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科技竞争力现状、问题及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对策论文,竞争力论文,现状论文,我国论文,科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中国科技竞争力现状与趋势
根据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研究院1999年度的《国际竞争力报告》,中国的科技竞争力在46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名为第25位,应该说基本反映了我国科技竞争力的现状。报告评价从“国际竞争力”的角度选定“科技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固然有其一定的合理性,但没有包括全部产出指标以及反映科技与经济、社会内在联系的指标等,因而又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为了全面、客观地认识和把握我国科技竞争力在国际竞争中的位置及优劣势的现状,我们选择了科学技术基础、科技投入、科技产出、科技对经济发展贡献和科技对社会发展贡献等5组指标,14 个主指标、31个子指标,通过运用层次分析法及主成分分析法,科学地分析了中国在16个样本国家中的科技竞争力的地位和优劣势。总体看,中国的科技竞争力仍处于较弱水平,基本上与印度持平,不敌韩国,远低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但从各项指标分析看,近几年,每项指标均处于上升趋势,我国的科技竞争力基本处于平稳发展状态,“科教兴国”战略已初见成效,这些都表明中国的科技竞争力正蓄势待发。 (见表1)。
表1 中国科技竞争力的优劣势现状
构成要素 主要方面主要子指标竞争优势
排序 强弱 变化趋势
教育经费总额((A11) 13×↑
教育经费
教育经费/GNP(A12)
15×↑
后备人才 大学在校生人数(A21) 5△↑
科学技 培养每万人中大学在校生人数(A21) 16×↑
术基础 个人计算机拥有量(A31)
12×↑
信息技术 每千人个人计算机拥有量(A32) 15×↑
基础设施 加入Inter网总人数(A41) 15×↑
每万人口加入Inter网人数(A42)15×↑
从事R&D的工程师、科学家总数
(B11)
14△↑
R&D人力
每万名从业人员中从事R&D的S.E
投入 总数(B12)
15×↑
R&D 企业从事R&D的S.E/从事R&D的S.E
投入总数(B13)
11×↑
R&D经费总额(B21)13×↑
R&D经费
R&D经费/GDP(B22)15×↑
投入R&D经费/从事R&D的S.E总数(B23)
15×↑
企业R&D经费(使用)/R&D经费总额
(B24)
14×↑
本国国民专利批准数(国内)(C11)9○↑
专利成果 本国专利批准数/从事R&D的S.E
R&D产出 (C12)
16×─
国际科技论文发表总数(C21)
11○↑
科技论文 国际科技论文发表总数/从事R&D的
S.E(C22)16×↑
国内经济 人均GDP(D11)15×↑
实力第三产业增加值/GDP(D12) 16×↑
与产业竞 制造业增加值(D13)9○↑
科技对经争力制造业增加值率(D14) 15×↑
济和产业制成品出口额(D21)8○↑
发展的贡制成品出口额/商品出口总额(D22)
5○↑
献产品出口 高技术产品出口额(D23)
10○↑
高技术产品出口额/制成品出口额
(D24)
10○↑
技术贸易 技术出口额(D31) 6○↑
科技对 合理利用资源 单位GDP的能源消耗(E1)
15×↑
社会发 生态环境保护 单位一次能源排放CO[,2]量(E2)15×↑
献 国民生活质量 人文发展指数(E3)15×↑
*注:①排序为本研究中中国各项子指标1995年在16 个国家中排序位次;
②分别用“△”、“○”、“×”表示竞争优势的强、中、弱;
③子指标1995年以来的变化趋势,分别用↑、—、↓表示增强、持平、减弱。
2 影响我国科技竞争力提高的主要问题
1)R&D经费投入过低,投资结构失调。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对增加科技投入做出了很大努力,全国科技经费支出额从1995年的846.9亿元增至1998年的1128.5亿元, 但水平仍然较低。而R&D经费占GDP比重就更低了。与科技发展需求比起来,其投入在结构、数量和质量上还存在三个不协调:一是科技投入比重与国民经济增长率不协调,人均科研费用低于印度等发展中国家;二是科技投入内部结构失调。世界上不论发达国家或不发达国家,在科研、成果转化和生产三个阶段上的投入比例一般为1∶10∶100,而我国在这三个阶段的比例大体为1∶0.5∶100;三是政府投入与企业投入比例失调, 投资主体错位。据有关资料显示,在全部R&D投入中, 企业投入的比重美国为72%~73%、德国为66%~67%,而我国尚不足50%。
2)科技体制和机制存在不少弊端,科技与经济脱节严重。
有关科技发展软环境指标的国际比较结果,反映出我国现行科技体制尚存在深层次的问题和缺陷。科技体制的行政性必然造成整个科技资源仍然是一种计划为主的行政性调控,在研究开发人力和经费投入方面都以政府行为为主。现行的科技体制在整体上仍没有完全摆脱计划经济的束缚,管理体制的行政性、分割性等弊端仍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科技活动主体的行为。与科技活动有关的市场机制比较薄弱,适应当前新形势的机制尚未形成。
3)科技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薄弱。
据统计中国每年取得的科技成果近3万项, 其中只有两成左右的成果转化,其中形成产业规模的大约只有5%。
4)高新技术产业化程度低。
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小、结构不合理、创新能力不强。尽管我国有高技术企业几万家,但大都规模小。在我国高技术产品制造中,主要以加工贸易为主,真正自己能够生产的高技术产品不多,产品的技术含量较低,结构不合理。我国高技术产品贸易和技术贸易的逆差,1997年分别为100.9亿美元和104亿美元,在技术进出口中成套设备的进出口所占比重很高,这种过分依赖硬件设备的格局,表明我国引进技术消化吸收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依然不高。
