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乡萨拉赫民族安全国籍的宗教信仰述略_撒拉族论文

东乡萨拉赫民族安全国籍的宗教信仰述略_撒拉族论文

东乡族撒拉族保安族宗教信仰述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撒拉族论文,保安族论文,东乡族论文,宗教信仰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共为十个民族,其中有七个民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回族、柯尔克孜族、塔吉克族、乌孜别克族、塔塔尔族是新疆的主要民族,另外三个民族——东乡族、撒拉族、保安族的穆斯林在自治区境内也有分布。对前面七个民族的宗教信仰一般较为熟悉,而后三个民族以往则缺乏介绍。为便于了解这三个民族中的伊斯兰教情况,更好地贯彻执行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政策,现根据有关文献资料将这三个民族宗教信仰作一概略的论述。

一、东乡族的宗教信仰

东乡族主要分布在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境内,大部分聚居在东乡族自治县,少数散居于兰州、定西,以及宁夏、新疆等地,1982年全国人口普查统计为279397人。其族源是由13世纪进入甘肃河州(临夏)的一支蒙古人(一说为色目人)与当地汉、藏、回等族长期相处发展而成,因其居住东乡而得名,操东乡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多数人兼用汉语,并通用汉文。据口碑史料的说法,伊斯兰教之传入东乡大约在元末明初,系一名“哈木则”的西域人带领四十位“晒海古杜布”(Shaikh Qutb)到河州后分散传教,哈木则以龙家山为传教点,改此山名“哈木则奴隆”(“奴隆”即东乡语山岭),建立起东乡最大的清真寺,名“哈木则岭清真寺”,哈木则殁后葬于此地,其坟墓亦名“哈木则岭拱北”。与哈木则同时来东乡的一位名“安巴斯”的宣教者以沙沟门拱北为传教点。哈木则之后还有八位“赛义德”(Saiyid)由西域到东乡各地传教,其首领名“阿里阿塔”,在高山卜隆沟定居。东乡人便随这些宣教者而接受了伊斯兰教。

东乡族伊斯兰教属于逊尼派,教法学上则全是哈乃斐教法学派,但信徒又有所谓“老教”、“新教”之分。东乡族习惯称呼之“老教”,是指有门宦的派别,分四大派十门宦:

虎非耶——白庄、胡门、华寺、穆夫提、疯门、丁门;

格底林耶——大拱北、海门;

哲合林耶——沙沟门宦;(在中国伊斯兰教四大门宦中哲合林耶多被称为“新教”,详见后文。)

库不林耶——张门门宦。

至于“新教”则是伊合瓦尼派与所分出之“三抬教”,另外还包括撒拉教(见后文)。以上新老两派中由东乡族创立的门宦和教派有库不林耶张门门宦、虎非耶胡门门宦、白庄(一写作“北庄”)门宦和伊合瓦尼新教教派。

“门宦”是明末清初伊斯兰教苏非学派在我国内地传布中形成的一种组织,借用汉语“门阀”、“宦门”二词之第一个字组合而成,“门宦”一词亦兼此二词之义,表示苏非派各立门户,其教主“权门阀阅”、“高门世家”的地位。我国伊斯兰教四大门宦系统中,由东乡族所创而且传布最早的是库不林耶门宦,俗名张门门宦。“库不林耶”系阿拉伯文"Kubriyah"的音译,原意为“至大者”,在伊斯兰教史上是谢赫乃吉米丁·库不林耶在公元1216年于中亚花拉子模所建苏非派教团,我国库不林耶门宦学理是一位叫“穆罕应底尼”的外籍布教者所传,据说他曾经过新疆到内地,最后定居在东乡大湾头,因当地人为张姓,他也改姓张,故其所传称为“张门”,至今已传有十一代,信徒一两万人。该门宦传教人不称“教主”而称“教长”,其职务世袭承传;以下不设首领,教务由各寺坊阿訇主持;主张穆勒什德(Murshid,导师)必须静坐四十日或更长时间,省食减欲以求接近真主,是一个坚持正统主义的苏非派组织。因张门所行与老格底木(详见后文)大同小异,在东乡又被直呼为“老格底木派”。

