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振兴与国家经济安全_国家经济论文

制造业振兴与国家经济安全_国家经济论文

制造业振兴与国家经济安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制造业论文,国家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制造业衰退使我国经济安全出现隐忧

1986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系统地提出了一份如何使21世纪美国制造业更具国际竞争优势的研究报告,题为《美国制造——如何从渐次衰落到重整雄风》。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表明,制造业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石,也是增强国家竞争力的基础,制造业是解决就业矛盾的一个重要领域,也是21世纪提高一个国家整体就业水平的重要基础,制造业不仅是高新技术的载体,而且也是高新技术发展的动力。在过去的20世纪中,是制造业给美国、日本、欧洲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发展和市场繁荣。有人进言:“无论今后科学技术怎样进步,发展先进的制造业将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制造业也将永远是人类社会的‘首席产业’”。日本政府认为,“日本的高速经济增长是以制造业为核心进行的,而他的成功又建立在他强大的国际竞争力的基础上。”(注:《经济日报》2001年5月21日。)

所谓国家经济安全是指为实现一国经济的稳定、内部发展的可持续性、各个部门的平衡等目标所确立的保障手段和过程。回顾我国制造业近年来的发展,确实存在一些值得重视的问题。

1、制造业衰退使我国经济安全出现隐忧

90年代以来,随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程的加快和对外开放力度的不断加大,我国经济加速发展。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个不可忽视的现象,即由于国有企业体制机制存在缺陷,使其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和全面开放的要求,伴随着这几年大批国有企业陷入困境,我国的制造业出现了衰落,一些国有企业密集的地区甚至出现了经济衰退,形成一种循环,即国企不行——制造业不行——经济不行——国企更不行。我国制造业衰落可以从三个方面分析:

以地区为例,在我国国有经济比重较高又以制造业为主的地区,由于大批国有制造业企业亏损、停产,使相当数量的职工下岗失业,这些地区的一些城市出现了企业“破产一条街”、“亏损一条街”,由于国有经济是地区经济的支柱,所以国有企业陷入困境使这些地区经济出现了衰退。一些以制造业为支柱产业的城市经济陷入困境就更为明显。有的城市曾是世界十大污染城市之一,近两年已经出列,并非是环境治理好了,而是企业停产烟囱不冒烟所致。

以制造业行业为例,这几年除少数行业如家电等在竞争中成长起来有较好表现外,我国相当一批产业出现了严重的衰退,轻工、机电、纺织等行业中企业形势最为严峻,装备工业严重依赖进口,据报道近10年我国装备制造业大约一半的生产能力闲置,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2/3依赖进口,光纤制造设备的100%、集成电路制造设备的85%靠进口。(注:《经济参考报》2001年3月11日。)国外先进制造业带来了大批优质价廉或优质昂贵的工业制品,有些国产品一度成了五不产品,即不合用、不好用、不耐用、不敢用、不愿用。进而市场丧失,产业衰败。制造业衰落导致连学制造的专业人才都改行了,这是极其可怕的事情。现在我们在谈论知识经济时,要避免一种误解,即认为发展知识经济就是发展高科技。实际上美国经济成功的真正奥秘在于:美国几乎所有领域都增加了知识含量,而这些知识绝大部分并非高科技。如果我们只抓高新技术产业,忽视传统制造业,很难真正促进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

以品牌为例,计划经济的封闭系统培养了一大批国产名牌,而90年代以来,国产品牌节节败退,洋品牌大举进攻,各行各业的民族品牌在洋品牌面前不是缴械投降就是销声匿迹,品牌消失的背后就是企业退出竞争、退出市场或被合资,收购、兼并,同时失去大批消费者。当中国的年轻一代在消费洋品牌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接受了外国的消费文化的时候,培育民族品牌、振兴制造业的任务将是极其艰难的。衡量制造业发达与落后,优势与劣势的差距,有一种更简便更能从本质上说明问题的,那就是名牌的多少。中国现在是世界10大贸易国之一,然而驰名世界的商标几乎没有。在100种世界著名品牌中,美、日、德三巨头独霸2/3。没有名牌,就等于患了软骨病,挺不起脊梁,不能屹立于世界之林。青岛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认为:一个国家没有自己的世界名牌,只能为别人加工,就会永远受别人制约和“剥削”;内蒙古青松制衣公司认为,一个民族拥有国际一流的品牌,就拥有推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巨大资本,就拥有支撑民族自信心的消费文化。(注:刘云:《中国制造》,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66页、第11-12页。)

