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修复隐性知识研究论文

古籍修复隐性知识研究论文

古籍修复隐性知识研究

宫晋婷 湖南师范大学

摘要: 古籍修复工作中存在大量的隐性知识,并且这些隐性知识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对这些隐性知识进行发掘利用,实现其显性化就显得极为重要。本文简单阐述了古籍修复隐性知识的内容以及古籍修复隐性知识显性化过程中存在的障碍,并且就如何使得古籍修复隐性知识实现显性化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 古籍修复;隐性知识;显性化

一、古籍修复中的隐性知识

隐性知识指的是我们知道却难以言述说明的知识,与语言文字、图画表格、数字符号之类可表示的显性知识相对,具有隐含性、复杂性、个体性、情境性等特点。

古籍修复中“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隐性知识在整个古籍修复知识体系中占主体地位。古籍修复的隐性知识包括修复的技巧方法,比如在古籍修复操作过程中,浆糊的调制、补纸的选择、补洞搭边的宽窄等讲究“适当”,具体修复手段依靠修复人员实践经验积累下来的隐性知识;同时也包括修复过程中的情感、思维、理念等,这些看似悬而又空,但确确实实在古籍修复中极为重要。古籍修复工作是个良心活,古籍修复工作一整套修复方案的确定到实践过程中操作的细节,都基于修复人员个体自身情感思维类的隐性知识。从事古籍修复工作时间越长,越觉得古籍修复最基本的不是个人的操作技艺多么高超,而是对古籍情感上要有深切的敬畏感和责任感,在修复之前必须明确具体古籍的修复需求以及可能出现的后果,这才是对修复质量的保证。

二、古籍修复隐性知识显性化过程中的障碍

古籍修复中隐性知识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想要深入挖掘或扩大化隐性知识的价值,就要实现其显性化,将那些经验转化为语言可以描述的内容,以便修复人员学习利用。但这个过程障碍重重,其中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

第一,古籍修复当中的部分隐性知识具有一定的垄断性。一部分原因是古籍修复隐性知识的获得与理解对学习者本身的经验技术有要求,在一定的实践经验基础上才可以获得,否则很难理解消化这些隐性知识。另一部分原因是古籍修复隐性知识的显性化与某些个人的利益有所冲突,有些观念老化的古籍修复师傅主观上认为这些知识是自己在漫长的学习实践中获得的,来之不易,对于隐性知识的传递非常抗拒。这种垄断性不利于隐性知识的传播及显性化。

第二,古籍修复行业中的隐性知识描述难度高。一方面古籍修复中的隐性知识具有隐含性,抽象模糊地存在于古籍修复工作中,很难发现,甚至这些隐性知识的拥有者都没有意识到这些知识的存在及其重要性。另一方面古籍修复行业是个注重手艺的技术活,技术类的隐性知识表达难度相对更高,同时也是个注重理念、原则和情感的良心活,思维情感类的隐性知识想要传递以及影响他人需要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难以描述及理解。

尽管古籍修复中隐性知识的显性化过程存在诸多障碍,但是古籍修复行业整体的水平提高需求促使我们必须找出对策,为古籍修复工作未来更好的开展提出一些可行性的建议。

第三,古籍修复的大环境制约着隐性知识的显性化。首先古籍修复行业专业人员之间无论在技术层次还是在思维情感层次都缺乏交流沟通,这不利于对双方隐性知识的发现与发掘,尤其是深层次的隐性知识需要长时间的观察及实践。其次,古籍修复行业中高学历高素质的人才只占一少部分,古籍修复工作的科研成果极少,对古籍修复工作隐性知识的相关研究更是屈指可数。古籍修复工作中隐性知识的显性化,需要更专业的人员用语言文字进行总结表达。

我国教育部规定了幼儿教育的五大领域,基本涵盖幼儿发展所需。但是,无论是哪个领域的发展,都离不开幼儿积极、健康的心理发展,赏识教育对幼儿心理健康发展以及积极行为习惯建立有极为明显的促进作用,值得幼儿教育工作者进行实践。

首先,“师带徒”的传统人才培养方式极为必要。师徒相授的人才培养方式虽然耗时长,但也正是由于这样,徒弟才更有可能在长时间的观察、模仿及实践过程中学习到师傅难以表述的隐性知识,不仅仅是难以文字化的高超技艺,更是他们的职业精神以及对待古籍的态度情感等。这是培训班高效快速的培养方式所无法实现的。发现隐性知识是隐性知识显性化的前提,而师徒相授的过程是最有可能去发现隐性知识的过程。

三、实现古籍修复隐性知识显性化的对策建议

考虑到TDR数据仅代表探针附近极少量土壤的平均土壤水分,而GPR数据则代表天线间距范围内(本实验是1.40 m)、一定深度(目前尚无定论,一般认为在10~25 cm之间)范围内的表层土体平均土壤水分,也就是GPR数据所代表的土体远远大于TDR数据,因而可以将GPR数据看作是在测线上一定长度(天线间距)内平滑的结果,相应地失去了部分空间异质性。

从表7可以看出,在不同的栽培基质中,对照组⑧的各项指标均优于各处理组,与各处理组有极显著差异。处理⑤、⑥、⑦地上部鲜重、全株鲜重、地上部干重和全株干重低于对照组,且与对照组差异极显著。地下鲜重除对照组⑧之外,以处理③、⑥、⑦较高,且这3个处理无极显著差异。地下干重除对照组⑧之外,以处理⑥最高,为0.86 g,从小到大顺序是处理⑧、处理⑥、处理⑦、处理③、处理⑤、处理④、处理①、处理②。由此可见,在不同污泥基质配比中,以处理⑥为基质的锦紫苏生物积累量最高,处理⑥与对照组⑧对锦紫苏生物量的影响比较接近。

其次,加强古籍修复行业从业人员之间的沟通交流。要注重古籍修复交流的深入度,互相交流才可能发掘出难以被发现被表达被理解的隐性知识。可以尝试组织举办古籍修复交流会以进行定期交流研讨;各个古籍修复单位之间也可以进行人才交换,往往不同环境下成长的古籍修复人员在交流中更容易发现隐性知识;同时也可以借助网络信息技术,提供更多修复人员线上学习交流的机会,例如可以建立古籍修复档案库,供他人查阅、学习和研究,提高隐性知识显性化的可能性。

再次,古籍修复档案的记录必须细致完整。古籍修复档案记录着整个修复过程的相关信息,间接反映了该古籍修复人员的隐性知识。古籍修复档案本身属于显性知识,但是记录古籍修复档案的过程往往是将隐性知识显性化的过程。越详细的修复档案包含的内容越多,越有可能透露出以往未发现或者不曾表述的隐性知识。

最后,必须注重培养高学历高素质的古籍修复人员,鼓励他们投入到古籍修复隐性知识显性化的研究中。一方面高学历人才学科背景丰富,对于古籍修复相关的化学、物理、生物的学科知识都有所涉及,有益于对古籍修复进行深层次的研究。另一方面,他们的逻辑能力、表达能力以及洞察力相对更强,有益于对古籍修复的隐性知识进行显性化。

参考文献:

[1]杨敏仙.简述隐性知识在古籍修复工作中的作用[J].云南档案,2012(11):38-39.

[2]许卫红,王阿陶.古籍修复工作中的知识管理[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0(2):45-49.

[3]王萍,王强,周丽霞.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隐性知识显性化[J].情报科学,2010(8):1253-1257.

标签:;  ;  ;  ;  

古籍修复隐性知识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