由东乡人所创立的另外两个门宦属于虎非耶系统。虎非耶是阿拉伯文"Khufiyah"的音译,原意为“隐藏的”,“低的”,又称“低声派”,“低念派”,据说始传于阿拉伯地区,14世纪由中亚布哈拉人和卓巴哈丁发展其学理,提出“修道于众、巡游于世、谨慎于行、享乐于时”的原则,主张安于现实生活,标榜逊尼派正统主义,因其传授用默想在胸前划线以净化心灵的“齐克尔”(Zikr,赞念)仪式,巴哈丁亦获得“纳合西班”(画家)的称号,其所建教团亦名曰“纳合西班底耶”(Nakshbandiyah),明末至清代新疆有名的“白山派”和“黑山派”就是源于纳合西班底耶的两个分支。虎非耶门宦道乘最早由新疆白山派著名宗教人物阿帕克和卓于17世纪70年代在甘宁青地区游历传教时所传,当时他传了三位穆勒什德,即西宁的李太巴巴、毕家厂门宦始祖马宗生、穆夫提门宦始祖马守贞。属于虎非耶系统,由东乡人所创之胡门门宦,其始传者为东乡高山那奴人马伏海,经名“阿布里则吉”(1715~1809),他七岁就学,稍长便负笈千里,游学四方,曾与毕家厂门宦创始人学经于西安崇文巷清真寺,并声称于乾隆十四年(1749)斋月(伊斯兰历9月)27日晚在此接受黑孜尔(伊斯兰教传说中一位长存的圣人)的神圣启示而到东乡开始其传教活动。其说虽系编造附会,但信从者不少,他晚年时所收信徒已由东乡、广河发展到康乐、和政等地,达八千余户,四万余人。因其生有一付美髯长须,教民习惯称为“胡子太爷”,其门宦亦名“胡门”。马伏海归真后其子嗣分立为两支,一支为东乡红泥滩胡门,一支为广河县太子寺胡门。

虎非耶白庄门宦也是东乡人所创,而且是该族中最大的一个门宦,其教理来源于印度伊玛目热巴尼学派,该学派系革新的纳合西班底耶,在印度以革除异端杂质、恢复伊斯兰正信而著称,后传入新疆,在莎车(叶尔羌)建有道堂。白庄门宦创始人马葆真,经名“豪木钗”(1772~1826),原华寺门宦弟子,于清嘉庆五年(1800)和十七年(1812)赴新疆叶尔羌道堂求学,受业于来自阿富汗之伊玛目热巴尼派传人谢赫乌尼亚。马葆真于嘉庆十九年(1824)学成赴麦加朝觐,回国后宣教,因为他是东乡春台“赤干果乱”(意为白庄)人,其门宦便称为白庄门宦。马葆真所授有五大门生,其后各立门户,同属白庄门宦体系,其中有一名门生达伍德海里凡,即为同治年间新疆回民起义领袖,号称“清真王”的妥明(妥德麟)。白庄与胡门基本信条相同,但在教义解释上胡门主张先尽性后复命,多以《古兰经》加典故指示传教;白庄则主张先修身后定性,即应从舍勒尔提(Shari' a,教乘)到妥若盖提(Tarika,道乘),并多以《古兰经》传教。白庄门宦对传教人不称教主而称“老人家”,“老人家”须持有新疆叶尔羌道堂的凭证,否则不能以“老人家”身份传授教门,于此可见其与新疆苏非派的密切关系。

另外,伊合瓦尼派也是由东乡人最早创传的。伊合瓦尼,系阿拉伯文"Ikhwan"的音译,原意为“兄弟”,因该派提倡“凡穆民皆为兄弟”以其音为名。其创始人是东乡族著名学者和宗教活动家马万福(又名马果园,经名“努海”,1849~1934),他曾去麦加朝觐、游学,精通阿拉伯文和波斯文,受近代伊斯兰原教旨主义思潮影响,回国后与另外九名阿訇倡导改革中国伊斯兰教,主张严格按教法举行宗教仪式,革除一切不合教法的礼仪;反对圣徒、圣墓崇拜,否定门宦和拱北,实行互不隶属的教坊制;强调“中(文)阿(拉伯文)并重”的经堂教育等。因产生较晚,被称为“新教”、“新兴教”、“新兴派”;又由于主张“凭经行教”、“遵经革俗”而被称为“遵经派”、“圣行派”、“新兴派”。马万福在传教活动中曾于民国五年(1916)九月前来新疆哈密讲学,因内地各门宦头人控告马万福“策划造反”,甘肃省府发文通缉,次年(1917)十二月被杨增新下令押送回兰州。可是伊合瓦尼派主张革新,教义简明,信徒日增,遂受到马麒、马步芳、马步青、马鸿逵等强权者的支持扶助,终于成了一个拥有上百万信徒,颇具影响的教派。不过在马万福去世后三年,伊合瓦尼便分为两支:一支以尕苏哈知为首,奉行原来宗旨,称为“苏派”,居多数。另一派以尕白庄阿訇马德宝为首,修改原宗旨称为“白派”。礼拜时苏派主张一抬手,俗名“一抬派”,白派主张三抬手,俗名“三抬派”(后更名色兰费耶),在东乡族中亦有所传。

