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窑型水泥颗粒分布对水泥水化机理影响的研究

不同窑型水泥颗粒分布对水泥水化机理影响的研究

张卫国[1]2001年在《不同窑型水泥颗粒分布对水泥水化机理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实验研究了立窑、旋窑两种窑型的分级水级水泥和级配水泥样品水化特性。一方面是将两种窑型的水泥分别分成0.1~0.9mm、0.08~0.1mm、0.06~0.08mm、0.05~0.06mm、0.04~0.05mm、0.03~0.04mm、0.02~0.03mm、0.01~0.02mm、0.01mm以下9种粒级的样品。另一方面,将两种窑型的水泥分别过0.9mm、0.1mm、0.08mm、0.06mm、0.03mm的分样筛,制成级配水泥样品,并进行颗粒分布分析。然后对分级样品和级配样品进行非常早期水化热、水化液相化学成分、水化速率、XRD、SEM、DTA、熟料化学全分析等项目的测试。 通过对分级水泥进行的化学全分析,我们发现在不同的粒级,水泥颗粒的化学组成和矿物级成是有差异。这是由于熟料的中各矿物的易磨性不同造成的。粗颗粒中含有较多的C_4AF、C_2S和较少的C_3A、C_3S,而细颗粒中含有较多的C_3A、C_3S和较少的C_4AF、C_23。在这一点上,立窑熟料和旋窑熟料具有相似的性质。 通过对分级样品和级配样品的非常早期水化热的研究,我们发现0~0.01mm、0.01~0.02mm的颗粒对水泥的非常早期水化热的贡献最大。增加细度,对非常早期水化热来说,对立窑水泥的影响比对旋窑水泥的影响要大。 通过对样品进行水化液相化学成、水化速率、XRD、SEM、DTA等项目的测试,我们发现旋窑水泥和立窑水泥在水化产物上并没有什么区别,只是在水化程度和水化速率上有各自的特点,旋窑水泥和立窑水泥的水化对颗粒级配的敏感性不同,立窑水泥的敏感性大于旋窑水泥。

