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应和促进学生自然发展的课堂建构原则论文_王能举

顺应和促进学生自然发展的课堂建构原则论文_王能举

陕西省安康市教研室 725000

摘 要:本文在对自然发展、顺应自然发展和促进自然发展,以及顺应自然发展和促进自然发展的关系进行阐述的基础上,对构建顺应和促进自然发展的课堂六条原则即情意原则、活动原则、一致原则、导引原则、反馈原则、序进原则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顺应 自然发展 课堂原则

一、顺应和促进学生自然发展的概念

自然发展就是没有外在因素的刻意干扰下的发展。比如:两个八岁的孩子,一个在学校,每天接受学校和老师精心安排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另一个在家,每天按照家长的要求,上山放羊。一年后,在学校的这个孩子,他的阅读能力、观察能力、比较能力、探索能力等得到了发展;而在家放羊的孩子,他的阅读能力、观察能力、比较能力、探索能力等也得到了发展,他的变化是在没有或很少有外在因素的刻意干扰下发生的变化和发展。我们把后者的这种变化叫作自然发展。后者的各种能力的发展是靠他的天性,是天性驱使他看书、观察、比较、探究,并进一步获得发展。

教育家张雪门、张宗龄、陈鹤琴都有这样的结论:孩子都是有天性的,这天性包括善和自发学习。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对孩子的“善”这种天性的抚育来立德树人;通过对孩子的“自发学习”的天性的抚育和培养,形成各种学习能力。课堂活动只有符合学生的天性了,才能锻炼和提升学生的天性,否则就会阻碍学生天性的发展;只有在活动中不断地给学生提供适合的脚手架,才能最大化地培养、提高和发展学生的天性。前者是顺应学生的自然发展,后者就是促进学生的自然发展。

顺应自然发展就是根据学生的天性,选择有利于学生天性的培养、锻炼的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开展能充分发挥其天性的活动,使学生的天性得到培养和锻炼。

促进自然发展就是根据教学内容包含的天性因素,选择能够最大化地培养和锻炼学生天性的教学方法的基础上,搭建有助于学生天性发挥的台阶,不仅使学生的天性得到培养和锻炼,更进一步发展和提高其天性。

顺应天性是基础部件,促进天性是提高部件,给学生的活动搭建脚手架可以促进天性发展,多次的顺应也可以促进天性发展。顺应和促进犹如车之两轮,只有两者都正常运转,车才跑得顺畅而快速。当学生的每种天性得到多次锻炼后,天性就进化成为对这方面的兴趣和能力。

二、顺应和促进学生自然发展的课堂建构原则

1.情意原则。情意原则就是课堂上教师必须适时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营造学生迫切要求弄清答案的氛围。学生的天性发展有认识和意向两个侧面:认识如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意向如需要、兴趣、情感、意志等。前者是人脑对客观对象及其关系的反映;后者是由个体及社会要求引起的对客观事物的追求的反映,是天性的发展。因此学习也有两种:认识的学习和情感态度的学习。课堂教学范围里对于教师最有意义的是学习动机的激发。许多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上课时注意力不容易集中,不少学生是在压力刺激支配下从事学习,效果差。要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很重要。在课堂教学中,结合某个问题先与学生一起探讨,形成问题情境,出现新的需要与原有心理水平相冲突,然后学习知识、技能,既能调动学生的气质、能力、性格等个性心理特征,又能引导学生形成形成良好的个性意识倾向性,把认知过程与情意过程统一起来,在实际教学中会收到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2.活动原则。活动原则就是课堂上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各个片段的特点,组织适合学生认知的活动,通过活动使学生对教学片段内容有所认识。皮亚杰活动理论指出,人的认识的形成,最初起中介作用的并不是知觉,而是可塑性要大得多的活动本身。他认为,通过感性、表象和理性这三种形式的操作,可使外部动作逐步内化为智慧活动。现实中,每堂课的教学内容都是由几个相同或不同类型的片段构成,每个片段就构成了一个教学活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课堂上教师要根据各片段内容特点,有针对性地安排并指导学生开展阅读、探究、尝试或交往等自主学习活动,把教学改革的基点放在使学生都能参与其中并独立完成的活动设计上,改变那种封闭的、割裂的、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使接受式与活动式教学相互补充,达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境界。自主学习活动应充分注意儿童的需求和兴趣,要给他们创造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和氛围,形成让学生充分展示其才能的机会和条件,使他们感觉到课堂有了“自由发展区”。这样,学生的天性才能得到保护和健康发展,一般能力和个性特长才能得到培养和提升。

