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渡县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保护初探论文_甘明红

弥渡县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保护初探论文_甘明红

弥渡县环境保护局 云南弥渡 675600

摘要: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抓好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是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建设美丽幸福新弥渡的关键。为此,必须从改革发展全局战略高度,重视和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准确把握弥渡生态环境状况,正视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及其本质成因,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千方百计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

关键词:弥渡县 生态文明建设 环境保护 对策建议

党的十八大指出:必须更加自觉地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五位一体的发展战略完全符合我国现阶段的国情。特别在2015年新春伊始,习总书记考察云南并深入大理,期间所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其中就有把云南建成“生态文明建设的排头兵”的期望,并为此要求“着力推进生态环境保护”。这一指示精神,对我县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大理地区暨弥渡县生态环境的基本状况

地处滇西的大理州全州水土流失面积10756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37.75%,每年侵蚀冲走的尼沙量达0.32亿吨,相当于冲走14万亩耕地的表层土壤。土壤侵蚀潜在危险面积达1032.79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36.7%。由于生态环境恶化,导致对气候的调节功能减弱,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频发,灾害周期缩短,灾情加重。2014年,全州工业废水排放量1415.47万吨,其中直接排入环境746.49万吨,排入污水处理厂668.97万吨;产生化学需氧量11954.13吨,排放量2784.85吨,氨氮产生量190.64吨,排放量49.18吨;废气排放量965.12亿立方米;一般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292.49万吨,综合利用量220.28万吨,处置量49.55万吨,贮存量22.63万吨,排放量384吨;危险废物产生量5.93万吨,综合利用量5.92万吨,处置量71吨,贮存量19吨。这些工业污染加上众多农业源、生活源的污染物排放,使全州各地区的地表水、大气、土壤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全州的江河湖泊,符合Ⅱ类水质标准的测点占30.0%,符合Ⅲ类水质标准的测点占22.0%,符合Ⅳ类水质标准的测点占12.0%,符合Ⅴ类水质标准的测点占20.0%,劣于Ⅴ类水质标准限值的测点占16.0%,没有一个测点符合Ⅰ类水质。空气质量的6个(县市)测点,大理市、宾川县、剑川县、巍山县、鹤庆县、弥渡县均为二级标准。跨入新世纪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虽然在环境整治方面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并在诸如土地整理、洱海保护等领域取得了卓著成效,但随着全州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环境污染总体呈加剧之势。

弥渡县国土总面积1523.43平方公里,其中山地面积占92%,总人口32.6万人,居住着汉、彝、白、回、傈僳等22 个民族,是红河发源地之一和澜沧江中游经济带的腹带。民族种类繁多,人多地少的压力,贫困和经济发展不平衡等因素,使得全县生态环境问题更为复杂多样。从目前来看,弥渡生态环境具有大理区域环境的一些共同特征,整体情况不容乐观,既有伴随工业化、城市化而产生的大气污染、水体污染,也有非工业化因素而引起的水土流失、耕地质量下降、土地荒漠化等生态问题,而后者的问题更为突出和严重,已成为制约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一些环境要素甚至更为恶劣。据调查,弥渡县轻度以上水土流失面积886.2平方公里(其中轻度流失面积386.4平方公里,中度流失面积444.18平方公里,强度流失面积55.78平方公里),占全县国土总面积的58.17%,比全州的37.75%高出20.42个百分点,是大理州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其境内主要径流弥苴河水质为Ⅴ类,礼社江为Ⅳ类。

上述情况警示我们:加强生态文明建设,采取切实措施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是大理乃至我县的当务之急,否则,脆弱的生态环境将严重制约本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弥渡县生态文明建设采取的主要措施及取得的成效

(一)林业生态建设全面推进

自然保护区建设卓有成效。全县已建立大黑山、太极顶、天生营三个州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总面积达44.5万亩,保护区内分布的猕猴、黑熊、凸尖杜鹃、云南红豆杉等珍稀野生动植物得到有效保护。

工程造林全面开展。五年完成林业项目投资3362万元,实施了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核桃基地建设等重点工程项目,实现封山育林、人工造林近66万亩;实施公益林建设7.1万亩;种植特色经济林10.3万亩;新种植泡核桃48.6万亩,核桃基地面积保有量达62万亩。