周际东[2]2003年在《物理干扰助磨技术及其电磁脉冲装置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水泥是世界上最主要的建筑材料,我国已年产7亿吨以上。水泥生产大量消耗能源、资源,吨水泥耗电100kWh左右,其中60%用于粉磨工段。水泥粉磨过程能耗极高而效率又极低,仅0.6~1.0%用于新增表面能。由水泥粉体附着形成的“过粉磨”现象普遍存在,导致粉磨电耗居高不下。水泥新标准实施促进了我国水泥产品质量的提高,但也迫使水泥细度降低、比表面积升高,不采取相应技术措施则会造成磨内工况条件进一步恶化,粉磨电耗大幅攀升。若设法使粉磨电耗降低5%,则每年可节电21亿kWh,按每度电价0.5元计,每年可节约粉磨成本近10.5亿元,再加上电厂减少向环境排放大量的粉尘、SO_2、CO_2等,减轻环境负荷效益明显。因此,提高粉磨效率、降低粉磨电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通过改进粉磨工艺或改变磨机结构,可降低粉磨电耗、提高粉磨系统产质量,但无法根除过粉磨现象。针对水泥粉磨过程中物料间受静电力、范德华力、表面张力等物理作用形成过粉磨现象,提出用具有相当反能量的物理场干扰恶化磨内工况条件的因素,打破由于过粉磨现象产生的恶性平衡,建立起一种有利于粉磨效率提高的新的动态平衡的物理干扰助磨技术概念。论文研究切入点是以物理电磁学基本理论研究水泥粉磨过程中细粉附着、集聚现象,旨在建立消除磨内“缓冲垫层”的干扰机制。 水泥粉体静电带电机理和危害研究尚属空白。论文首先应用固体表面接触起电机理,理论推导了水泥粉体静电产生机理;续而应用物理电磁学基本定理设计了系列水泥粉体静电量、静电泄漏性能、静电电压和粉磨筒体静电泄漏电流的实验测试装置,探明了水泥粉磨过程中的静电发生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粉磨作业过程中的粉体静电量增加是水泥粉体附着于磨机筒体边壁、研磨体的主要原因,由此导致粉磨过程中的“缓冲衬垫”效应,从而降低了粉磨效率。温度、水泥粉体比电阻、物料水分对水泥粉体静电量大小影响很大,在水泥物料粉磨过程中添加助磨剂可以明显降低水泥粉体的比电阻,加速粉体静电泄漏,从而降低粉体总体静电量,提高粉磨效率。 论文应用静电感应原理对水泥粉体附着层进行理论诠释,证明了感应电荷层对粉体的吸引作用是粉体附着的主要原因,确立了水泥粉磨作业过程中过粉磨现象的形成机制,由此建立了带电水泥粉体的静电感应双电层附着模型。通过理论推理和对现阶段粉体静电消除装置的分析,确定对感应电荷层进行干扰和消除机南京工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摘要制应该是直接外加电场作用,进而运用电磁学高频电流趋肤效应理论建立了干扰粉体静电附着物理模型:由导体内迅变电场引起的涡旋电流产生电流趋肤效应,电流密度集中于磨机筒体内、外壁,可以有效地干扰或消除感应双电层;筒体内壁粉体附着层因干扰后可以增加研磨体与筒体的接触程度,通过冲击、摩擦接触作用达到间接干扰研磨体粉体附着效应,提高粉磨效率。 干扰粉体静电附着物理模型的建立为以物理电磁法提高水泥粉磨效率提供可靠的物理理论模型和实际操作依据,这就要求后续研制的物理助磨技术电磁脉冲装置(physieal·grind一aiding一teehnique一即paratus in generating eleetronie transientpulse,以下简称PG声LTA)输出具有电流脉冲随时间变化大、输出脉冲次数多的特点以产生趋肤效应。而这种极短暂瞬间电压或电流大幅变化的脉冲型瞬变现象是电力电子设备稳定正常运行之大忌,强烈冲击电子器件,增大了研究设计的难度。实验装置的研制以电容储能、恒压充电为主要思想,设计了以大功率开关器件IGBT为主要元器件的脉冲电流发生装置。运用PsPice电子线路仿真软件对设计线路和主要关键电子元器件进行仿真实验,线路仿真中以IKV恒压充电可以得到每秒100次的近300A瞬间脉冲电流,其中由分布电感、电容及工GBT自身寄生电感引起的反冲振荡对电路设计和开关器件选取具有可行性指导意义。PGAI叭选用ZooA的IGBT可以得到950V、280A、脉宽为10娜的迅变脉冲,与仿真结果较为吻合。 PGAI’A采用串联的双向可控硅和光电祸合器分段电压的设计,输出电压范围100一10O0v。放电回路采用桥式交叉电路,通过对驱动信号的软件控制实现了负载上放电脉冲的方向变化。根据充放电回路不同的要求对其驱动电路进行设计,充电回路中的IGBT采用EXB841,放电回路采用脉冲变压器驱动两路工GBT,提高了脉冲线路的稳定性。设计中由采样保持电路对电流脉冲峰值进行测量和实时显示,输出脉冲次数每秒1一100次,保证了在工业磨机上实际操作时合适的脉冲输出次数选取。PGATA采用单片机为控制器件,实现了液晶显示,键盘输入以及对系统实时数据的处理和显示等功能,可以实时显示PG户江人输出回路中的输出瞬变电流、磨机接触状态,从而对PGAI…A输出参数和回路电阻进行及时调整。采用C语言作为单片机的软件开发语言,优化了系统的软件设计。 PGATA研制成功为物理助磨技术可行性研究提供了可操作工具。实验首先设计并建立合理的物理助磨实验磨机粉磨操作系统。分别将稳恒直流电源和PG户n人的不同输出功率能量作用于实验磨粉磨系统中,对比有无趋肤电场存在的

