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技体制改革的思考与实践_农业论文

农业科技体制改革的思考与实践_农业论文

对农业科技体制改革的思考和实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农业科技论文,体制改革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关系到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关系到农业这个国民经济基础的稳定和发展,也关系到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的切身利益。党和国家对农业科技体制的发展改革十分重视。早在12年前,全国科技大会就提出了科技体制改革的任务,1987年1 月国务院又提出了《关于进一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的若干规定》,1988年5 月国务院再次发出《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若干问题的决定》,1995年5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又联合发出《加速科技体制改革的决定》。最近,江泽民总书记又对科技工作作了重要指示。以上这些文件中,党和国家先后对农业科技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思路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为我们进行改革指明了方向。本文主要对农业科技体制改革的有关问题提出一些个人的见解,以供探讨。

一、农业科技体制的主要内涵

什么叫农业科技体制?我的理解是:科技体制是国家对科研过程中相关要素和相关部门之间关系的调节和规定。农业科技体制是整个科技体制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既具有科技体制的一般特征,又具有农业科技体制自身的特点。

农业科技体制是一个发展的、运动的平衡过程。科研过程是科研人员与一定的资源相结合,通过科研人员的创造性劳动形成一定的科研成果,再通过科研成果与生产活动相结合,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过程。从这里可以看出,科研过程主要包括三个要素,一是物质资源,二是科研人员,三是科研成果及转化效益。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在科研过程中包含着两次结合和转化:一次是科研人员与一定资源相结合,使物质的、有形的资源转化为无形的、知识形态的成果;另一次是科研成果与生产劳动结合,再使知识形态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物质形态的成果。这两次结合和转化,不是要素的简单相加和能量守恒式的转化,而是一种质的飞跃过程,是生产力要素聚合、裂变式的爆发过程。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科学技术才是第一生产力。显然,科研工作的效率和成果转化的效益取决于科研要素结合的合理性和部门关系的协调性。这种合理和协调性是一个运动过程、发展过程,不可能是静止不变的。所以在研究农业科技体改革时,不能用静止的、片面的观点去看待改革,而应该用系统的、全面的、发展的观点去研究。

农业科技体是在一定条件下不同层次目标的有机统一。在科技体制改革中,国家、科研单位、科研人员和生产部门既有共同的目标,又有各自不同的目标。在进行科技体制改革时,要充分研究这些不同层次目标的同一性和差异性,这种同一性和差异性互相统一的过程,也就是最佳科技体制形成的过程。国家主要考虑投入的总体社会效益,科研单位主要考虑自身的经济效益,科研人员主要考虑个人成果的报酬,农民则希望国家提供无偿的科研成果。新的农业科技体制必须最大限度地将以上不同层次的目标有机地统一起来,以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逐步构筑起一个协调、高效的新型的农业科技体制。

农业科技体制依附于一定的经济体制。一定的经济体制必定形成一定的科技体制,一定的科技体制又必定依附于一定的经济体制。但科技体制对经济体制不是简单的依附,而是经济体制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们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的。计划经济体制的主要特证是表现在平衡上,实现平衡的主要手段靠计划;而市场经济的主要特征表现在竞争上,引发竞争的手段主要是形成利益上的差异,这是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本质区别。我们在研究科技体制改革时,必须充分注意不同经济体制对科技体制的影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的科技体制必须充分体现市场经济竞争的特性,使农业科研活动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形成的新的合理的利益差异和驱动机制。通过竞争,打破在计划经济条件下的消极平衡,最大限度地提高农业科研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农业科研的发展。

农业科研体制又是一个有许多互相联系的具体制度组成的系统。党和国家要求到本世纪末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科技自身发展规律的新型的科研体制,农业科技体制也要遵循这个原则。我们要有计划、有步骤地通过具体制度的建立和完善,逐步构筑起一个新型的农业科技体制。这个新型体制我理解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内容:一是合理的科研系统结构,要求系统内资源配置合理,职责分工明确,系统运转协调,工作效率高。目前我国农业科研机构设置普遍存在重复、分散、工作效率较低的弊端,必须在改革中逐步调整;二是富有活力的运行机制,做到最大限度地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三是多渠道的科技投入机制。首先国家要逐年增加对农业科研的投入,保证重大课题的研究,同时地方各级有关部门也要增加投入,形成不同层次科研重点,加强科研与生产的结合,提高科研成果的应用性。再逐步创造条件提高科研成果的商品化程度,通过科研成果的转化积累资金反哺科研,使科研院所逐步走上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之路。

