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整本书阅读的思考与探析论文_信旭东

《论语》整本书阅读的思考与探析论文_信旭东

人大附中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学校

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组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深度融入到中华民族的内心和灵魂中。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中,中华民族的崛起依靠的文化精神即使不是传统儒学,但也在必然很大成分上融合了具有儒家灵魂的中国文化,所以,唯有对《论语》进行深度思考和探析,在自我批评中超越自我从而走向未来。

一、《论语》的核心思想

孔学的核心思想究竟是什么?历代学者各执己见。从孔子的论语来看,孔子始终秉持的是真实的情感,这来源于生活的理性思考。钱穆认为,中国儒学思想相比于理性更看重于情感,这种源自于实际生活的鲜活的情感是《论语》全部思想的根源,比如"仁"就是建立在血缘亲情之上的。儒学中还注重家庭中子女和父母亲人之间的感情培养,作为人性的本质、秩序的依据以及社会的基石,"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通过真切的血缘亲情塑造民族的心灵,孔子的追求就是维持社会秩序的稳定、生存以及延续。

孔子认为道德的根本是人的真性情和真实情感,也是人之为人的基础。通过整本《论语》来看,孔子赞颂人的真实情感、心理,他主张"刚毅木讷近仁"(《子路》)。踏踏实实、发自内心的做人,在孔子看来是成"仁"的根本,而"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学而》),说话做事如果假意逢迎、违背本心、讨取别人的欢心,这在孔子看来是不道德的,不能成"仁"的。但是在如今的商业化社会中,过于看重金钱而忽视德性、地位、名声,不注重真实感情,把踏踏实实干、不巧言令色、做真实自己的人当作傻瓜,把阿谀奉承、为 了金钱和权力而放弃真正自我的人看作为机智聪明,导致人类成为自己创造物的奴隶。

在孔子看来,符合人性,符合自己真实感情的行为才是善的,做真正的自己,不做虚假的但是看起来合理的行为,这样的才能靠近"仁"。《论语》中有记载:"叶公语孔子曰:'吾党 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 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 矣。'"(《子路》)儒学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政教、伦理合二为一,公域和私域没有清晰的界限,所以当社会性公德和个人私德有所冲突时,孔子选择了人的至爱亲情。

但孔子所讲到的真实情感,并不是片面的把个人的欲望进行合理化,而是注重分离情感和欲望。后来儒家就继承了孔子这种注重感情、控制私欲、情中寓理、理中寄情的思想。孔子并不是否定人的合理私欲,而是提倡控制欲望,从而实现理性的平衡稳定,实达到和谐的人格,这是孔学特有的来源于中国人生活世界的智慧理念。

二、《论语》中孔子的思想根本依据在于人性,人性源于日常生活塑造,源于人的道德实践。

这和大部分板着面孔、动不动就用大道理教育人的假道学完全不同。孔子认为:"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从切实经验出发,注重事实、史实,不盲目相信奇迹,不空想,"三人行,必有 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为政》),从实际生活中明确生活目标。在《论语》中孔子不做没有用的思考和辩论,对于和人事、生活没有关系的事情,孔子全部置之不理。"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曰:未知 生,焉知死?"(《先 进》)"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雍也》)"子不语怪、力、乱、神。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述而》)孔子生活在一个并不先进的时代,所以孔子并不是一个无神论者,但是孔子对于那个时代自己没有办法确定和人们生活是否有关的鬼神问题,基本都上采用了绕着走的对策,这是一种实用理性,也是孔子智慧的体现。孔子一生以民为本,关心人民的生活,同时也追求道德情怀以及人性的提升,这是人的个性能力和个性价值的发展过程,把孔子的言行用抽象思维、形而上学的方法割裂,展示出孔子那种源于生活的开放性思维。

看过《论语》我们可以发现,存在于2000多年前的孔子的思维,几乎近似于人类学思维模式,在真实生活世界中寻找构建价值意义的系统,不执着于逻辑思辩,不把希望寄托于外在的世界,而是立足于我们的日常生活。我国中华民族经历了数千年,饱经风霜但也延续着自己的文明,和孔子这种扎根于日常生活的乐天知命的思维有着必然的联系,至今仍值得我们探索和借鉴。当然,我们也不能过于崇拜孔子,儒学对于理论思维有所轻视,特别是对科学精神、制度精神有所匮乏,导致实用理性成为中国人的心理,阻碍了中国科学认知的发展、导致制度思维的落后,这虽然不能全部归罪于儒学,但儒学不得不说有着很大的影响。然而,从中华民族现有的文明形态来看,我们也不能用今天的标准去严格要求古人。

三、在《论语》中,孔子的思想不同于传统西方哲学的本体论和认识论。

《论语》开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 而》)讲求用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生活、学习、实践,豁达进取,发愤图强。在中国的文学艺术中,很少存在像西方文化中那种惨烈的悲剧,中国文化主张的是礼乐传统,追求和谐,不会把人生寄托在彼岸世界里,在今生今世就成就人生的希望,所以更需要有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从某些角度来看,"礼乐传统"中的"乐",在孔子那里是一种塑造人格的完善过程,是一种在认识了客观世界之后成就精神世界的境界,它是自由的,充满愉悦感的, 是成就自我的快乐,是情感、理性和意志之间的相互和谐,是 孔学中的审美观点。人生的最高人格、终极理想在这样一种非宗教式的自我奋斗中实现,从而达于自由的境界。正如李泽厚所说:"孔子讲到的这种快乐……既是对外在世界的实践性的自由把握、又是对人道、人性和人格完成的关怀。它既是人的自然心理情感,同时又远离了动物官能的快感,成为心灵的实现和人生的自由,其中积淀和融化了人的智慧德行,成为在智慧和道德基础上的超智慧、超道德的心理本体。达到它,就可以甘于贫贱、就可以藐视权贵,可以不畏强暴,可以自由做人。这是人生,也是审美。而这,也就是 '仁'的最高层次。"

当然儒学的生存论意蕴和现代的、自觉的生存方式还有些不同,它是一种前现代的、自在的生存方式,这也正是当今中国学者需要致力研究的观点,实现一种文化的自我反思自我超越,确实任重道远。在今天,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孔子儒学的这种自强不息、豁达乐观的传统精神有着不可忽视的借鉴意义。后世儒者对孔子面貌有着不同的理解,直到今天,很多国人心目中的孔子往往和专制、落后守旧相连,事实上,孔子在中国社会也成为皇权专制社会的代表,对待孔子和儒学,应该深入了解挖掘真实的孔子以及他的思想。

任何崛起的民族都不应该完全抛弃传统,新的文明也是从同根同源的传统文化中开始而并不是全部推倒重建,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我们从学会说话、交流开始,中华民族的思维就已经伴随着我们的生活,只要我们生活在这个环境中,我们就不能把融合了道家、佛家的儒学扔到一边。正是在这个意义之上,创造性的批判发展传统儒学确实是我们无法回避、也应该坚持去做的任务。

参考文献:

[1]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

[2]郑炳心.开放性的生活世界之思--《论语》中的儒学精神探析.《管子学刊》,2013

[3]张艳英译.《论语》,中华出版社,2006年。

论文作者:信旭东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教工》2019年第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6/5

标签:;  ;  ;  ;  ;  ;  ;  ;  

《论语》整本书阅读的思考与探析论文_信旭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