曹士勇[3]2005年在《提高山铝水泥性能的研究》文中提出论文在大量分析了国内外提高水泥高性能研究现状的基础上,研究了山铝水泥熟料性能、混合材的组合和粉磨工艺,优化了指标和工艺,提高了水泥性能。探讨了普通硅酸盐水泥水化机理和水泥混合材优化组合提高水泥强度的作用机理。 论文针对提高熟料28天强度,选择了不同率值的熟料进行物理和化学检验,根据熟料强度,找出了最佳熟料率值范围;根据混合材的分类,分析了不同配比、不同掺量的混合材对水泥强度的影响;研究了水泥粒度分布对水泥性能的影响;对水泥各组分粉磨工艺参数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控制熟料率值范围为KH~-:0.90±0.02、n:2.20±0.1时,熟料的早期强度和后期强度较高;混合材的碱性和惰性同时具备有利于提高水泥早期强度;混合材的酸性与活性同时具备有利于提高水泥后期强度;水泥的粒径影响颗粒的水化活性和堆积密度。 通过工业试生产,获得了改进的熟料和水泥。结果表明,与改进前相比,水泥28天抗压强度增加近10MPa,标准稠度有所降低,与外加剂配伍性有所提高,水泥水化热有较大降低。

田野[4]2007年在《复掺矿物掺合料混凝土性能及抗裂机理、微观特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结构混凝土在正常使用荷载作用之前产生的早期裂缝将严重影响结构物的外观与耐久性,这已经是导致工程结构破坏的重要原因之一。有针对性的配制具有良好抗裂性能的复掺矿物掺合料混凝土,从理论到试验综合研究混凝土早期开裂问题,对于减少甚至避免混凝土结构的早期裂缝的产生、提高混凝土工程耐久性、降低维护成本、延长混凝土结构使用寿命、保证混凝土工程的质量与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以往对混凝土早期开裂的研究,着重对混凝土收缩等单方面的研究,而且大多数的研究成果仍处于定性分析阶段,定量的分析研究还很少。因此通过理论分析与试验研究,本文开展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工作:1.从混凝土的早期开裂机理研究入手,分别分析了复掺矿物掺合料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弹性模量、收缩性能、极限拉应变、温度场随龄期发展规律及其对复掺矿物掺合料混凝土早期开裂的影响,推导出混凝土环应力公式,提出了混凝土环应力与龄期发展的增量计算方法,并预测了混凝土环的开裂龄期,建立了分析混凝土早期开裂的理论模型,并通过工程实际验证模型的可行性与可靠性。2.通过碳化深度试验与氯离子渗透试验分析复掺矿物掺合料混凝土的耐久性。3.通过电镜扫描试验与X射线衍射试验,分析复掺矿物掺合料混凝土不同龄期的微观组织结构与化学成分。从微观角度探讨复掺矿物掺合料的高性能混凝土具有良好抗裂性能的机理。通过对复掺矿物掺合料混凝土抗裂性能的综合分析研究,得出如下成果:1.聚丙烯腈纤维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弹性模量略低于同条件不掺纤维混凝土,但掺入纤维对改善混凝土的收缩性能具有比较明显效果,同时建议采用五参数指数方程表征混凝土干燥收缩随龄期发展规律。2.混凝土弯拉极限拉应变的发展过程可以划分为下降期、上升期与平稳期叁个阶段,建议采用指数表达式来表征上升期与平稳期混凝土的弯拉极限拉应变随龄期的发展规律,并提出了特征龄期的概念。研究表明掺入纤维可以缩短混凝土极限拉应变的特征龄期,提高混凝土的早期抗裂性能增长速度。3.建立水泥水化模型时须将水泥颗粒水化微观结构模型与宏观水化动力学有机结合,将本文建立的水泥水化模型与数值模拟方法相结合,可较精确地预测混凝土温度场随时间的演化规律。4.在分析混凝土早期抗裂机理时应综合分析收缩、温度、徐变、极限拉应变、弹性模量等因素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本文所推导的混凝土环应力随龄期发展的增量计算方法可准确预测混凝土环的开裂龄期,对实际工程的研究表明,本文采用动态分析方法所建立的混凝土开裂预测模型具有良好的适用性,同时证明本研究配制的混凝土具有良好的抗裂性能。5.适量复掺矿物掺合料,可使混凝土具有良好的抗碳化性能和抗氯离子渗透性能。适量复掺矿物掺合料也可改善混凝土微观结构,改善Ca(OH)_2的形貌。本研究中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将为隧道、地下工程等基础设施混凝土工程的设计、施工、管理等提供理论与试验依据。

