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高度重视隐性德育课程开发论文_衣新莉

要高度重视隐性德育课程开发论文_衣新莉

烟台工贸技师学院 264003

摘要 隐性德育课程,同显性课程相比较,它更多地呈现出一种广泛性、渗透性、潜隐性以及无意识获得性等显著特征,因而,其德育功能也就更加丰富多样。

关键词 隐性德育课程 显性课程 物质形态 制度形态 渗透性 潜隐性

隐性德育课程,就是能够对学生道德品质产生积极影响,但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存在的课程。隐性德育课程一般具有四种基本的存在形态:一是显性课程中隐含的德育因素,譬如各类课程中蕴含的各种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等;二是以物质形态呈现的隐性德育课程,譬如学校的环境建设、布局规划安排等;三是以制度形态表现的隐性德育课程,譬如学校制定的各种规章制度等;四是以精神形态呈现的隐性德育课程,譬如校风、校训、教风、学风、班风等。同显性课程相比较,它更多地呈现出一种广泛性、渗透性、潜隐性以及无意识获得性等显著特征,因而,其德育功能也就更加丰富多样。

一、命题提出的原因

1、传统德育忽视学生实际需求

目前中职院校的德育教学,可以说德育课程的中心内容,是德育的主渠道。但是,从多年的实践效果来看,应该说并不理想。究其原因,这种德育的教学方式,确实是注重了高尚性以及统一性的问题,然而,可操作性不够强,学生个体的发展与行为导向性被严重地忽视了,导致德育教学目标的空泛,同时对学生个体适应性也严重缺乏关注。

我们知道中职院校的学生,由于生源复杂,学生良莠不齐,学习基础差,对抽象空洞的思政理论根本不可能产生学习兴趣;加之博大精深的思政课程一般教师很难驾驭得了,课堂气氛多数是死气沉沉;再加上从学校到教师再到学生,普遍对这门课程不重视等。种种原因,导致思政课教学在相当程度上不能满足中职院校学生个性需求与个性发展方面的需要,而且对学生心灵和品格的塑造,对于强化他们人生观以及职业理想的教育等,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教学效果很不理想。

2、德育教学重知识传授轻人文素养培育

目前在中职院校德育课教学中,普遍的做法是侧重于道德伦理知识的传授,轻视学生内在思想情感的培养;比较重视学生逻辑与推理能力的训练与提高,而轻视学生内在的情感体验和能力的激发与培育。这样的德育课堂教学,结果造成了学生不知道也不懂得用心体味道德的内涵意蕴,其中深刻而丰富的人性意识、人文情感以及人本理念等本质、内核的东西,都无法也不可能体会到。学生头脑中塞满了各种伦理道德知识,但却不具备最基本的感恩之心,不拥有最平常的同情恻隐之心,也缺少了生动真挚的情趣之心。甚至有的学校,为了迎合企业一时之需,淡化德育教学,削减德育课时,用来增加所谓实用性强的课程教学时间,釜底抽薪,造成了人文素养大大降低。

3、道德实践注重形式忽略实质

就目前一些中职院校的实际情况而言,有的根本不重视德育实践课,多数则是完全流于形式。如组织学生进行革命人生观教育,参观红色基地等活动,事前缺乏策划安排,不能由浅入深真正激发学生情感和内心体验,达到净化其心灵目的,往往走马观花,拍照存档以备检查;企业参观、实习等,都是道德实践的绝佳机会,但都被注重技能掩盖了,没有实质性的道德实践安排,或者只是表面化、走过场的形式。这种形式主义泛滥的结果,不仅达不到道德教育目的,还影响学生产生某种投机取巧的浮躁心态,一事当前首先考虑的是个人功利。

