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时俱进的哲学基础与实践特征_社会发展规律论文

与时俱进的哲学基础与实践特征_社会发展规律论文

与时俱进的哲学基础和实践特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与时俱进论文,特征论文,哲学论文,基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426[2003]04-0037-03

在党的十六大报告和党的十六大修改通过的新党章中,与时俱进被纳入关于党的思想 路线的新概括之中。这不仅有其深厚的哲学基础,而且还有着突出的实践特征。把握与 时俱进的哲学基础和实践特征,有助于深刻理解并在实际工作中贯彻党的思想路线。

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其行动的指南。马克思主义哲 学的实践观、发展观和否定观,构成了把与时俱进纳入党的思想路线的哲学基础。

1、与时俱进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对与时俱进中的“时”,有人从时间、空间、历 史、现实、中国、世界等各个方面加以说明。然而,这种列举式的说明,虽然使人易于 理解,却难以使人对其从总体上加以把握,并且还会感到这种说明寓意未尽。但是,如 果人们依据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即从社会实践的内涵上去理解时,上述问题就可以获得 解决。这也就是说,所谓“时”指的是人们的社会实践及其变化,它既包括人们实践环 境的变化,也包括实践主体即人们自身认识、实践能力以及其相互之间关系的变化。而 无论实践环境还是实践主体及其相互关系的变化,都会表现在时间、空间、历史、现实 、中国、世界等各个方面。这里把日常话语“与时俱进”给予哲学的解释,即使它变成 一个哲学话语是有充足理由的。首先,当党的章程把与时俱进纳入关于党的思想路线的 新概括之中时,就使它具有了哲学的意义。因为党的思想路线一直都是对马克思主义哲 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表述。邓小平在论述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时候已经指出,“马 克思、恩格斯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毛泽东同志用中国语言 概括为实事求是四个大字。”(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第278页)其次,江泽民在说明与时俱进这一观点时,就是从社会实践意义上阐述的。 江泽民在庆祝建党八十周年大会的讲话中指出,“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我们的思想 认识也应不断前进,应勇于和善于根据实践的要求进行创新。”再次,只有从社会实践 意义上去把握与时俱进的内涵,它才对人们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功能。马克思主 义实践观认为,人类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虽然人类生存离不开自然环境,但他又 是一个能动的自组织系统,不是靠外力而是靠实践推动其发展的。这一观点在方法论上 的要求,必然是要求人们把社会实践看作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为此就要处理好实践 活动中的各种内在因素及其与实践环境之间的关系,遵守实践自身的规律,积极应对实 践环境的变化,进而实现社会发展的目标。

2、与时俱进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前述与时俱进的“时”是指人们的社会实践及其 变化,与时俱进的“进”则是指人们能够反映和驾御这种变化,而且还应使这种变化始 终朝着前进的方向。所谓“进”是一个过程,即它是没有止境的。这是因为“时”是一 个过程,它的变化和发展是没有止境的。恩格斯曾经说过,“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 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其中各个似乎稳定的事物同他们在我们头脑中的思想映象即概 念一样都处在生成和灭亡的不断变化中,在这种变化中,尽管有种种表面的偶然性,尽 管有种种暂时的倒退,前进的发展终究会实现。”(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4页)这就是说,马克思主义发展观认为,整个世界包 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任何时候都不是静止不变的,其变化的总趋势是发展的,然而 这并不是说就是直线前进,在发展的过程中不会在其中某段时间或某一局部出现倒退的 现象。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由于人类实践活动具有区别于自然界的自主性和能动性 等特点,这些特点既为人类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从而加速自己的发展提供了可能 ,同时也给人类实践带来较大的风险,即如果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则会给人 类造成伤害甚至是灾难性的后果。从这个意义上说,把与时俱进纳入党的思想路线,就 是号召全党在其全部理论和工作中牢牢把握前进的方向,正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所 要求的,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和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等。为此, 就要经常和善于总结经验,发扬成绩,克服缺点和错误;根据实践发展形成新的理论, 应用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不是因循守旧、无所作为,而是不断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