陆红兵[5]2007年在《煤矸石—水泥体系的颗粒群分布与其性能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认为煤矸石是煤矿生产过程中采煤和洗煤时被分离出来的废渣,是我国目前排放量最大的工业固体废弃物之一。将煤矸石用于水泥基材料中,对加速煤矸石的资源化进程以及降低水泥混凝土工业的资源、能源和环境负荷具有重要意义。水泥中掺入煤矸石后,如何设计和优化其颗粒级配是关系到能否最大限度提高煤矸石的掺量以及提高水泥性能的重要问题。本论文采用Malvern激光粒度仪、荧光分析(XRF)、X-射线衍射分析(XRD)等现代测试方法,研究了煤矸石的颗粒分布、水泥的颗粒分布以及煤矸石-水泥体系的颗粒分布对掺煤矸石的混合水泥水化及性能的影响;利用惰性石英粉等量代替相同颗粒级配的煤矸石,探讨了煤矸石对水泥水化及性能影响的物理效应,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煤矸石对水泥水化及性能影响的化学效应。提出在煤矸石水泥体系中,合理的颗粒级配对煤矸石水泥的水化及性能相当重要;建立了煤矸石的颗粒分布、水泥的颗粒分布以及煤矸石和水泥的颗粒匹配对水泥体系水化及性能的影响规律;发现煤矸石水泥体系中中位径为7~13μm,煤矸石较细(D_(50)-为3~9μm)时,煤矸石对水泥力学性能的物理效应和化学效应贡献中,物理效应大于化学效应,而当中位径小于7μm时,则化学效应大于物理效应。利用灰色理论研究了煤矸石-水泥体系的颗粒群分布对其力学性能、流变性能及水化的影响;将煤矸石分为<5μm、5~16μm、16~32μm、32~50μm、50~80μm五个粒度区间,分别以抗压强度和浆体流变性能为特征因素,建立了GM(1,5)灰色模型,利用建立的模型,可以根据煤矸石颗粒分布情况简便快捷预测煤矸石水泥的强度、黏度、屈服应力等性能,也可以根据设计的煤矸石水泥的抗压强度和流变性能确定其合理的颗粒群分布。

董延安[6]2007年在《水泥立式螺旋窑工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水泥产量连续20年居世界第一,但就水泥工业整体来讲,与国际先进水平仍有很大差距。在我国水泥生产总量中,代表先进生产力的新型干法生产工艺仅占全国水泥总生产能力的40%,其余60%的生产能力仍为其他各种落后生产工艺所生产。本文提出的立式螺旋窑目的在于升级改造占我国一半以上生产能力的立窑,使其摆脱技术落后面临淘汰的境地。立式螺旋窑将旋窑的优势引进到立窑的改造中,在传统立窑中置设计带有螺旋箅板的多孔核芯管,使物料在窑内的运动状态接近翻滚状态,物料在窑内均匀煅烧,解决由于立窑本身热工特点造成的物料煅烧过火和欠火,来提高立窑熟料质量,使立窑企业生产优质熟料。本论文主要做了以下工作:根据圆柱螺旋线的特有性质结合水泥生料本身固有的物理性质,充分运用手头的材料,制作出了立式螺旋窑实验室模型。在立式螺旋窑实验室模型平台上,使用乙炔做热源烧制水泥熟料,取得成功。该熟料从工作性能、力学性能等方面优于立窑熟料。引用回转窑一维轴向模型分析了窑内物料运动形式,以及窑内气固相传热过程等。通过发展新技术,加强企业管理,现代立窑一样能够生产出高质量水泥。试验证明立式螺旋窑技术优势明显,应用此项技术从根本上解决立窑的老大难问题,希望此项技术的发展能够给广大立窑重新注入活力。立窑企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依靠技术进步,做好节能降耗和能源替代工作,加强环境、资源和生态保护,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从不可持续发展的传统工业转向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工业。立窑企业将克服自身缺陷,走上健康发展之路,并最终实现与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