正是在上述制造业领域的国企、行业、品牌的衰落中,使中国经济险象环生,债务纷繁,金融风险加大,三角债由企业间扩展到国有企业、国有银行、国家财政。由于制造业的衰落,使银行贷款无法回收,坏帐大量增加,银行不敢继续放贷(宁愿给流通、给房地产业),制造业因得不到资金支持而更加陷入泥潭,由此使金融也失去了强有力的支撑和服务对象。

2、亚洲金融危机的一个教训

很多人把日本经济、金融危机的原因归结于日本泡沫经济的破灭和巨额的银行坏帐,但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被很多人忽视,即日本制造业竞争力明显下降。松下、索尼等大公司是日本制造业的支柱和中坚,通用汽车、IBM等大公司则是美国制造业的支柱和中坚,美、 日制造业的竞争主要表现在这些大公司之间的竞争。从美国《幸福》杂志每年发布的“世界500强排名”可以很清楚地看到日本制造业竞争力下降, 主要表现在90年代初以来,日本公司入选世界500强比例连年下降, 而美国公司则连年上升。统计表明,日本入围世界500强的企业数,近3年中减少了23家,而美国则增加了11家,且位次有较大变化,多年雄居冠亚军的日本“三菱商事”、“三井物产”在1996年终于让位给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和福特汽车公司。1998年6 月美国《商业周刊》公布了全球最大的1000家企业名单,其中美国占480家,占了近一半的比例,而日本仅116家,仅占总数的1/10强。据美国官方公布的数据,从1991年——1996年,美国公司的利润增加了约80%,在全球最盈利的大企业中,美国占31家。90年代初,美国经济增长的13%是依靠出口实现的,如今这一比例已提高到26%。所有这一切都表明自90年代初以来,美国制造业的竞争力有了很大提高,对比之下,日本制造业竞争力明显下降,这在相当程度上加剧了日本的经济、金融危机。(注:刘云:《中国制造》,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66页、第11-12页。 )由于受亚洲金融危机冲击,香港为保持港币汇率稳定付出了一定的代价,香港经济发展进入了调整期,特区政府和港人也认识到香港现有的经济结构过多地依赖房地产、金融业、贸易、商业而对制造业重视不够,出现产业空洞化,进入新世纪经济就可能衰退。因此,改善香港经济结构,大力发展具有高附加值的制造业,特别是高科技产业,已成为香港舆论主流和港人共识。

二、制造业振兴是国家经济安全的基础

加入WTO将对我国的制造业形成全面冲击,原本较落后的中国制造业,如何面对强手,振奋精神,增强自信心,处理好引进吸收与自力更生的关系,是一个极大的考验,也是关系国家经济安全的一个重大问题。

最近报端不断有有关重新界定“民族产业”、“民族经济”的观点。这些观点的基本要义在于:第一,经济全球化将在全球范围内实现生产消费一体化,因而经济的国别意义越来越淡化;第二,只要消耗了一国资源,使用了劳动力,交了税,就是民族产业、民族经济。上述观点隐含着一种令人担忧的东西:即在强大的外资和先进的外国技术面前,国内存在一种缺乏民族自信心,淡化自强不息、自力更生精神的情绪,表现出一种自卑心理。如果我国的企业一无技术,二无自立战略,三无坚强的意志,那么振兴民族产业无望,在入世后,只能成为经济强国的附庸。在当今世界上,经济可以全球化,产业可以无国界,但这并不意味着利益多元化多极化的消失,相反使得利益的冲突越来越复杂。作为不同的利益主体,各个国家各个民族之间的利益不平衡是长期存在的,即使在同一国家内部,不同的利益集团之间也在展开激烈的竞争,各国各民族各集团之争其根本是利益之争,而我们之所以迫切要求发展民族产业,从根本上说也就是为了争取我们的民族利益。1992年邓小平在视察南方谈话中指出,“没有自己的民族工业,没有自己的拳头产品,这个国家就没有前途”。当一国尤其是中国这样的大国其经济和技术完全依赖国外,那么一旦发生危及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大事件时,面对国际制裁或技术封锁、外资撤走的局面,国家经济就可能出现瘫痪,就要受制于人。就好比一个足球队,球倒是踢赢了,但队员大都是外援,球员一走,球队又不行了。

