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宏观调控中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与合作_宏观调控论文

论宏观调控中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与合作_宏观调控论文

论宏观调控中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财政政策论文,宏观调控论文,货币政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国家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是维持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平衡,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增长。而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作为有效的经济调节手段,其对国民经济的调节作用,体现在能够影响总需求与总供给的规模和结构,来达到总量与结构的平衡。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程中,为了实现总需求与总供给平衡这一宏观调控的目标,国家必须充分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调节总需求与总供给的作用,来履行政府宏观调控的职能。

一、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差异及其相互协调的必要性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各自独立的政策体系。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各自有的规律来看,由于其职能范围与作用工具不同,因而在功能上、目标上、措施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具体表现在。

(一)功能差异。一是透明度不同。财政政策具有较高的透明度,而货币政策具有一定的隐蔽性。财政预算一收一支,收入多少、支出多少、一清二楚。银行信用一存一贷,银行贷款源于存款,但贷款本身又可以创造派生存款,这样,信贷投放的合理规模、货币发行的合理界限很难掌握。二是调控力不同。两项政策的控制范围有所区别,其对调节对象有调控力度也不尽一致。财政政策的调节对象主要是财政收支,具有“刚性”的特征,如税收和税率,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消费性支出的增长,均不宜大上大下、大增大减。货币政策的调节对象主要是货币发行量,在操作过程中具有较大的可塑性,可以随政策决策做较大的调整。因此,财政政策较之货币政策的调控力度要小,而货币政策的调控力度要大。三是着重点不同。从两项政策的主要任务来看,财政的政策主要调节总需求与总供给的结构,货币政策主要调节总需求与总供给的总量。虽然在实际工作中二者没有绝然的分工,但从宏观经济的运行来看,财政政策在调节社会供求总量方面的功能不够完善,例如增加税收,发行国债、减少支出与补贴等措施,在实践中听收效要比较迟缓才能表现出来,有的效果也不一定理想。而货币政策的目标本身就是总量的概念,例如货币发行量、币值稳定、国际收支平衡等;结构性调节功能则相对不及,例如无法满足低盈利但有较好社会效益的行业的信贷需求。

(二)目标差异。控制总需求和调整产业结构是当前宏观经济调控的根本任务,也是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面临的共同政策目标。但在总量政策方面的目标选择上,财政往往在需求刚性的倒逼下采取赤字预算、扩大财政信用的扩张性政策,银行则围绕着紧缩货币供给采取“抽紧银根、控制信贷”的政策。财政与银行在结构政策方面的目标选择也有一定的差异。作为财政来说,为了调整产业结构,采取压缩一般建设、保证重点建设的政策目标,与银行在信贷结构方面择优扶持的政策目标也有冲突。而作为货币政策来说,信贷结构的前提是信贷资产的效益性,实行择优扶持,也就导致信贷资金容易流向一般建设,加剧一般性建设的膨胀。

(三)措施差异。由于财政与货币政策的职能、作用、任务不同,因而各自采取的政策措施也不同。在宏观调控中,财政政策主要围绕税收、财政分配与补贴制订相应的措施,例如实行税制改革、调整财政支出与补贴范围等;货币政策主要围绕着利率(包括贴现率)、法定准备金与公开市场业务制订相应的措施,例如实行储蓄保值贴补、调整法定准备金率、开放国债二级市场等。

由此看来,无论是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如果单纯运用其中某一项政策,都很难全面实现宏观调控的目标。这就要求二者互相协调、密节配合,充分发挥它们的综合调控能力。

二、当前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在我国对国民经济宏观调控的实施过程中,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相互之间所产生的磨擦,部分地抵消了这两项政策作为宏观调控手段的作用,存在的问题主要是财政政策对货币政策的影响和制约。

(一)赤字预算抵消了紧缩信贷的效应。在宏观调控中,实现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平衡重点是对总需求进行调节。为此,财政与银行都应当选择总的趋紧政策,以控制总需求。但在实际经济生活中,就总量政策而言,财政实行的是偏松的政策,扩张信用和增加赤字;银行则采取了偏紧的政策,紧缩信用,控制贷款额度。这种一松一紧的政策,在理论上来说似乎是一种很好的搭配,可以在紧缩当中保证对生产建设的资金供应。在实际上,财政赤字预算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紧缩信用的货币政策,导致货币投放量的增加,而财政为了平衡赤字所采取的发行国库券的措施,也在一定程度上挤占了信贷资金来源,是用财政信用取代银行信用的做法。

(二)税收的“刚性”导致企业以贷收税。在财政收支“刚性”特征的作用上,国家与地方为了保证财政收入,以满足预算安排的财政支出,通常采取行政手段督促下级政府完成税收任务。在这种行政约束机制下,地方政府也往往把完成财政收入作为考核下一级政绩的主要指标,并要求企业必须不折不扣地完成税收。因此,一但企业周转资金从紧,一些地方为了保证税收任务的完成,不惜用行政命令的方式要求银行对企业追加贷款,以贷收税,将一部分信贷投放转化为财政收入。这种因税收刚性而增加的信贷投放,不仅破坏了政策的控制力,而且也给企业增加了沉重的负担,导致社会资金的非良性循环。

