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与扶贫_农民论文

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与扶贫_农民论文

发展农村职教与扶贫,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职教论文,农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反贫困是一个世界性的课题,我们国家经过二十年的扶贫工作的努力,贫困人口已由1978年的2.5亿减少到1998年的4200万, 并向世人宣布2000年中国将再解决800万人脱贫问题。我们既为之高兴, 为之振奋,但是也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因为脱贫后的地区农民致富的道路还很长。如何巩固扶贫成果,如何拓展扶贫成效,如何在脱贫地区营造一种新的积极向上的健康的文化氛围,提高脱贫人口的综合文化技术素质,形成一种教促富、富促教的农村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仍是我们长期奋斗的目标。本文仅从农村职业教育作为切入口,从人力资源的有效开发方面,来探讨一下农村职教与扶贫攻坚的问题。

一、农村经济机制的运行呼唤职业教育的发展

随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及双层经营体制的不断成熟和完善,农村生产力有了长足的发展,产业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农民生产经营的自主权得到了实现,求富求发展的需要越来越迫切。对那些升学无望,致富乏术的人,实施实用技术培训则更是当务之急。第一、从现行的农村所有制形式和经营方式看,目前有集体经济占优势,统一管理分散经营的方式;有集体经济占优势,统一服务,分组经营的;有合作经营股份参与的;而大多数是以户为独立单位经营的。农村经济这种分散经营的特点,对农村的职业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分散经营的特点对办学的周期性提出了新的要求;市场机制作用的风险性,要求培训内容的可靠性和技术的先进性;经营规模的狭小,要求技术培训的多样性和综合性;劳动致富的主要取酬形式,要求培训具有快速直接的效益性。第二,从农村经济的发展趋向上看,我国农村正处在由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过渡阶段,并且逐步向产业化市场经济方向发展。随着生产规模的逐步扩大,农民也由兼业户向专业户和专业户合作经营的方向发展。乡镇企业的发展为农村的工业化展现了可喜的前景,为小城镇建设作了经济、文化、技术、信息等方面的铺垫。基于这样几种趋向的发展,所以农村职业教育在其本质特性上发挥作用,就有了更大的空间和余地。第三、从农村青年的社会心理分析,改革开放的意识增强了。“民工潮”的持续不断,使农村青年价值观念得到了深刻的转变,心理素质有所提高。“换一个活法”的心理在酝酿形成,多数青年已不满足于过去那种“脸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方式,在升学就业方面有着“机会均等”的强烈愿望需求。农村经济机制的转换,赋予了农村职业教育的多功能性和多选择性。第四、从农村生产力的水平、教育基础和社会承受能力看,还是要集中优势,发挥特色,办好示范学校。一个县要下决心办好一所职业教育中心,使一个县的职业教育真正走向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的道路。真正使职业教育中心发挥“传帮带”的作用。要从县辐射到乡镇村,农科教结合实际上到乡镇就很容易做到了。从长远发展看,每一个乡镇都应该办好一所农村综合文化技术学校。吸收科协、农技站、种子站、农机站、畜牧站、林业站等部门参加。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形成以科技人员为主的产业集团。可以把过去属于乡镇的农场、林场等作为农村综合文化技术学校的生产实习基地,示范经营,带动农村相关产业的发展。现有的农民文化技术学校也要发挥中心实体的作用。在联产承包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下,农民多数还是以户为主经营,农村科技人员的指导作用通过学校教育的形式比较简捷,单纯地依靠签订技术服务合同也有其局限性。湖南省邵阳市近年来集中力量建成89所示范乡镇农校,扶持了55个村成为专业村,扶持了7450名职业学校毕业生成为专业户、科技示范户,带动了二万个农户运用科技知识从事农业生产,已有二万农户均收入从1995年的5000元增加到目前的11400 元,农村经济发展势头良好。

二、发展职业教育应是扶贫工作的一个“抓手”

“科教兴国”是大的国策,“科教兴农”是基础,“科教兴村”是基础的基础。经过几年的扶贫实践,人们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扶贫先扶心,扶贫先扶志,要智力扶贫,一个流行的口号是:治穷先治愚,治愚办教育。1995年,原国家教委和财政部联合组织实施“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为592个国家级贫困县的职业教育发展奠定了基础, 提供了条件,为扶贫工作也提供了可利用的教育资源。职业教育作为一种以就业能力为主要内容的教育形式,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劳动力市场逐步发育成型的情况下,已越来越显示出了它的强劲的生命力,并逐渐得到人们的认同。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中等教育结构得到了调整,一大批职业学校应运而生。一大批职业学校的毕业生也走上了工作岗位,他们利用一技之长成为科技致富的带头人。尤其是在“燎原计划”实验县表现得最突出。原国家教委在全国110 个县实施“燎原计划”,开展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实验,成就斐然。实验县的中等教育结构得到了调整,农村职业教育得到突破性的发展。而在100 多个实验县的“燎原计划”基本上都是通过农村各类职业学校予以实施的,各类职业学校生产、教学、科研、技术推广、创收相结合,上挂高等学校,横向联合专业优势学校,对下联带农村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形成了一个网络系统。上一个项目,培养一批能人,致富了一方百姓。由此脱贫走向小康的人在实验县内是不胜枚举的。职业学校发挥了工作母机的作用,职业学校的学生发挥了实用技术二传手的作用。

