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和西方在北约东扩问题上的激烈竞争_北约东扩论文

俄罗斯和西方在北约东扩问题上的激烈竞争_北约东扩论文

俄和西方围绕北约东扩的大较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北约东扩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北约东扩是冷战后世界重大事件,是雅尔塔协定后俄和北约重新划分欧洲势力范围进行的一场大较量。俄对此奋起抗争,使用了硬软两手,但都无济于事。俄将不得不作出妥协,力争将东扩对其造成的损害减小到最低限度。北约坚持东扩,但同时也会给俄一些补偿,以免影响俄国内民主化进程和消除东扩的阻力。双方最终会签署俄北约相互关系文件。北约东扩会对俄与西方关系及欧洲和世界地缘政治格局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北约东扩,90年代初开始酝酿,1994年1月正式提出,现在已步入实施的倒计时阶段。俄罗斯和西方围绕北约东扩的斗争正激烈进行。这场斗争实际上是在雅尔塔协定后重新划分欧洲势力范围的一场大较量,不同点仅在于二战后欧洲的划分是战争的结果,而这次则主要靠经济实力、政治影响力和外交谋略的拼搏。这场较量是1997年欧洲的头等大事,也是当前世界关注的焦点。其结局将对俄和西方关系、欧洲稳定乃至世界地缘政治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一、北约东扩问题的缘起

北约东扩早在东欧剧变、德国统一、华约解散之时已是苏联同西方大国谈判的一个主题。据俄罗斯方面公布的材料,西方当时曾向苏联保证,北约今后决不利用苏联撤出中东欧洲的形势,实行东扩。除了对东德地区的保证写进"2+4"会议签署的《最后解决德国问题条约》外,对其他地区的保证只是口头承诺,未签订任何条约。《最后解决德国问题条约》对北约向东德扩展作了限制:“归属北约指挥的德国部队可以进驻,但不得携带核运载工具,(北约)其他国家的军队任何时候都不得进驻东德地区。”对中东欧其他地区的口头保证是:北约决不利用苏军撤出中东欧的形势使欧洲力量对比发生有利于北约的变化;改造北约,改变其战略与结构、性质与职能,将北约由军事政治组织变成政治军事组织;北约不吸收中东欧国家。因此可以认为,北约东扩问题早在90年代初就已解决;划上了句号。但是,时隔不久,西方违背诺言,开始酝酿和筹措北约东扩计划,并在尊重和满足中东欧国家入约意愿的名义下推出了该计划。

中东欧国家中最先表示要加入北约的是波兰。它在1990年3月率先表达了入约愿望。随后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等国也相继提出了同一要求。它们谋求加入北约的目的是寻求安全庇护,防止苏联(苏联瓦解后是防止俄罗斯)复兴后再次受到控制和占领。波兰等与德国有领土纠葛的国家希图加入北约后借助美国、西欧力量抑制德国的领土要求;回归欧洲,与文化、宗教、历史传统相近、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西欧实现一体化,成为西方阵营的全权成员。

美国及其盟国以此为契机,开始频繁活动,商讨对中东欧国家和苏联(后来是波罗的海三国和独联体国家)继续实行“演变”,最后将它们“融入北约”的办法。此后数年,西方为此向前迈出了三大步。

第一步是建立北大西洋合作委员会。1991年11月,即苏联瓦解前夕,北约在罗马召开首脑会议,决定组建有北约和前华约成员参加的北大西洋合作委员会,加强北约国同苏联、中东欧国家的“合作”。同年12月,该委员会正式成立,北约成员国、苏联、中东欧国家共25国参加,其宗旨是致力于北约同苏联、中东欧国家之间建立“真正的伙伴关系”。1992年3月,北大西洋合作委员会在布鲁塞尔召开外长会议,决定接纳刚刚脱离苏联的独联体11国为其新成员国,委员会的成员国扩大到36个。20天以后,北大西洋合作委员会召开国防部长会议,中东欧国家和独联体国家参加,决定按照西方治军模式“帮助中东欧国家和独联体国家对其军队进行改造”。1992年6月,阿尔巴尼亚加入,北大西洋合作委员会成员国增至37个。该委员会成立后,即开始同中东欧国家和独联体国家开展合作,北约的势力和影响逐步伸进中东欧和前苏联地区。