二、隐性德育课程所蕴含的价值

1、能够激发学生道德学习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我们要改变过去灌输的教育模式,进行德育教学的改进与创新,探索的方向首先就要指向提高学生道德学习的兴趣。如何才能切实提高学生道德学习的兴趣,隐性德育课程被认为是一种最有效最经济的方法。我们以隐性德育课程课外活动为例,活动的发起、组织、安排,都是由学生自主,是否参与也是各人凭自己的兴趣与爱好,这样的形式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要高涨得多。而且,学生参与后能够全心身地投入其中,产生深刻的情感体验,达到道德内容的自我内化、自我教育目的。很显然,我们倘若能够很好地开发隐性德育课程,就可以完全摆脱道德知识灌输的的桎梏,从而使学生变被动的学习为主动地学习。

2、提高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传统德育教学中,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的客体地位,无论是学习的内容,还是授课的方式方法,都取决于老师的课前策划与安排。课堂上,老师讲,学生听,讲什么,听什么。老师本人的知识水平,老师所具备的授课能力,决定了授课效果。在这种授课模式中,学生永远处在一种完全被动毫无自主的“学”的地位。学生的学习热情、学习主动性,都受到严重地阻碍,更失去了应有的学习主体地位。相反,隐性德育课程中,无论是我们用心构建的校园文化,还是精心安排的课外活动,抑或是目的明确的制度文化,甚至是言简意明的精神文化等,没有明显的主客体关系,但是,共同注重的是学生的参与性。

3、实现道德的自我教育和提升

道德自律,这是我们道德教育最终要达到的目的。如何才能完成由他律到自律的转变,传统道德教育把知识灌输作为手段,过度强调道德规范所具有的约束作用,恰恰把道德的自我教育作用给忽视了。隐性德育课程把道德的自我教育凸现出来。校园文化的建设,给学生以熏陶感染;制度文化的构建,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教师展现的自身道德魅力,对学生形成感召的力量。总而言之,各类隐性道德教育课程,共同的特点都是让学生真正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完全通过道德情感的自我觉醒,从而完成自我教育、自我升华的目的,最终达到自我道德境界的提高。

三、隐性德育课程的有效开发

1、要注重校园环境的规划建设

校园是学生日常学习、活动以及生活的环境,好的校园环境对学生有巨大的熏陶感染作用,因此,有远见的学校管理者都非常重视校园的规划与建设。校园环境干净、清新、优雅、舒适,就能让学生对自己所就读的学校产生归属感和集体认同感,形成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进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美好的校园文化环境,还有助于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所以,校风、教风、学风和校训等用来熔铸群体意识、引领向上风气的标语、口号,往往被作为学校的精神标志,对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引领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志向,的确都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2、要注重加强教师队伍的道德建设

教师要教书,更要育人,而且在我看来,育人更接近教育的本质。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看在学生的眼中,影响到他们的为人处世;教师的个性习惯、思想观念等,对学生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产生最为直接、最为深刻地影响。因此,对教师的考查,不能只看学历文凭、科研能力、知识水平,更要看其道德水平,是否有高尚的品德,最基本的是衣着得体、行为端庄、语言文明等。教师品德高尚,可以为学生树立榜样,润物无声地影响学生的道德品质。由此看来,注重教师队伍的道德建设,应该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行的第一步。

3、要注重学校各项制度的建设

学校的各项制度,在学生道德修养的养成方面,作用同样是不可忽视的。然而,现在许多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把所谓的严谨性、规范性放在首要位置考虑,却忽视了规章制度最应具有的可行性,因而必然造成过度繁琐、缺乏弹性的问题。学生没有参与到规章制度的制定中来,他们只能消极、被动服从制度,服从管理,不可能形成积极、主动的道德人格。从学生出发,以学生为本,就要听取学生的意见,从领导到教师再到学生,多方面共同研究制定出合情合理,符合学生需要的规章制度。

参考文献

[1]张乐天.教育政策法规的理论与实践[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景声明.中外学校德育综合比较[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3]陈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辽宁人民出版社, 2001.

论文作者:衣新莉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科技教育(理论版)》2017年11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7

标签:;  ;  ;  ;  ;  ;  ;  ;  

要高度重视隐性德育课程开发论文_衣新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