5)企业尚未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我国科技体制的行政性使科技结构不合理,创新主体相对集中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企业尚未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大部分科技力量仍游离于企业与市场之外。目前我国独立于企业之外的研究开发机构占80%(而美国仅为6%)。企业的科技开发投入也只占销售额的3%,而国外一些与之相当的企业用于科技开发的投入已占到销售额的20%左右。由于受长期的经济粗放型增长方式影响,我国企业普遍存在着重资本要素的外延扩张,不重视技术进步的内涵突破。
3 增强我国科技竞争力的对策
3.1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优化科技发展环境
1)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面向21世纪的国家创新体系。 以改革为动力,深化经济体制、科技体制、教育体制的配套改革,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2)政府要转变职能,强化科技的宏观调控。 政府部门要在加强技术创新、加速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方面发挥突出作用。
3.2 建立健全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切实增加科技经费投入
我国是发展中大国,筹资的主体仍然只能是面向市场。必须通过建立健全政府、企业、个人、外资的多元化投资体系,主动地进行科技投入才能解决好R&D经费筹措和管理问题。
1)政府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增加R&D 经费投入。 这将是今后我国R&D经费大幅度增加的主渠道。 目前我国的财政收入及企业的实力还不是很强,因此合理、有效地配置现有资源是关键的问题,国家应选择能最大限度地促进我国和各地区经济发展的重点产业、重点领域和重点项目集中投入,要有重点、有突破,有所为、有所不为。
2)建立健全多投资渠道的科技投入体系。要引导全社会多渠道、 多层次增加科技投入,形成以财政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银行贷款为支撑、社会集资和引进外资为补充、优惠政策作扶持的全社会科技投入体系。
①引导和鼓励企业增加科技投入。各级政府在保证增加财政经费对科技投入的同时,可以通过经济杠杆、政策措施和导向、约束机制等引导和鼓励企业主动增加科技投入;支持和鼓励大型企业集团提取一定数量的资金,集中用于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和产业化的投入。
②鼓励金融机构扩大科技贷款规模。金融部门要进一步调整信贷结构,提高对科技项目的贷款比例,对高新技术成果商品化、产业化给予重点支持,强化科技与金融结合的机制。
③尽快建立风险投资体制。据世界银行统计,1991~1995年,西方国家用于支持高科技的“创业风险基金”总额达到800亿美元。
从国外经验看,风险投资的资金来源主要是国家政策性补贴、银行低息或无息贷款、风险投资公司的投资、风险企业创办者自身的投资、各种资助、引进外资等等。我国应尽早建立风险投资体制,为高技术发展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3.3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现实生产力
1)认真落实和执行《关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若干规定》, 在《若干规定》及相关法规的政策框架下,制定出配套政策措施和实施细则,完善有关支持科技成果转化的机制和相关法律。
2)要强化科技成果转化的运行机制。 科技成果转化过程是一项系统工程,首先要对科技成果的转化提供优惠政策,制定转化机制,尽快赋予国家和省一级科技中心、工程技术中心一定技术转让的职能;其次要对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做出贡献的个人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
3)要强化国家对科技成果转化的调控、导向机制。 这种调控与导向主要是对部分具有重大经济价值的科技成果实行指导性开发、推广提供一定政策保障。对于创新程度较高、成果风险强度较大、较难在短期内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的科技成果,可以借鉴西方一些发达国家采取“政府购买”的特殊政策,使那些很有发展前景但一时不能被市场接受的高新科技成果,可以在特殊市场中完成其转化过程。
4)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产学研合作的模式。 把科研成果转让置于科技与经济结合的过程之中,可以大大提高科研的效益与效率。结合的关键是“产”,只有企业成为研究开发的投资主体、使用主体、开发主体,官产学合作才能持久、有效地进行。
3.4 加强国家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政策支持
1)加速高科技产业开发的立法。 要使高科技产业和高新技术企业高速成长,必须将行政指导、国家战略和法律手段相结合。
2)加强对高新技术研究开发和成果商品化、产业化的宏观引导。 我国应从自身国情出发,充分运用市场机制,正确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统筹规划,突出重点,集中在我国有优势、产业关联度大、市场前景好以及国民经济发展急需解决的技术和产业领域取得突破。
3)从金融税收方面给予高新技术产业有力的支持。 如:建立健全风险基金和贷款担保基金制度,对企业用于高新技术研究与开发的费用实行税收抵扣,建立高新技术研究与开发基金和加速折旧制度,强化对传统产业高新技术化的税收优惠力度等措施。
3.5 全面提高企业自主技术开发能力, 推动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提高我国科学技术竞争力的关键在于把企业变成技术创新的行为主体。要达到这一目的,政府应该通过转变职能,制定有关政策,为企业营造一个强化企业技术创新意识和行为的外部激励约束机制;企业应通过多种方式转变观念,逐步培育技术创新意识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