二、农业科技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

农业科技体制改革涉及的面很广,要注意把握其本质方面,这样才能使改革沿着健康的道路前进。

首先,要牢牢把握科技体制改革的正确方向。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关于《加速科技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科研工作的基本方针是要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技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努力攀登科学技术的高峰。根据这个精神,在确定农业科技体制改革的思路时必须明确农业科学技术必须面向农业经济这个基本方向。建国以来,我国农业科研工作者为农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今年解决农业的根本出路仍然要靠科技。但必须看到,由于传统体制的影响,在农业科研方面,研究与生产脱离,科研与推广脱节现象比较普遍地存在。随着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对农产品的数量、质量、农业的经济效益、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等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农业科研部门必须根据新的形势,及时调整科研方向,使科学工作与经济工作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通过科技的发展,更有力地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变。

其次,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科技体制改革的基本目的是要形成一种能够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积极性的机制。科学研究的过程是科研人员对客观规律探索、揭示和掌握运用的过程,是主观作用于客观的过程。显然,这个过程中,人的主观能动性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现在,在改革中往往注重人员的分流,而忽视了对科研人员内在积极性的调动。应该承认,有的单位确实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人浮于事的现象,进行精简、分流是必要的。但从总体上看,我国农业科研人员并不算多,所以,改革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在解决科研人员结构性过剩的同时,要把改革的着眼点放在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上。

农业科技体制改革既要遵循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又要充分考虑农业科研自身的特有规律。农业科研具有一般劳动的属性,它的价值最终必须通过市场机制才能体现出来,所以农业科技体制的改革要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但是农业科研又是一种特殊劳动,它受到自然气候、季节、地域和生长周期等多种因素的严重制约,因而表现了周期长、投资大、社会效益高而自身效益低,所以农业科研在物质条件方面更多地要靠政府的支持。所以,我们在考虑农业科技体制改革时,一方面要积极引进市场机制,另一方面又要对农业科研作必要的政策性保护,这样才能促进农业科研健康稳定的发展。

三、农业科技体制改革的初步实践

近年来,我院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科技体制改革精神,结合本院的实际情况,在推进农业科技体制改革方面做了一些探索。

1.调整科研布局,充分发挥科研系统的整体优势。江苏省原来农业科研机构的布局是省里设农业科学院,各市设农业科学研究所,互不统属,这种布局的弊端是机构分散,研究重复,科研资源利用率不高。后来经过调查研究,经省委、省政府批准,将以行政地区设科研所改为以全省经济区域设科研所,重新组建了太湖地区、里下河地区、丘陵地区、沿江地区、沿海地区、徐淮地区、连云港等9个研究所, 院本部的专业研究所也做了相应调整,新设了农业现代化和饮料食品研究所。各地区研究所统归省院管理,在课题、资金、人才等方面实行统一安排,使省院和地区的联系大大加强。实践证明,这种体制是比较合理的,有利于全省科研系统整体优势的发挥。“八五”期间,我院共有11个所被评为全国百强所,2个所分别被评为全国基础研究和科技开发十强所, 科研开发等综合实力在全国名列前茅。

2.调整专业结构,促进科研与经济的紧密结合。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尤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农业内部亟需根据市场需求作结构性调整,进而要求农业科研也必须紧随市场作出相应调整。根据以上形势要求,我院于“九五”初期提出了“一体两翼”发展农业科学的指导思想,即将科研工作作为主体,把科技开发和科技服务作为两翼,使科研开发、服务紧密结合,互相联动,促进全院工作的全面发展。在科研结构调整上,根据江总书记提出的“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注意突出高新技术,突出优势学科,突出重大开发研究。首先抓好育种研究这一优势学科,在不断充实育种科研实力、提高育种水平、增加科技含量的基础上,以育种环节为龙头,带动种子产业化、栽培新技术、农产品加工及技术咨询服务等开发型研究专业的发展。为配合省扶贫工作,我们在淮北9 个贫困县组织实施了农业科技促小康工程,示范推广新技术、新成果100多项,2年增加效益10亿元。为提高农业水平,在调整专业结构时十分注意发展以生物工程技术为重点的农业高新技术的研究,新建了一批交叉型、代表农业学术前沿水平的边缘学科专业,成立了农业部农业动植物遗传生理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和畜禽疫病诊断实验室工作,组建了省植物病虫草害综合防治工程技术中心,有力地推进应用技术研究发展。由于调整了研究思路,我院先后育成的扬麦158、镇稻88、苏玉9号、宁麦8号、 “双低”杂交油菜宁杂1号、抗虫棉、苏椒5号都在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籼粳杂交亚优系列组合也呈现出可喜前景。全院“八五”以来共获部省级以上成果奖达到134项。

