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精神的基本内涵及重要性论析论文

乡土精神的基本内涵及重要性论析

冀亭苇,祝大勇

(河北农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0)

【摘 要】 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环节。要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于农民思想意识的转变。而精神力量则是农民思想转变的基础,是提高人民思想觉悟的重要保障,更是推动政策实施的强大力量。在乡村振兴中提出乡土精神的重塑对于乡村振兴有着重要意义。乡土精神是村民的生活态度、乡村的风俗习惯和生态和谐的内在统一,精神的内化也是对乡土文化的传承,新时代下乡土精神的固守与拓展更新着乡村振兴的面貌。

【关键词】 乡村振兴;文化;乡土精神;生态

从党的十八大提出推进城乡一体化战略主张,到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党对于三农问题愈发关注,但在推进政策实施的过程中,三农问题的解决、乡村的振兴有时会陷入循环往复的治理“怪圈”,治理好的成果在一段时间后回归原样,无法实现真正的持续性健康发展。从精神文化层面考察,问题的根源在于生活在农村的人民对于自己土地的了解和眷恋随着城市化的过程而淡化,故乡的发展不再是一种精神原动力。实现乡村振兴,无论通过哪种路径,都要先从根本入手,转变人们的思想,唤醒人们对乡土的热爱,重塑乡土精神,才能使乡村有可持续的未来。

一、乡土精神的基本内涵

乡土精神是每个村落从形成之初,历经历史演化和人文变迁,形成了一种有明显地缘影响和民族特色的精神力量。这种在乡村发展中形成的向心力,也逐渐成为乡村进步的力量。

(一)乡村发展中形成的向心力

乡村发展中形成的向心力是乡土精神的重要构成。昂扬向上的精神作为一种代表先进思想的力量,具有强大的号召力,能够简明的传递直击人心的内容。这种向心力是乡土精神中最关键的力量,也就是村民同心同向的力量。长久以来中国人心中形成的安土重迁的心理,是埋藏在中国人心中最本真的乡土情结,这种情结形成的向心力就是乡土精神的重要构成,因为对于故土的难离和珍惜,所以才会有对于故土的保护和振兴。

乡土精神带来的这种向心力在封建社会时期是反对地主压迫的第一声呐喊,在革命战争时期是支援前线、反对侵略的第一次抗争,在建设时期是公社化,集体化的第一次突破。各个历史时期的乡土精神都对历史的推动和乡村的发展起着积极作用,在现代同样应该如此。

在新时代背景下,这种向心力是乡村振兴的牵引力量和乡土精神重塑的保障。乡村振兴需要内在精神力量的扶持作为人们自发建设故土的动力,从而实现内在精神和外在物质统一,为乡村振兴服务。

学生社团等第二课堂活动为培养学科竞赛人才提供了重要保障。外国语学院建立的学生国学社致力于在全校范围内广招对中华传统文化和人文知识有浓厚兴趣的青年人才,以书法、国画、民乐、诗词、相声等为活动载体,培育了一批对我国文化精神高度认同、具备一定国学素养、掌握一定传统艺术基础的学生骨干,而这个群体中的佼佼者大多成为了学科竞赛中的骨干力量。

(二)基于地缘关系的生活态度

天风证券分析师吴立也指出,短期内12月虽需求旺季到来,猪价将出现小幅反弹,但难改四季度猪价震荡回落趋势。

生活态度影响着一代代人的生产生活方式。就南北方而言,南方多渔村,乡民以捕鱼为主要谋生手段。北方多矿村、林村,乡民以开矿、伐木为主要谋生手段。因此,人们对于南方人的印象就是像鱼,精明温和,而北方人则像木,粗犷开朗。也因此这种熟悉的乡土味道和生活态度成为这些靠山吃山的乡民心中乡土精神的重要引导。

采用常规护理模式对对照组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具体包括整理病房维持其干净,饮食指导护理、睡眠护理,对患者骨折部位进行及时换药消毒,密切观察患者骨折部位的变化,避免其它并发症的发生等。

老师们通常的教学方法是抓核心词语“不屈不挠”,串讲课文,通过品析关键词句感受海伦的坚强。江苏省特级教师严伯春则站在小传的高度,尝试新的突破。严老师分两个课时,引导学生研究、学习“人物小传”写作的四个特点。

乡土精神是乡村文化的核心要义,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内在需要。可以说,我们最初的乡愁就是对那片耕种过的土地的热爱,故而今天再塑乡土精神,先要从土地中深挖精神,才能在地面上实现振兴。

