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监测部门科研管理组织与构建论文_彭王星

环境监测部门科研管理组织与构建论文_彭王星

贵州省地质环境监测院 贵州贵阳 550000

摘要:以环境监测中心科研管理为例,分析了现有条件下的环境监测部门科研性质和科研管理的主要模式、存在的弊端及今后发展,尝试通过对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实施方案和地区规划的解读,寻找环境监测科研的研究方向和管理模式,紧密结合环境监测系统科研管理特点,提出科研管理方案设想和可实现的具体步骤。

关键词:环境监测;科研;组织;构建

1环境监测部门科研组织基本情况

环境监测部门是隶属于政府管理部门,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和技术监督管理职能的社会公益性环境监测部门,是从事环境监测和科研,为环境管理和社会经济服务的环境监测机构,实行环境监测部门财务管理制度。

2环境监测部门科研性质

全国环境监测管理条例第二条明确规定环境监测的任务之一是“开展环境测试技术研究,促进环境监测技术发展”。各级环境监测站的职责中分别对科研提出了要求。

3环境监测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现状

3.1环境监测部门人事管理工作观念落后,影响工作的创新

我国各地区环境监测部门在很长一段时期内都坚持以事为一切管理工作的重心,片面地认为环境监测部门人才管理只是人事关系,导致人才自身创造性及主观能动性的作用被忽视,无法对人才在环境监测部门结构内的发展实施科学、长远的规划,从而使整个管理形成被动反应的事中和事后管理模式,不利于环境监测部门工作及社会服务水平的提高。

3.2环境监测部门人事管理缺乏科学、有效的运行保障体系

任何劳动组织想要获得良性运转就一定要有一套与之相匹配的运行保障体系,以此对各环节内容加以规范,同时加强组织内部各环节工作之间的协调与联系。但是目前我国环境监测部门的人事管理工作缺乏指导、制约、激励、监督等科学合理的运行机制,在这种情况下,人事管理工作得不到有效保障,工作耗能虽高,但是人事管理工作效率却极低。另外,员工无法有效发挥自身在工作方面的创新性思维以及主观能动性,也就不能够有效处理人和人、人和事、人和组织之间的相互关系问题。

3.3环境监测部门人事管理工作过于经验化

一直以来,我国各地区环境监测部门都受到传统计划经济的影响,对人事管理工作科学、规范、理性的认识,管理工作依赖于以往工作经验,因此,员工的招聘、录用直至退休很多环节都出现了与当前市场经济体制下环境监测部门发展方向相背离的问题,不但影响环境监测部门人事管理工作的有效落实,也对其可持续发展造成了一定阻碍。

4环境监测的科研方向

环境监测中心负责对环境监测科技发展规划和科研项目的组织管理,作为组织管理者,要把握行业科技发展的方向,夯实基础研究实力,洞察行业学术研究前沿与热点,增强科学预见性。根据不同区域发展要求和区域环境特点,做到合理规划、科学布局,把环境监测科研资源集中在重点领域和关键能力技术突破方面。

(1)开展监测大数据分析和联网共享,实现生态环境监测与监管有效联动。这些都给环境监测科研发展指明了大方向,即:通过对环境监测各技术领域的科研学研究和实践,提升环境管理工作的主动性、预见性和科学性,为环境监管决策、环境质量改善决策提供服务。实施方案对环境监测的各个方面提出了新要求,也指明了今后环境监测科研方向。

(2)在环境各要素方面,继续开展酸雨、臭氧和新型污染物等污染特征及成因深入分析,进一步研究环境质量预测预警准确性、及时性和自动监测数据图形展示的实现;开展生物监测预警、噪声源自动监测研究,提升重金属、有毒有害污染指标的应急监测能力;探索航空遥感等新技术在应急监测中的应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开展区域生态环境状况、变化趋势、影响因素和潜在生态风险研究,进行环境质量、污染源监管等大数据关联性分析,开展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平台建设与应用研究;继续开展环境监测市化机制研究和社会机构监管体系研究,加快各类环境监测标准制 修订,以配合不断发展的管理需求。

