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两种不同手法对小儿肌性斜颈治疗的临床对照论文_苗璇1 王朴2

通过两种不同手法对小儿肌性斜颈治疗的临床对照论文_苗璇1 王朴2

苗璇1 王朴2(1 兖矿南屯煤矿医院 山东 邹城市 273500 2 泗水县人民医院 山东济宁 273200)

摘要:目的:分析探讨传统按揉法以及固定推拿手法对小儿肌性斜颈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4 年1 月-2014 年12 月之间收治的64 例小儿肌性斜颈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采用随机的方式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 例。对照组患者使用传统按揉法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使用固定推拿手法进行治疗。分析对比两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为,高于对照组患儿的治疗有效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通过彩色超声波影像,观察治疗后的肿块厚度显著缩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差异较小,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固定推拿手法对于小儿肌性斜颈的治疗效果优于传统的按揉手法,值得进一步推广使用。

关键词:固定推拿;按揉手法;小儿急性斜颈;临床治疗效果【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5)11-0100-02小儿肌性斜颈是儿科中的常见病与多发病,发病率在0.3%-1.9%之间【1】。发病原因是因为一次测的胸锁乳突肌发生挛缩和机化,患儿临床表现为头部向患侧歪斜,面部旋向健侧。大多数患儿在出生之后即发现颈部一侧出现梭形肿块,对颈部的转动功能产生较大的影响,如果不及时采取治疗措施,很可能导致面部发育不对称、同侧斜方肌受累,颈椎和胸椎发生代偿性弯曲,甚至会影响到患儿的工视力,对于日常生活和心理造成严重的影响【2】。推拿是当前治疗该病的主要方式之一,但是推拿的手法非常多,缺乏规范化的治疗,不利于推广应用。在本组研究对,对患儿进行分组研究,探讨传统按揉手法和固定推拿手法的临床治疗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4 年1 月-2014 年12 月之间收治的64 例小儿肌性斜颈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所有患儿的年龄在1 周岁下下,临床表现为头颈部向一侧倾斜、胸锁乳突肌紧张,脊柱出现适应性结构改变,如两侧的眼裂大小不一致等。通过彩色超声检查发现患儿胸锁乳突肌变厚,有可探及的肿块,回声增高或者是减低。采用随机的方式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 例,观察组中有男患儿18 例、女患儿14 例,年龄在60-196d 之间,平均年龄为(93.12±40.84)d,患者的平均肿块厚度为(11.42±2.56)mm;对照组中有男患儿19 例、女患儿13 例,年龄在61-201d 之间,平均年龄为(98.12±42.84)d,患者的平均肿块厚度为(11.36±2.47)mm,对比两组患儿的性别、年龄、肿块位置和直径等一般资料,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对照组患儿采取传统的按揉手法,根据《推拿学》当中的手法规程进行操作,患儿采取仰卧位,医生位于头侧,使用按揉法对患儿的胸锁乳突肌进行来回按揉,保持频率在每分钟100-120 次之间,每天按摩1 次,每周治疗5 次,以4 周为1 个疗程,治疗3 个疗程后进行效果评价;观察组患儿结合临床实践经验应用固定推拿手法,对观察组患儿应用浓度为2%的普鲁卡因1ml 以及醋酸确炎舒松-A 注射液混合之后对患儿的肿块进行注射治疗,回抽武学之后沿着胸锁乳突肌骨头的方向注入药液。在局封24h 之后进行推拿治疗。使用夹板外固定手法对小儿肌性斜颈进行按摩治疗,患儿采取仰卧位,医生为患儿头侧,适当使用滑石粉作为推拿介质,以保护患儿的皮肤,让患儿的挛缩组织在赤血牵引的状态下放松,纠正颈椎弯曲现象以及关节囊挛缩的颈部畸形。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推拿手法为:按揉弹拨法:严重患儿胸锁乳突肌起点至终点来回揉动,然后轻轻弹拨,终点对肿块位置进行弹拨,按手和弹拨法交替应用,拉长患儿的肌纤维,将粘连组织剥离,从而改善颈部活动功能;拿捏法:使用拿法和捏法对胸锁乳突肌进行按摩,频率保持在每分钟100-120 次左右,手法由轻柔逐渐加重,操作过程中密切关注患者的反应和皮肤状况,在操作中注意使用指腹接触患儿的皮肤【3】;每周进行5 次,以4 周作为一个疗程,连续治疗3 个疗程之后进行评价。对患儿的甲状腺、围桌、肝、胆、脾等反射区进行按摩,辅助按摩肾上腺、上下淋巴、输尿管、脑垂体以及膀胱等反射区每一个反射区按摩时间在1-2min 左右 【4】。同时进行超声波治疗,在患儿的头颈部硬结出均匀涂抹耦合剂,使用大探头固定在硬结位置,使用脉冲式输出,超声频率设定为1Hz、推拿的强度设定为0.25w/cm、治疗模式为50%,对患儿进行治疗,每次持续时间10min。

1.3 观察指标对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进行评价,采用彩色超声检查仪进行诊断,获取患儿患侧胸锁乳突肌以及肿块的厚度及性质。疗效评价标准:显效:患儿头颈能够保持中立,自由向两侧旋转,畸形症状消失。有效:患儿的头颈可以保持中立位,但是习惯性的出现轻度斜颈,运动幅度基本保持正常;无效:患儿的头颈不能够中立。

1.4 统计分析本研究中的相关数据均录入到SPSS16.0 软件实施数据处理,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 值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代表组间的差异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2.1 两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对比

表1 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对比[n(%)]

组别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观察组(n=32) 11(34.38) 19(59.38) 2(6.25) 30(93.75)*

对照组(n=32) 3(9.38) 21(65.62) 8(25.0) 24(75.0)

注:与对照组比较,*代表P<0.052.2 两组患儿超声检测肿块的厚度对比观察组患儿在治疗前的均肿块厚度为(11.42±2.56)mm,治疗后为(7.82±2.25)mm,治疗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前的平均肿块厚度为(11.36±2.47)mm,治疗后为(10.73±2.5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观察组和对照组患儿治疗之后的肿块厚度差异较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对肌性斜颈患儿采取推拿手法可以有效的间墙增生,促进患儿肌肉组织的修复以及生物力学功能的恢复,对于由于肌肉紧张导致的软组织粘连还能够起到松解作用。对小儿肌性斜颈采取固定推拿治疗方式的效果非常明显,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帮助患儿松解粘连、缓解紧张的胸锁乳突肌【5】,患儿的临床症状得到显著的改善,肿块的厚度明显减小,具有很好的临床推广和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1] 李新剑,王冀平,吴野等.手法治疗两种类型小儿肌性斜颈40 例临床观察[J].医药前沿,2014,(13):164-164.[2] 李晓辉.三步推拿法治疗小儿肌性斜颈236 例[J].按摩与康复医学(中旬刊),2012,03(8):30-31.[3] 钱雪旗,汪芳俊,戎军等.手法按揉结合穴位埋线治疗小儿肌性斜颈45 例[J].中国中医药科技,2014,21(2):207-208.[4] 叶康.推拿结合针刺治疗小儿肿块型肌性斜颈30 例临床观察[J].江苏中医药,2013,(8):56-56,57.[5] 李新剑,王冀平,吴野等.“左病治右”法治疗条索型小儿肌性斜颈的临床观察[J].中国伤残医学,2014,(22):151-152.

论文作者:苗璇1 王朴2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5年6月第11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8/13

标签:;  ;  ;  ;  ;  ;  ;  ;  

通过两种不同手法对小儿肌性斜颈治疗的临床对照论文_苗璇1 王朴2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