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传统文化在语文课堂绽放魅力论文_洪肖芹

让传统文化在语文课堂绽放魅力论文_洪肖芹

广东省云浮市云安区镇安镇中学

【摘要】: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基本环节,在阅读教学中如何渗透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是目前广大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教会学生理解传统文化,并使传统文化内化为学生精神世界的一部分。

【关键词】:阅读教学 中国传统文化 教育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基本环节,在《语文课程标准》理念的指引下,语文阅读教学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教育工作者的一项意义深远的历史任务,那么如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提高学生的素养呢?下面我以九年级上册《敬业与乐业》教学为例,利用课文材料组织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通过课前合作阅读,课堂讨论探究,课后个人写作三个环节,完成学生对于文本材料的初步感知——整体把握——深层理解体悟的过程,与此同时,我通过多种形式让传统文化深入课堂、深入学生的精神世界,让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绽放魅力。

一、课前合作阅读。合作阅读是语文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方式。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每课的第一节课教学,都会激励学生自读课文,在读书的过程中自己问自己,自己与同学进行课前合作阅读。《敬业与乐业》在论证上的最大特点,就是大量引用经典格言。儒家的《论语》中孔子说:“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又说:“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还有“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的格言;还有朱熹、曾国藩的名言;道家的《老子》、《庄子》记佝偻丈人承蜩的故事中,说道: ““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惟吾蜩翼之知”的格言;佛家的百丈禅师故事:唐朝有一位名僧百丈禅师,他常常用两句格言教训弟子,说道:“一日不做事,一日不吃饭。”他每日除上堂说法之外,还要自己扫地、擦桌子、洗衣服,直到八十岁,日日如此。有一回,他的门生想替他服务,把他这天应做的工悄悄地都做了,这位言行相顾的老禅师,老实不客气,那一天便绝对地不肯吃饭。这些都被作者拿来论证自己的观点。其实,经典格言中所包含的“乐学”,故事中所包含的“执着”都对我们的学生有着教育意义。因此,要想让传统文化真正引领学生健康成长,教师就必须让学生真正理解课文中的传统文化精髓。虽说九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阅读量及阅读能力,但在文言方面的阅读还是很薄弱,尤其是农村学校的学生。所以课堂教学前,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找出并理解课文中的经典格言和故事是很有必要的。

小组合作的形式既调动了每个学生自觉性,又使学生对传统文化有了更好的积累,为课堂上对课文内容的讨论探究打下了扎实基础。

二、课堂讨论探究。古语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第二节课堂上给予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读书后将个人的感受进行欣赏讨论,这个环节不仅把学习知识的过程变成探索研究的过程,并能从中获得间接创新的感受,满足学生自主探究的需要,从而达到读懂课文的要求。在《敬业与乐业》的课堂教学中,因第一节课时每个学生都对孔子的格言、唐朝的百丈禅师的故事及《庄子》记佝偻丈人承蜩的故事的基本情况有了较全面了解之后,让学生多读课文,课堂的讨论探究就体现出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和对知识的感悟。学生对课文产生浓厚兴趣,就会自发克服文言语言障碍,这个时候我设计了“应该怎样理解“业”的含义”?什么叫敬业?我们为什么要敬业?怎样才能做到 “敬业”?几个问题让学生探讨,与此同时结合中国古代“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传统故事来深化文章的主题,来领会梁启超提倡“敬业与乐业”的良苦用心。通过课堂合作讨论明确“有业是前提,敬业是基础,乐业是最高境界。”教师除了从课文中引导学生挖掘课文相关的传统文化知识,还要向课外去拓展延伸,向学生提问除了文中的老禅师有着可贵的敬业精神,还有谁还有这样的精神呢?在现代社会中,在你的家乡,在你的身边,有没有这样的可贵的敬业精神的人?通过问题的追问引导学生向课外拓展,挖掘本土文化,挖掘乡情文化,这也是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教学的一种途径。

三、课后个人写作。《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往往是多样性的。课后的写作可以看作是学生个体和群体学习后融汇的较为深刻的精神产物,是学生的灵魂被熏陶后的一种精神外化。因此,教师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阅读,比如找出所阅读的文章的中心思想,然后思考,自己是不是有更好的表达,有的话可以记录下来,和其他同学一起比较,或向老师说明。这样一来,学生不仅可以领略传统的文化思想,还能提高自己的创造性,对学生的阅读和写作都能起到很好的帮助作用。教师要让学生在理解和评价课文的过程中,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在阅读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所以在《敬业与乐业》的课堂教学中,我让学生读王顺友的故事进行课后的写作。(王友顺是四川省木里藏族自治县“马班邮路”投递员,他二十年每天至少330天在苍凉孤寂的深山峡谷里踯躅独行;他二十年步行26万公里,环绕地球六圈半;他二十年没延误一个班期,没丢失一封邮件,投递准确率达100%。真可谓“近邻尚隔百里远,世上最亲邮递员”。 )大部分学生都能写出诸如“人生能从自己职业中领略出趣味,生活才有价值”、“敬业即是责任心,乐业即是趣味”、“要做一个爱岗敬业的人”、“ 新时期仍需要发扬艰苦奋斗精神 ”、“平凡的岗位也可以做出不平凡的成绩”等许多渗透着传统文化精髓的感悟。

三个环节的落实,其实就是学生在阅读中对于传统文化的积累(课前合作阅读)、感悟(课堂讨论)和创新(课后写作)。只有做到了这些,何愁传统文化不深入我们的课堂,何愁我们的语文课堂不焕发异彩。

总而言之,作为一名教师,应该积极地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让学生真正认识和理解传统文化的真正价值,自觉地去继承与发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让优秀的传统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依然绽放着精神之花、民族之花。

参考文献

宋吉红.阅读教学中如何渗透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语文教学通讯.2011,654(11).

洪肖芹(1978.12——),女,37岁,汉族,广东省云浮市云安区镇安镇中学语文教师

论文作者:洪肖芹

论文发表刊物:《语言文字学》2016年1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6/9/27

标签:;  ;  ;  ;  ;  ;  ;  ;  

让传统文化在语文课堂绽放魅力论文_洪肖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