在东乡族伊斯兰教中,清真寺是穆斯林进行宗教活动的主要场所,其清真寺制度与历史上西北地区格底木老教清真寺常见的“三道制”(即伊玛目〈住持〉、海推布〈协教〉、穆安津〈赞礼〉的三掌教制)和教坊制度大同小异,每一个汉依清真寺(教坊中的大清真寺)除有主持寺务的阿訇外,还设有以下四种教职人员。

尕最(Kadi或Qadi,新译为“卡迪”,意为“教法官”)——俗称“老师傅”,掌教和处理宗教事务,兼理民政,如调解民事纠纷等。其地位在宗教上仅次于阿訇,由行政上有实权、群众中有威信的人担任。

伊冒(Imam,伊玛目)——在寺内领头礼拜者,有时替阿訇解释经卷,宣读教义。

海堤(Khatib,海推布)——主麻日主持念呼图白的人。

麻经(Mu' adhdhim,穆安津)——宣礼员,即按时呼唤信徒做礼拜的人。

后来在清真寺的管理上设置了学董、乡老,学董是管理财务和其它事务的管事人,乡老则为寺内办事员。由于新老教派之分,新教伊合瓦尼派的清真寺是独立的,而老教的清真寺都属一定的门宦,不过一个门宦的教民也可到另一门宦清真寺去参加宗教活动。

二、撒拉族的宗教信仰

撒拉族主要分布在青海省东南部之循化、化隆及甘肃省积石山等地,总人口69100(1982),由元代(13世纪)从中亚迁入循化地区的撒马尔罕人(一说土库曼人)与周围汉、回、蒙古等族长期融合而成,操撒拉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并通用汉语文。撒拉族之先民系中亚穆斯林,该族迁入时随有伊斯兰教神职人员,并携有一部至今保存完好的《古兰经》手抄本,据说撒拉人的始祖之一尕勒莽就是一位原在撒马尔罕颇孚声望的阿訇,循化街子清真大寺前至今还矗立着后人为纪念他而修建的拱北。撒拉族伊斯兰教属于逊尼派,教法学属于哈乃斐学派。最初撒拉人遵行格底木老教,格底木为阿拉伯语"Qadim"音译,意为“古老的”,系中国伊斯兰教传统逊尼派,也称“清真古教”、“遵古教”、“古行派”、“旧派”、“老派”。其特点是严格崇奉伊斯兰教基本信仰,重视各种伊斯兰教习俗,保持伊斯兰教传入时期的宗教制度。不过撒拉族还有一种尕最教长制,由尕最担任总掌教,执掌全族教规教法和负责整个宗教事务,以下设三长(又称三头),即:

海乙——负责念呼图白(劝导经)。

伊玛目——负责讲经。

阿提布——负责带领众人念经。

并建立三级寺院组织,即总寺、宗寺、支寺的管理组织。历史上撒拉十二工(“工”为突厥语译音,意为“村镇、村堡”,相当于乡一级行政区划单位)以循化街子大寺为总寺,由尕最主持,下设三长各负其责。各工均有汉依寺,即宗寺,由尕最任命宗寺之三长,宗寺管辖各村小寺,即支寺,这样把尕最教长制与格底木教坊制度结合起来。尕最职务也逐渐由推选变为世袭,史称“世袭总理掌教”。

