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教育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思考论文_徐绍光

生命教育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思考论文_徐绍光

山东省莱西市日庄镇中心中学 266614

一、生命教育的意义

目前,中小学生的心理状态错综复杂,思想意识、道德观念以及对于生命价值的认识,都面临严重的威胁与挑战。与此相伴,当代青少年的安全、健康、心理、行为、道德、法治、人生观念等方面的问题也越来越多。据国家“安康计划”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中小学生因溺水、交通事故等非正常死亡,平均每天有40多人。溺水在青少年意外死亡所占的比重是57%,每年平均约有9000多名学生溺水死亡;中国平均每年交通事故近10万起,每年约有近1.6万名儿童因交通事故致残或死亡。安全事故已经成为14岁以下少年儿童的第一死因。据公安部禁毒局通报显示,截至2014年4月底,全国登记在册吸毒人员258万人。按吸毒人员显性与隐性比例计算,我国实际吸毒人数超过1000万人,吸毒人群中75%以上是15—35岁年轻人。毒品已成为当今世界与恐怖主义、艾滋病并列的三大公害之一。据卫生部公布的数字显示,中国平均每年有28.7万人死于自杀,200万人自杀未遂,八成自杀者患有抑郁症。自杀已成为15--35岁青年群体中死亡的第一位原因,且呈现出明显的低龄化趋势。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发表的《全球癌症报告2014》显示,中国每年新增癌症病例约350万,约有250万人因此死亡,平均每天新发肿瘤病例约8550例。这些令人震惊的数据告诫我们:加强生命教育,重视生命关怀,引导青少年走出生命误区,指导中小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提高珍爱生命的意识和能力,已成为现代教育不容忽视的一环。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构建大中小学有效衔接的德育体系,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2014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北京大学考察时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

二、生命教育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1.坚持“问题”导向,研发课程。一是拟定课程实施方案,为解决问题引航。根据目前学生普遍存在的各类问题,关注社会上涉及青少年发生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按照“认知生命、珍爱生命、敬畏生命;认知生存,提高生存的适应能力、发展能力、创造能力;认知生活、热爱生活、奋斗生活、幸福生活”的教育思想,拟定中小学生命教育课程实施方案。二是以“评”带“编”,征集通用教案。制定和印发《中小学生命教育研究课题参考目录》,明确需要预防和解决的学生问题,通过开展生命教育优秀教学案例评选,带动和激励骨干教师参与生命教育,研发编写出“鲜活”的教学案例。三是二次备课,开展巡讲。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组织入围优秀作品的教师,对其它样本教案研究的核心问题进行合并消化,对通用教案进行二次创新,力求内容更贴近生活和现实问题,确保课堂不走过程,全方位帮助学生纠正不成熟的心理缺陷,引导学生走出生命认识误区。通过说课比赛认定的优秀案例,组织巡回示范讲课,对特别有影响的巡回讲课案例按市优质课或公开课予以认定。四是汇编教案,形成“教案式”课程。重点将心理、安全、健康、行为习惯、品德与法制等生命课程进行融合研究,探讨生命教育课节数设置与授课形式,研究提高学习效果的方式方法。经巡讲教师反复修改,把优秀通用教案汇编成册,为广大教师提供通用教案样本。五是试点推进,形成模式。组织生命教育教学试点,在反复论证的基础上,逐步统一生命教育教学的基本模式。

2.实施办学质量评价改革,促进生命教育的有效实施。一是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考察。不仅关注学业成绩,而且关注学生创新、探究、合作与实践等能力的发展,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学习兴趣与积极情感体验等方面的发展。二是注重对个体发展独特性的认可。通过给予积极评价,激发学生多方面潜能,帮助学生悦纳自己、拥有自信;不仅考察“认识”或“概念”等认知层面,同时关注对“表现”等行为层面的考察。三是评价形式的多元性。包括学生、同行教师、领导、教学督导;要考虑家长、政府和社会的评价;要让学生积极参与评价,增强学生主动发展的内部动力,使他们学会诊断与反思,自觉地调控学习行为,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3.实施精准帮扶工程,让每一个孩子得到应有的关怀。探索实施学生“全员包干制”和“全员育人导师制”,为每一位学生都选一名导师,保证育人的全员性,让每一个孩子得到应有的关怀、帮助和教育。倡导“人人有才、人无全才、扬长避短、人人成才”的教育理念,是小草就让他翠绿纷芳、幸福绽放,是大树就让他根深叶茂,挺拔为社会栋梁。通过“思想上引导、学业上辅导、心理上疏导、生活上指导”,全面加强学生精准帮扶工作,让每一块普通的“石头”成为“石材”,让一根根渺小“木棍”成为“木材”。

三、生命教育坚持的原则

1.坚持生活性原则。生命教育要立足于现实,以社会生活中的敏感问题、焦点事件等为内容,遵循理论与生活统一的原则,采取案例、启发、感悟、陶冶、实践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体验生命的意义及价值,使学生在体验中认同、内省和自悟。

2.坚持自主性原则。生命教育强调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把生命教育的主动权归还给学生,给他们提供主动探索、分组探究、分类感悟的空间,挖掘学生的生命潜能,使学生的生命处于最大限度的主动激活状态。

3.坚持尊重性原则。尊重生命体现在尊重个体生命的独特性、差异性,尊重生命的多样性及其共在的生命世界。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使他们获得生命的尊严,这是教育公平、公正的体现。

论文作者:徐绍光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8年5月总第26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5/7

标签:;  ;  ;  ;  ;  ;  ;  ;  

生命教育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思考论文_徐绍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