综观今日之世界,任何一个国家的强大,都离不开其产业的强大,尤其是制造业的强大。一个没有制造能力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自力更生的意识是民族产业振兴的思想基础。强大的制造业是国家实现经济现代化的保障。以美国为例,制造业始终是美国经济实力的脊梁。据美国人统计,美国制造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大于20%,拉动其他产业30%,拉动经济增长率40%。近年来,美国保持了较高的经济增长,主要是靠制造业(包括微电子、计算机、通讯、航空、航天、医药等)的复兴拉动……。(注:《了望》周刊,2000年6月24日。 )美国政府把1994年定为“美国先进技术制造年”,美国的有些专家深刻地指出:“美国人要生活好,首先得制造好”。如果为国家直接创造财富的制造业不强大,制造技术落后,这个国家将因缺乏制造业的坚实基础而难以腾飞。制造业在众多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的国民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美国68%的财富来源于制造业,日本国民总产值的49%是由制造业提供的,中国制造业在工业总产值中也占有40%的比例。进入80年代后期人们幡然醒悟,发现70%-80%的社会财富都是制造业制造出来的。(注:刘云:《中国制造》,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页。)同时, 制造业提供的购买力高低决定了第三产业发展的空间,制造业从业人员收入大幅下降必然导致社会购买力大幅下降,就会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于是就会出现所谓“卖难”、“生产过剩”、“需求不足”。由于制造业严重不景气,制造业提供的社会购买力也相应下降,近几年欧盟国家平均失业率一直在10%左右,对比之下,美日失业率则在4%-5%,原因之一在于欧盟制造业竞争力弱于美、日。(注:刘云:《中国制造》,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5页。)二战后英国历届政府对制造业均不够重视,采取措施也不得力,使英国制造业竞争力逐步下降,制造业规模也呈逐步萎缩的趋势。截止1997年底,英国制造业只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1%和就业人数的18%,而且外国投资占了英国制造业总投资的1/3,英国制造业将近1/5的就业,1/4的产量和2/5出口是外国公司来承担的。(注:刘云:《中国制造》,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42页。)当今世界上的三个大国,美、日、德无一例外地是把制造业作为立国强国之本,这三个国家制造业在全世界是最发达的,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也是最强的。但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发展最快也是最繁荣的产业是房地产、金融证券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整个80年代最繁荣的是流通业,进入90年代后,又兴起房地产热和股票热,对比之下制造业受到不应有的冷遇,除家电等少数行业外,整个制造业一直没有象第三产业那样繁荣起来,也一直没有被社会关注和成为投资热点,结果造成今天制造业问题成堆,积重难返,竞争力低下。这几年在我国让出市场后,并没有得到真正的制造业技术,这个教训是深刻的。实际上真正强大的第三产业是建立在制造业基础上的金融、信息、研究与开发等知识密集型产业,没有制造业的强大,也很难有第三产业的健康发展。同时必须指出的是,制造业落后也是走私的根源之一,因为保护落后的我国制造业产品,防止国外优质价廉的产品进入,必须征收高额关税,这成为走私分子铤而走险的重要诱因。

综上所述,在加入WTO 从而更广泛更全面地吸收引进外资和外国技术的同时,我们必须充分注意运用先进技术发展和改造民族产业,使我们有深厚的底蕴和后劲,成为技术强国,制造业的强国,以我们的技术创新、科学发明贡献于人类,夯实中华民族腾飞的基础。

三、促进我国制造业振兴是保证国家经济安全的基本措施

促进制造业振兴,实现国家经济安全,需要采取以下基本措施:

1、调整我国制造业的产业结构和企业结构。 当前我国制造业结构存在严重弊端,主要表现是:第一,落后失衡的产品结构。其中钢铁、机械、化工最为突出,如产量大,一般产品过剩,技术含量高的产品缺乏,特殊钢材、精密机床、数控机床、高效复合肥料仍需大量进口;第二,各产业部门自成体系,互相封锁,重复建设。各产业部门都有自己的机械工业,而工业、商业部门也有各自的食品工业,力量分散,低水平的重复,企业间不能融合,形不成具有活力的整体;第三,小而分散的组织结构;第四,趋同的地区经济结构仍在发展,这种结构必然形成低水平、小而散、高成本的局面。