清乾隆十三年(1748)虎非耶华寺门宦创立者马来迟来撒拉族传教,打破了原格底木派一统天下,撒拉族内门宦教派自此产生。华寺主张“前开”(先开斋后礼拜),与格底木之“后开”(先礼拜后开斋)发生争执,最后华寺的主张得到撒拉族总掌教韩哈济支持而获胜,格底木遂与之妥协,一时撒拉族尽“前开”之教,尔后统称“华寺格底木”和“老教”。乾隆二十六年(1761)哲合林耶门宦(与新疆黑山派,即伊斯哈克耶有一定渊源关系)创始人马明心来循化传教,因别于“华寺格底木”而称“新教”。马明心主张掌教应择贤而传,反对华寺门宦世袭制度;凡诵经力主俭朴,反对加重教民经济负担,提倡“束海达依”(为宗教理想而牺牲)的道路,“替主扬法,替圣传道”;在教理上该派除遵守教乘,履行哈乃斐教法学派规定,亦重视跟随教主进行道乘修持,崇信和神化教主,朝拜教主拱北;该派吸收了格底林耶和纳合西班底耶的学理,奉行中亚突厥圣人阿合马·耶西维所创哲合林耶齐克尔仪式,哲合林耶系阿拉伯文"Jahariyah"的音译,原意为“公开的”、“响亮的”,实行高声念诵赞词,故又被称作“高声派”或“高念派”。由于马明心提出许多宗教革新的主张,很快得到撒拉人的广泛信仰。一时撒拉十二工之中有九工改信哲合林耶,并以贺麻路乎和苏四十三为首领。贺麻路乎于乾隆三十四年(1769)因与韩哈济等老教头人发生争执,相控于官府,结果被判刑发往乌鲁木齐给兵丁为奴。苏四十三则于乾隆四十六年(1781)发动华林山起义,受到清朝残酷镇压,其中幸存的义军眷属被发往新疆伊犁为奴。自此不仅有一批撒拉族人迁入新疆,同时也将哲合林耶门宦传入新疆。

撒拉族还创传有格底林耶系统的门宦,在现今撒拉族中分布最广,影响最大。格底林耶门宦学理渊源于12世纪在巴格达建立的以阿布杜·卡迪尔·吉拉尼之名命名的卡迪里教团(Kadiriyah)。清代兰州人马文泉(道号“穆罕默德·依布拉海默”,1840~1882)为我国格底林耶道乘接传人之一。他曾三次去麦加朝觐,从格底林耶道堂掌教人尔布都里克勒木处领了传教的“口唤”,于咸丰十年(1860)起在国内传教。光绪八年(1882)因被控为“邪教”经官拘捕处死,葬于兰州耿家庄,建拱北名“文泉堂”,是为文泉堂门宦始祖。马文泉生前将教权传给青海循化街子工人穆洒阿爷(名韩穆洒,经名“尔布都里·嘎吉勒”),此人即撒拉族中格底林耶传人。而且,韩穆洒曾两次到新疆莎车(叶尔羌)道堂求学,领受过纳合西班底耶的教义。他接受格底林耶门宦教权后,便把格底林耶与纳合西班底耶两派学理熔为一炉。光绪二十五年(1899)穆洒亡故,其弟子主要分出二支,第一支由循化街子兰巴海庄尕提石阿訇(经名“阿布都阿再孜”)所传,后由循化苏哇寺热木赞阿訇及其继承人亥孜日阿訇于本世纪六、七十年代树立门户,人称“撒拉教”。该派以个别串联方式发展教徒,重视夜间聚会,举行齐克尔仪式。第二支由祖籍循化街子三兰巴海的撒拉族人伙个阿訇(经名“阿布都凡他海”1938年卒)在甘肃河州创崖头门宦,因其居地在临夏大河家崖头坪而得名,并由其子韩振绪(经名“穆罕默德·撒尔董的尼”1960年卒)、孙韩哲民承袭教权至今。崖头门宦主要信奉虎非耶与格底林耶教义、教律,教(乘)、道(乘)并重,并按沙兹林耶的遵行(念齐克尔时的摇摆)和纳合西班底耶的教法(传齐克尔甚为神秘),只尊活着的穆勒什德,不尊亡故者。(不过文泉堂、撒拉教与崖头门宦亦有学者认为属于虎非耶门宦系统。)