城乡绿化造林广泛深入。以全民义务植树活动为契机,开展“百村万户绿化行动”,结合新农村建设,实施了以道路、河堤、校园、面山、水库周边和村庄“四旁”绿化为主的“绿色通道”、“ 绿色村镇”建设。全县各级共投入资金659.5万元,完成道路绿化554.5公里、河堤绿化42.1公里、面山绿化380亩、建成城镇道路绿化带8.2亩。

林改主体改革圆满完成。集体林确权率达100%,均山到户率达81.3%,发放林权证29667本、股权证31659本。通过林改,有效解决了林业“三定”工作中遗留的大量历史问题,实现了“山有其主、主有其权”的目标,解放了林业生产力,激发了广大林农发展林业的积极性,较好地推动了林业生态建设。

(二)生态保护全面加强

森林资源保护成效显著。通过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宣传教育、加大投入力度、组建专业扑火队伍,认真贯彻落实“预防为主,积极消灭”的方针,牢牢把握森林防火工作的主动权,全县森林防火各项控制指标均低于省州下达指标。初步建立健全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体系、检疫御灾体系、防治减灾体系、应急反应体系和防治法规体系,加强森防队伍建设和监测网络建设,积极开展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防治、检疫执法工作,有效遏制了林业有害生物的传播蔓延趋势。坚持“林政资源法规宣传与林业行政执法并重”的原则,加大对乱砍滥伐、偷砍盗伐、毁林开垦、非法占用林地和非法经营、加工运输木材和破坏野生动植物等方面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和林业行政案件的查处力度,各类破坏森林资源的林业行政案件逐年下降,森林资源得到了有效保护。截至2014年,全县森林覆盖率达51.7%,林木绿化率达64.8%,活立木蓄积量达416.6万立方米,森林资源生长量大于消耗量。

环境污染防治初见成效。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成立弥渡县环境保护咨询委员会,建立新建项目联审工作机制,强化落实环保“三同时”制度,确保项目建设污染治理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建设、同时投产”,把对环境的影响控制在最小范围内。通过对县域重点企业环保设施建设、验收和生产运行等环节的有效监管,实现了污染物达标排放。对治理无望、污染严重的5家企业实施了关停,削减污染物排放量。投资7522万元,建成了日处理垃圾70吨、总库容70.8万立方米的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场和日处理能力6000立方米的污水处理厂,实现了弥城、红岩、新街三镇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和县城生活污水达标排放,削减了县城和部分乡镇生活污染物排放量。

水利建设与水土保持取得新成效。通过积极争取项目,五年来共完成水利建设固定资产投资60000多万元,实施了一批库塘除险加固、农田水利、人畜饮水等工程,全县总控制蓄水量6567万立方米,水利化程度达47%,有效灌溉面积达18.7万亩。水利建设的全面推进,有效缓解了工程性缺水困难。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与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作,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7.4平方公里,生态环境得到逐步改善。

城乡建设有序推进。按照“城镇上山、农民进城”的城镇发展要求,及时开展县城总规修编工作,在东片低丘缓坡区域新拓展规划面积5平方公里,并实现建设用地、土地利用、林地利用同步规划,为科学、集约用地奠定了基础,县城规划区面积由原来的12平方公里增加到17平方公里。科学定位乡镇集镇发展方向,积极争取项目,增加投入,夯实产业支撑,加快城镇建设进程。新街州级中心集镇建设已完成各项建设任务,顺利通过州级验收;红岩省级特色农业小镇、密祉省级旅游小镇、寅街州级中心集镇的建设正有序推进。农村20户以上农户的自然村村庄规划工作全面完成。

(三)绿色能源及产业开发取得初步成效

农村能源建设成绩斐然。通过实施国债生态家园富民计划、省级农村能源建设、州级农村能源建设、巩固退耕还林专项成果农村能源建设等项目,全县农村户用沼气池保有量达到24449口,节能灶70112眼,太阳能热水器9006户、2.9万平方米。现有沼气池、节能灶、太阳能正常使用,每年可节约标准煤近6.7万吨,减少薪炭林采伐11万亩之多。

新能源开发利用取得一定成效。先后建成清水沟风电场、沙冒山风电场,长坡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正在开展前期工作。