姜祖强[7]2005年在《水泥工艺外加剂的试验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水泥工业的资源、能源、环境问题成为制约其发展的主要因素。如何解决上述问题是一项有十分重要意义的课题。水泥工艺外加剂的使用可以在不改变生产设备的条件下,很好的解决此类问题。本文主要对水泥助磨剂和矿化剂进行了试验研究,具体内容如下: 本文主要选用了叁乙醇胺(TEA)、木质素磺酸钙、DMF、高效减水剂NF—2、二甘醇(DEG)和乙二醇作为助磨剂,选用粉煤灰作为活性混合材。矿化剂选用了玄武岩和矿渣替代了传统的氟硫矿化剂。主要结果如下: 首先,本文按照JC/T 667-2004《水泥助磨剂》研究了几种单体助磨剂、复合助磨剂对硅酸盐水泥助磨效果的影响,以及助磨剂对粉煤灰混合水泥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选用的各单体以及复合助磨剂都具有较好的助磨效果,其性能基本符合规范要求。当粉煤灰混合水泥中掺入助磨剂以后,在激发剂的共同作用下,粉煤灰水泥强度达到了F·M32.5级的要求。 其次,利用XRD和SEM等微观分析手段,检验了水泥助磨剂对水泥水化的影响,并探讨了助磨剂的助磨机理。通过XRD分析可知,助磨剂的掺入并没有改变水泥水化产物的类型,同时水泥水化产物量有所增加;通过SEM分析可知助磨剂的掺入增多了水化产物的含量,水泥水化产物更加致密。 第叁,检验了玄武岩矿渣作为矿化剂对水泥熟料易烧性的影响。研究发现玄武岩和矿渣都具有较好的矿化效果,同时也发现用二者作为矿化剂使用时不适用于高铝率的生料配比。本试验中矿化剂的使用提高了水泥生料的易烧性,降低水泥的烧成温度达100℃。在1350℃煅烧的水泥熟料质量合格,水泥性能符合标准要求,其28天最高胶砂强度达到了58.1MPa。由此也可以看出其具有很好的节能利废效果。

胡瑜明[8]2005年在《高性能塑性混凝土的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塑性混凝土是一种新型混凝土材料,具有很低的弹性模量和良好的塑性变形特性,因而不仅能保证足够的力学强度,而且抗渗性尤佳,在水利水电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也受到工程界和理论研究人员的日益关注。 本文针对塑性混凝土应用广泛但理论技术基础研究还不够系统,实际应用条件依所在区域不同而变化较大的现状着重进行了以下研究工作。 首先研究探讨了利用粉煤灰、钢渣、磷石膏等工业废渣作胶结材和调凝剂对塑性混凝土性能的影响,对其可行性和最优掺入比进行了优化探索,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塑性混凝土组分材料和配合比设计的优化研究,探讨了不同品质水泥、不同外加剂和水胶比、砂率等关键配合比参数的影响规律,对塑性混凝土配置技术的系统化和规范化提供了有益的技术参考依据。通过有关抗冻、抗蚀、抗渗等耐久性试验和相关微观结构的研究,探讨了塑性混凝土的结构原理及技术特性,对各种因素的影响机理进行相应的解释。研究主要成果可归纳为:适量粉煤灰与钢渣替代水泥作塑性混凝土胶结材能够满足强度指标要求,而且可以改善混凝土内部结构,使其塑性变形和抗渗性进一步改善,能够实现废物资源化的要求。但粉煤灰由其组成和结构的优势,效果明显要优于钢渣;适量磷石膏对混凝土的坍落度经时损失有良好的改进效果;FDN高效减水剂由于其突出的分散作用,减水增强效果优于普通木钙减水剂的效果;旋窑生产的水泥、高标号普通水泥配置的塑性混凝土,其技术性能明显优于立窑生产的水泥、低标号和混合材掺量较大的水泥;以适量普通粘土取代一定量的膨润土增塑剂,对塑性混凝土的强度及坍落度无明显不良作用,但因蒙脱石含量减少,混凝土的弹性模量有所增加。由塑性混凝土微观结构可知,水泥水化产物能够形成完整的骨架,粉煤灰等二次水化产物、膨润土颗粒及砂石均匀分布在骨架颗粒空隙间,总体结构较均匀。但以膨润土颗粒为基础,可将其视为多相非均质复合材料有限元体,则其内部细小空隙多,受荷载后应力应变增长较快,但主要是结构中空隙逐步闭合,骨料受力并不大,混凝土变形良好但结构不易破坏,膨润土颗粒的吸水肿胀特性还能进一步密实混凝土结构,增加其抗渗性。

