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童年》教学设计论文_马丽荣

《我的童年》教学设计论文_马丽荣

设计者:黑龙江省农垦建三江管理局前锋农场中学教师 马丽荣

课标要求与分析:《我的童年》是文学大家,语言大师季羡林老先生写的一篇叙事散文。语文课标对叙事散文的要求是:能说出叙事散文所叙之事以及作者是如何借所叙之事来传递感情的;能找出文中的中心句,并依据中心句说出文章所表达的情感。针对课标的要求及自读课的要求,本节课我设计了三遍读:一读,扫清障碍,自定学标;二读,抓准事件,体悟情感;三读,品味语言,揣摩写法。力争通过三遍读落实教学目标。

教材分析:《我的童年》是八年级下册散文单元最后一篇自读课,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了《藤野先生》《我的母亲》《列夫.托尔斯泰》三篇精读课文,通过精读课文的学习,学生学习了叙事散文的学习方法:如通过主要事件抓作者的情感及品味言语的方法,在设计本节课时,我采用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学会自己阅读叙事散文。

学情分析:

优势:通过初中两年的学习,学生有了一定的记叙文阅读能力,同时,学生对叙事类散文的阅读比较感兴趣。在学习这篇文章之前又学习了三篇精读课文,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散文阅读方法。

劣势:学生课外阅读量少,对季羡林这样的名家大师的作品浏览的也少,不利于对作者情感的理解把握。在教学中如果能够引导学生阅读名家大师的作品,更能达到我们语文教学的目的。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特点。

2.品读课文,品味本文“语朴情淳”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体会作者回忆童年的复杂情感,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教学重点:品味本文“语朴情淳”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难点:品味本文“语朴情淳”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作者复杂的情感。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法、探究法。

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相结合?

教学流程:

一、新课导入:

2006年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中,有这样一段话:智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曾经的红衣少年,如今的白发先生,留得十年寒窗苦,牛棚杂忆密辛多。心有良知璞玉,笔下道德文章。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

这是写给季羡林先生的,季羡林先生为人所敬仰,不仅因为他的学识,还因为他的品格。他说: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也没有丢掉自己的良知。他在“文革”期间偷偷地翻译印度史诗《罗摩衍那》,又完成了《牛棚杂忆》一书,凝结了很多人性的思考。他的书,不仅是个人一生的写照,也是近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历程的反映。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季羡林先生的一生是有成就的一生,但有谁知道他风光背后无限的辛酸,他童年的苦涩、艰辛呢?

二、新课学习:

(一)一读,扫清障碍,自定学标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扫除阅读障碍。

2.结合本单元的内容定一下本课的学习目标。

3.教师给出学习目标,学生对照补充,明确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1)能说出文中所叙之事,所写之人,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特点。

(2)品读课文,品味本文平淡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体会作者回忆童年的复杂情感,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二)二读,抓准事件,体悟情感

读完这篇文章你读到了什么?你有哪些疑问?

预设:

1.文章内容的把握:围绕“我的童年”,作者写了哪些人,哪些事?

2.作者情感的理解:童年苦涩、辛酸、留恋、美好、苦中作乐。(侧重于文章情感的把握)

3.初步感受语言:体会语言的味道。

4.师生共同答疑解惑。

(三)三读,品味语言,揣摩写法

学者钟敬文这样评价季羡林的散文“浮花浪蕾岂真芳,语朴情醇是正行;我爱先生文品好,如同野老话家常”。结合文章内容,品析季羡林散文“语朴情醇”“野老话家常”的特点。请同学们在书上做好批注。

1.学生读课文批注。

2.小组交流。

3.师生同赏。

预设:

1.回忆起自己的童年来,眼前没有红,没有绿,是一片灰黄。

2.母亲没有法子下来捉我,我就站在水中把剩下的白面饼子尽情地享受了。

3.只见她把手一卷,卷到肥大的袖子里面,手再伸出来的时候,就会有半个白面馒头拿在手中,递给我。

4.“一个六七岁的孩子离开母亲,他心里会是什么滋味,非有亲身经历者,实难体会。我曾有几次从梦里哭着醒来。”

三、课堂小结:学生谈收获。

四、作业设计:

1.用朴实而用饱含感情的语言写一写我们自己的童年。

2.读一读我们季羡林这位大师的作品,《我的童年》全文,《赋得永远的悔》《一条老狗》《自传》。

论文作者:马丽荣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科技教育(理论版)》2017年7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7/12/29

标签:;  ;  ;  ;  ;  ;  ;  ;  

《我的童年》教学设计论文_马丽荣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