5环境监测部门科研管理组织与构建策略

5.1转变人事管理观念,坚持以人为本

在经济与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环境监测部门想要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目标就一定要充分认识人的作用,改变传统落后的人事管理观念,坚持以人为核心,将人本主义思想有效应用于环境监测部门人事管理之中,使员工全面发挥自身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及创新性,通过环境监测部门人事管理工作的改善增加单位工作活力,提高社会服务水平。员工是环境监测部门的基本组成元素,落实以人为本的人事管理就是所有工作实践都由人决定并进行运转,人始终是整个管理过程的主体或者主导要素。以人为本的人事管理作为当代环境监测部门的指导思想,其贯彻落实不但可以冲破环境监测部门受到传统思维的长期束缚,同时还可以使人们对人性进行充分认识,更好地彰显出人的核心地位。

5.2加强环境监测部门工作机制建设,激发员工创新思维及工作积极性

科学、全面的管理工作机制是确保环境监测部门规范、高效运行的基本保障,也是实现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的有效手段之一,当前环境监测部门工作机制的建设应从以下几点分别着手:首先是制度保障机制。完善的制度体系可以保障环境监测部门人事管理工作能够得到合理、有效的指导,有效把握和利用政府各项政策的引导作用,以此带动环境监测部门快速、准确地向新领域发展。其次是员工动力机制。动力机制也可以理解为面向员工的激励机制。在环境监测部门的日常工作过程中,所有员工都有追求自主、公正的权利,应用激励机制可以结合员工的实际需求促进其发挥强大的工作动力,在相应工作时期为其营造特定工作环境,激励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再次是监督机制。对于环境监测部门而言,监督管理机制的建立为其人事管理工作的规范落实提供了有利条件,加强人事管理的监督,有助于环境监测部门人事管理科学、高效的实施和发展,更有助于环境监测部门人事管理面向市场化发展的机制需要。

5.3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方法进行学习与借鉴

我国人力资源管理得以高效落实的基本前提就是对人力资源的合理规划,具体包括人力资源的岗位分析、劳动定员、制度制定、成本控制等。环境监测部门对上述内容进行学习与分析,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将本单位人事管理工作与人力资源管理方法进行适当整合,总结出适合自身管理与发展的人事管理工作新模式。同时,本着公正、公开的原则落实员工的招聘及录用工作,发展招聘方式的多元化,防止由于员工招聘及考核方式单一、岗位配置失当等问题而造成优秀人才的流失。加强员工的专业培训,对其工作展开定期考核,保证员工的综合素养,同时也为以后的人事管理工作不断积累经验。此外,人事管理部门还应注意对员工劳动关系的有效管理,例如员工聘用合同、劳动关系的调整以及内部劳动规则等,并逐步予以完善,以保障环境监测部门集体和个人的利益,以及环境监测部门在人事管理方面的整体应和全面发展。

结束语

环境监测科研管理除了要了解科技需求,把握科研方向,实现信息化管理,还要把握科技政策内涵,把国家对科研单位、科技人员的鼓励政策吃透、用好,积极探索环境监测部门科研绩效管理制度,提高科研效率,提高科研设备和成果的共享程度和利用率,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更好地服务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参考文献

[1]李政刚,谯涵丹.公立科研机构改革与政府职能定位:审视与重构[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9):72-76.

[2]张超玉.新型组织结构在科研机构中的应用研究[D].山东:中国海洋大学,2005:1-76.

[3]温珂,苏宏宇,周华东.科研机构协同创新能力研究:基于中国101家公立研究院所的实证分析[J].科学学研究,2014,32(7):1082-1089.

[4]高伟,吴建勇,冯璐,等.倡导精细化管理提升科研管理水平[J].农业科技管理,2017,36(1):19-22.

论文作者:彭王星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29

标签:;  ;  ;  ;  ;  ;  ;  ;  

环境监测部门科研管理组织与构建论文_彭王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