王玉鸿[9]2007年在《通化地区大掺量矿渣粉煤灰复合水泥的性能研究及应用》文中认为近年来,节能减排已成为通化地区水泥工业生产与开发中倍受关注的问题。本文以提高矿渣和粉煤灰在复合水泥中的掺量为主要目标,以利用矿渣和粉煤灰为主要原料研制新型大掺量复合水泥为中心内容,力求通过系统的实验和理论分析,找寻出能够满足常规工程使用要求的大掺量复合水泥的优化设计配方和工艺参数。论文研究成果的完成,不仅能降低复合水泥生产成本,而且能大幅提高通化地区矿渣和粉煤灰的利用率,对节约天然资源和能源、保护环境等方面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采用熟料、碱及石膏分别做为矿渣和粉煤灰的碱性激发剂和硫酸盐激发剂,通过系列试验,对各组分进行优化组合,确定了通化地区大掺量矿渣粉煤灰复合水泥(以下简称SFC水泥)的优化配方;研究了原材料的性能、各组分之间的掺量比例、比表面积等对其性能的影响规律;测试了SFC水泥及其混凝土的性能,并对其工程适用性进行了探索。通过上述试验和研究分析,得出以下结论:SFC水泥的优化配方和工艺参数为:熟料30%,石膏7~10%,激发剂为1%,矿渣:粉煤灰=3:1;比表面积控制范围在420~450 m2/kg为宜。SFC水泥综合物理性能优于所检同等级对比复合水泥物理性能;用其拌制的混凝土耐久性能除抗碳化能力外,均略优于对比水泥混凝土;结构性能良好,可用于制作预制混凝土结构构件。原材料的性能、各组分之间的掺量比例、粉磨方式和比表面积控制范围等均对SFC水泥性能有较大影响。SFC水泥所配制的混凝土各项性能基本能够满足工程要求,可在一般非重要结构上应用;由于碳化速度略快,更宜在大体积和地下工程中使用。