(三)源于民族聚居的风俗习惯

源于民族聚居的风俗习惯是乡土精神的突出体现。风俗习惯是一个村落或民族区别于其他的重要体现。很多村子因历史问题或自然灾害,有过大型的迁移,原有的宗族家庭也会因此被打乱。由此形成的特殊的融合性风俗使得乡土精神的内容增添鲜明的民族性和地域性。

在新加坡某花园中学,学生在社会学习课程中接触到一系列不同来源的信息,老师会教授他们如何评估这些信息的作者以及可靠性。这些来源包括政府网站、主流媒体、新闻网站、个人博客,等等。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那些散布于全国各个省市的民族有着属于他们的原始村落和风俗习惯,不同省市的相同民族又因地域原因有不同的风俗,这些风俗习惯成为乡土精神中最突出的特点。就彝族来说,其聚居村落主要分布在滇、川、桂等地,其民族的名字“彝”有着子孙兴旺,吃穿不愁的含义。滇、桂的彝族村民以长裤为主要衣着,而四川的彝族村民则以裙为主。

优秀的风俗塑造良好的村落形象。乡土精神的重要部分就是优秀的风俗习惯带给村民的精神力量。乡村振兴要抓文明的乡规乡俗,就要先把乡土精神中一些使人亲切并符合现代发展的风俗习惯追回,建立友善和谐的人际关系。找回失落的优秀民风民俗是乡村振兴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重塑乡土精神的必要准备。

(四)敬顺天地的生态和谐

敬顺天地的生态和谐思想是乡土精神中的重要内容。生态和谐能够独占乡土精神的一部分,因其从古至今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模式自古就扎根于农民的生活,从农耕社会开始,小农经济模式和小富即安的小农思想占据了大部分人的精神世界。这种影响至今仍存在于中国农村。小农经济的突出特点是“麦行千里不见土,连山没云皆种黍”,只有适合的气候和土地才能种植合适的作物,“风调雨顺”是从古至今农民的期盼。因此,农民对于生态环境存有深刻的敬畏之心。

基于地缘关系的生活态度是乡土精神中的牵引力量。因为地缘关系,从而形成了散村和集村,而集村有沿路、沿街、沿河建成的线状聚落式集村。[1]这样的地缘形态,造就了每个村落独具一格的生活态度。以云南散村为例,人员居住分散,两村间隔远,交通和交流不畅,因此生活态度也较随和。团村的村民集体意识高,相互联系程度密切,管理方式偏家族式的管理或集体化管理。尽管因地缘关系,各类村落的生活态度各有不同,但其共同点是,村民的生活态度往往都淳朴简单、贴近自然。[2]

乡土精神是最具参与性和代表性的文化资源,丰富着乡村振兴的产业构建元素,也指引着每个村落振兴发展的方向。民俗习惯和生活态度是村落的标签,无论是哪个产业的发展,都绕不开乡村本身的资源,而乡土精神则是这些产业发展的内在精神支撑。

敬顺天地的态度带来的生态和谐源于人们对于生态的敬畏。现代农业的发展仍然离不开生态发展,但随着多元文化的发展人们对于土地的迁就失去耐心,生态和谐的观念弱化,少有人真正把生态和谐的源头纳入精神世界。土地是根本,乡土精神的振兴离不开生态和谐,回归到“飞鸟相与还”的生态平衡,是乡土精神重塑和乡村振兴的重要追求。

六里屯反建成功之后,2010年政府决定在同处海淀区的苏家坨大工村的一处建设垃海淀循环经济产业园再生能源发电厂(即垃圾焚烧厂)。该处位于六里屯西侧,海淀区和门头沟交界处。因垃圾焚烧厂建设需要,政府对苏家坨进行了搬迁工作。该项目涉搬迁腾退涉及海淀的大工村、周家巷、徐各庄、南安河、北安河、北四社区、位于门头沟区的金隅集团回迁楼。然而部分居民因不满意政府的拆迁政策,没有搬迁。从此“留下的”苏家坨村民便开始与垃圾焚烧厂的拉锯战。2017年2月27日该项目烟囱排放出红棕色烟体,这引发了周边群众的恐慌,居民通过各种渠道投诉,这使得该项目于居民之间的矛盾更加凸显。

总之,乡土精神是集乡村风俗习惯和生活态度为一体的向心力,在不断发展中仍然带有最朴实的生态和谐思想,在新时代下,乡土精神的重要性越发突出,作为意识存在的乡村精神能够对乡村现实产生巨大影响,这种影响需要积极介入到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过程,成为乡村文化的发展和振兴乡村的核心和动力。