目前存在的结构性矛盾,表面上是产业结构的矛盾,本质上是企业结构的矛盾。无论是产业结构趋同化还是形不成规模经济,都可以从现行企业结构上找到原因:劣质企业退不出市场,优质企业长不大。面对有限的资源供给,有限的市场需求,拥有优势产品的企业不仅自身达不到规模经济,还被生产同类产品的其他企业拖累,面对这种结构性矛盾,调整产业结构的基本途径是调整企业结构;调整资本存量结构的主要对象也是企业结构。可以设想,只要许多重要产业的市场份额集中在优势企业手中,由此形成的产业结构必然是高效益的。以提高优势产品和企业市场集中度为目标的结构调整的基本途径便是强化市场竞争机制,强化企业兼并机制,在竞争和兼并中形成以优势产品为龙头的企业集团。

当前要通过组建企业集团,促进我国制造业结构的整合。企业集团在制造业结构整合中的作用体现在:(1 )企业集团是调整制造业结构的主体。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细胞,企业集团是国民经济的命脉。分布于钢铁、汽车、电子、机械、化纤等行业的著名企业集团是技术集约化、生产集中化的重要体现,它们聚集了庞大的资产,综合了科研、生产、经营和服务等多种功能,带动了成千上万个中小企业,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通过企业集团实现制造业结构的调整,加强资产存量的优化组合,实现产业上下游、内外贸、产销一体化,变局部优势为整体优势,形成规模效益,增加有效供给。(2)通过组建企业集团营造产业优势,战略产业,并带动中小企业进入新一轮的专业化协作。产业优势和战略产业的形成,必须借助于企业集团的力量,一个行业或一种产业如果没有企业集团作为骨干,那么它要形成产业优势和战略产业是不大可能的。计划经济时代企业间的协作方式即将告终,新一轮专业化协作将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中生成,由企业集团带动中小企业发展,形成新的企业链将是未来专业化协作的基本形式。中国经济系统中发达的乡镇企业,活跃的个体私营企业的生存方式之一就是依托于大企业集团。同时,由于企业集团同大量中小企业有着广泛密切的联系,因此在沟通国家与中小企业的联系方面可以起桥梁作用,国家可以通过企业集团把产业政策、有关法规和信息传导给中小企业,企业集团也可代表众多的成员企业反映中小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困难和要求。

2、必须重视制造业技术创新。 我国制造业技术与国外的差距还是很大的,据《中国国际竞争力发展报告》的分析,我国与发达国家制造业方面的技术差距表现在:在设计技术方面,工业发达国家普遍应用CAD技术(计算机辅助技术),应用CAD覆盖率超过60%,而中国所需的基础数据缺乏,CAD覆盖率仅为5%;在工艺装备方面,发达国家普遍应用优质高效节能节材工艺,向以计算机控制的柔性化、智能化、集成化为特征的自动化生产过渡,中国传统工艺及装备落后,优质高效节能节材工艺普及率极低;在自动化技术方面,发达国家普遍采用数控机床、加工中心,实现了柔性自动化,并向智能化、集成化方向发展,中国拥有数控机床率极低,尚处于单机自动化、刚性自动化阶段;在组织管理技术方面,发达国家重视生产模式、组织和管理体制的改革,相继出现了准时生产、精益生产、敏捷生产、并行工程等管理模式,广泛应用于计算机辅助管理和精益生产方式,中国大中型企业总体上仍处于尝试形成科学管理的阶段,为数众多的小型企业尚处在经验管理阶段,只有少数大型企业采用了计算机辅助管理;在技术来源方面,发达国家立足于自主开发,中国大部分依赖引进国外技术。(注:资料来源:《中国国际竞争力发展报告》,中国人民大学、国家体改委1999/8。)

当前我国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缺乏依靠技术进步的内在动力,还没有真正成为技术开发的主体;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仍停留在掌握已有技术、提高国产化率的低层次上,没有上升到形成产品自主开发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的高度;重点骨干企业的主导产品“老化”现象较严重,产品更新换代速度缓慢,是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的根本原因。