3.调整开发思路,加快科技经济一体化建设步伐。为了“加强应用技术的开发和推广,促进科技成果更快更好地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我院及时调整开发思路,克服了过去重科研轻开发的偏向,使科技开发已经由最初的以利用现成的物质条件进行资产转化这一分散的、低层次的开发形式,转变发展为依托科研成果,发挥技术和智力优势,开拓市场,走科技开发产业化和集团化发展道路的形式。目前我院已经初步形成了以农药、种子疫苗、饲料添加剂和螺旋藻等为骨干的科技开发体系。已经建立的科研开发中心有微藻开发中心、除草剂研究开发中心、蔬菜新品种研究开发中心、“双低”杂交油菜研究开发中心、植物生长调节剂研究中心、甘薯脱毒技术研究中心、滩涂利用与特种水产养殖开发中心、科技信息和咨询服务中心等。 通过科技开发, 全院系统的创收额1996年已经超过3000万元,占到全院事业费的55%,是全院科研经费的两倍。科技开发为全院分流人员比例已达到30%以上,开发纯收入反哺科研比例接近40%,“八五”以来总额达到1800多万元。现在全院开发收入呈现加速增长的势头,1995年比上年增长43%,1996年又比1995年增长64%,可以这样讲,没有今天的科技开发局面,就不可能有今天的科研局面,科技开发作为科研工作的延续,既促进了农业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加强了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又为科研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4.调整分配政策,加大部门、群体和人际之间的竞争力度。制定合理的分配政策,真正体现多劳多得的原则,是调动科技人员积极性的基本措施,也是科技人员之间引发岗位竞争的重要手段之一。近年来,我院对分配政策不断探索调整,逐步体现了上述要求。在分配上,我们主要抓了三个方面的调整:一是在津贴发放上,以前只要评上一定技术职务,不管工作情况,都拿相应津贴。现改为从工资中拿出30%作为津贴,根据各人从事研究课题级别,开发效益大小、技术职称和承担责任轻重评发到人。比如部分科技人员虽然是研究员职称,但承担的却是低档次课题,则只能拿低级别津贴;相反,有些科技人员虽然职称低,但申请到高等级的课题,则拿高级别津贴。二是在奖酬金发放上,主要根据效益大小,再结合当年比上年增长幅度提取相应的奖酬金。在发放时,除了拿出一定比例作为公共奖金外,主要向开发成果的研究者、开发项目的组织者和在经营活动中有突出贡献者倾斜。三是设立行政管理和课题主持人岗位津贴,按照每人工作责任大小进行发放,对工作失职或出现其它事故的停发岗位津贴,并视情况进行必要处理。现在全院职工都感到有压力有责任,领导的工作搞不好难以向组织、向职工交待,从而在全院初步形成了互相竞争、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

5.调整考核方法,加强人才队伍的建设。我院现有科技人员651 名,这是我院科研开发和管理的基本队伍和人才资源,为了在科技管理队伍中形成健康的竞争激励机制,我们着重抓两个层次:

一是对青年科技人员注重在竞争环境中培养成长。近3 年我院根据21世纪科技人才需求特点和本院科研人才状况,实施了培养跨世纪学术带头人的“三·三·百”计划,即每年选拔出30多名优秀青年科研人员,作为跨世纪学术带头人培养对象,3年达到100位。对作为培养对象的青年科研人员,给予一定的培养经费,并实行淘汰式滚动管理,以促使培养对象勤奋学习,早日成材,以尽快形成我院跨世纪学术带头人的基本队伍。今年初我院又制定并实施了高层次科研人才的培养计划,到本世纪末我院计划培养博士生50名,博士研究生的选拔采取所评院批的办法,推荐德才兼备、在科研上有发展潜力的科研人员报考博士研究生。凡经正式录取的在职博士研究生,院以博士培养基金一次性补助1 万元,各有关所视自身实际情况匹配补助。补助经费由所管理,不得挪作他用。对于取得博士学位后回院或引进的博士,拨给科研启动经费3~5万元,并优先解决住房等生活困难。

二是对处所级领导班子成员注重在岗位上考核使用。规定所长每届任期为四年,任期届满后,根据考核结果予以调整,重新任用,任期内每年与院签定一次年度工作目标责任书,每年一次年度考核,每四年一次全面考核,考核内容包括德、能、勤、绩等方面,重点考虑任期目标、岗位目标的完成情况,考核结果作为所长能上能下的主要依据;若在任职期间经组织考核为不合格的,经院党委研究将免去其所级领导职务;在任职期间群众民主测评群众信任度在50%以下的,经考核确实不能胜任本职工作的,劝其主动提出辞职,否则将予免职。这一制度实施两年多来,对促进干部勤政廉政,努力搞好单位的工作,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收稿日期 1997—08—20)

标签:;  ;  ;  ;  ;  ;  ;  ;  

农业科技体制改革的思考与实践_农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