除上述格底木与门宦教派之外,伊合瓦尼派新教在撒拉族中也有所传布。

三、保安族的宗教信仰

保安族主要分布在甘肃省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大河家一带,人口总数为9027人(1982),民族来源一般认为是元明时期一支信仰伊斯兰教的蒙古人在长期发展中吸收汉、回、藏等族成分而逐渐形成。明初定居在青海同仁县隆务河一带,在当地设“保安站”,修“保安城”以戍边,遂以地名为族名。清同治初东迁至今地。操保安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通用汉语文。

保安族伊斯兰教属于逊尼派,教法学为哈乃斐学派,但又有“新教”与“老教”之分。新教指伊合瓦尼派,老教包括格底木(又称“铁老教”)和崖头门宦与高赵家门宦。崖头门宦已如前所述,至于高赵家门宦则是在崖头门宦教祖伙个阿訇(阿布都凡他海)掌教期间分离出来形成的。因其创始人马以黑牙(名马申旺)是今积石山高赵家地方的人而得名。该门宦教主是保安族人,信徒也主要是保安族穆斯林。创教人马以黑牙原为崖头门宦教祖凡他海的目勒子(教徒),是高赵家经常出头露面、有一定威信的人物。后来他声称在念齐克尔时见到穆圣、天园,并与真主通了话,主张可以不干舍勒尔提(教乘),仅念齐克尔即可在后世得“脱离”,进天堂。凡他海得知后将其从崖头门宦里革除,马以黑牙遂在高赵家大沟念经传教,自立门户。但终被崖头门宦控为“邪教”,经国民党当局将马以黑牙捕杀,该门宦一度转入秘密活动状态。以后马以黑牙之妻马桃花掌教,开门宦女教主之首例,并经其后辈传布至今。高赵家门宦特点,首先是在教主继承上,夫亡可传妻,一反其它门宦只能由男系世袭教权的做法;其次是不建清真寺,不请阿訇;第三是夜间集体进行宗教活动,男女共处一室,摇首晃身念经;第四是对礼拜和封斋不甚严格,教主亦很少有经济上的封建摊派。保安族参加崖头与高赵家两个门宦者甚多,夫妻兄弟姊妹与亲友分属不同的门宦教派,这成为该族宗教信仰上最突出的一个特点。

保安族聚居的大河家地区,也是一个多民族杂居,多教派、多门宦地区。该地区以著名的汉依清真大寺为伊斯兰教活动中心,统掌大河家地区自然村四十二坊(教区)清真寺的教权。各寺开学阿訇均须通过大寺指派或认可,穆斯林的礼拜活动亦多在清真寺内举行。

以上东乡族、撒拉族、保安族伊斯兰教信仰中除教派、门宦清真寺制度外,各族穆斯林均须遵行信安拉、信天使、信天经、信先知、信前定、信复生的六大基本信仰和履行念(念诵清真言)、礼(每日五次礼拜和主麻聚礼)、斋(每年教历九月封斋)、课(按财产比例交纳宗教课税)、朝(有条件的一生至少去麦加朝觐一次)天命五功。此外,每年要举行圣纪(穆罕默德诞辰纪念日,教历3月12日)、开斋节(尔德·菲图尔,即肉孜节)、宰牲节(尔德·艾祖哈,即古尔邦节)等三大节日和进行其它一些宗教活动。一个穆斯林从出生直至死亡,在日常生活、饮食服饰、婚姻丧葬等方面无不受到伊斯兰教影响。如婴儿出生后起经名,男孩割礼;结婚时请阿訇证婚;死人时请阿訇主持殡埋,按教规土葬、速葬、薄葬。再如穆斯林男子习惯戴白帽或黑帽,原是教徒们做礼拜时戴的;妇女戴黑、白或绿色盖头,也和宗教规定有关;穆斯林不吃猪肉,不吃一切动物的血和自死之物,不饮酒等也是根据《古兰经》规定而来;穆斯林有爱洁净的习惯,也与做礼拜时要“小净”(洗脸面、口鼻和手脚等)或“大净”(洗全身)有关。伊斯兰教的信仰与道德规范在各信仰民族内形成共同的文化心理素质,具有重要的凝聚和团结作用;一些宗教规定也逐渐变成了民族的风俗习惯。总起来看,东乡族、撒拉族、保安族与西北回族长期在一起居住和生活,其风俗习惯也大体相同。

标签:;  ;  ;  ;  ;  ;  ;  ;  

东乡萨拉赫民族安全国籍的宗教信仰述略_撒拉族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