3.一致原则。一致原则就是某段内容的学习需要的能力因素、教学活动的开展需要的能力因素和学生天性因素的一致性。人们常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这里的“贵在得法”就是对学会该教学内容需要的能力因素、学生天性和学习活动需要的能力因素的一致性的把握。要把握三者的一致性,必须正确把握教学内容、教学活动的能力因素和学生的天性。因此,在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式和活动方式时,一要明确学生学会该教学内容最少需要具备哪些能力;二要明确学生是否已经具备这些能力;三要明确每个教学活动学生最少应具备哪些能力;四是根据三个明确的一致性确定教学活动方式,因材施教,对症下药。只有这样的教学活动和教学方式才是最佳的教学活动和教学方式。

4.导引原则。导引原则就是为了使学生提高学习某个教学内容的速度,或对某个有难度的知识学习给予帮助或提示,在学生学习时提供一个脚手架,使学生在这个脚手架导和引的作用,比较顺利地初步完成某个学习活动。这里的导引因教学内容的不同而不同,可以是阅读提纲,也可以是探究题提纲或活动步骤,还可以是复习提纲或某个例题的分解(练习提纲)等。通过这些提纲既能给某段知识学习提供一个脚手架,学生沿着脚手架一步步登上顶端,又能使学生通过提纲知道学习本段知识要抓住的主要内容和线索。久而久之,这种抓主要内容和线索的做法将转化成学习方法和能力,进而又形成了学生新的天性;学生的天性将越来越广泛、越来越升华,新的天性在活动中又升华为新的学习能力,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天性在这样的交替循环中不断上升。

5.反馈原则。反馈原则就是在课堂上充分暴露自主学习中的问题,并对问题进行评价、补充、完善。全班划一的教学与各类学生的基础、需求、素质差异产生矛盾,这是班级教学质量提高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解决这个矛盾的办法就是,教师巧妙地在班级授课制的同时实施教学个别化的有效企图,最有效的是在每个活动结束后,安排有问题的学生汇报展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评价完善和教师画龙点睛的讲解。

6.序进原则。教育家指出:学习的迁移有两类:一类是动作技能的迁移,那是习惯和联想的延伸;另一类是原理和态度的迁移,那是教育过程的核心。无论哪种迁移都有着渐进的过程,即“序进”。(1)教材结构。学生的认知结构是从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而来的。为了塑造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必须优化教材的内容和结构,革新知识呈现的程序和方法,为最佳的理解组织好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2)知识结构。课堂上,教师要努力让学生掌握知识的系统结构,而不是零星的知识。突出重点,把握结构,懂得基本原理,可以避免知识庞杂而不得要领,使学科知识容易被领会。同时,系统的知识是记忆的支柱,又便于联想和应用。学生一旦掌握了基本原理和它们之间的结构及结构体系,他就能认识到许多原以为新的问题并不全是新的,它不过是熟悉的问题的变式和综合罢了。(3)课堂结构。从某种意义上说,课堂教学是形成概念排列的思维活动。在教学活动中,要十分讲究课堂教学的层次、结构和张弛节奏,尽量使新知识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适当的知识、经验建立合理的实质的联系,尽量使活动与活动之间建立精当的序列关系。

构建顺应和促进学生自然发展的课堂,要充分挖掘教材各片段的能力因素,研究学生已具备的相应的天性因素,按照能力因素和天性因素安排教学活动,使学生的天性因素、学习教材应具备的能力因素和活动方式(教学方式)在活动中完全对接,使其顺应、保护和促进学生的各种天性锻炼,促进、发展各种天性,又使学生的天性与兴趣和能力交替转化和提升。只有这样建构的课堂,才是得法、有效甚至是高效的课堂。

论文作者:王能举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7年5月第27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5/24

标签:;  ;  ;  ;  ;  ;  ;  ;  

顺应和促进学生自然发展的课堂建构原则论文_王能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