第二步是推行北约和平伙伴关系计划。西方迈出第一步后不久,感到北大西洋合作委员会纯系一个磋商机构,难以担当“演变”、“融合”中东欧国家和前苏联各共和国之重任,于是决定敞开北约大门,接纳这些国家进入,以便在内部对其进行“演变”和“融合”。1993年上半年,美国官方公开表示“应尽快吸收中东欧国家加入北约”。北约秘书长韦纳尔也表示:“现在是向希望加入北约的中东欧国家展示具体前景的时候了”。但是考虑到这些国家问题众多,情况复杂,立即接纳势必会给北约本身带来许多麻烦,同时也会遭到俄罗斯的反对,于是想出了一个过渡办法:先吸收中东欧国家和前苏联各共和国加入和平伙伴关系计划,作为他们加入北约前的准备,待条件成熟后再吸收他们加入。这既可以稳住急欲加入北约的国家,又照顾了俄罗斯的民族情绪。1993年10月,美国在北约国防部长非正式会议上提出了北约和平伙伴关系计划。同年12月,北约外长会议和北大西洋合作委员会分别通过了此计划。1994年1月北约首脑在布鲁塞尔会议正式决定推行这一计划。会议公报指出了计划的目的,是为了实行北约东扩。公报说:“东方前共产党国家积极参加和平伙伴关系计划将在北约扩大这一演变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计划规定:北大西洋委员会中的北约伙伴国及其他欧洲国家均可与北约建立和平伙伴关系;北约将同计划参加国分别签署双边协议,在防务、军备控制、国家民主化进程、军事训练与演习、国防预算、军事计划等方面进行合作;计划参加国应按照西方标准改造本国军队,将军队改为旅编制,由文官控制,要消除华约烙印、共产主义意识和苏联军事学说;计划参加国要向北约开放军事设施、公开国防预算;计划参加国可向北约总部派驻代表,并在其安全受到威胁时可同北约磋商,寻求解决办法;北约对计划参加国敞开大门。计划提出后,中东欧国家和部分前苏联共和国纷纷响应,要求加入。俄罗斯开始反应冷淡,后又同意加入,但提出了一系列先决条件:俄在计划内拥有特殊地位和否决权;推迟和延缓北约东扩进程;北约扩员时应向俄通报;承认俄在独联体范围内拥有驻军和执行维和行动的特权等。经过双方讨价还价,西方作出了让步,同意俄的部分要求:暂不东扩;承认俄在独联体内的地位;同意“执行一项符合俄的规模、重要地位和能力的广泛的伙伴计划”;同意就其安全问题进行磋商。但北约坚决拒绝俄在计划中拥有否决权。几经磋商,俄最终在1994年6月22日签署了和平伙伴关系计划框架文件,成为北约的第21个和平伙伴关系国。迄至目前,参加计划的北约伙伴国共有27个。

第三步是实行北约东扩。1994年1月北约布鲁塞尔首脑会议实际上作了两个决定,一是北约东扩,二是东扩不能操之过急,决定先推行北约和平伙伴关系计划,作为最后实行东扩的“阶梯”。计划提出后,绝大多数中东欧国家和前苏联共和国都加入了计划,此举极大地刺激了西方加速扩大北约的欲望,同时,俄民族主义和左翼力量增强,促使西方对俄防范、遏制的一面加强,于是西方决定加快北约东进步伐。1994年10月,美国成立了一个专门小组,研究北约东扩的原则、程序和时机等问题。12月,北约外长会议通过了美国提出的关于北约接纳中东欧国家的建议,并责成北约成立一个专门小组撰写东扩的研究报告。1995年9月,北约常设理事会批准了长达30页的《关于北约东扩的研究报告》。报告主要内容有五点:第一,北约东扩应是渐进的、透明的;第二,规定了希望加入北约国家必须满足的条件:申请国必须遵守1949年北约成立时签署的华盛顿公约的所有条款;必须是政治稳定、成为市场经济型并尊重人权的民主国家;与邻国不存在领土纠纷和种族纠葛;国防体制与北约国家接轨,武器装备达到北约所有国家军队的标准,文官控制军队;分担北约的防务责任,在必要时能派兵执行北约分配的任务。第三,加强与俄的关系,确定俄对北约的决定无否决权。第四,北约是一个独立的组织,不附属于其他任何一个欧洲安全机构。第五,北约东扩与欧盟的扩大、西欧联盟的发展同时进行。1996年上半年,俄罗斯进行总统选举,美国及其盟国为了避免北约东扩刺激俄民族情绪,和不给叶利钦竞选连任制造麻烦,决定暂缓北约东扩进程。大选过后,北约加快了东扩步伐。10月,克林顿宣布,北约要在其成立50周年,即1999年以前发展第一批成员。在年底的北约部长理事会上决定:1997年7月在北约马德里首脑会议上确定第一批扩员名单,此后,随即与第一批扩员国进行加入北约的谈判,争取年底前结束谈判,最后在1999年正式吸收新成员。这样,北约扩员问题提上了议事日程。

