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投入不足的根本原因及现实选择_农业发展论文

农业投入不足的根本原因及现实选择_农业发展论文

农业投入不足的根本原因与现实选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根本原因论文,投入不足论文,现实论文,农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前,社会各界喊得最响的问题之一是关于农业投入问题。多数人认为农业投入不足,其主要依据大体上可概括为五个“下降”,即:农业基本建设投资占国家基本建设投资总额的比重下降;财政农业支出占国家财政总支出的比重下降;农业信贷占国家信贷总额的比重下降;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业投入占农村总投入的比重下降;农户家庭生产费用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下降(或农户生产性投入不足)。但是,也有人认为,按照这五个“下降”来分析农业投入不足,只看到了农业投入相对数的下降,而忽视了绝对数的增加,因而带有片面性。如果从投入与农业增长的关系看,近年来从总量上逐步提高的农业投入水平,已经满足了实现既定或现阶段实际上能够达到的农业增长速度的要求。因为,按照原先规划的目标,“八五”期间农业总产值平均增长3.5%,而事实上已经达到或超过这个水平。两种不同认识反映出究竟用什么标准来衡量农业投入“足”与“不足”的问题。我以为,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必须把农业投入与农业增长以及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综合在一起考察,特别是应该从农业增长与工业增长的关系的角度来考虑。很多专家根据国外经验并结合我国的实际进行研究后认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增长与工业增长之间比较合适的比例应该是1:2.5-3。如果超过这一比例,说明农业增长缓慢,工业增长过快,农业投入不足,工业占用了过多资源。近两年我国的实际情况是,1993年:农业增长4%,工业增长20.2%(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3%);1994年:农业增长3.5%,工业增长18%(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1.8%)。二者之间的比例是1:5左右,显然,农业投入是不足的。

根据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对农业投入的多少从根本上说,取决于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或工业化水平的高低。当一个国家处在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难以对农业进行大规模的投入,只有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的水平和进入一定的阶段后才能做得到。众所周知,建国40多年来,我国一直在致力于推进国家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到目前为止,这个目标尚未实现,而且正处在攻坚和实质性推进阶段。在这个阶段,农业为工业化提供积累是必不可少的,而工业不可能对农业实行大规模的投入(“反哺”)。事实上,从1952年到1990年,农业为我国工业化的快速推进提供了10000亿元以上的积累。近几年,农业通过工业业产品价格“剪刀差”的形式对工业化的贡献额每年都在1000亿元以上,大于国家和工业部门对农业的支持额。在这种情况下,农业投入不足便是必然的了。

从具体情况分析,有两个至关重要的因素使农业包括农业投入处于极其不利的地位。一是整个国民经济特别是工业的过快增长(这种增长主要是靠投资推动的)。工业增长20%左右、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2%左右,资源(包括资金)过度流向非农部门,这样在维持国民经济特别是工业高速增长的同时,只能迫使农业在狭缝中“苟延残喘”。二是市场化进程的不平衡。从1992年国家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我国的市场化进程明显加快。绝大多数微观经济主体及其产品进入了市场,财政、货币、投资行为也显著地市场化。与此形成鲜明反差的是,粮食、棉花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农产品的市场化程度有限,甚至完全排除在市场化进程之外,工农业产品之间的不等价交换十分严重,使本来就对资源吸引力弱的农业陷入更加困难的境地,谁也不愿意主动增加对农业的投入。

总之,农业投入不足是当前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所处阶段难以避免的客观存在,过快的经济增长以及快速的市场化进程中的机会不均等,使之进一步加剧。因此,对增加农业投入一方面不能有超越阶段的、不切实了示的过高企盼;另一方面,又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在条件允许的范围内,使农业投入有较大的增加。

有关专家根据对国外的经验分析指出:经济发展进入对农业进行大规模投入阶段有四个主要标志:一是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农业比重下降到15%以下,在工农业增加值结构中,工业比重为农业的3倍以上;二是农业部门的就业人数在社会总就业人数中所占比重下降到30%左右;三是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达到50%以上;四是人均GNP按照1980年的美元汇价计算达到1500美元以上。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与这些指标相去甚远,只有加快整个经济的发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业投入不足的问题。为从长计议,就要求把加快工业化进程和全面提高经济发展水平作为我国现阶段宏观经济政策的根本目标。这就意味着,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必须尽最大的努力去推进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因此,增加农业投入,关键是要找到不论从眼前还是从长远看既不影响工业化进程,又能使农业的基础地位不断得到巩固的结合点。

当前,增加农业投入比较现实的选择是:适当抑制经济的过快增长,特别是把工业增长控制在合理的水平,实现国民经济的“适度”增长。在具体操作上,主要是通过压缩非农基本建设投资规模,使一部分资金流向农业。1994年国有单位非农基本建设投资约为6168亿元,如果压缩一个百分点用于农业,农业投入就可以增加近62亿元;如果按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推算,压缩一个百分点,可增加农业投入150亿元左右。仅此一项,就可以大大地给农业以喘息之机。若能坚持一个时期,就可以逐步增强农业的支撑力,从而为真正实现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条件——这实际上也是为加快我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夯实基础。

我国目前的经济增长出现了“如履薄冰”之势,以脆弱的农业基础支撑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高通货膨胀以及其他各种现实的和潜在的经济、社会问题,纷纷向人们发出警告,如果不采取适当抑制措施,工业化进程在付出了巨大的农业滞后代价以后,可能会出现欲速不达的局面。当然,将目前较高的经济增长控制在“适度”的水平,是有一定的风险和难度的。如果经济增长速度降低,失业率肯定会有明显的提高,对社会的压力也就会相应地增强。但是,如果考虑到一个时期以来普遍存在的农村失业和增加农业投入可能创造更多的农村就业机会这一因素,那么,适当抑制经济增长还是利大于弊。

需要明确的一点是,所谓适度增长并不是低速增长。根据我国经济运行的实际情况,1995年国民经济增长应该而且可能控制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9%左右的水平,这就要求工业增长率有所下降。这对农业有好处,对整个社会和国家来说也是可以接受的、能够把握的,而且不会影响国家既定的现代化目标的实现。今后几年也应该维持在这个水平,或再略低一点。

为了实现适度增长,并使农业投入确实有所增加,必须解决好如下几个问题:(1)强化中央的宏观调控能力,采取更加切合实际的有效的财政、货币和产业政策,重点抑制基本建设投资规模的过度扩张;在农业投入上,要使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对各类投资主体、对各种资源的合理投向具有高度的动员能力。(2)在农业投入上要有更具体的法律规定,应尽快制定农业投入法。在农业投入上做到有法可依,并严格依法办事。(3)充分调动农民投入的积极性。农民是最重要的农业投入主体,他们的积极性能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是当前解决农业投入不足问题的一个重点。而农民作为独立的生产经营主体,其积极性源于经济利益,因此,一方面要切实保护农民的利益;另一方面,要尽可能使农民通过发展生产多增加收入。(4)全国上下应以高度的危机感和紧迫感来认识农业问题的重要性。要充分认识目前我国农业的基础仍然十分脆弱,农业在很大程度上还要“靠天吃饭”,稍不注意,如果出现大的自然灾害,农业就有可能大滑坡。一旦出现这种局面,增加农产品有效供给、提高农民收入、实现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都将成为一句空话。

标签:;  ;  ;  ;  ;  

农业投入不足的根本原因及现实选择_农业发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