(三)财政分配范围变化增加了货币投放的压力。在总需求得不到有效控制的情况下,财政为了减轻自身的负担,将一些本应由财政渠道解决的项目所需的资金不予找足,留硬缺口,再以所谓协调的方式要单位向银行申请贷款解决。例如:一些无盈利或低盈利的市政策工程建设,本应由财政安排资金,随着财政分配范围的变化,往往财政仅安排少量投资,其缺口则要单位向银行申请贷款(有的财政给予贴息);一些地方新建工业项目,按规定要有一定比例的自有资金或资本金,而在地方财力紧张的情况下,地方政府也将本应由地方自筹的资金“分配”给有关银行承担;一些地方甚至将一些行政事业单位的支出项目(如:政府、部门盖楼,医院等福利设施建设),也转而要银行贷款解决。如此,增大了对信贷的需求,增加了货币投放的压力。

(四)财政贴息不到位影响了信贷结构的调整。财政补贴是财政政策中对产业结构调整的一项重要措施。财政补贴与信贷投放结构运用,可以弥补货币政策在结构调整方面的一些缺陷。财政通过对一些需重点扶持的基础产业和微利行业的贴息,可以有效地引导银行资金的投向。但是,目前在财政贴息方面存在贴息范围狭窄,贴息资金难以到位的问题。一些应当贴息的企业因得不到补贴而得不到信贷的支持,一些已经明确要贴息的项目因贴息资金难以到位,也给信贷结构调整造成一定的政策阻力。

当然,货币政策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财政政策。例如:紧缩信贷造成生产周转资金紧张,使部分企业难以按时上缴税金;提高利率加大了企业成本,减少了财政收入,并在联动作用下促使政府提高国库券发行的利率等。但就其影响面和影响程度而言,则比财政政策对货币政策的影响要小、要轻,属于矛盾的次要方面。

三、建立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机制

建立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机制,关键在于改革宏观经济运行和调控的管理体制,改善财政、银行等经济综合部门之间的关系。

(一)两项政策的宏观调控力度应协调同步。按照一般的经济理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宜一松一紧的搭配,有时可以是松的财政政策与紧的货币政策组合,有时可以是紧的财政政策与松的货币恶性循环组合。我认为,这些组合模式只能在宏观经济运行比较正常时期作业政策协调的选择,即作为总需求与总供给基本平衡时的经济运行机制,而不宜把这组政策组合模式套用于任何经济运行状态,特虽是当总需求与总供给出现失衡,需加大宏观调控力度时,更不能通过这种“一松一紧”的政策组合,人为地扩大财政、货币政策之间的差异,使宏观调控措施的作用抵消。相反,只有实行协调同步、适度松紧的政策,才能在实现宏观调控的前提下,避免某一项政策的力度超出其自身的承受能力,走向另一极端,导致出现政策偏差,同时对另一项政策产生消极影响,造成一定的压力。也就是说,当实行紧的宏观调控措施时,在同时力度下,拧紧两支螺丝比拧紧一支螺丝着力要均衡,各种资金渠道和经济领域的受力也更均匀;而当宏观调控放松时,则通过两项措施同时释放动力,才能带动经济的全面启动。只有当两项政策差异的实际效应放大时,其反向的松紧组合才是实现其综合平衡的有效途径。就当前而言,其实质问题是财政政策偏松、货币政策偏紧,应当对这种政策状进行调整。

(二)合理界定责权与事权的关系,建立责权与事权相统一的运行机制。通过十多年来的经济体制改革,随着国民收入分配的变化,我国各个经济领域的资金供应渠道和筹融资体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伴随着这一变化而相应发生的责权与事权关系尚未理顺,在一范围内责权与事权不统一,导致财政开支占用信贷资金。为此,必须建立财政与货币银行各就其位、各行其职、各负其责的运行机制。首先,要明确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分工。财政政策应把经济结构的控制与调整作为主要责任;货币政策的根本任务则是控制货币供给,实现宏观经济总量平衡。其次,要理顺资金供应渠道。财政资金应当保证国家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的建设,信贷资金应当促进生产和流通的发展。行政事业性开支不得使用信贷资金,各种财政性补贴必须到位。再次,健全财政与银行的相互制约关系。要通过立法明确财政与银行各自的职能与权限,使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决策与实施既保持相对独立性,又能够协调配套。

(三)减少地方政策与银行信贷活动的不合理干预。从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实施过程来看,财政政策是通过块块来组织进行的,具体表现为财政部门归各级政府领导,财政收支计划由各级政府进行安排;而货币政策是通过条条来贯彻落实的,具体体现在银行实行垂直领导,货币发行量由人民银行确定,信贷计划通过各金融机构金融机构的信贷计划层层控制。但是,条块之间的利益冲突导致政策实施过程中政府对银行的不合理干预。就局部而言,地方政府行为需要财政资金给予支持,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银行信用在地方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因此地方政府从局部利益出发往往会不自觉的将银行信贷活动纳入地方政府行业的范围。因此,必须改变将信贷活动作为地方政府行为的做法,减少地方政府对银行的不合理干预,保障银行自主地贯彻和执行货币政策和信贷政策。

标签:;  ;  ;  ;  ;  ;  ;  ;  ;  

论宏观调控中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与合作_宏观调控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