美国是北约东扩的倡导者和主要推动力量,它力主东扩的目的是:巩固冷战胜利成果,抢在俄强大前消化中东欧,防止俄东山再起;将北约防御线推到俄和独联体边境,增加欧洲的安全度;通过增加新成员、扩大北约的管辖范围和职能,给因冷战结束而缺少生气的北约注入新的活力,以便美国继续留在欧洲,充当欧洲安全保护人的角色;约束统一后的德国,将其囿于新的军事一体化结构中,使其不能在欧洲坐大;建立以北约为主导、由美国领导的欧洲安全新格局,以便遏制俄、制约欧洲、维护美国一超的地位。1997年4月23日,美国国务卿奥尔布赖特在参议院发表讲话,从一个侧面概括了美国扩大北约的目的。她说:“北约如果不扩大,停留在过去,势必面临失去重要性甚至解散的危险。我们在欧洲的领导地位将受损,与我们传统盟国的关系会恶化”。

北约其他成员国与美国在东扩问题上的目标基本一致,但又各有打算。德国是北约东扩最积极的支持者,它力图通过此举加强在中东欧的影响,并通过北约防御线东移避免继续充当北约的前线国。法国为了迎合中东欧国家加入北约的愿望,保持其在中东欧的影响,也支持东扩,但又力促北约加紧改革。法、英等西欧国家为了阻止德国取代美国主导欧洲,力图通过北约东扩,留住美国,使美国成为平衡德国的砝码。德、法等国还希图更多地参与北约东扩进程,发挥自己的作用,以免美国一家包办。北约中的中小国家虽然支持东扩,但又要求尽力安抚俄,以免欧洲再度分裂,酿成新的紧张。

二、俄罗斯对北约东扩的反应

俄对北约东扩的立场几经变化。这些变化与俄国内政治力量对比的变化和外交政策取向的调整密切相关。大致可分4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俄建国到1993年8月。这一阶段,俄在内政上照搬西方模式,在外交上倒向西方,力图将自己融入“西方民主阵营”,因而态度暧昧,有时甚至发表一些表示理解的言论。1993年8月叶利钦访问波兰,与波签署联合声明,声称“对波兰打算加入北约表示理解”,并认为“波兰这种旨在推进全欧一体化的决定将不违背其他国家的利益”,其中包括俄的利益。后来,叶利钦在答记者问时表示:“莫斯科对波兰指手划脚的时代已经过去,两个主权国家应该相互尊重对方的决定”。叶利钦在离开波兰到捷克和斯洛伐克访问时也发表了类似言论。

第二阶段,从1993年9月到1995年年中。这一阶段,俄国内政治力量对比出现变化,民族主义和左翼政党在第一届国家杜马选举中获得近半数席位;俄在外交上同西方拉开距离,因而对北约东扩态度日趋强硬。1993年9月,叶利钦致函美、德、法、英4国首脑,警告北约不要就此匆忙行事,表示“只能在俄加入北约的同时允许前华约成员国加入北约”,由此拉开了反对北约东扩的序幕。此后俄在反对北约东扩问题上主要持以下立场:(1)否定加入北约的可能性,认为加入北约会损害俄的利益。1994年3月,俄国防部长格拉乔夫明确表示,俄不能加入北约,原因是:“俄加入北约,就必须按照北约的组织指挥结构改造军队,对于拥有230万军队的俄国来说,这等于是军队的破产;如果加入北约,俄军队的技术装备必须与北约划一,这一点俄做不到”。

