视力为0.05,术后发展为全层孔,视力降为0.03;1眼黄斑全层孔,术后视力无改变;余10眼术后视力均显著提升,其中7眼术前视力为0.1~0.2,术后升高至0.3~0.8;3眼术前视力为0.05~0.08,术后提升至0.1~0.2。

2.2 术后黄斑厚度、形态变化和并发症情况

手术解除黄斑牵拉,前膜消失,大部分患者视物变形有不同程度改善。与术前相比,术后入组病例视网膜平均厚度明显降低(P<0.05)。术中2眼剥除前膜时伴少量出血,术后随访发现2眼黄斑玻璃纸样变,3眼晶体轻度混浊,至术后12个月未发现其他严重并发症。

3 讨论

外力牵拉黄斑部视网膜组织可导致视网膜组织不同程度的变形与增厚,并引起黄斑水肿、黄斑视网膜脱落、囊样变性和黄斑裂孔等问题,最终引起轻重程度各异的视功能受损。绝大部分牵引性黄斑病变无法自行缓解,但也存在少数极特殊病例视力可自行改善[3]。对于已出现明显视力损害的黄斑病变,临床多倾向于及时手术治疗,尤其是继发性玻璃体黄斑牵拉以及黄斑牵引综合征,二者从垂直方向持续牵拉黄斑,其造成的视力损害较切线方向引发的黄斑水肿、隆起显得更为明显和严重[4]。

从本研究入组病例来看,黄斑受牵拉因素影响所发生的形变程度往往会影响患者视力损害程度以及手术预后情况,此外病变持续时间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例如部分患者仅有玻璃体轻度出血表现,并未发现其他病变,但由于玻璃体黄斑牵拉时间过长,黄斑高度隆起,即便通过手术解除牵引外力,也无法改善高度肥厚的黄斑,其视力也难有显著提升。所以临床应充分重视牵引性黄斑病变病例,即便大部分患者病情进展缓慢,但应密切观察和随访,当患者视力降低至危险数值时,应明确告知病情预后,尽早开展手术治疗,以便于保持视功能良好。本研究结果表明,术前继发性病变患者基础视力相对较差,且手术后恢复效果也较差,分析认为可能与原发病变本身损及黄斑功能有关,也有观点指出继发性黄斑前膜厚度通常要高于特发性病变膜厚度,牵拉力更强。我们认为具备手术适应症的患者也应早期开展手术治疗,以确保视功能的良好恢复。

综上所述,对于各类原因引起的牵引性黄斑病变而言,玻璃体切除术疗效确切,可有效提高患者视力,降低黄斑厚度,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蔡玲,崔建怡.严重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玻璃体切除术后视功能评价[J].国际眼科杂志,2016,16(4):633-637.

[2]王熙娟,梁建宏,尹虹等.巩膜扣带手术和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疗效观察[J].中华眼底病杂志,2016,32(1):36-39.

[3]傅维娜,陈梅珠,王云鹏等.手术前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对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眼玻璃体切割手术操作时间及手术后视力的影响[J].中华眼底病杂志,2016,32(1):26-30.

[4]徐格致,孙中萃.关注高度近视黄斑劈裂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治疗效果的影响因素,努力提升手术治疗效果[J].中华眼底病杂志,2015,(4):321-323.

论文作者:刘凯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6年第2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2/8

标签:;  ;  ;  ;  ;  ;  ;  ;  

玻璃体切除术治疗牵引性黄斑病变的疗效分析论文_刘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