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性肝损害临床观察论文_杨艳

药物性肝损害临床观察论文_杨艳

杨艳(辽宁省本溪满族自治县第一人民医院内四科 117100)

【摘要】近年来药物性肝损害在临床上越来越多见,由药物引起的肝病占非病毒性肝病的20%到50%,引起药物性肝损害的机制因药而异,有些药物具有直接毒性作用,由其引起的肝损害是可以预见的,有些药物是由于机体对药物的过敏反应或药物的特异质反应,这些药物仅发生在敏感的个体引起肝损害。药物性肝损害诊断有一定难度,有相当一部分患者患者被误诊或漏诊。探讨我院近年来收治的药物性肝损害患者的发病情况及治疗,总结丰富经验,取得满意效果,以避免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病率增多。

【关键词】 药物 肝损害 诊断 发病机制 治疗

【中图分类号】R5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3)35-0077-02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 我院自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收治药物性肝损害患者69例,男28例,女41例,年龄18-72岁,平均年龄48岁,本组符合药物性肝损害的诊断标准。

1.1.1原发病:69例药物性肝损害患者中,肺结核患者17例,风湿性关节炎5例,类风湿性关节炎9例,甲亢者8例,胆管结石并胆囊炎3例,骨质增生症8例,血脂异常1例,乳腺增生1例,肺癌4例,乳腺癌2例,糖尿病1例,抑郁症3例,肝硬化腹水症1例,老年性尿道炎1例,习惯性便秘2例,真菌性肺炎2例,高血压病1例,肾病综合症1例。

1.1.2临床表现:(1)本组患者中表现为急性药物性性肝损害肝炎型19例,在黄疸出现前1-2天出现不同程度的乏力、纳差、上腹不适、恶严重者有肝衰竭表现,并发肝昏迷。生化检查SLT、AST明显升高血清胆红素升高。(2)表现为急性药物性肝损害脂肪肝型9例,在连续用药3-5天以上,出现不同程度的恶心、厌食、上腹痛、尿色深、黄疸、肾功能减退。生化检查ALT及AST明显升高血清胆红素升高,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偶有血糖过低。(3)表现为急性药物性肝损害肝内胆淤型11例,包括单纯胆淤型,胆淤伴炎症型。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可有不同程度的发热、恶心、乏力、皮疹随后出现黄疸、皮肤瘙痒、大便色深浅、肝大并压痛、嗜酸性粒细胞升高。生化检查:胆红素、ALT、AST、胆固醇及碱性磷酸酶中高度升高。

本组患者中表现为慢性药物性肝损害肝炎型9例,有胆汁淤积性肝病的表现的13例,有肝血管病变的1例(肝小静脉闭塞症),表现为非肝硬化性门脉高压者1例,出现腹水、肝脏肿大及黄疸,血清胆红素迅速升高、体重明显增加。

1.1.3 服药情况:本组患者中,使用抗结核药17例,服抗风湿药14例,服抗骨质增生药2例,抗甲状腺药8例,长期服用抗生素3例,使用抗肿瘤药6例,服降压药1例,长期服降血脂药1例,服精神类药物3例,长期服泻药1例,使用抗真菌药3例,服抗乳腺增生药1例。本组中服中药及偏方者11例。

1.1.4诊断方法:依据患者用药史、临床表现、既往史、肝功能检测,肝炎病毒血清血检查、自身抗体,血常规及彩超CT检查,病理及停药后的效应做出综合性诊断。

1.1.5药物性肝损害的诊断标准:(1)用药后1-4周内出现药物性肝损害;(2)初发症状可有发热、皮疹、瘙痒等过敏症象;(3)末梢血嗜酸性粒细胞大于0.06;(4)有肝细胞损害或肝内淤胆的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5)药物淋巴细胞转化实验或巨噬细胞移动抑制试验阳性;(6)病毒性肝炎血清标志物均为阴性;(7)有药物性肝损害病史再次应用相同的药物可诱发。

1.1.6疾病分类: 根据病程特征药物性肝损害分为急性药物性肝损害(肝炎症在6个月内消退)和慢性药物性肝损害(肝炎症大于6个月或再次肝损害)。

1.2药物性肝损害治疗方法

(1)一旦确诊或怀疑药物性肝损害,应立即停药、注意休息,补充足量热量,足量蛋白质、多种维生素。

(2保肝药物应用:复方甘草酸苷60毫克每日一次静滴,促肝细胞生长素160毫克日一次静滴。

(3)对症治疗:黄染严重者予氟鲁斯口服,皮疹瘙痒者予左西替利嗪5毫克日一次口服,腹胀明显者予莫沙必利5毫克日三次口服,伴腹水者予利尿剂静注或口服,呕吐者予胃复安10毫克日两次静注。

(4)增强免疫:迈普新1.5毫克隔日一次皮下注射

(5)急性中毒者可洗胃、导泻、血液透析、血液灌流、腹腔透析、血浆置换、解毒剂应用:非特异性如谷胱甘肽、甾体类激素、UDCA 、S—腺苷蛋白质,硫代硫酸钠等。

2 结果

69例药物性肝损害患者中经治疗62例痊愈,无药物性肝损害临床表现,检验结果正常,其中8例住院治疗半个月,41例住院治疗1-2个月,1例住院治疗1个月,出院口服药物一个月。例转诊3例,合并尿毒症1例;肝衰竭2例,经治疗病情加重,转氨酶持续升高1例,转上级医院治疗,放弃治疗4例(为肿瘤晚期者)。

3讨论

据文献统计,目前有500-1000种药物可能引起药物性肝损害,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自我健康越来越重视,药物种类增多,非处方类药物范围扩大,药物性肝损害发病率逐年增多,因为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并无特异性,有相当一部分患者被误诊或漏诊,询问服药时和原发病至关重要。临床上很多药物都有潜在肝毒性,应严格掌握治疗的适应症和禁忌症,严格按剂量、按疗程服用,肝功能不全患者宜选用对肝脏影响小或经肾脏排泄的药物,需联合用药时,应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免加重肝毒性,长期服用损肝药物应注意加强监视,提高对药物性肝损害的认识。

参考文献

[1] 姚光弼.临床肝脏病学[M].第二版.上海:上海科教出版社,2011:482—486.

[2] 张亦瑾,魏丽荣,王笑梅,等.警惕中毒致药物性肝损害[J].临床医学工程,2010.(17)11:59.

[3] Larrey D. Epidemiology and individual susceptibility to adverse drug reactions affecting the liver [J]. Semin Liver Dis, 2002;22(2:)145-155.

[4]Victor J.Navarro.N Eeg1[J] Med, 2006:354:731-739.

论文作者:杨艳

论文发表刊物:《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35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2-19

标签:;  ;  ;  ;  ;  ;  ;  ;  

药物性肝损害临床观察论文_杨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