(2)坚决反对北约东扩,尤其反对北约东扩到波罗的海三国。1994年1月立陶宛提出要加入北约,激起了俄朝野的强烈反对。

(3)认为北约东扩会使俄陷于孤立,导致欧洲重新出现军事对峙局面。1994年12月,叶利钦在布达佩斯欧安会首脑会议上警告:“北约东扩将导致出现两个集团、两个阵营,有重新开始冷战和冷和平的危险,也有可能使欧洲重燃战火”。

(4)提出了反对北约东扩的对应措施。包括:与独联体国家建立军事同盟;放慢裁军步伐;加强西线兵力部署;在相应地区部署战术核武器;如果北约扩大到波罗的海三国,俄军将开进三国。1995年初,俄还威胁要暂停实施欧洲常规裁军条约,推迟批准俄与北约“双边军事计划”和“建立公开磋商制度框架文件”,推迟批准俄美第二阶段削减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力图以此来迫使北约放弃东扩计划。

第三阶段,从1995年年中到1996年11月,俄认识到北约东扩难以阻止,于是调整政策,寻求妥协。为此,俄提出了以下折衷方案:

第一个方案是“法国模式”。1995年9月,俄提出了“法国模式”。1996年3月叶利钦访问挪威时就此作了说明。他说,在北约东扩问题上“中东欧国家可以参照法国的作法,与北约保持政治联系,而不参加军事合作”。

第二个方案是“东德模式”。1996年4月,俄外长普里马科夫在俄世界经济与国际关系研究所会议上对这一模式作了说明,并于同年6月在柏林与北约成员国外长磋商时正式提出。按该方案,俄同意北约东扩,但不能接受北约军事结构接近其边界,即不接受北约在中东欧建立军事设施和部署核武器。

第三个方案是“有限东扩计划”。叶利钦1996年7月在致克林顿的信函中对此计划作了说明:北约可以扩大,但不能扩至波罗的海三国。叶利钦声称,如北约扩大至上述三国,则“是对俄民族利益的直接挑衅”。

1996年9月后,俄面临北约1997年7月即将宣布第一批扩员名单的压力,从而进一步调整政策,提出了“先对话、再签约、后东扩”分三步走的主张。9月28日,叶利钦表示,北约“应先与俄签订条约,然后再解决北约扩大问题,而不是相反”。这是俄首次提出与北约通过谈判解决东扩问题。

在这一阶段后期,叶利钦因心脏手术不能正常理事,无人能对涉及国家安全大计的北约东扩问题作出决断,因而领导层内部出现思想混乱,各种主张和议论泛起,谋求与北约妥协之声上扬。俄安全会议秘书列别德于1996年10月在布鲁塞尔访问期间,批评政府对北约的政策“过时和有损于国家利益”,指责政府没有积极发展同北约的关系。他进而提出,俄的威胁不是来自西方,而是南方。继任安全会议秘书雷布金表示,俄应加入北约政治组织。时隔不几天,他又表示,俄不仅应加入北约的政治组织,而且还应加入北约的军事机构。他的讲话受到普里马科夫和国防会议秘书巴图林等人的反对,说他的言论不代表官方立场。

第四阶段,从1996年11月到现在,俄的立场又趋强硬,坚决反对东扩,但寻求对话、签约的基调未变。叶利钦在1996年11月29日召见总理和外长,确定了坚决反对北约东扩的方针,宣布今后只有总统、总理和外长有权代表国家表态。此后,俄一直强调过去、现在和将来始终反对北约东扩,不断警告:北约东扩会招致俄采取反措施,会使俄民主化进程中断,会在欧洲出现新分界线,并声称“一个危机的时刻正在欧洲降临”。在这些议论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国防部长罗季奥诺夫11月28日发表在《独立报》上的一篇文章。文章说,北约东扩将造成冷战局面,“事情可能发展到这种地步,即我们可能调整导弹目标,将导弹瞄准一些参加北约的欧洲国家,特别是同意在其领土上部署核武器的国家”。与此同时,俄不放弃对话,力争“将北约东扩对俄的损害减小到最低限度”。今年以来,俄外长与北约秘书长举行了4轮会谈,俄还同美、德、法等国在不同级别上举行多次双边会晤,尤其是今年3月叶利钦与克林顿在赫尔辛基举行了会晤。此后通过对话,双方立场有所接近,但离达成最后妥协还有一段距离。近日双方宣布要争取在今年5月27日以前就俄和北约关系文件达成一致,以便叶利钦于该日在巴黎与北约16国首脑共同签署。