二、乡土精神的重要作用

乡土精神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切入点,是因为那些独特的风俗习惯和生活态度依旧影响着一代代人,城市化的进程带动着城乡两地的发展,乡土精神重塑不仅影响着乡村的精神风貌,更会给社会注入新的活力,更新人们对于乡村的认识,敦促人们反思和重建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要实现社会的进步,就要把乡土精神的影响迁移作为重要切入点。

教学评价是对课堂教学行为的评价活动,是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于促进学生成长和教师发展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同时也是形成高效课堂的“催化剂”和“推进器”,对课堂教学具有很强的导向和激励功能。教学评价的运用贵在让听者心悟,起到“一语惊起梦中人”“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作用。科学的教学评价就要追求评价的简约,避免冗长繁杂。但简约而不简单,精致而不随意。教学评价包括教的评价和学的评价,两者的评价是相辅相成,相互统一的。

(一)乡土精神是乡村文化的核心要义

乡村振兴要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村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形态要求,不仅要求物质层面的富足,还表现为精神层面的丰富。乡土精神刺激着乡民对于乡村发展的责任意识,并因此产生出一种自信、自强的活力和生机,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内在驱力。

家园、故土是乡土情怀构成的重要因素。现在讲乡土精神,寻找基于地缘关系形成的生活态度,是要找到适用于今天中国和未来中国的生活态度。这种淳朴而不失初心,淡泊而不失热情的生活态度,牵引着人们对于乡村振兴的关注和好奇,在朴实的关注中生出的振兴乡村的力量,这种力量决定着乡村振兴是否能够厚积薄发,持续长久。

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当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后应用高压氧治疗,方法:应用高压氧舱,压力控制在0.2 MPa,戴面罩吸纯氧,吸入60 min后,休息10 min,之后再吸入30 min,减压20 min,每日治疗1次。1个疗程为10次,共治疗2~3个疗程。

(二)乡土精神是乡村振兴的内在驱力

乡村文化是乡民在农业生产与生活实践中逐步形成并发展起来的风俗习惯、是非标准、行为方式等,主要表现为民俗民风与行动章法。对于乡村振兴来说,乡村文化被赋予很高的期待,希望人们从文化角度唤醒村民自愿的振兴和重返乡村。而文化的核心是精神原则,发掘文化对村民的影响,还要从最核心的精神开始,这种精神会直接影响乡村振兴的行动力。每一个村落所经历的发展都是独特的,因其发展过程中经历的繁荣、变迁甚至萧条,形成独属于这个村落的文化力量,而作为这乡土文化的内核——乡土精神,则一定要随文化的发展而进步,随文化的发展被重视,并成为乡村振兴中的重要推动方面。

农业生产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农民的生活品质,故他们对于作物成长时的气候、土地、灾虫等变化分外敏感。经过长久的历史发展,人们得出了“春播,夏收,秋收,冬藏”的经验。夏代古籍《夏小正》将一年分为十二个月,并提供了每月的天象、物候和农事的联系,沈括也在《梦溪笔谈》中提出了十二气历。足以看出古人对于气候与农事的重视和把握。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振兴乡村既要经济支持,还要精神重塑。乡村振兴要实现长远大计必须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政策的扶持不能长久的维持热度,农民的热情和自发的努力才是力量源泉。意识独具的创造力使得缤纷世界出现,而乡土精神作为意识的产物,必然能够作为乡村振兴的内在驱力,推动乡村振兴。

(三)乡土精神是农村社会发展的重要切入点

农村是社会发展最初的形态,经过几十年城市化的发展,也没有谁能完全回避农村、农民这两个看似一体却又逐渐矛盾的词语。在现代社会,“农民”渐渐成为一个与户籍没有直接关系的概念,长期从事农业劳动的劳动者,不一定住在农村,这是现在普遍认可的情况。随着城市化发展,“农民工”的称呼频繁出现在人们眼前,他们是从事农业的“农民”也是进行生产的“工人”,他们被驱逐厌恶或被称赞表扬,他们的存在深刻地影响着城乡社会的发展,但他们的根还是在乡村,他们内心深处的精神家园也在乡村。

乡土精神的根本是一种向心力,它的存在现代社会更重要的作用为了感召那些“生于斯,长于斯”[3]的人们回到故土,振兴乡村。越来越多传统意义上的农民进城务工,这对于农村的土地是一种浪费,对于自身也是一种冒险和挑战。

乡土精神在乡村的发展中,起到了维护稳定,和谐发展的重要作用。它不仅带来了精神的文明和支撑,还带动物质文明的进步。对于乡村振兴,乡土精神无疑充当着牵引动力的角色,驱策人们对故土的建设。而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乡村与城市联系趋紧,乡土精神也潜入城市人的心中,成为城市发展的又一切入点。