绿色产业发展初具规模。全县已建成17万亩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1万亩科技示范园和有机农业(休闲)观光示范园,带动了全县蔬菜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无公害方向发展。培育建林、老土罐等9家农业龙头企业,辐射带动周边农户4万多户,实现农民增收、企业增效的双赢目标。完成“三品一标”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50.5万亩,无公害农产品认证20个,绿色食品认证9个;积极规划20万亩出口农产品种植基地质量安全示范区。推广科学施肥(药)和“三诱” (灯诱、色诱、性诱)技术等绿色生产防控技术,推动高原特色农业逐步向生态化方向发展。

生态农业发展势头良好。林下资源得到逐步开发利用。红岩镇林下种植重楼,牛街乡核桃林套种续断、茶园套种龙胆草等林—药种植模式取得初步成效。农业间种、套种和稻田养鱼等立体农业种养殖模式得到进一步推广,猪—沼—果、猪—沼—田、猪—沼—鱼等三沼(沼气、沼液、沼渣)综合利用循环经济模式示范成果不断扩大。

(四)城乡人居环境显著改善

以县城提升改造为契机,加大市政设施投入,全力加快城镇化进程,先后实施了弥川大道、小河淌水大道、建安路、毗江路、白总旗路等市政道路绿化、亮化工程,完成了青螺公园建设、花灯广场和东门小广场提升改造、县城主要街道行道树的补植补造、县城路标路牌设施、县城公厕、部分建筑物亮化、城河游步道建设和绿化亮化景观改造工程,实施“一湖、两河、四山”系列景观打造工程,实现了省级园林县城创建目标。

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取得新进展。实施农村环保行动计划,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加强土壤污染防治,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发展生态农业,优化农业增长方式。通过户用沼气“一池三改”(改厨、改圈、改厕)建设、生活垃圾定点存放清运、旧村改造、新村建设和点亮乡村等工作的开展,农村环境卫生和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开展农村面源污染综合治理,推广科学施肥(药)、综合利用秸秆资源,积极引导畜禽养殖场污水、粪便合理排放,努力削减农业源主要污染物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三、弥渡县生态文明建设和环保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不足

多年来,弥渡县虽然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中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实施了一批批林业、环保、农业、土地、水利、新农村建设、老城区改造等方面的生态建设项目,取得了较好的建设成效,为全县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奠定了坚实的生态承载能力。但总体来看,与建设生态文明的形势和要求还有很大差距。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资源承载能力之间矛盾突出,实现跨越发展的压力增大

总体上表现为资源和环境容量有限,制约着经济社会快速协调发展。在建设用地方面表现为企业项目建设选址与土地利用规划、建设用地规划和总体规划等矛盾突出,农村群众建房不批就建、少批多占的现象日益严重,空心村整治和村庄规划难以落实;在工业发展方面表现为工业园区建设滞后和部分企业经营者环保责任落实不到位,不同程度造成环境污染;在资源开发利用方面表现为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深加工产业没有实现生态化发展;坝区地下水资源无序过度开采;广大农村化肥、农药、薄膜等各种农业投入品无节制使用已成为农业污染的主要来源,致使土壤重金属污染、水体有机污染、富营养化污染较为严重,生活垃圾污染农田沟渠现象十分突出,甚至还导致了地下水污染和空气污染。

(二)生态经济成效不明显,生态产业结构还需调整完善

缺乏生态工业规划和配套政策,还没有严格按照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要求制订出科学的产业布局方案和产业发展目录,在产业发展、产业配套和产业布局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随意性和盲目性。由于全县人均耕地面积少,土地流转工作难度大,制约农业产业基地建设,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的农业产业发展格局尚未形成,农业生产效益低下,农业污染治理难度大。生态旅游业发展缓慢,占第三产业的比重仍然偏低,产业发展在资源整合、综合开发、产品推介和精品打造等方面还需狠下功夫。

(三)缺乏足够的项目支撑,生态建设资金投入不足

一方面由于认识的偏差和发展的滞后,弥渡生态文明建设还存在一些短板,需要做很多基础性工作,目前争取到的建设项目与实际需要之间有很大的差距,加之县级财力有限,造成投入生态文明建设的资金总量不足;另一方面是资金来源渠道比较分散,整合难度大,难以集中财力、物力解决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点问题,制约了防污设施、水利设施、林地防护、城区绿化等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产业的发展,不能满足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需要。