三、斗争的焦点和前景

1995年年中以前,俄和西方围绕北约东扩问斗争的焦点是北约可否东扩的问题。1995年年中俄提出“有限东扩”方案,默认了北约可以有限度地东扩,即可以扩大到中东欧国家。此后,双方斗争的焦点转变到以下几个问题上:

1.北约可否在新扩员国部署核武器、常规军事力量和军事设施?

2.北约可否继续向波罗的海三国和独联体国家扩员?

3.在欧洲重新划分分界线后,俄与北约建立什么性质的关系?俄罗斯在新的欧洲安全机制中处于何种地位?享有何种权利?

4.俄罗斯与北约就以上问题达成妥协后是签署有法律约束力的条约还是宪章?

俄和西方在以上4个问题上进行了反复的较量,最近又在俄美首脑赫尔辛基会晤中进行了艰苦的谈判,达成了某些妥协,但仍存在重大分歧:

1.西方允诺“不在新扩员国部署核武器和战斗部队”,但拒绝同意不在新扩员国部署军事设施。

2.西方不肯承诺不向前苏联地区扩员。

3.西方主张俄在北约就欧洲安全问题做出决定时只有发言权,没有否决权。

4.俄鉴于过去西方在北约东扩问题上因未签署条约而食言的教训,主张签署一项有法律约束力的条约,由各国议会批准。经过讨价还价,双方原则同意由各国首脑签署一项有道义约束力的宪章,俄准备单方面提交议会批准,双方对文件内容尚存不少分歧,有待谈判解决。

现在,距签署文件的日期日益迫近,双方正在加大对话的频率。美国国务卿奥尔布赖特不久又要飞往莫斯科同俄谈判。最近她在参议院宣布了东扩的决心和谈判的底限。她说:“不管是否达成协议,东扩都将进行;不排除任何欧洲国家(主要指前苏联各共和国)加入北约的可能性;新成员国将享有北约的所有权利和利益;俄对北约事务没有否决权”。俄方也表示在谈判中要坚决维护国家利益。看来,今后谈判会相当艰苦。但如期签署文件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即使不能如期签署协议,最后仍会找到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办法。因为避免对抗,达成妥协是双方的需要。

就俄来说,当前经济困难重重,军事实力削弱,国际地位今非昔比,缺少阻止北约东扩的能力和同北约抗争的手段。在同北约较量中,俄处于一家面对美国、西欧、中东欧三家的局面,处于绝对劣势。俄一直威胁要联合独联体国家与北约抗衡,但和者寥寥。白俄罗斯表示响应;其他独联体国家有些虽抱同情,但爱莫能助;有些宣布中立;更有个别国家向西方靠拢,甚至宣布要加入北约。俄扬言要采取军事对抗措施,例如将核武器瞄准新入约国等。看来这是谈判策略。俄在国内、国际问题上有求于西方,不会同西方激烈对抗,恶化同西方的关系。俄威胁要停止实施欧洲常规裁军条约、推迟批准俄美第二阶段削减战略核武器条约。现在俄财政吃紧,军费锐减,根据军事改革的要求,军队人数要减到125万乃至100万以下,军事装备也相应裁减。俄的核武器半数已经或接近过期,即使国家杜马不批准该条约,到2000年其核武器也会自动裁减到条约规定的3500枚。俄想打停止裁减常规兵力和核军备牌也恐难奏效。在这一场经济实力、军事威慑力和国际影响力的较量中,俄处于劣势,对北约东扩已是回天无力。因此只好在争取得到更多的保证和补偿的情况下同西方达成妥协。