乡土精神的重塑源于每片土地的特点和适应性,基于乡土精神的乡村振兴,这种有针对性,更精准化的振兴方式,才能真正实现因地制宜。通过寻根溯源的方式找到能让民众重新凝聚的力量,并在乡土精神培育中增添时代内涵,才能重塑有时代意义的乡土精神。

三、重塑乡土精神的路径

乡土精神的重要性已然引起重视,而重塑乡土精神必须要纵横结合,既要寻求历史的支撑,又要立足现代发展。时刻保持其先进性和积极性,才能更好的作用于乡村振兴的进程。

(一)挖掘历史文化内涵,唤醒乡土记忆

历史的审视对于现代社会的发展始终都有积极作用。重塑乡土精神,需要基于乡村的历史文化特点进行拓展和延伸。每个村落所拥有的历史文化资源不尽相同,而挖掘和重振这些优秀历史文化是最容易唤醒乡土记忆的形式。

乡土精神始终是乡村文化的精髓。乡村振兴在现在的历史方位之上,不再依靠单一产业的发展来支持村民生产发展,而要更多的依托历史文化内涵,一则突出中国特色的历史文化,二则作为乡村发展的突破点,形成合理的产业链。

挖掘历史文化内涵,不仅需要向后看历史,还需要向前看发展。在尊重历史的同时尊重新时代的文明,有现代化文明乡风为核心,有特色历史文化做支撑,有统一向上的精神面貌为表现,才能有重塑的乡土精神的可能。

(二)树立榜样精神,聚集民众力量

精神作为抽象化的概念,无法被立即形象化的感知,需要具体的精神载体进行传播。在村落中树立榜样进行学习,才能切实的感受到精神的力量。有些村落在近几年的发展中有了很大的进步,成为小康村,是以为其他村落的榜样;一些村落中出现的杰出代表,为村庄谋发展,成为村落其他人的榜样。这种榜样精神真实地刺激着人们发展的愿望,而这种发展的愿望与村落生产力的落后现状将聚集村民发展的力量。

用榜样的力量激发人们对于富足脚下土地的热情和信心,这就是人们对于乡土最原始的热爱和保护。树立乡土精神,能够聚集发展的力量,激发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力争上游的勇气。

反冲质子磁谱仪的中子能量分辨率主要由反冲质子在聚乙烯靶中电离损失引起的能量展宽和由反冲角引起的能量展宽决定。在实验室坐标系中,对式(1)微分,可得由反冲角φ引起的能量展宽为

(三)贯彻核心价值观,融合时代精神

乡土精神的流失最易造成物质发展与精神需要的脱节。因为受到教育程度低[4],部分村民对于文化输出和优劣文化的鉴别能力弱,经常被冒用宗教名声组织建立的邪教或不法组织蒙蔽,成为社会安全的不利因素。故而乡土精神作为乡村文化的核心,要时刻保持先进性和时代性,需要价值内核的凝聚,而当下最具有时代性和先进性的价值提炼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乡土精神振兴,在已有观念的基础上汰劣留良,找到构建文明乡村的立足点,从而更好的推动乡土精神的重塑,把乡土精神塑造成有时代特点和地域特点的精神力量。

核心价值观走进乡村,走入乡土精神的重塑,无疑是给乡土精神注入新的生命力,这也是重新孕育乡土情怀的契机。新时代背景下的乡土精神必然要有时代特点,重塑乡土精神,贯彻核心价值观是必然,回溯历史发展更是必要,而真正将乡土精神的形象真实化还需依靠榜样力量。

四、小结

乡土精神的培育在乡村振兴过程中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乡土精神的存续关系到村落生存发展的可能和方向。乡村振兴最终是要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的发展,使乡村不再是贫弱落后的代名词,发展新时代的乡村,摆脱传统意义上的“乡土中国”。故而塑造新时代的乡土精神,需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引下,有坚守更要有拓展,要从根本上唤醒人们振兴乡村的意识,有了这种意识,乡村振兴就会越来越有希望。

[参 考 文 献]

[1]朱启臻.农村社会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3.98.

[2]魏继承.现代化浪潮下乡土精神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7.

[3]费孝通.乡土中国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13.

[4]朱启臻.农村社会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3.94.

【中图分类号】 G24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3036(2019)02-0033-03

【作者简介】 冀亭苇(1995-),女,河北怀安人,河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祝大勇(1976-),男,河北保定人,河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编 辑/李 勇

标签:;  ;  ;  ;  ;  

乡土精神的基本内涵及重要性论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