三、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与功用

在农村职业教育发展问题上,我们也应该承认和接受这样一个现实,理论指导不够,农村职业学校的办学条件、师资力量、课程设置、课程的科学技术含量,还远远不能适应农民求富求发展的需要。一些农村职业学校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优势,特别是以农为主的专业招生发生困难,滑坡现象严重,治理难度较大,一直是职业教育界关注的问题。除了教育自身的原因外,更重要的原因有:一是农业生产的风险比较大,靠天吃饭的成分大,比较利益低;二是农民的社会地位低,没有人愿意终身为农;三是土地规模小形成不了规模效益,依靠土地致富的机会少;四是城市生活的吸引力强,新一代农民逐渐失去了父辈对于土地的依恋情结,形成了新的价值观念和职业选择倾向;五是职业教育在我国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被认为是雕虫小技,长期排不上名分;六是计划经济的长期影响,人们自主选择职业的渠道不通,农民没有选择职业的自由;等等。在市场经济的运作机制下,劳动就业真正以劳动力的质量为调节的时候,能够沉淀下来的还是那些扎扎实实为农民、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高质量的农村职业学校,农民愿意接受的是为自己生存和发展注入活力的灵活的教育形式。河北省迁安职业教育中心是一个成功的案例。该校是一所融职业高中、职业中专、成人培训为一体的综合型农村职业学校。该校牢牢把握为农村振兴、农业发展、农民致富服务的办学方向,坚持教学用并举、农科教结合、产教结合的办学思想,注重改革,强化管理,紧跟市场培养人才,办出了自己的特色。

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眼光应该放远一点,不要只局限在农科类的专业上,要提倡面向社会,适者生存。社会各界也不要给农村职业学校带上长期摘不掉的“农”字的紧箍咒。农民的非农化追求是农民的正当权益。穆光宗同志认为,综合解决中国的农民问题,需要在“新四化”的构架中寻求出路,这就是职业的非农化、居住的城镇化、人口的知识化、农业的现代化。笔者认为,农村职业学校追求非农办学模式,只要是实事求是的,因地制宜的,就应该积极支持。在一些地方非农办学模式恰恰是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增长点。在专业设置上,不能只强调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而忽视了农民自身发展的需要,要找到恰当的结合点。为当地服务不等于单纯的就地服务,服务可以有多种形式。现阶段的国情、现存的农村土地制度、现行的农村联产承包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以及农村户籍制度的管理、劳动就业保障等因素,都影响着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我国农民人均占有土地的份额决定了规模经营的限度。农民还是在以兼业为主的就业格局中,仅从土地的精耕细作中达到致富的可能性不是普遍的。如果农村当地已形成了主导产业,并具备了产业化经营的条件,那么,农村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围绕支柱产业、基础产业或特色产业肯定是受欢迎的。如果当地还没有形成规模经济,没有达到产业化经营的水平,强求农村职业学校设置农村长线专业也是不现实的,那会像古人讲的“屠龙术”一样无用,农民是不愿意接受的。农村职业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使受教育者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应农村居民就业、个人发展和提高生活质量的需要。农村职业教育的功能决定了它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笔者认为,农村职业学校的功用大体上有这样几项:一是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工作母机;二是经济增长的孵化器;三是社会文化技术进步的加速器;四是农村社会稳定发展的平衡仪。农村职业学校教育应适应新形势,加大改革的步伐;要创立自己的特色专业优势,面向农村劳动力市场的需要,适应农民非农化的需要,以专业质量取胜,能使农民致富;课堂教学和专业实习要及时吸收和采用最新科学技术,在大专院校的指导帮助下,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要加快产业化和市场信息的采集与传播速度,为农民服务;学校要增强自我发展的能力,走产教结合的办学之路;深化农村教育综合改革,探讨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有机衔接方式,全方位地为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积极探索社会力量办职业学校的新路子。

四、反贫困方式的配套与合理选择

本文强调和突出了农村职业教育的开发扶贫功用,恰恰因为人们还没有注意到农村职业教育的功用,起码没有充分地注意到农村职业教育能够拓展扶贫效应的功用。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关系到农民的脱贫致富,关系到几亿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关系到农村的安定团结,关系到农村的现代化。职业教育是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和扩展生产力的最直接的手段和桥梁,要强化农村小学后、初中后、高中后学生的职业教育,创造条件使“三后生”有一条常规的谋生技术提高的渠道,通过各级各类教育的配套连动,来不断提高农村“三后生”的文化技术素质。处在扶贫攻坚阶段的贫困地区,特别在技术教育、技术引进、技术利用上要实行跨越选择,这样才能见效快收益大。农科教结合要把结合点放在职业学校,乡镇社区的农民文化技术学校是工作的重心。乡镇村在对农民采用的职业教育形式上,要本着“低重心、高技术、重普及、要管用”的原则。如何巩固脱贫成果,实践证明:谁忽视了农民的职业教育,谁忽视了农民的文化技术素质的提高,扶贫工作是不容易搞好的。农村职业教育不仅要发展初等、中等职业教育,而且也迫切需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在农村,实用技术能脱贫,高新技术能致富,小田细作求温饱,大田产业能发财,农民是有这种共识的。从1996、1997、1998年全国评选出的30名杰出青年农民和32名杰出青年农民提名奖的情况看,他(她)们都是不同形式不同程度地接受了专业技术教育,62人中小学文化的只有1人,初中文化的12人,高中毕业的18人,中专毕业的9人,大专毕业的16人,大学本科毕业的4人,硕士1人。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农民的致富能力和成就水平是与他们的文化技术水平成正比的。

因此,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更具有现实性的意义,这不仅是扶贫工作的“抓手”,也是巩固扶贫工作成果的重要手段。扶贫仅仅依靠给钱给物上项目也是不行的。“给钱给物不如给个好支部”、“给钱给物不如帮助办教育”这都是来自扶贫工作的经验。脱贫后的农民如何防止返贫,关键在于长期坚持提高贫困户人口的文化技术素质和创业能力。农村职业教育担负了这一历史使命。

标签:;  ;  ;  ;  ;  ;  ;  

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与扶贫_农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