(四)生态文化建设滞后,制度文明、措施文明和行为文明还需加强

生态文化建设涉及三个方面:树立正确的生态观念、坚持科学文明的发展方式、倡导绿色健康的生活习惯。但就弥渡的现实情况看,三个方面都还有很大的差距:一是全县各部门围绕生态文化建设做了很多工作,但是没有形成合力,特别是没有建立明确的责任体系,缺乏责任主体;二是传统文化氛围浓厚,文化资源丰富,但生态文明的科普和宣传力度不大,频次、内容和方式相对单一,生态价值观没有深入人心,干部群众的生态意识需要强化;三是生态文化实践大多停留在浅层面的理念宣传、非系统活动为主,缺少深入全面的文化行为实践,缺少系统的行为支撑体系,没有着力培育和形成具有社会影响力和带动力的生态文化品牌。

不仅如此,同全国其他许多地区一样,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进程中,弥渡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误区。与生态环境相关联的突出误区之一是,将环境成本排除在市场竞争力之外,一些地区为了片面追求经济发展速度,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盲目上马和引进污染较大的项目和产业,如到处开花的沙场、石场及石材加工,加大了可持续发展的成本;误区之二是,对生活环境的改造忽视了“人”的因素,特别是在城市化进程中,为快速创造出“良好环境”,不惜死搬硬套外地样板,进行不符合本地情况的盲目模仿,如为尽快达到绿化美化效果,县城一度大造草坪却先后枯死殆尽,一些绿化树种因为没有科学选择而成活率极低,造成多次更替补栽,水、电、通讯等一些管网的设置更是满天开花,与此相应的是为追求一些管线入地,城市道路经常被挖得满目疮痍。这样的一些做法,既不能达到预期效果,又严重浪费了人力、物力和财力。

四、弥渡环境污染的本质和成因

一是由于重视程度不够,加之现代化进程中一些环境污染的新特点,导致目前的环境管理体系难以应对污染问题。二是财政渠道的资金来源不够,环境监测资质未能到位,环保经费紧缺,环保装备严重滞后等问题导致污染治理不力。三是措施不力,导致污染治理的市场化机制难以建立;治理模式不适,导致污染治理效率不高。四是农村环境保护长期受到忽视,农业环保政策、机构、人员以及基础设施均供给不足。

五、加强弥渡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建议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系统性、社会性、长期性的战略工程。只有深入持久的开展生态建设、生态保护,切实修复完善生态功能,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才能构建生态文明。对此,提出以下几点对策和建议:

(一)提高认识,正确理解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

生态文明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为内涵。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建设总布局,提出要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弥渡资源禀赋不足,矿产资源种类少、总量小;水资源缺乏,工程性缺水尤为突出;人均耕地少,人地矛盾尖锐;生产生活中资源浪费现象普遍,生态文明意识不强。生态问题已成为制约弥渡实现跨越发展的主要瓶颈。树立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生态文明理念,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协调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融,实现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利用,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增创发展新优势,提升综合竞争力,推动经济社会快速协调发展,是实现发展方式根本转变的客观要求;有利于促进文化建设,提升全社会的文明程度,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根本途径。为此,要从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进一步增强生态文明建设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统一统一全县各族群众思想,凝聚共识,采取有力措施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二)完善政策措施,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制度化

县委、县政府应尽快编制出台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明确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基本原则和主要任务;各有关部门要根据县委、政府的《意见》编制部门实施方案,确定年度任务、工作重点和支撑项目;建立健全充分反映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的生态文明绩效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完善部门协调配合机制,倡导绿色的政绩观,把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成效纳入干部考核评价体系之中,通过不断完善考核体系,全面落实责任,努力形成生态文明建设的长效机制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大合力。

(三)健全投融资机制,加大生态文明建设资金投入力度

生态环境建设是一项投资大、周期长、见效慢的公益事业,需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仅靠本级财政的投入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走多元化投入路子。一要突出生态文明建设项目规划,强化项目支撑,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州项目投资,尽最大可能地将县域生态环境建设项目列入上级项目盘子;二要制定优惠政策,广泛吸纳民间资本和域外投资参与生态环境建设;三要将生态文明建设资金纳入公共财政预算,加大县级财政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投入力度,切实解决上级项目不能覆盖的盲点和相关环节的资金保障问题;四是招商引资项目必须符合“三规”、必须坚持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环保设施“三同时”制度,切实体现在建设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要求。