3、与时俱进与马克思主义的否定观。人类社会是不断发展的,全党在其全部理论和工 作中应当牢牢把握住前进的方向,然而怎样才能牢牢把握住前进的方向呢?其基本的途 径就是通过对以往形成的意识、观念、规则、习惯等的批判和扬弃,即坚持其正确的内 容,抛弃其错误的成分,实现理论(包括科学技术)和实践(包括改革制度)等的创新。江 泽民在庆祝建党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曾经指出,对全党来说,一方面“马克思主义 的基本原理任何时候都要坚持,否则我们的事业就会因为没有正确的理论基础和思想灵 魂而迷失方向,就会归于失败。”另一方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理和科学精 神。善于把握客观情况的变化,善于总结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新鲜经验,不断丰富 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他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又进一步概括地指出,“我们要突破 前人,后人也必然会突破我们。这是社会前进的必然规律。”这里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是必须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既不能曲解马克思主义,也不能把马克思主义 凝固化。马克思曾经指出,他的理论在本质上是批判的和革命的。马克思主义在其形成 和发展过程中不仅以批判的态度对待一切人类文化遗产,而且以同样的态度对待自身, 即根据实践的发展不断修正或完善自己的理论。这是因为,在马克思主义的否定看来, 任何真理(包括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过程与自然界和社会的发展过程一样,都是通过一系 列的辩证否定方式实现的。真理发展过程中的否定,一方面是源于认识与实践的矛盾, 即实践的发展要求人们的认识随之发展,因此就要否定认识以往的存在形式。另一方面 ,它还产生于人们认识本身的无限性与有限性的矛盾。认识“按它的本性、使命、可能 和历史的终极目的来说,是至上的和无限的;按它的个别实现情况和每次的现实来说, 又是不至上的和有限的。”(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427页)这就是说,虽然人类本身具有无限的认识能力,但是这种认识能力不仅 要受到外部限制,如客观事物的复杂性及其发展状况和表现程度、以及社会的经济政治 和文化发展水平等的制约,而且要受到内部限制,即人的肉体和精神状况,特别是知识 结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等的制约。这就决定了要获得一个正确的认识( 真理),必须经过实践和认识多次的反复。客观世界是无限丰富和不断发展的,所以认 识过程也就没有终结。当然,实践和认识的每一次循环,并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在内 容上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即它不断接近和在相对意义上实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换言 之,每一个真理性认识,都是人们摆脱原有的认识束缚,并根据在实践中获得的新结论 对原有认识加以修正实现的。

综上所述,从哲学意义上说,与时俱进就是人们要随着社会实践的变化在对原有的观 念和行为进行扬弃的过程中实现创新,从而推动社会发展。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 律性,富于创造性。”这里所说的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和富于创造性突出了与时俱 进的实践特征。换言之,是否具有上述“三性”是衡量人们是否做到与时俱进的重要标 志。

1、体现时代性。体现时代性是与时俱进的基本特征,即要站在时代前列。要站在时代 前列,首先要对时代的变化有敏锐的反映。江泽民曾经强调,当前特别要看到《共产党 宣言》发表150多年来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发生的重大变化,看到我国社会 主义建设发生的重大变化,看到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工作、生活条件和社会环境发 生的重大变化;与此同时,还要充分估计到这些变化对我们党执政提出的严重挑战和崭 新课题。例如,从国际方面看,科技新革命正在推动着人类社会从工业经济社会向知识 经济社会迈进,这使我国不仅面临着必须加快工业化步伐的压力,同时还面临着必须提 升信息化水平的压力。由此,我国必须解决如何迅速发展科学技术及其产业,如何在产 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等一系列新的问题。

其次,要站在时代前列,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江泽民在庆祝建党八十周年的讲话中 ,针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情况,明确指出当前必须实现“三个解放”: 即“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 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 这是因为,如果人们的思想还受到上述错误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等的束缚,是不可能对 时代的变化有敏锐反映的,相反有的还会象鲁迅笔下的九斤老太那样诉说种种的今不如 昔。

再次,要站在时代前列,就要以积极的姿态去对待时代的变化,迎接上述严重挑战和 解决各种崭新课题。党的十四大提出要冲破凡事问姓“资”姓“社”的思想束缚,并确 定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党的十五大对社会主义公 有制的内容和公有制的实现形式作了创新的解释,从实质上回答了关于所有制改革姓“ 公”姓“私”的问题;党的十六大再次强调要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吸收 那些符合党员条件的社会新阶层的成员入党,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 础,党首先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以上充分说明,党是始终站在改革开放 和现代化建设的前列,不断解决在前进道路上遇到的各种问题,从而推动了我国社会主 义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事业的蓬勃发展。