就西方来说,也不希望把俄逼得太紧,而想通过一些让步、允诺和补偿安抚俄,缓解其对立情绪,在俄的默许下实行东扩。这是因为俄虽然军力大大削弱,但仍是世界上唯一能用核武器把美国消灭若干次的国家。俄是核大国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在世界上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力,美国解决地区热点问题、军备控制、武器扩散、国际恐怖活动、毒品走私等国际问题,仍需俄的参与和合作。俄是欧亚大国,国土辽阔,自然资源丰富,在某些科技领域仍居世界前列,具有巨大的经济发展潜力。西方虽然赢得了冷战,但未最终完成对俄的“演变”和“融合”。如在北约东扩问题上过份刺激俄,会进一步激起反西方民族主义情绪,干扰俄民主化进程,从而也会对俄的最终“演变”与“融合”产生负面影响。因此,避免因东扩问题引起俄和西方关系新的紧张,符合美国的战略利益。在俄美首脑赫尔辛基会晤时,美国在东扩问题上虽未作实质性的让步,但在其他方面却给了俄不少许诺与补偿:允诺帮助俄加入巴黎俱乐部、世界贸易组织、经合组织,从今年起将七国俱乐部改为有俄罗斯参加的八国俱乐部;答应加大对俄罗斯的投资,加强经济合作。4月,世界银行决定在今后两年内提供60亿美元的贷款,这也是出于安抚俄的考虑。

尽管俄和西方官方有意妥协,但反妥协、反东扩的势力明显增长。在俄罗斯,没有一个政党不反对东扩。反对东扩的力量在议会结成了联盟。国家杜马最近决定5月9日为全国反对北约东扩日,并准备组织群众性的游行示威活动。在美国,无论在国会还是学术、舆论界,反对东扩的声音增强。在欧洲,反对东扩的力量呈联合趋势。最近独联体成员国、北约成员国和中立国数十名议员聚集在一起成立了“反对北约东扩联盟”。在中东欧国家反对东扩的人数已占相当大的比例。但是目前这股力量尚不能扭转寻求妥协、达成协议的趋势。

四、深远的影响

北约东扩是冷战后世界最重大的事件,影响深远。

北约东扩会给俄和西方关系种下恶果。北约第一步东扩后,其边界将向东推进700—750公里。俄将因此失去广阔的安全屏障,加里宁格勒和彼得堡将暴露在北约军队的威胁面前,安全环境将严重恶化。俄在彼强我弱的形势下尽管可能会签署默认北约东扩的相互关系文件,但这是“城下之盟”。俄民族现在和将来不会吞下损害其民族利益的苦果。面对新的安全形势,俄可能会调整军事战略,改变军事部署,应付新的军事威胁;消除独联体内部的纷争,推动独联体政治、经济、军事一体化进程。建立俄白联盟是第一步。进一步调整外交政策,密切同东方、南方国家的关系,平衡西方的压力也会在俄的考虑之中。北约东扩将是一个不停顿的过程,迈出第一步后还会有第二步、第三步,这将成为俄和西方关系中长期起作用的消极因素。

北约东扩可能会给欧洲的稳定注入不安定因素。尽管新的北约会在维和与解决国家间纷争问题上起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会给欧洲的稳定带来一系列问题。首先,第一步东扩后会形成新的分界线,造成边界两边的对立和紧张;进一步东扩会加剧俄和西方在前苏联地区的矛盾,激起俄强烈的抗争。第二,诱发和加剧美、法、德等西方大国之间争夺对新成员国的影响和北约主导权的斗争。第三,北约发展第一批新成员后会引起新成员国和老成员国、入约国和未入约国之间的各种矛盾。第四,北约扩大,成员增加,问题增多,会给该组织的前途打上问号。美国记者托马斯·弗里德曼4月14日撰文,称“北约东扩是天鹅一头扎进了一个陌生的未来世界,是极为轻率的做法”,“会使北约的集体防务联盟寿终正寝”。他的言论在西方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北约东扩发生在欧洲,但它是美国全球战略棋局中重要的一着。此举不仅对欧洲,而且也会对世界的地缘政治格局产生深远的影响。

1997年4月27日

标签:;  ;  ;  ;  ;  ;  ;  ;  

俄罗斯和西方在北约东扩问题上的激烈竞争_北约东扩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