赵霞[10]2004年在《龙滩水电站碾压混凝土用特种MgO膨胀材料的性能》文中研究指明由于用电量需求的不断提高,近年来,我国一大批水电站项目相继上马,但是大体积混凝土温度应力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传统的温控防裂措施主要是降低水泥和骨料的温度,加冰搅拌混凝土,埋设冷却水管,分层浇注或延迟下一层浇注的时间。这些措施实施比较困难,且费用昂贵,浪费时间。为了有效的解决温控问题,中国从 80 年代后期开始研究 MgO 型延迟微膨胀混凝土,用以防止大坝裂缝,加速大坝施工进度。这项技术已经成功的应用于清溪和东风等水利工程。在低温或者高温环境下,这项技术均实现了坝的连续浇注,能简化施工措施,缩短工期,具有优良的社会和经济效益。然而,存在一些问题阻碍这项技术的广泛应用。主要原因是由于简单过时的生产工艺,难以生产出性能稳定的 MgO 质膨胀材料。另一个原因是用以生产MgO 的原材料菱镁矿分布狭窄,在 MgO 膨胀剂的生产基地与需求地之间相隔很远,长距离运输会损失产品的部分活性。本论文利用广泛分布的白云石及其他镁质矿物为原料生产新型镁质膨胀材料。设计了白云石与菱镁矿叁种不同配比,制备 A、B、C 叁种膨胀剂,并单独由菱镁矿煅烧制备 D 膨胀剂,用以与 A、B、C 作比较。四种膨胀材料均分别在1150℃、1200℃、1250℃下煅烧 1h。掺膨胀材料的水泥浆体在 216℃、2MPa 下压蒸 3h 以及分别在 20℃、30℃、40℃、50℃水中长龄期养护。结果表明浆体的膨胀率随着煅烧温度的升高而增加,随着膨胀剂掺量的增加及养护时间的延长,膨胀率也相应增加。150d 左右,膨胀趋于平缓。粉煤灰对膨胀具有抑制作用,且这种抑制作用随着粉煤灰掺量的增加而愈加明显。新型镁质膨胀材料比仅用菱镁矿煅烧质备的膨胀剂能较好的适应于大掺量粉煤灰的大坝混凝土。本文分析了特种 MgO 质膨胀材料的水化,其水化产物主要为 Mg(OH)2、Ca(OH)2 及 CSH 凝胶。由于膨胀剂中引入的 CaO 和 C2S 等组分及其水化产物阻止了膨胀材料中的 MgO 水化、限制了 MgO 水化生成的 Mg(OH)2的扩散和迁移、提高了膨胀材料所处位置的孔溶液碱度,使得 MgO 早期消耗少,后期有较多MgO 水化产生膨胀,且生成的 Mg(OH)2 具有较大的膨胀效能,从而使其膨胀性能比 MgO 膨胀剂 D 优越。 I<WP=5>在实验室研究的基础上,对特种 MgO 质膨胀材料进行了工业化生产试验,并对工业生产试验品进行了性能评价。所研制的膨胀材料目前正在龙滩碾压混凝土围堰上进行中间试验。特种 MgO 质膨胀材料在 30-40℃水中的膨胀过程曲线,与大坝的温度应力变化过程曲线基本吻合,能较好地满足大坝由于温度应力引起冷缩的补偿要求。

参考文献:

[1]. 不同窑型水泥颗粒分布对水泥水化机理影响的研究[D]. 张卫国. 广西大学. 2001

[2]. 物理干扰助磨技术及其电磁脉冲装置的研究[D]. 周际东. 南京工业大学. 2003

[3]. 提高山铝水泥性能的研究[D]. 曹士勇. 中南大学. 2005

[4]. 复掺矿物掺合料混凝土性能及抗裂机理、微观特性研究[D]. 田野. 浙江大学. 2007

[5]. 煤矸石—水泥体系的颗粒群分布与其性能的相关性研究[D]. 陆红兵. 武汉理工大学. 2007

[6]. 水泥立式螺旋窑工艺研究[D]. 董延安. 大连理工大学. 2007

[7]. 水泥工艺外加剂的试验研究[D]. 姜祖强. 大连理工大学. 2005

[8]. 高性能塑性混凝土的优化研究[D]. 胡瑜明. 武汉理工大学. 2005

[9]. 通化地区大掺量矿渣粉煤灰复合水泥的性能研究及应用[D]. 王玉鸿. 东北大学. 2007

[10]. 龙滩水电站碾压混凝土用特种MgO膨胀材料的性能[D]. 赵霞. 南京工业大学. 2004

标签:;  ;  ;  ;  ;  ;  ;  ;  ;  ;  ;  ;  

不同窑型水泥颗粒分布对水泥水化机理影响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