2、把握规律性。把握规律性是与时俱进的本质特征。这里所说的规律,不仅指的是自 然界存在和发展的规律,而且包括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规律,如人类作为社会主体活动的 规律包括主体需要、目的、决策形成及其变化的规律,以及上述两种规律之间的联系等 。这两种规律之间显然有重要区别,如前一规律没有人的参与,而后一规律则以人为载 体;但是,二者在本质上又是相同的,即作为规律的内容都是脱离人的意识而存在并不 依人的意志而转移。所以,不能说自然界存在和发展的规律是客观规律,而社会存在和 发展的规律如社会主体需要、目的、决策形成及其变化的规律是主观规律。另外,人们 把握规律是为了实现实践目的,不是单纯为把握规律而把握规律,这又是人类实践活动 的一条最根本的规律。因此,概括地说,把握规律性的总体要求应当是实现合规律性与 合目的性的统一。合规律性是合目的性的前提,合目的性是合规律性的归宿。然而在现 实生活中,人们却往往是自觉或不自觉地把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割裂开。如在解释把握 规律性或者实事求是时经常是只讲合规律性,不讲合目的性;而在具体实践时则往往相 反,即只讲合目的性,不讲合规律性。可是如果把二者分开,就不能真正把握规律性, 当然也就无法做到与时俱进。

江泽民在谈到把握规律性时,曾经强调当前需要不断深化对“三大规律”即共产党执 政的规律、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的认识。这三大规律各自具有不 同的内容和特点,并处于不同的社会实践关系之中。共产党执政的规律,是从共产党作 为执政党的视角揭示的社会先进群体活动和发展的规律;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是从世 界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历史、主要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历史和现实的视角揭示的特定 社会形态存在和发展的规律;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则是从古今中外更宏观的视角揭示的 任何社会形态存在和发展的最一般规律。与此同时,上述“三大规律”又是不可分割地 联系在一起的有机整体。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构成了共产党执政规律 运行的背景和基础,把握共产党执政的规律不能脱离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 展规律的正确了解;而共产党执政的规律也可以看作是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 展规律运行的一种特殊状态,概括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时,也不能不 考虑共产党执政规律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运行的影响。江泽民近一 时期对上述规律思考最多的是共产党执政的规律,而提出“三个代表”思想正是对这一 规律思考之后得出的新的结论。

3、富于创造性。富于创造性是与时俱进的显著特征。创造性一定要通过理论创新(包 括科学创新、文化创新)和实践创新(例如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等载体表现出来。江泽 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 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怎样才能增强工作的创造性呢?根据邓小平 关于这方面的论述,可以把它归纳为三个要点:首先,是要敢闯敢冒,即敢于研究新情 况,解决新问题。创造性往往与风险性并存。这种风险性不仅来自客观规律方面的刚性 约束,也来自社会方面的软性制约。因此,增强工作的创造性,必须有胆略和魄力,不 要惧怕失败。邓小平曾经指出,“什么事情总要有人试第一个,才能开拓新路。试第一 个就要准备失败,失败也不要紧。”(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 93年版,第367页)

从认识论的角度说,错误即失败总是难免的。错误虽然没有告诉人们应当怎么做,但 是它告诉了人们不能怎么做。所谓“失败是成功之母”就是说的这个道理。其次,要走 一步,看一步。所谓走,就是进行实践或者试点;所谓看,就是要善于总结经验并且要 及时总结经验。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认清什么是正确的和错误的,过去正确的认识和 做法就要坚持,发现错误的认识和做法则应尽快纠正。总结经验还可以使人们对客观事 物的认识产生飞跃,即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进而用这种新的理性认识去指导新 的实践。最后,是用新办法解决新问题。这是衡量工作是否具有创造性的重要标志。例 如,凡是构成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的观点,都是具有创新性的,即都不是照搬马克思 主义的本本。在经济改革问题上,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可以搞市场经济,党的十四大以 来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证明这一结论是正确的;在社会结构问题上,江泽民在 庆祝建党八十周年大会的讲话中指出,目前我国社会出现了民营企业主、受聘于外资企 业的人员以及自由职业者等新的社会阶层,他们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其中符合 党员条件的优秀分子可以被吸收入党,要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 这可以说是在国情认识方面,继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之后,又一个重大的 理论创新。这一新的社会阶层论还是形成“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一个理论基础。

标签:;  ;  ;  ;  

与时俱进的哲学基础与实践特征_社会发展规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