(四)加强组织领导,高位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要加快县域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切实加强各级党委、政府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组织领导。建议成立由县委、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县委专职副书记任常务副组长,县级各有关部门和乡镇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组。领导组办公室在县委办或县政府办加挂牌子,办公室主任由县人大、县政协退居二线的主要领导担任,便于协调处理日常各项工作。办公室工作人员的组成要注重发挥乡科级退职领导干部的长处和余热,在年轻干部的抽调上要突出专业性和综合能力的考察。各乡镇和各有关部门也要成立管得了事、做得成事的领导机构,同时要配齐配强承担生态建设任务的各级各部门关键点位工作人员。努力形成高位推动、强势推进,上下一盘棋、左右联动,无狭隘部门责任隔阂,无区域性行政隔阂的全县生态文明建设组织领导体系和实施保障网络。

(五)突出重点和难点,切实解决一些刻不容缓的问题

以创建生态文明弥渡、生态弥渡为抓手,突出重点,优化树种林种结构,高度重视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努力构建改善城乡人居环境的生态屏障。当前,弥渡正处于工业发展起步阶段,要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辩证关系,既不能因噎废食,又不能重蹈高消耗、重污染、低效益的传统发展模式,要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引导、鼓励企业进行技改和产业升级,有效延伸产业链,提高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增加产品附加值,增强企业生存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加快工业园区建设和农业生产基地建设,以集群化、集约化、标准化的生产经营模式推动工业经济和农业产业可持续发展。规划设立石材加工园区,规范石材加工行为,减少噪音、粉尘对周边村庄的环境污染。严格土地管理,促进土地利用规划和项目建设用地选址的有效衔接,依法查处城乡违法违规建设行为,投入专项资金,推动村庄规划实施和“空心村”整治工作,盘活建设用地,缓解经济社会发展与土地资源之间的突出矛盾。加强监管,按照“谁污染、谁出钱、谁治理”的原则要求,严格落实生产经营者环保主体责任,确保排放达标和恢复合格;加大县级财政资金对农村生活垃圾清运的投入力度,有效扭转广大农村生活垃圾污染严重的局面;增加财政投入,设立生物有机肥和可降解农膜补贴政策,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和无公害栽培技术,支持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削减种植业、养殖业面源污染和生产投入品污染,切实控制土壤污染日趋严重的势头;加大财政资金对农村沼气物资技术服务能力建设的投入力度,巩固发展农村户用沼气,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新农村建设之中。适度控制坝区地下水开采,特别是生产用深井,防止大面积地表沉陷,加强水源地保护,确保城乡人畜饮水安全。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整合优化现有编制,配齐配强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和城市规划管理等关键岗位和基层工作机构编制和人员,确保相关工作有人抓落实。

(六)加强宣传教育,促进生态文明理念社会化

进一步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促进全社会树立正确的生态观念,形成科学文明的发展理念,养成绿色健康的生活习惯。发挥弥渡“花灯民歌之乡”优势,倡导和积极组织广大文化、文艺工作者创作一大批反映生态文明建设的花灯小戏、民歌小调,用极具地方色彩、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载体丰富全民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活动,切实增强宣教工作的实效。各类宣传媒体要切实加大宣传力度、增强传播影响力,校园、部门和基层的宣传载体要充分发挥宣传阵地作用,实现宣传媒体载体的全覆盖。同时,把生态文明教育作为全县各中、小学校、幼儿园学生德育教育的一项主要内容,开创生态文明建设从娃娃抓起的良好局面。结合深入开展“七彩云南”保护行动,创新工作方法,拓展工作路径,增强工作实效,增进社会共识。通过扎实有效、深入持久的宣传教育,促进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并转化为广大群众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的自觉行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2]《云南省生态环境建设规划》.

[3]《建言献策选编•<弥渡县森林资源开发利用情况调查报告>》(弥渡县政协2014年编撰).

[4]《云南民族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云南民族大学 胡阳金).

[5]《大理州2014年环境状况公报》.

[6]《弥渡县政府工作报告》(2015年).

[7]《弥渡县环境保护局工作总结》(2013~2015年).

论文作者:甘明红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6年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8/15

标签:;  ;  ;  ;  ;  ;  ;  ;  

弥渡县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保护初探论文_甘明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