制造业振兴必须形成技术创新能力。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核心技术依赖于国外,导致技术同步走,产品同质化严重。事实表明,企业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只能受制于人,只能给人家当装配车间。制造业企业必须对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提高认识,增强紧迫感和危机感,走出“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怪圈,避免技术“空芯化”,必须舍得在核心技术开发上花血本,以卧薪尝胆的决心奋起直追,努力缩短差距乃至在某些方面实现超越。

3、加强金融对制造业的支持。目前, 企业在融资方面的问题是:贷款抵押担保难;技术改造贷款授权额度小,贷款审批难;技术改造项目贷款期限过短,影响企业经营管理;技术改造融资比较困难,尤其是小企业,资金来源主要是自身积累和民间借贷,实在凑不齐再向银行借贷,贷款碰到的最大问题就是抵押担保。

加强对制造业的金融支持绝不是对劣势企业、无技术、无市场前景的企业进行输血,让他们有融资和获贷的机会;制造业振兴并不是不要淘汰落后过剩的生产能力,而是更要优胜劣汰,只有这样才能振兴制造业。制造业企业应重新塑造形象,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1 )建立和加强约束机制。当前企业行为约束不力主要表现在:负债行为无约束,企业方面不管欠了多少债,都无法抑制极度膨胀的投资欲望,企业把银行的钱当作财政支持,不用白不用;企业经营者无职业风险约束,只有亏损的企业,没有亏损的厂长经理,企业倒闭破产了,厂长经理移地照当,这是无职业风险约束的典型表现,应该迅即改变。信用道德无约束,这是金融机构最为头疼的问题。信用是市场经济的法则,没有信用就没有市场经济,不断增强企业信用意义重大,要建立企业信用查询系统,以便金融机构经营决策。(2 )银行为制造业服务必须解决一个服务导向问题,即要由存款立行改为贷款立行。传统体制中的银行是以存款为导向的,银行负责存款吸收,而贷款投放则按照政府意图进行。与此相适应,银行人员结构及其知识结构、专业结构都是与存款相关的,以金融、财会专业人员为主,具有技术、管理背景的,懂经济、了解产业发展前景、熟悉企业运行的人员十分缺乏。故银行有些业务人员缺乏甄别项目风险的实际能力,不敢大胆地进行信贷投放,只能消极地惜贷、慎贷。一方面使得银行自身经济效益难以提高,另一方面导致企业的金融服务需求得不到应有的满足。为了应对入世,更好地服务于制造业,银行必须下大决心调整人员的专业结构和知识结构,压缩以吸收存款为主的财金类人员,增加适应贷款等业务发展需要的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推动以存款为主的业务向以贷款和中间业务为主的方向发展,以改善银行的经济效益、提高其竞争力,同时改进金融服务,促进经济和制造业的发展。(3)认真研究解决制造业企业的融资问题。 当前制造业间接融资制度上还有不少缺陷。如货币信贷政策的非灵活性,即金融贷款利率的浮动性小,对制造业企业投入力度不够,有些商业银行对企业贷款条件过严,手续繁琐,审批时间过长,从而影响了企业贷款的积极性;再贷款管理风险上,金融机构的呆帐核销率太低,使其贷款积极性不高;信息传导机制滞后,造成盲目畏贷,而银企间的供需信息交流不够,客观上造成金融部门的服务不到位,使制造业企业资金普遍短缺以及间接融资比例大、成本高、效益差。为促进制造业技术与资本运营效率提高,走出一条制造业振兴之路,要做到:积极发展产业资本市场,完善企业的资本结构;重视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和建设,通过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实现产权主体多元化,提高资本使用和配置效率,抑制信用膨胀;建立制造业技术改造风险投资基金。有些制造业项目具有金额大、建设周期长的特点,在目前证券市场趋向成熟而投资品种相对较少的情况下,创立和发展相对稳定、符合制造业发展要求的产业基金是必要的,它可以突破传统的融资体制,利用资本市场大规模的聚集资金,将社会资本转化为制造业资本,通过资本运营,提高经济与社会效益,实现制造业振兴。

总之,振兴制造业是我国走向经济强国的根本措施,我们必须在国际分工中由处于制造业产业链的末端向产业链上游挺进,以掌握我国经济发展的主动权,确保国家经济安全。

标签:;  ;  ;  ;  

制造业振兴与国家经济安全_国家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